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四道沟乡庙宫村,曾是大清王朝进入木兰围场的东大门,不足700口人,不足11平方公里。谁都会说是一个小村子吧然而,她却凭借一段厚重的历史文化、持之以恒的生态建设,成为大名鼎鼎的村落,跻身“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全国文明村镇”榜。
——题记
1
“你来得正好,明天就是庙宫村的梨花节,”刚一见面,朋友小李就向我推荐了那个小山村,“漫山遍野都是果树,河塘、路边、村落、山岗,苹果、李子、杏子、梨树……一面坡、一道岭,绿荫如盖,遮天蔽日……”未容我点头,就是一阵神聊海侃。
实在说,一点都未动心。到哪不都一个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沟,有片林子就敢说人间仙境“听景不见景”,我很少迈开脚步慌慌忙忙去见景。
盛情难却不去不行,次日他便带我到了那里。
汽车从县城出发,南行20分钟,见到一汪水面,一碧万顷,几叶小舟劈波向前,箭一般射过来射过去;几只水鸟,从水面飞起飞落。
“这就是承德市第二大水库——庙宫水库。”小李拍拍我的肩膀。
空气里带来花的清香,一丝丝、一阵阵,穿过一段隧道便见漫山遍野,一片花的世界。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有人搬出了大诗人岑参的诗句。
置身花海世界,你感慨那一面坡的梯田也是一朵花儿;那些点缀在沟边地沿、山洼褶皱地带,黄色的迎春、紫色的丁香、粉色的山樱桃,自然就成了神态盎然的花蕊、花萼,那些屹立在山巅的青松,当然就作了抚慰花朵的绿叶。
“你只管拍吧,到处都是好角度!”来自北京的一位摄影朋友说。
转过山坳,传来鸡鸣声,满地大红冠子的鸡禽跑来跑去。
“这一面坡都是我的树,这些鸡都是我的。”刘大哥60多岁,黑脸膛,花白胡子,背有点驼,他向我们介绍。
“这么多鸡,不怕跑丢吗”
“不会的。它们的活动场就那么大,从哪疙瘩出去,还会从哪疙瘩折回来。”
“嘟嘟嘟”,刘大哥吹响哨子,“扑愣愣”“扑愣愣”,四散在山坳里的鸡,直奔金黄的玉米粒而去。“咯咯咯”,多情的大公鸡宁肯少吃一口,也不会忘了“情人”。
“开饭了,就都回来了。这是三黄鸡,这是绿鸟鸡,这是芦花鸡……”刘大哥指指地上。
“要是生了蛋也到山上去寻找吗”
“不会的,它们会在窝里生完蛋再出去。
“不让它们出去跑不行,生出来的鸡蛋就不够味儿。草根啦,树根啦,石子啦,昆虫啦,都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
“不听话的也有,偷偷把蛋下在草丛,瞒过初一瞒不过三十,宝贝出生就露馅了,母亲领着几只‘私生子’,大摇大摆地走出来。
“禽类离不开树荫,昆虫、石子、草根都是食物,粪便又做了树木的肥料。”
聊起林果业发展,刘大哥更来了兴致,转着圈介绍。
四十年前山上见不到几棵树,果树呢根本没有。政府号召荒山造林,让沟沟岔岔都绿起来,老百姓嘴上不说,心里都打鼓。在荒山上栽种果树,更没有人敢想……世间的事很难说,有人就想试一试……一来二去荒山成了果园了。
打井、挖管道、建水窖、修梯田……一户的力气不够,几户合起伙来干。
幼树阶段都搞粮果间作,树下种植豆类作物,它的根瘤菌可是很好的肥料,还能改良土壤;树冠越来越大,种植根系小耐阴凉的药材。
现在,政府年年都在投入。山下有深水井,山头有蓄水池,山坡布满管道。这一坡那一坡,这一沟那一沟,都有水泥路相连,不愁果品运不下山来。
果树长起来了,病虫害、炭疽病跟着就来了。光栽种苹果树、梨树就不行了。政府号召农民“近自然造林”,就是要“适地适树,相生相伴”,增加杏子、李子、樱桃、山楂树栽种面积;见缝插针,山坡、沟边、地沿、村旁一块空闲地都不让有,栽植迎春、丁香、桃梅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美化环境。
