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北京师范大学与河北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联合开展的综合科学考察监测取得的《衡水湖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报告》显示:河北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陆续首次监测到遗鸥、斑头雁、斑尾塍鹬等鸟类9种,条斑赤蜻、蓝额疏脉蜻、鸟嘴壶夜蛾、锈斑隆脊叶蝉等昆虫222种,其中33种为河北省昆虫新记录。至此,衡水湖鸟类增加到332种,昆虫757种,标志着衡水湖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本次发现的斑头雁(Anser indicus),隶属于雁形目、鸭科。是中型雁类,体长62-85厘米,体重2-3千克;通体大都灰褐色,头和颈侧白色,头顶有二道黑色带斑,在白色头上极为醒目;繁殖在高原湖泊,尤喜咸水湖,也选择淡水湖和开阔而多沼泽地带;越冬在低地湖泊、河流和沼泽地;性喜集群,繁殖期、越冬期和迁徙季节,均成群活动。主要以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的叶、茎、青草和豆科植物种子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贝类、软体动物和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本次调查发现的一对斑头雁为迁徙途中在衡水湖停歇栖息,一般不常见。鸟类种群的不断发现,丰富了该自然保护区的研究范围,体现了保护区生境类型的多样化。
北京师范大学石建斌副教授介绍,此次与衡水湖保护区联合开展的综合科学考察监测,历时两年,取得的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成果,对研究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保持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恢复的过程、保护生物多样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衡水湖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良好的又一体现。同时,希望衡水湖保护区能尽快加入“国际重要湿地”,深化国际合作,提高衡水湖保护区的国际影响力。
衡水湖湿地是极具典型性和稀缺性的国家重要湿地,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水利风景区、东亚-澳大利西亚鸻鹬鸟类保护网络成员、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这里距北京市、天津市均为200多公里,具有涵养水源、净化空气、降解污染、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服务功能,被赋予比南方水乡湿地更重的内涵和承载。这里生物多样性丰富,是北温带野生动植物聚集地和数十万只候鸟南北迁徙的密集交汇区,有丰富的植物、鱼类、昆虫、鸟类,其中,国家Ⅰ级保护鸟类有丹顶鹤、白鹤、东方白鹳等20种,Ⅱ级保护鸟类有大天鹅、小天鹅、鸳鸯、白枕鹤、灰鹤等63种。
来源:冀时客户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首次发现!河北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新增231个新物种
来源:科技与宣传教育处 时间:2022-07-23
近日,由北京师范大学与河北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联合开展的综合科学考察监测取得的《衡水湖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报告》显示:河北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陆续首次监测到遗鸥、斑头雁、斑尾塍鹬等鸟类9种,条斑赤蜻、蓝额疏脉蜻、鸟嘴壶夜蛾、锈斑隆脊叶蝉等昆虫222种,其中33种为河北省昆虫新记录。至此,衡水湖鸟类增加到332种,昆虫757种,标志着衡水湖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本次发现的斑头雁(Anser indicus),隶属于雁形目、鸭科。是中型雁类,体长62-85厘米,体重2-3千克;通体大都灰褐色,头和颈侧白色,头顶有二道黑色带斑,在白色头上极为醒目;繁殖在高原湖泊,尤喜咸水湖,也选择淡水湖和开阔而多沼泽地带;越冬在低地湖泊、河流和沼泽地;性喜集群,繁殖期、越冬期和迁徙季节,均成群活动。主要以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的叶、茎、青草和豆科植物种子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贝类、软体动物和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本次调查发现的一对斑头雁为迁徙途中在衡水湖停歇栖息,一般不常见。鸟类种群的不断发现,丰富了该自然保护区的研究范围,体现了保护区生境类型的多样化。
北京师范大学石建斌副教授介绍,此次与衡水湖保护区联合开展的综合科学考察监测,历时两年,取得的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成果,对研究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保持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恢复的过程、保护生物多样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衡水湖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良好的又一体现。同时,希望衡水湖保护区能尽快加入“国际重要湿地”,深化国际合作,提高衡水湖保护区的国际影响力。
衡水湖湿地是极具典型性和稀缺性的国家重要湿地,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水利风景区、东亚-澳大利西亚鸻鹬鸟类保护网络成员、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这里距北京市、天津市均为200多公里,具有涵养水源、净化空气、降解污染、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服务功能,被赋予比南方水乡湿地更重的内涵和承载。这里生物多样性丰富,是北温带野生动植物聚集地和数十万只候鸟南北迁徙的密集交汇区,有丰富的植物、鱼类、昆虫、鸟类,其中,国家Ⅰ级保护鸟类有丹顶鹤、白鹤、东方白鹳等20种,Ⅱ级保护鸟类有大天鹅、小天鹅、鸳鸯、白枕鹤、灰鹤等63种。
来源:冀时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