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们就像那一车马铃薯似的,经过好多道严格的消毒程序,才让进到车间的。
车间里很安静,没有机声隆隆,只有一排排不锈钢管线或粗或细地深入地下和伸入房顶。管线始终以平行线的排布在车间里穿行曲折,绝对没有凌乱和交叉,也没有斜出的旁门左道。横平竖直,在莹白色的灯光下,不锈钢管线闪着银光,清洁明亮,不染纤尘。很少见到工人,一切操作都在中心控制室,电脑掌控:温度调节、干湿度调节、物料投放、调料配比、质量检测、产品包装等,包括我们进入到车间的什么位置,中心控制室都了如指掌。
看似冷冰和寂寞,岂不知,管线内罐桶内密封箱内却是“水深火热”“刀光剑影”“你追我赶”“浴火重生”的世界。带着泥土气息的马铃薯在这里经过挑选、水洗、去皮、水洗、切片、水洗、烘烤、烹炸、调味、塑形、装袋……十几道工序后,就变成各种喷香美味的薯片,进入世界各地。
马铃薯变薯片的过程,有多条复杂的生产线,有着纷繁的用水回收系统。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中水和蒸馏水,中水、蒸馏水和自来水都会回收用于马铃薯的去泥清洗、去皮清洗。什么水用于什么环节,都有严格要求和标准。
好丽友公司每天消耗马铃薯150吨,那每天要用多少自来水呢满产是800吨,平时都在600吨以上。如果把两次中水循环计算在内,日用水量超过2000吨。这个数字可不小。
带着泥的第一遍清洗用水去了哪里呢在廊坊开发区环保局指导下,好丽友公司对水处理循环系统进行升级改造,使水质达到人们可以接触的一级A景观用水,用于企业冲厕、绿化、冲洗厂区,排入污水处理厂进行再处理。每年,他们因为水循环使用节约自来水6万多吨,节约成本50多万元。对于企业来讲,节约了成本就是增加了效益。对作为地下水资源珍贵的廊坊来说,同样也是生态保护贡献。
除却水循环利用,好丽友公司可圈可点之处,还在于每天产生的15吨污泥有了好去处,每天产生的1.5吨马铃薯皮也有了好去处。
部门经理杨万庆自豪地说,他们的楼顶是太阳能供电系统,车间里还有余热回收系统。企业已经迈进绿色工厂的行列。
二
水,人类的生命之源。科技现代化发展至今,水已经成为工业生产的命脉,广泛地用于能源、制造、化工、冶金、造纸、纺织、炼油、加工等行业。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中,废水仍然位列废气和废渣之前。解决了废水的处理问题,环境保护便成功了一大半。其他的废渣废气也要通过水的清洗和稀释等技术性处理,实现无害化。
普通人肯定想象不到,一个牛奶制品企业,竟然会是廊坊市开发区用水第一大户。
为了解开疑惑,我通过环保部门联系到廊坊伊利牛奶制品有限公司。
“梁工,您有快两年没有到我们这里了吧”
“是啊,虽然我没来,但是你们的状态我都清楚着呢。”一见面,宾主之间的微笑透露出真诚和友善。梁工,名叫梁春丽。她是企业的常客,作为环保部门工作人员,如何为企业绿色发展保驾护航是她和同事们昼思夜想的事情。政企同心,才能闯出一条绿色之路。
参观伊利牛奶生产线不用像在好丽友公司那样“全副武装”,在二楼可以居高临下隔着透明玻璃将车间看个明白。办公区域中间是6条超高温生产线和14条灌装生产线。回形的办公区域避免了夏天高温照射和冬季寒冷侵蚀,使得中间区域温度相对稳定,恒温处理成本也相对较低。
“这些管线里大部分都是流动的牛奶。牛奶在接收存入原奶仓后,需要经过分离、巴氏杀菌、均质、超高温杀菌、无菌灌装、包装等工序,才能加工成各种奶制品。但是这些牛奶经过的管线和奶仓的使用周期都有严格的要求,达到生产使用周期后需要进行停机清洗,设备清洗也要按照清洗标准进行,保证设备处于安全状态。我们坚守食品安全和生产安全这条底线,为消费者提供最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廊坊伊利负责人介绍。
伊利公司每天都在满负荷600吨牛奶生产,用水量在1800吨左右,而冲洗设备的水不能回收重复冲洗。这些水怎么办
