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生态环境发布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河北生态环境发布

钢铁第一大省“绿色嬗变”记

发布日期:2022-11-12 20:53 信息来源:科技与宣传教育处 访问量:? 字体 :[ 大 ][ 中 ][ 小 ]

生产排放数据实现智能化在线实时监测,污染大户变身4A级工业旅游景区,厂区“长”出3D打印车间……这是一个个发生在河北的“钢铁故事”。

钢铁第一大省河北正摒弃“黑色增长”,不断向绿而行,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


理念之变:扭住能耗“牛鼻子”减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作为党的二十大代表,回到邯钢的唐笑宇与职工们分享二十大报告的心得体会。“在现场聆听党的二十大报告,是我最激动、最难忘的一次经历。”他表示,二十大报告中多次提到低碳、创新等关键词,让我感同身受。


这是河钢集团唐钢公司全景(2021年10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 摄

唐笑宇目前是河钢集团邯钢公司邯宝炼钢厂转炉车间副主任,工作14年来从普通上料工到技术带头人,始终与降低能耗较劲。为减少石灰消耗,他查阅大量资料,请教专家,每天记录分析生产数据,通过调整加料时机、枪位等,摸索出了一项新冶炼工艺,吨钢石灰消耗从35公斤减少到15公斤。“从过去关注产量和效益,到现在追求低碳节能,这样的变化深入人心。”唐笑宇说。

唐山市生态环境局丰南区分局大院里干净整洁,展示十年生态变化的橱窗布置一新。

曾在河北国丰钢铁工作的么占坤说,企业生产排放的黑色粉末曾经弥散在周边地区,与国丰钢铁一墙之隔的唐山市生态环境局丰南区分局,门口两头石狮子经常满身粉尘,院里停放的车辆也每天都要擦拭。因为污染严重,国丰钢铁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


这是河钢集团唐钢公司的轧钢车间(2021年10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 摄

2013年11月24日,随着巨大的爆破声,河北全省集中拆除8家钢铁企业的10座高炉和16座转炉,涉及钢铁产能超千万吨,拉开了河北化解过剩产能的序幕。

十年前的河北,炼钢产能峰值时达3.2亿吨,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据河北省工信厅测算,河北钢铁行业总量大,污染物排放总量占全省工业排放量的40%左右。在全国10个污染最严重城市中,河北一度占了7个。


这是工人在唐山市停产的一家钢厂拆除炼钢设备(2018年7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 摄

到2020年底,河北炼钢产能实现了控制在2亿吨以内的目标。从去年开始,按照国家要求调控粗钢产量,河北完成2171吨压减任务,占全国总压减量的72.4%。十年来,通过压减产能、整合重组,河北钢铁冶炼企业如今已从123家减至39家。

厂区不见烟囱冒烟,林木间造型各异的钢铁雕塑鳞次栉比。在邢台德龙钢铁有限公司,不少中小学预约开展“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题研学活动。这家钢铁企业,如今是4A级景区。


游客在邢台德龙钢铁有限公司参观钢铁雕塑(2022年8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 摄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我对这一点感受太深刻了。企业曾经因环保不达标一年限产天数多达一半以上,痛定思痛,我们开始超低排放改造。”该公司环保部部长霍增河说,公司已累计投入40亿元,实施了100多项环保深度治理和提升改造项目。

根据河北省今年印发的工作方案,将利用3年时间实现钢铁企业环保A级全覆盖。经初步测算,钢铁行业全面实现超低能耗改造后,可减少污染物排放30%以上,为全省工业减排贡献12%以上。

这是邢台德龙钢铁有限公司厂区(2022年8月16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 摄


模式之变:环保带来的“涅槃重生”

走进河钢集团唐钢新厂区,头顶蓝天白云,耳畔涛声阵阵,象牙白是这座钢厂建筑物的主色调。

2020年9月,从唐山市主城区到渤海之滨,有着近80年历史的唐钢完成搬迁。“从设计之初就融入了‘智能化’理念,采用封闭式皮带通廊运输物料,全自动无人操作,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物料泄漏。”唐钢能源环保部部长庞得奇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我们将坚持发力,继续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这是河钢集团唐钢公司的成品车间(2021年10月11摄)。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 摄