金红苹果,香果果品,色泽好,甜度高,香脆可口,销售到北京、天津、香港、澳门,还出口到日本、越南。
2
庙宫村因东庙宫古迹得名,位于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南部的四道沟乡。这里是大清王朝康熙、乾隆、嘉庆皇帝进入木兰围场行围肄武的东大门,曾经“木兰围场”七十二围之一的“伊逊哈巴奇围”遗址所在地,时称“东崖口”,后人又称“古崖口”。这里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东庙宫古迹、《入崖口有作》诗碑、《木兰记》碑。
登高四望:山谷、平甸、台地、缓坡、陡崖、关隘……200年前的一位巨人出现在我的眼前,“啪”一拍龙驹,“嘚”一个箭步,站立崖口峰巅。望着眼前的一切,仰天大笑。
于是,“巨人”下旨设立“红桩”“木栅”“柳条边”,作为军事禁区,百姓不得进入。举行了第一场“甸猎”,拉开了大清王朝“木兰秋狝”的序幕。
“呦呦,呦呦”,子夜时分会有连续不断的公鹿求偶声传来,时远时近,时切时缓,情真意切,心猿意马。其实,那不是公鹿的求偶声,是头戴鹿角,身穿鹿皮衣,隐藏在树林里的士兵吹响了“甸猎”号角。
痴情的母鹿和它们的尾随者哪里知道,它们已经进入了清兵布好的包围圈,正在被驱赶聚集到山间的平甸,一场决定它们生死的血腥屠杀就在天明。
从此,康熙每次巡幸木兰围场,“甸猎”都在这里举行。乾隆、嘉庆时代成为规制。
乾隆二十八年(1763)秋,乾隆带领秋狝大军入围后甸猎,作《入崖口》诗一首。
崖口隔年入,猎物间岁移。
依然九曲泻,越好万峰披。
小试平原骑,无殊大狝规。
行营遥在望,蔽野列旌旗。
万峰坡翠、水泻九曲,旌旗猎猎、庐帐蔽野,美哉壮哉!诗中明确说明“甸猎”与“木兰秋狝”规制是基本相同的。
乾隆三十年(1765)秋,乾隆作诗《甸猎》,描写甸猎情景,表达喜悦心情。
甸猎非山猎,平原草未黄。
入崖斯小试,便路例成常。
惊雉蔽空起,呼鹰逐影飏。
兰中初获鹿,飞骑进仙庄。
入秋,木兰围场野草未黄,甸猎惊起的雉鸡遮蔽了天空,捕捉雉鸡的雄鹰上下翻飞。初次捕获的鹿只快马加鞭送往避暑山庄孝敬母亲。
嘉庆《入崖口甸猎》一诗,这样写道:
翠屏高耸凌霄汉,九曲清流绕塞门。
策骑沙冈崖右转,峰峦环抱势雄浑。
先排甸猎试骅骝,日朗平林映五游。
秋狝习劳守祖制,非耽逸豫十旬游。
描写崖口壮美风光,申明“木兰秋狝”遵从祖制肄武习劳,意义重大,绝非游玩赏乐。
康熙二十二年(1683)康熙第一次到木兰围场行围,至嘉庆二十二年(1817)嘉庆第11次“木兰秋狝”,康熙、乾隆、嘉庆在围场行围85次,有10余次驻跸“伊逊哈叭奇围”,举行甸猎50多次,留下皇帝、文臣行围咏志诗篇100多首。130年里,这里的一山一水见证了千骑列塞、万幕蔽野、百兽挺走、青骢驰猎的秋狝盛况。
东庙宫建于嘉庆十六年(1811),群山环抱一片古松,古松掩映一座红瓦黄墙的院落。正门在南,题额“敦仁镇远神祠”,由前殿、后殿两部分组成。前殿为“庙”,供奉“敦仁镇远神”牌位,墙壁有塞罕佛的传说、十二圆觉彩绘;后殿为“宫”,皇帝秋狝途中休息的行宫,有宝座、龙榻生活用品,有康熙、乾隆、嘉庆画像、“木兰秋狝”彩绘。东庙宫因嘉庆多次在此宴请外藩蒙古王公、处理政务而闻名于众,更因宫庙合一的独特建筑风格而与众不同。
3
同治元年(1862)放垦围荒后,庙宫一代才陆续有百姓进入。由此算起,庙宫村建村不足160年历史。
庙宫村背依庙宫水库,伊逊河从村内流过,10.9平方公里,3个自然村,646口人。传统农业种植玉米、谷子、马铃薯、莜麦、荞麦。改革开放、本世纪初以来,果品种植、观光旅游业成为主导产业。
20世纪60年代,修建庙宫水库,村民无私奉献了熟悉的家园;60年代,修建京通铁路,部分村民再次经历了搬迁;20世纪末,修建承围公路,又有很多村民经历了迁建。
今天,这里满蒙八旗的后裔,住宅、衣着、外在民族文化特征不再显著,传统民俗文化,庙会、八大碗、二八席、蒸年糕形式仍世代传承。