在伊利公司厂区西北,我们看到了最后的水处理系统,那个管口不论春夏秋冬,流出的都是27度的恒温水,按国家标准经过严格处理后,带着伊利人的热情和温馨流向了另外几家企业,继续发挥着它们的效用。如果是冬天,这些水还会经过取暖管道再从这里排走。
“给你们5毛钱一吨的中水,干不干”当开发区环保人将这个信息介绍给从事汽车制动器加工的卢卡斯公司和从事涂料生产的阿克苏·诺贝尔公司时,两大厂家非常高兴。
这两家生产企业也是用水大户,每天用水量都在200吨以上。前者是用于切削液勾兑及货架冲洗,后者是用于冲洗搅拌罐。而厂区绿化使用了伊利公司处理后的中水,减少了新鲜水的用量。工业用水9.3元/吨,用中水0.5元/吨,成本减少了8.8元,而伊利公司排出的水完全符合他们的部分用水要求。
双方都节约了成本,还实现了水循环使用的生态环保要求,水资源也得到了充分利用,一条生态链条的搭建,使得生态园区内的水资源循环利用起来。
三
梁春丽和几个同事是1997年到开发区的。那个时候,除了数平方公里的起步区外,到处还都是沙荒地一片,周围村庄林立。刚开始“引凤筑巢”,只要不是高耗能高污染,不分企业性质,来了就好。远不像现在,软硬件具备,“入驻”的环保门槛更高。那期间,在行政审批中心设置了环保窗口,他们成为行政审批窗口的环保工作人员。当企业负责人前来办理环评手续时,都不知道怎么称呼他们。梁春丽说,我们是政府部门的普通工作人员,都是为咱们企业服务的,就叫我“梁工”吧。其他同事有被称为“王工”的,也有被称为“李工”的。
二十多年来,开发区环保人不管职务和身份如何变化,当某个企业生产不符合环保要求时,他们总是及时出现在现场,和企业一起分析原因,帮助他们找上游的原材料问题,找下游的物料使用厂家,及时进行改造升级。
2011年开发区环境保护局成立后,他们以超前的思维站在环境保护第一线:环境保护,目的不是处罚,而是引导和服务。数百家企业日夜不停地运转,他们就常态化地开展巡查,有时候是白天查,有时候是晚间查,发现一家,整改一家。
为促使企业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最大限度减少生产排放,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尽可能地为企业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开发区生态环保局实行了“环境保护奖励补贴”政策。 2002年开发区拿到ISO14000国家环保认证,2009年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2007年,开发区开始探索国家生态工业园示范区创建,2018年3月经过国家环保部、商务部、科技部联合评估验收,被正式命名为河北省第一家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十年磨一剑,当他们获取这一殊荣的时候,他们的心沸腾了,但他们也知道,肩上的责任更重了,生态工业园建设发展中,各种生态红线都是对他们的最低要求。
廊坊开发区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主战场,聚焦了现代商贸物流、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为主导的实体产业,构建了具有开发区特色的“1+1+4”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商贸物流、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和新能源、生命科学、休闲文旅产业)。