河北钢铁行业不断打破“一搬就死”的宿命,按照国家政策,先后有15家钢铁企业完成退城搬迁,不但摆脱了钢铁围城,还实现了转型升级。

“吃进去废钢料,产出来精品钢。”河钢集团石钢公司借助从石家庄主城区搬迁的契机,大胆地改变了电炉炼钢流程。

新石钢以电和天然气为主要能源,短流程工艺省去了焦化、烧结等高污染物排放环节,比长流程工艺吨钢能耗降低62%,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减少75%。

有的钢铁企业退出舞台后,驶入新的“赛道”。在秦皇岛赛车谷,一辆辆赛车在曾经的钢铁厂区疾驰而过,火热的赛道与斑驳的工业遗存碰撞出别样的火花。首秦金属材料有限公司2018年停产后结合秦皇岛旅游城市功能定位打造旅游项目,目前已成为诸多国内外赛事的热门举办地。

在河北敬业增材制造科技有限公司3D打印车间内,一台台3D打印设备正在紧张作业,耀眼的“光点”飞快地在金属粉末上跳跃游走,一层一层进行着打印。


工人在敬业集团的钢板生产车间工作(2022年7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 摄

这是钢铁企业敬业集团“二次创业”跨界打造的一个新项目。目前公司有18台金属3D打印设备,依托于自主研发生产的各种金属粉末,主要服务于航空航天、工业模具、能源动力等多个领域。

河北作为全国首个中央环保督察试点省份,2015年以来已接受三次大“体检”。一轮一轮的“环保风暴”,让企业刻骨铭心。

倒逼压力激发产业发展新动能,促进了“万企转型”。2021年河北装备制造业营业收入达到1.15万亿元,成为继钢铁产业后第二个万亿级产业,对全省工业增长贡献率达到36.1%,改变了河北省“一钢独大”的局面。

生态颜值也在变。从2013年到2021年,全省PM2.5平均浓度下降62.7%,重污染天数由73天减少到9天。今年上半年,PM2.5平均浓度每立方米40微克,同比下降9.1%。

格局之变:面向世界打上“绿色标签”

今年初以来,受疫情、国际局势、需求减弱等多重因素影响,钢铁市场下行,不少企业利润下滑甚至亏损。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这在钢铁行业引起强烈共鸣。”河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于勇说,目前市场形势的变化,一定程度上是供需关系发生了错位,企业应该俯下身子倾听“市场的心跳”,多维度构建行业上下游“低碳协同发展生态圈”。

8月4日,宝马集团与河钢集团签署合作备忘录,双方将携手打造绿色低碳汽车用钢供应链。得益于2019年启动的120万吨氢冶金示范工程,从2023年开始,河钢的低碳汽车用钢将逐渐使用到宝马沈阳生产基地量产车型上,预计每年将减少约23万吨二氧化碳排放。

宝马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高乐表示,减碳可持续战略要着眼于汽车的全生命周期,上游绿色供应链是其中的重要一环。他们希望与中国本土伙伴一起开拓创新、持续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出台相关法案,将绿色可持续的供应链作为对供应商开展尽职调查的重要内容。新的形势变化,对企业融入全球大市场、提升国际竞争力提出新要求。

从津西钢铁集团Z型钢板桩生产车间的空中连廊上俯瞰,一条条长达百米形似“火龙”的钢板桩新鲜出炉,这批产品将运往北美市场。津西钢铁集团负责人说,他们研发出零下30℃仍能保持优异性能的Z型钢板桩产品,打破了欧美技术垄断。

这是津西钢铁集团的生产车间(2020年5月14日摄)。新华社发(李少华 摄)

从布局国内到放眼世界。在距中国万里之遥的多瑙河畔,塞尔维亚最大的钢铁企业——斯梅代雷沃钢厂曾长期亏损,濒临倒闭。2016年,河钢集团全资收购这座钢厂,成立河钢集团塞尔维亚公司,引进先进绿色工艺,新公司运行半年后就结束了亏损,公司产品80%销往周边的欧盟国家。

这是河钢集团塞尔维亚公司厂区一景(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继河钢之后,文安钢铁、德龙钢铁等一批河北企业也先后走出国门,还有一些企业正加快海外市场战略布局,加强国际技术交流合作。