庙宫村的生态旅游起步于本世纪初,大力发展林果业的同时,依托文物古迹众多、文化积淀深厚、国家水利风景区的独特资源条件,将历史古迹、自然生态景观、满族民俗风情相融合,打造围场南节点“木兰秋狝”特色景区。
王书记50多岁,中等个头,方脸膛,说话不紧不慢。他掰着手指向我们介绍了庙宫村旅游业的发展情况。
2005年,招商引资530万元,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东庙宫进行修复,恢复原貌。
2006年,招商引资410万元,引进燕军农家庄园。
2007年,招商引资360万元,引进塞北生态园。
……
2014年,县委县政府制定了在庙宫村一带打造独具“木兰秋狝”特色的AAAA国家旅游景区,与塞罕坝国家级森林公园、御道口草原森林风景区、红松洼国家自然保护区连成一体的旅游发展规划,打造“水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围场旅游品牌。
这一年,庙宫村喜事连连,庙宫水库上榜国家水利风景区;庙宫村上榜河北省首批“美丽乡村”。
“省级文明村”“河北最美休闲乡村”“河北美丽田园”名誉纷至沓来。
被农业部评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被国家民委评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2020年被中央文明办评为“第六届全国文明村镇”。
……
开辟了村内皇家古迹游、崖口漂流、水上乐园、观光采摘景点。
开辟了直达县内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御道口草原森林风景区、红松洼国家自然保护区,县外董存瑞烈士陵园、承德市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的一日游、二日游线路。
4
畅游庙宫水库水上乐园,享受湖光山色美景,200年前,皇家大军进入木兰围场的场面不由呈现眼前:
植被繁茂,古木参天,伊逊河时隐时现,流水潺潺,浩浩荡荡的皇家大军逶迤赶来,惊起一群群野鹿、野狍、野猪,从河面上飞过去飞过来……
登临水库大坝,远望烟波浩渺的库区,200年前,“甸猎”的情景又浮现出水面:
夜幕层层剥开,疏林里草甸上的秘密不再隐藏,一群野鹿、野狍、野猪的身影越发清晰起来,有的低头觅食,有的抬头伫望,有的“喷喷”打着响鼻,有的“呦呦”鸣叫……突然,几位骑士弯弓搭箭杀出。“嗖”一声响,中间那位骑士率先射出一箭,“噢”的一声,100米内一头猎物,趔趔趄趄,应声倒地。“嗖”又一箭射出,又有一头猎物,趔趔趄趄……“嗖、嗖、嗖”几位扈从相继拉响了弓箭,几头猎物相继命中倒下……“嘭”的一声巨响,360度猎群包围圈,万箭齐发,雨点般射向猎物……
走下水库大坝,玩上一段漂流,那种刺激、快乐,久久不忘。6.8公里长的河道,48米的落差,几多转弯,几多激流,几多漩涡,橡皮艇左转右转,迅速滑下,急速旋转。长满绿柳的河岸,宽窄10米左右的河面,眼前身后,忽明忽暗,不断有野鸭飞起飞落。远处斧劈刀削般的山崖,直上直下,一片古松的绿荫里,一片红瓦黄墙的建筑隐隐约约。
东庙宫南700米处伊逊河两岸,矗立《入崖口有作》诗碑、《木兰记》碑。
前者建于乾隆十六年(1751),诗碑按照纪功碑的形制和要求所建。碑体通高4.95米,由碑顶、碑额、碑身、碑座四部分组成。碑顶上雕“四龙戏珠”,碑体雕有双龙。碑文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镌刻,其中碑身正南面是汉文,为乾隆御笔《入崖口有作》五言诗。诗作阐述“岁举秋狝大典”弘扬武事、垂训祖制意旨,表白自己继承祖业、开创未来的胸怀。
