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在沧州村庄、城市街巷,活跃着一支支“专盯垃圾”的巡查队伍。11月5日起,全市开展秸秆、垃圾、杂草及工业废弃物等露天禁烧专项行动,确保露天焚烧隐患“清零”,为打好蓝天保卫战提供有力保障。
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求,沧州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力推动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以绿为底描绘沿海经济强市新画卷。
沧州以抓好环境污染防治为重点,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严格落实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十条措施”,开展了重污染天气消除、扬尘面源污染治理等专项行动,前十个月优良天数达228天,在省内8个传输通道城市中,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PM2.5平均浓度均为最低,优良天数比率位列第一;抓好城镇污水和黑臭水体深度治理、入海入河排污口整治、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白洋淀流域治理修复等工作,全市地表水国省考断面水质全面消除劣Ⅴ类,10月份,全市地表水国考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达到42.8%;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完成营造林7.2万亩,并狠抓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开展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隐患排查和自行监测,管控措施实现全覆盖。
开展生态修复是整治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核心工作。沧州大力实施生态补水,今年以来引调水量8亿立方米以上,南运河实现全线贯通,子牙河、子牙新河纳入常态化补水河道,补水河长延长至151公里。同时,实施“万塘千渠百河”水系连通工程,已开工项目60个,连通全市143条河、817条渠、9203座坑塘,可增加蓄水能力3亿立方米以上,形成“引蓄并重、丰枯互补、河渠相济、灌排共治”的水系水网。为助力解决华北地下水“大漏斗”问题,沧州持续在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上发力,今年将确保完成0.9亿立方米压减任务,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
沧州地处渤海沿岸,具有丰富的风能和太阳能资源。该市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充分利用自然禀赋,加快产业绿色转型升级,促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坚决遏制“两高”项目上马,积极发展和推广应用光伏、氢能等新能源,全市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达588万千瓦,占电力装机总容量52.7%。此外,大力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清洁低碳转型,力争到2025年,节能减排政策制度日趋完善,基本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17.5%。
来源:河北日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描绘沿海经济强市新画卷!沧州这样做→
来源:科技与宣传教育处 时间:2022-11-12
连日来,在沧州村庄、城市街巷,活跃着一支支“专盯垃圾”的巡查队伍。11月5日起,全市开展秸秆、垃圾、杂草及工业废弃物等露天禁烧专项行动,确保露天焚烧隐患“清零”,为打好蓝天保卫战提供有力保障。
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求,沧州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力推动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以绿为底描绘沿海经济强市新画卷。
沧州以抓好环境污染防治为重点,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严格落实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十条措施”,开展了重污染天气消除、扬尘面源污染治理等专项行动,前十个月优良天数达228天,在省内8个传输通道城市中,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PM2.5平均浓度均为最低,优良天数比率位列第一;抓好城镇污水和黑臭水体深度治理、入海入河排污口整治、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白洋淀流域治理修复等工作,全市地表水国省考断面水质全面消除劣Ⅴ类,10月份,全市地表水国考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达到42.8%;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完成营造林7.2万亩,并狠抓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开展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隐患排查和自行监测,管控措施实现全覆盖。
开展生态修复是整治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核心工作。沧州大力实施生态补水,今年以来引调水量8亿立方米以上,南运河实现全线贯通,子牙河、子牙新河纳入常态化补水河道,补水河长延长至151公里。同时,实施“万塘千渠百河”水系连通工程,已开工项目60个,连通全市143条河、817条渠、9203座坑塘,可增加蓄水能力3亿立方米以上,形成“引蓄并重、丰枯互补、河渠相济、灌排共治”的水系水网。为助力解决华北地下水“大漏斗”问题,沧州持续在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上发力,今年将确保完成0.9亿立方米压减任务,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
沧州地处渤海沿岸,具有丰富的风能和太阳能资源。该市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充分利用自然禀赋,加快产业绿色转型升级,促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坚决遏制“两高”项目上马,积极发展和推广应用光伏、氢能等新能源,全市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达588万千瓦,占电力装机总容量52.7%。此外,大力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清洁低碳转型,力争到2025年,节能减排政策制度日趋完善,基本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17.5%。
来源:河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