从铁水到钢材,从国内到海外……以河北为代表的中国钢铁工业,在“一带一路”结出一项项合作共赢的成果,向世界讲述着中国钢铁“绿色嬗变”的故事。

来源:新华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河北生态环境发布

生产排放数据实现智能化在线实时监测,污染大户变身4A级工业旅游景区,厂区“长”出3D打印车间……这是一个个发生在河北的“钢铁故事”。

钢铁第一大省河北正摒弃“黑色增长”,不断向绿而行,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


理念之变:扭住能耗“牛鼻子”减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作为党的二十大代表,回到邯钢的唐笑宇与职工们分享二十大报告的心得体会。“在现场聆听党的二十大报告,是我最激动、最难忘的一次经历。”他表示,二十大报告中多次提到低碳、创新等关键词,让我感同身受。


这是河钢集团唐钢公司全景(2021年10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 摄

唐笑宇目前是河钢集团邯钢公司邯宝炼钢厂转炉车间副主任,工作14年来从普通上料工到技术带头人,始终与降低能耗较劲。为减少石灰消耗,他查阅大量资料,请教专家,每天记录分析生产数据,通过调整加料时机、枪位等,摸索出了一项新冶炼工艺,吨钢石灰消耗从35公斤减少到15公斤。“从过去关注产量和效益,到现在追求低碳节能,这样的变化深入人心。”唐笑宇说。

唐山市生态环境局丰南区分局大院里干净整洁,展示十年生态变化的橱窗布置一新。

曾在河北国丰钢铁工作的么占坤说,企业生产排放的黑色粉末曾经弥散在周边地区,与国丰钢铁一墙之隔的唐山市生态环境局丰南区分局,门口两头石狮子经常满身粉尘,院里停放的车辆也每天都要擦拭。因为污染严重,国丰钢铁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


这是河钢集团唐钢公司的轧钢车间(2021年10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 摄

2013年11月24日,随着巨大的爆破声,河北全省集中拆除8家钢铁企业的10座高炉和16座转炉,涉及钢铁产能超千万吨,拉开了河北化解过剩产能的序幕。

十年前的河北,炼钢产能峰值时达3.2亿吨,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据河北省工信厅测算,河北钢铁行业总量大,污染物排放总量占全省工业排放量的40%左右。在全国10个污染最严重城市中,河北一度占了7个。


这是工人在唐山市停产的一家钢厂拆除炼钢设备(2018年7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 摄

到2020年底,河北炼钢产能实现了控制在2亿吨以内的目标。从去年开始,按照国家要求调控粗钢产量,河北完成2171吨压减任务,占全国总压减量的72.4%。十年来,通过压减产能、整合重组,河北钢铁冶炼企业如今已从123家减至39家。

厂区不见烟囱冒烟,林木间造型各异的钢铁雕塑鳞次栉比。在邢台德龙钢铁有限公司,不少中小学预约开展“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题研学活动。这家钢铁企业,如今是4A级景区。


游客在邢台德龙钢铁有限公司参观钢铁雕塑(2022年8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 摄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我对这一点感受太深刻了。企业曾经因环保不达标一年限产天数多达一半以上,痛定思痛,我们开始超低排放改造。”该公司环保部部长霍增河说,公司已累计投入40亿元,实施了100多项环保深度治理和提升改造项目。

根据河北省今年印发的工作方案,将利用3年时间实现钢铁企业环保A级全覆盖。经初步测算,钢铁行业全面实现超低能耗改造后,可减少污染物排放30%以上,为全省工业减排贡献12%以上。

这是邢台德龙钢铁有限公司厂区(2022年8月16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 摄


模式之变:环保带来的“涅槃重生”

走进河钢集团唐钢新厂区,头顶蓝天白云,耳畔涛声阵阵,象牙白是这座钢厂建筑物的主色调。

2020年9月,从唐山市主城区到渤海之滨,有着近80年历史的唐钢完成搬迁。“从设计之初就融入了‘智能化’理念,采用封闭式皮带通廊运输物料,全自动无人操作,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物料泄漏。”唐钢能源环保部部长庞得奇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我们将坚持发力,继续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这是河钢集团唐钢公司的成品车间(2021年10月11摄)。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 摄