后者建于嘉庆十二年(1807),诗碑同样按照纪功碑的形制和要求所建。碑身通高5米,碑文为汉文、满文两种文字,其中正面汉文《木兰记》一文,为嘉庆御笔,重点记述了康熙、乾隆时期“木兰秋狝”盛况、各少数民族王公“分班随猎”史实,文中还阐述了清廷把“木兰秋狝”定为家法,把“绥远”作为国家大纲的政治实质,告诫后世子孙时刻要铭记于心。
行走一宫两碑之间,读着帝王的诗作、记事,翻阅史志“安不忘危,每岁秋狝于塞上……无论王公大臣,行围不整齐者,照例惩治”的文字史实,不由心悦诚服,叹服一代帝王的深谋远虑——“木兰秋狝”一个旷古神话,成就一个王朝的强悍传奇。
绿荫深处的村庄小而精致,“一”字、“丁”字、“十”字小巷,鲜花盛开,通往一处处灰瓦白墙的院落。小马车、小牛车、石碾子、石磨……巧妙点缀在小巷深处、农家大门口。眼前的一切都是那么地亲切而又熟悉。走进农家小院,有一种回到家里的感觉:小葱、韭菜、萝卜、生菜……一畦一畦、水灵灵、嫩生生。让你弯下腰去,让你蹲下身去,让你心里也有了一种水灵灵、嫩生生的舒爽、舒畅,拍张照片、录段视频……
农家荤菜腊肉炒豆角、铁锅炖柴鸡、果木烤鸭……农家素菜蕨菜、哈拉海、苦梨芽……农家主食大铁锅贴饼子、大铁锅棒子米粥、大铁锅莜面苦粒……
想吃园子里的菜,相中哪一畦,提个篮子去采就是了。
伊逊河长歌不息,置身梨花深处,品尝农家风味,聆听创业故事,回顾历史往事,一桩桩一件件,总叫人身心愉悦,涌起连天遐想。
有山有水有文化底蕴,植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王书记告诉我们,2023年接待游客85万人次,为全县旅游接待量的1/6,成为塞罕坝森林公园、御道口草原森林风景区、红松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后的第四大景区。
古崖口风光令人陶醉、神往,古崖口的故事神奇、悠长!
(作者:吴连军 推荐地区:承德)
手机扫描听语音播报
漫步古崖口
来源:科技与宣传教育处 时间:2024-12-06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四道沟乡庙宫村,曾是大清王朝进入木兰围场的东大门,不足700口人,不足11平方公里。谁都会说是一个小村子吧然而,她却凭借一段厚重的历史文化、持之以恒的生态建设,成为大名鼎鼎的村落,跻身“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全国文明村镇”榜。
——题记
1
“你来得正好,明天就是庙宫村的梨花节,”刚一见面,朋友小李就向我推荐了那个小山村,“漫山遍野都是果树,河塘、路边、村落、山岗,苹果、李子、杏子、梨树……一面坡、一道岭,绿荫如盖,遮天蔽日……”未容我点头,就是一阵神聊海侃。
实在说,一点都未动心。到哪不都一个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沟,有片林子就敢说人间仙境“听景不见景”,我很少迈开脚步慌慌忙忙去见景。
盛情难却不去不行,次日他便带我到了那里。
汽车从县城出发,南行20分钟,见到一汪水面,一碧万顷,几叶小舟劈波向前,箭一般射过来射过去;几只水鸟,从水面飞起飞落。
“这就是承德市第二大水库——庙宫水库。”小李拍拍我的肩膀。
空气里带来花的清香,一丝丝、一阵阵,穿过一段隧道便见漫山遍野,一片花的世界。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有人搬出了大诗人岑参的诗句。
置身花海世界,你感慨那一面坡的梯田也是一朵花儿;那些点缀在沟边地沿、山洼褶皱地带,黄色的迎春、紫色的丁香、粉色的山樱桃,自然就成了神态盎然的花蕊、花萼,那些屹立在山巅的青松,当然就作了抚慰花朵的绿叶。
“你只管拍吧,到处都是好角度!”来自北京的一位摄影朋友说。
转过山坳,传来鸡鸣声,满地大红冠子的鸡禽跑来跑去。
“这一面坡都是我的树,这些鸡都是我的。”刘大哥60多岁,黑脸膛,花白胡子,背有点驼,他向我们介绍。