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成功创建,加快打造了“八大产业场景”,成为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廊坊开发区的招商工作也不断地把理念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优中选优,锦上添花,紧密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战略,走上一条高附加值、低生态影响的发展道路,为廊坊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现在,廊坊开发区有各类工商企业累计6000家,占地企业1000家,世界500强20家,其中的重点企业分布在什么街区,什么性质,生产多少产品,产生多少废水、废气、废渣,还有噪音,都有一本环保账、布局图。
“其实,环境保护就是循环经济产业链的有效延伸,实现能源循环,生态循环,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能源的浪费,减少污染,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工业生产与环境保护之间可持续性的和谐发展。”每个开发区环保人都有自己独到的认识。
四
走进廊坊城西如海的梨花深处,一垄垄泥土偎依在一排排柳树下,掀开垄上覆盖的毛毡,黝黑的泥土中钻出一条条红亮的蚯蚓,春天来了,这些小精灵们也时不时地露出头来探望。
这是廊坊市臻集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800亩蚯蚓养殖场。总经理刘汉波,本来办着一家家具企业,多年前,企业发展陷入瓶颈,他很是着急。听朋友闲聊,得知可以用污泥养蚯蚓的信息,决定再起一摊,先期投资200多亩地,潜心钻研蚯蚓养殖技术,这一钻研不要紧,得到了乐趣,尝到了甜头。
刘汉波办养殖场得到了廊坊开发区相关企业的认可,以每吨160元有偿处置费用支持他全年21000吨污泥,这些污泥有来自好丽友公司的下脚料,还有来自开发区污水处理厂等企业的有机污泥。这些废渣、污泥成为蚯蚓生长的最佳食料,处理后的污泥还可加工成有机肥料。如果刘汉波将800亩地满产养殖,全年需要200万吨之多,“胃口”巨大。
蚯蚓在湿度和阴凉的环境里繁殖极快,生长极快。别看这些小家伙柔柔软软,吃起污泥来,不怕“撑坏肚子撑坏胃”。从小米粒大的虫卵到10厘米成虫只需要1个月。养殖场日消耗污泥1300多吨,每天可收获蚯蚓1吨多。
工业处理污泥传统的办法大都是焚烧法,但这个方法处理成本极其昂贵,焚烧1吨的成本是5000元。不少地方采用填埋处理,成本降下来了,但是土地污染隐患又上去了。或者是把污泥交给有资质的单位去处理,处理费用依然很高。蚯蚓养殖让污泥有了好去处,蚯蚓吃过污泥排出的粪便,还是田里上好的农家肥有机肥。在刘汉波的规划里,从蚯蚓养殖延伸开去,花卉观光、绿地宿营、采摘养生、少儿研学正逐一实施,污泥处理又延展出新的自然生态产业链。
开发区污水处理厂提供了一组数据,全年处理污水1400万吨,处理后的中水70%用于景观绿化、公用事业、热力供应,剩下的30%排入凤河,再流入下游不远处的永定河。
五
生态环保,千头万绪错综复杂;生态环保,指标要求方方面面;生态环保,不能突破任何底线。我们通过好丽友公司、伊利公司、臻集公司的几个画面,可见廊坊开发区环保工作的潜心探索,也足见廊坊开发区环保人的艰辛。在说到今日之成就,开发区环保人都谦虚地说,这是几代开发区环保人接续拼搏的结果,这是各级各相关部门大力支持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历届开发区工委管委班子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结果,更是几代开发区人为了一个共同的理想目标勇争一流、探索创新的结果。
车行在廊坊开发区宽敞的大马路上,整个城区绿树掩映,鸟语花香。蓝天白云下,阳光旖旎,满眼的花红柳绿。让流水回归江河,让泥土回归大地,这是现代化工业园区最和谐美好的生态循环。