河北钢铁行业不断打破“一搬就死”的宿命,按照国家政策,先后有15家钢铁企业完成退城搬迁,不但摆脱了钢铁围城,还实现了转型升级。

“吃进去废钢料,产出来精品钢。”河钢集团石钢公司借助从石家庄主城区搬迁的契机,大胆地改变了电炉炼钢流程。

新石钢以电和天然气为主要能源,短流程工艺省去了焦化、烧结等高污染物排放环节,比长流程工艺吨钢能耗降低62%,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减少75%。

有的钢铁企业退出舞台后,驶入新的“赛道”。在秦皇岛赛车谷,一辆辆赛车在曾经的钢铁厂区疾驰而过,火热的赛道与斑驳的工业遗存碰撞出别样的火花。首秦金属材料有限公司2018年停产后结合秦皇岛旅游城市功能定位打造旅游项目,目前已成为诸多国内外赛事的热门举办地。

在河北敬业增材制造科技有限公司3D打印车间内,一台台3D打印设备正在紧张作业,耀眼的“光点”飞快地在金属粉末上跳跃游走,一层一层进行着打印。


工人在敬业集团的钢板生产车间工作(2022年7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 摄

这是钢铁企业敬业集团“二次创业”跨界打造的一个新项目。目前公司有18台金属3D打印设备,依托于自主研发生产的各种金属粉末,主要服务于航空航天、工业模具、能源动力等多个领域。

河北作为全国首个中央环保督察试点省份,2015年以来已接受三次大“体检”。一轮一轮的“环保风暴”,让企业刻骨铭心。

倒逼压力激发产业发展新动能,促进了“万企转型”。2021年河北装备制造业营业收入达到1.15万亿元,成为继钢铁产业后第二个万亿级产业,对全省工业增长贡献率达到36.1%,改变了河北省“一钢独大”的局面。

生态颜值也在变。从2013年到2021年,全省PM2.5平均浓度下降62.7%,重污染天数由73天减少到9天。今年上半年,PM2.5平均浓度每立方米40微克,同比下降9.1%。

格局之变:面向世界打上“绿色标签”

今年初以来,受疫情、国际局势、需求减弱等多重因素影响,钢铁市场下行,不少企业利润下滑甚至亏损。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这在钢铁行业引起强烈共鸣。”河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于勇说,目前市场形势的变化,一定程度上是供需关系发生了错位,企业应该俯下身子倾听“市场的心跳”,多维度构建行业上下游“低碳协同发展生态圈”。

8月4日,宝马集团与河钢集团签署合作备忘录,双方将携手打造绿色低碳汽车用钢供应链。得益于2019年启动的120万吨氢冶金示范工程,从2023年开始,河钢的低碳汽车用钢将逐渐使用到宝马沈阳生产基地量产车型上,预计每年将减少约23万吨二氧化碳排放。

宝马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高乐表示,减碳可持续战略要着眼于汽车的全生命周期,上游绿色供应链是其中的重要一环。他们希望与中国本土伙伴一起开拓创新、持续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出台相关法案,将绿色可持续的供应链作为对供应商开展尽职调查的重要内容。新的形势变化,对企业融入全球大市场、提升国际竞争力提出新要求。

从津西钢铁集团Z型钢板桩生产车间的空中连廊上俯瞰,一条条长达百米形似“火龙”的钢板桩新鲜出炉,这批产品将运往北美市场。津西钢铁集团负责人说,他们研发出零下30℃仍能保持优异性能的Z型钢板桩产品,打破了欧美技术垄断。

这是津西钢铁集团的生产车间(2020年5月14日摄)。新华社发(李少华 摄)

从布局国内到放眼世界。在距中国万里之遥的多瑙河畔,塞尔维亚最大的钢铁企业——斯梅代雷沃钢厂曾长期亏损,濒临倒闭。2016年,河钢集团全资收购这座钢厂,成立河钢集团塞尔维亚公司,引进先进绿色工艺,新公司运行半年后就结束了亏损,公司产品80%销往周边的欧盟国家。

这是河钢集团塞尔维亚公司厂区一景(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继河钢之后,文安钢铁、德龙钢铁等一批河北企业也先后走出国门,还有一些企业正加快海外市场战略布局,加强国际技术交流合作。

从铁水到钢材,从国内到海外……以河北为代表的中国钢铁工业,在“一带一路”结出一项项合作共赢的成果,向世界讲述着中国钢铁“绿色嬗变”的故事。

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