“这么多鸡,不怕跑丢吗”
“不会的。它们的活动场就那么大,从哪疙瘩出去,还会从哪疙瘩折回来。”
“嘟嘟嘟”,刘大哥吹响哨子,“扑愣愣”“扑愣愣”,四散在山坳里的鸡,直奔金黄的玉米粒而去。“咯咯咯”,多情的大公鸡宁肯少吃一口,也不会忘了“情人”。
“开饭了,就都回来了。这是三黄鸡,这是绿鸟鸡,这是芦花鸡……”刘大哥指指地上。
“要是生了蛋也到山上去寻找吗”
“不会的,它们会在窝里生完蛋再出去。
“不让它们出去跑不行,生出来的鸡蛋就不够味儿。草根啦,树根啦,石子啦,昆虫啦,都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
“不听话的也有,偷偷把蛋下在草丛,瞒过初一瞒不过三十,宝贝出生就露馅了,母亲领着几只‘私生子’,大摇大摆地走出来。
“禽类离不开树荫,昆虫、石子、草根都是食物,粪便又做了树木的肥料。”
聊起林果业发展,刘大哥更来了兴致,转着圈介绍。
四十年前山上见不到几棵树,果树呢根本没有。政府号召荒山造林,让沟沟岔岔都绿起来,老百姓嘴上不说,心里都打鼓。在荒山上栽种果树,更没有人敢想……世间的事很难说,有人就想试一试……一来二去荒山成了果园了。
打井、挖管道、建水窖、修梯田……一户的力气不够,几户合起伙来干。
幼树阶段都搞粮果间作,树下种植豆类作物,它的根瘤菌可是很好的肥料,还能改良土壤;树冠越来越大,种植根系小耐阴凉的药材。
现在,政府年年都在投入。山下有深水井,山头有蓄水池,山坡布满管道。这一坡那一坡,这一沟那一沟,都有水泥路相连,不愁果品运不下山来。
果树长起来了,病虫害、炭疽病跟着就来了。光栽种苹果树、梨树就不行了。政府号召农民“近自然造林”,就是要“适地适树,相生相伴”,增加杏子、李子、樱桃、山楂树栽种面积;见缝插针,山坡、沟边、地沿、村旁一块空闲地都不让有,栽植迎春、丁香、桃梅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美化环境。
金红苹果,香果果品,色泽好,甜度高,香脆可口,销售到北京、天津、香港、澳门,还出口到日本、越南。
2
庙宫村因东庙宫古迹得名,位于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南部的四道沟乡。这里是大清王朝康熙、乾隆、嘉庆皇帝进入木兰围场行围肄武的东大门,曾经“木兰围场”七十二围之一的“伊逊哈巴奇围”遗址所在地,时称“东崖口”,后人又称“古崖口”。这里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东庙宫古迹、《入崖口有作》诗碑、《木兰记》碑。
登高四望:山谷、平甸、台地、缓坡、陡崖、关隘……200年前的一位巨人出现在我的眼前,“啪”一拍龙驹,“嘚”一个箭步,站立崖口峰巅。望着眼前的一切,仰天大笑。
于是,“巨人”下旨设立“红桩”“木栅”“柳条边”,作为军事禁区,百姓不得进入。举行了第一场“甸猎”,拉开了大清王朝“木兰秋狝”的序幕。
“呦呦,呦呦”,子夜时分会有连续不断的公鹿求偶声传来,时远时近,时切时缓,情真意切,心猿意马。其实,那不是公鹿的求偶声,是头戴鹿角,身穿鹿皮衣,隐藏在树林里的士兵吹响了“甸猎”号角。
痴情的母鹿和它们的尾随者哪里知道,它们已经进入了清兵布好的包围圈,正在被驱赶聚集到山间的平甸,一场决定它们生死的血腥屠杀就在天明。
从此,康熙每次巡幸木兰围场,“甸猎”都在这里举行。乾隆、嘉庆时代成为规制。
乾隆二十八年(1763)秋,乾隆带领秋狝大军入围后甸猎,作《入崖口》诗一首。
崖口隔年入,猎物间岁移。
依然九曲泻,越好万峰披。
小试平原骑,无殊大狝规。
行营遥在望,蔽野列旌旗。
万峰坡翠、水泻九曲,旌旗猎猎、庐帐蔽野,美哉壮哉!诗中明确说明“甸猎”与“木兰秋狝”规制是基本相同的。
乾隆三十年(1765)秋,乾隆作诗《甸猎》,描写甸猎情景,表达喜悦心情。
甸猎非山猎,平原草未黄。
入崖斯小试,便路例成常。
惊雉蔽空起,呼鹰逐影飏。
兰中初获鹿,飞骑进仙庄。
入秋,木兰围场野草未黄,甸猎惊起的雉鸡遮蔽了天空,捕捉雉鸡的雄鹰上下翻飞。初次捕获的鹿只快马加鞭送往避暑山庄孝敬母亲。
嘉庆《入崖口甸猎》一诗,这样写道:
翠屏高耸凌霄汉,九曲清流绕塞门。
策骑沙冈崖右转,峰峦环抱势雄浑。
先排甸猎试骅骝,日朗平林映五游。
秋狝习劳守祖制,非耽逸豫十旬游。
描写崖口壮美风光,申明“木兰秋狝”遵从祖制肄武习劳,意义重大,绝非游玩赏乐。
康熙二十二年(1683)康熙第一次到木兰围场行围,至嘉庆二十二年(1817)嘉庆第11次“木兰秋狝”,康熙、乾隆、嘉庆在围场行围85次,有10余次驻跸“伊逊哈叭奇围”,举行甸猎50多次,留下皇帝、文臣行围咏志诗篇100多首。130年里,这里的一山一水见证了千骑列塞、万幕蔽野、百兽挺走、青骢驰猎的秋狝盛况。
东庙宫建于嘉庆十六年(1811),群山环抱一片古松,古松掩映一座红瓦黄墙的院落。正门在南,题额“敦仁镇远神祠”,由前殿、后殿两部分组成。前殿为“庙”,供奉“敦仁镇远神”牌位,墙壁有塞罕佛的传说、十二圆觉彩绘;后殿为“宫”,皇帝秋狝途中休息的行宫,有宝座、龙榻生活用品,有康熙、乾隆、嘉庆画像、“木兰秋狝”彩绘。东庙宫因嘉庆多次在此宴请外藩蒙古王公、处理政务而闻名于众,更因宫庙合一的独特建筑风格而与众不同。
3
同治元年(1862)放垦围荒后,庙宫一代才陆续有百姓进入。由此算起,庙宫村建村不足160年历史。
庙宫村背依庙宫水库,伊逊河从村内流过,10.9平方公里,3个自然村,646口人。传统农业种植玉米、谷子、马铃薯、莜麦、荞麦。改革开放、本世纪初以来,果品种植、观光旅游业成为主导产业。
20世纪60年代,修建庙宫水库,村民无私奉献了熟悉的家园;60年代,修建京通铁路,部分村民再次经历了搬迁;20世纪末,修建承围公路,又有很多村民经历了迁建。
今天,这里满蒙八旗的后裔,住宅、衣着、外在民族文化特征不再显著,传统民俗文化,庙会、八大碗、二八席、蒸年糕形式仍世代传承。
庙宫村的生态旅游起步于本世纪初,大力发展林果业的同时,依托文物古迹众多、文化积淀深厚、国家水利风景区的独特资源条件,将历史古迹、自然生态景观、满族民俗风情相融合,打造围场南节点“木兰秋狝”特色景区。
王书记50多岁,中等个头,方脸膛,说话不紧不慢。他掰着手指向我们介绍了庙宫村旅游业的发展情况。
2005年,招商引资530万元,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东庙宫进行修复,恢复原貌。
2006年,招商引资410万元,引进燕军农家庄园。
2007年,招商引资360万元,引进塞北生态园。
……
2014年,县委县政府制定了在庙宫村一带打造独具“木兰秋狝”特色的AAAA国家旅游景区,与塞罕坝国家级森林公园、御道口草原森林风景区、红松洼国家自然保护区连成一体的旅游发展规划,打造“水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围场旅游品牌。
这一年,庙宫村喜事连连,庙宫水库上榜国家水利风景区;庙宫村上榜河北省首批“美丽乡村”。
“省级文明村”“河北最美休闲乡村”“河北美丽田园”名誉纷至沓来。
被农业部评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被国家民委评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2020年被中央文明办评为“第六届全国文明村镇”。
……
开辟了村内皇家古迹游、崖口漂流、水上乐园、观光采摘景点。
开辟了直达县内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御道口草原森林风景区、红松洼国家自然保护区,县外董存瑞烈士陵园、承德市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的一日游、二日游线路。
4
畅游庙宫水库水上乐园,享受湖光山色美景,200年前,皇家大军进入木兰围场的场面不由呈现眼前:
植被繁茂,古木参天,伊逊河时隐时现,流水潺潺,浩浩荡荡的皇家大军逶迤赶来,惊起一群群野鹿、野狍、野猪,从河面上飞过去飞过来……
登临水库大坝,远望烟波浩渺的库区,200年前,“甸猎”的情景又浮现出水面:
夜幕层层剥开,疏林里草甸上的秘密不再隐藏,一群野鹿、野狍、野猪的身影越发清晰起来,有的低头觅食,有的抬头伫望,有的“喷喷”打着响鼻,有的“呦呦”鸣叫……突然,几位骑士弯弓搭箭杀出。“嗖”一声响,中间那位骑士率先射出一箭,“噢”的一声,100米内一头猎物,趔趔趄趄,应声倒地。“嗖”又一箭射出,又有一头猎物,趔趔趄趄……“嗖、嗖、嗖”几位扈从相继拉响了弓箭,几头猎物相继命中倒下……“嘭”的一声巨响,360度猎群包围圈,万箭齐发,雨点般射向猎物……
走下水库大坝,玩上一段漂流,那种刺激、快乐,久久不忘。6.8公里长的河道,48米的落差,几多转弯,几多激流,几多漩涡,橡皮艇左转右转,迅速滑下,急速旋转。长满绿柳的河岸,宽窄10米左右的河面,眼前身后,忽明忽暗,不断有野鸭飞起飞落。远处斧劈刀削般的山崖,直上直下,一片古松的绿荫里,一片红瓦黄墙的建筑隐隐约约。
东庙宫南700米处伊逊河两岸,矗立《入崖口有作》诗碑、《木兰记》碑。
前者建于乾隆十六年(1751),诗碑按照纪功碑的形制和要求所建。碑体通高4.95米,由碑顶、碑额、碑身、碑座四部分组成。碑顶上雕“四龙戏珠”,碑体雕有双龙。碑文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镌刻,其中碑身正南面是汉文,为乾隆御笔《入崖口有作》五言诗。诗作阐述“岁举秋狝大典”弘扬武事、垂训祖制意旨,表白自己继承祖业、开创未来的胸怀。
后者建于嘉庆十二年(1807),诗碑同样按照纪功碑的形制和要求所建。碑身通高5米,碑文为汉文、满文两种文字,其中正面汉文《木兰记》一文,为嘉庆御笔,重点记述了康熙、乾隆时期“木兰秋狝”盛况、各少数民族王公“分班随猎”史实,文中还阐述了清廷把“木兰秋狝”定为家法,把“绥远”作为国家大纲的政治实质,告诫后世子孙时刻要铭记于心。
行走一宫两碑之间,读着帝王的诗作、记事,翻阅史志“安不忘危,每岁秋狝于塞上……无论王公大臣,行围不整齐者,照例惩治”的文字史实,不由心悦诚服,叹服一代帝王的深谋远虑——“木兰秋狝”一个旷古神话,成就一个王朝的强悍传奇。
绿荫深处的村庄小而精致,“一”字、“丁”字、“十”字小巷,鲜花盛开,通往一处处灰瓦白墙的院落。小马车、小牛车、石碾子、石磨……巧妙点缀在小巷深处、农家大门口。眼前的一切都是那么地亲切而又熟悉。走进农家小院,有一种回到家里的感觉:小葱、韭菜、萝卜、生菜……一畦一畦、水灵灵、嫩生生。让你弯下腰去,让你蹲下身去,让你心里也有了一种水灵灵、嫩生生的舒爽、舒畅,拍张照片、录段视频……
农家荤菜腊肉炒豆角、铁锅炖柴鸡、果木烤鸭……农家素菜蕨菜、哈拉海、苦梨芽……农家主食大铁锅贴饼子、大铁锅棒子米粥、大铁锅莜面苦粒……
想吃园子里的菜,相中哪一畦,提个篮子去采就是了。
伊逊河长歌不息,置身梨花深处,品尝农家风味,聆听创业故事,回顾历史往事,一桩桩一件件,总叫人身心愉悦,涌起连天遐想。
有山有水有文化底蕴,植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王书记告诉我们,2023年接待游客85万人次,为全县旅游接待量的1/6,成为塞罕坝森林公园、御道口草原森林风景区、红松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后的第四大景区。
古崖口风光令人陶醉、神往,古崖口的故事神奇、悠长!
(作者:吴连军 推荐地区:承德)
手机扫描听语音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