(作者:谭国伦 推荐地区:衡水)
手机扫描听语音播报
回归
来源:科技与宣传教育处 时间:2024-12-06
一
我们就像那一车马铃薯似的,经过好多道严格的消毒程序,才让进到车间的。
车间里很安静,没有机声隆隆,只有一排排不锈钢管线或粗或细地深入地下和伸入房顶。管线始终以平行线的排布在车间里穿行曲折,绝对没有凌乱和交叉,也没有斜出的旁门左道。横平竖直,在莹白色的灯光下,不锈钢管线闪着银光,清洁明亮,不染纤尘。很少见到工人,一切操作都在中心控制室,电脑掌控:温度调节、干湿度调节、物料投放、调料配比、质量检测、产品包装等,包括我们进入到车间的什么位置,中心控制室都了如指掌。
看似冷冰和寂寞,岂不知,管线内罐桶内密封箱内却是“水深火热”“刀光剑影”“你追我赶”“浴火重生”的世界。带着泥土气息的马铃薯在这里经过挑选、水洗、去皮、水洗、切片、水洗、烘烤、烹炸、调味、塑形、装袋……十几道工序后,就变成各种喷香美味的薯片,进入世界各地。
马铃薯变薯片的过程,有多条复杂的生产线,有着纷繁的用水回收系统。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中水和蒸馏水,中水、蒸馏水和自来水都会回收用于马铃薯的去泥清洗、去皮清洗。什么水用于什么环节,都有严格要求和标准。
好丽友公司每天消耗马铃薯150吨,那每天要用多少自来水呢满产是800吨,平时都在600吨以上。如果把两次中水循环计算在内,日用水量超过2000吨。这个数字可不小。
带着泥的第一遍清洗用水去了哪里呢在廊坊开发区环保局指导下,好丽友公司对水处理循环系统进行升级改造,使水质达到人们可以接触的一级A景观用水,用于企业冲厕、绿化、冲洗厂区,排入污水处理厂进行再处理。每年,他们因为水循环使用节约自来水6万多吨,节约成本50多万元。对于企业来讲,节约了成本就是增加了效益。对作为地下水资源珍贵的廊坊来说,同样也是生态保护贡献。
除却水循环利用,好丽友公司可圈可点之处,还在于每天产生的15吨污泥有了好去处,每天产生的1.5吨马铃薯皮也有了好去处。
部门经理杨万庆自豪地说,他们的楼顶是太阳能供电系统,车间里还有余热回收系统。企业已经迈进绿色工厂的行列。
二
水,人类的生命之源。科技现代化发展至今,水已经成为工业生产的命脉,广泛地用于能源、制造、化工、冶金、造纸、纺织、炼油、加工等行业。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中,废水仍然位列废气和废渣之前。解决了废水的处理问题,环境保护便成功了一大半。其他的废渣废气也要通过水的清洗和稀释等技术性处理,实现无害化。
普通人肯定想象不到,一个牛奶制品企业,竟然会是廊坊市开发区用水第一大户。
为了解开疑惑,我通过环保部门联系到廊坊伊利牛奶制品有限公司。
“梁工,您有快两年没有到我们这里了吧”
“是啊,虽然我没来,但是你们的状态我都清楚着呢。”一见面,宾主之间的微笑透露出真诚和友善。梁工,名叫梁春丽。她是企业的常客,作为环保部门工作人员,如何为企业绿色发展保驾护航是她和同事们昼思夜想的事情。政企同心,才能闯出一条绿色之路。
参观伊利牛奶生产线不用像在好丽友公司那样“全副武装”,在二楼可以居高临下隔着透明玻璃将车间看个明白。办公区域中间是6条超高温生产线和14条灌装生产线。回形的办公区域避免了夏天高温照射和冬季寒冷侵蚀,使得中间区域温度相对稳定,恒温处理成本也相对较低。
“这些管线里大部分都是流动的牛奶。牛奶在接收存入原奶仓后,需要经过分离、巴氏杀菌、均质、超高温杀菌、无菌灌装、包装等工序,才能加工成各种奶制品。但是这些牛奶经过的管线和奶仓的使用周期都有严格的要求,达到生产使用周期后需要进行停机清洗,设备清洗也要按照清洗标准进行,保证设备处于安全状态。我们坚守食品安全和生产安全这条底线,为消费者提供最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廊坊伊利负责人介绍。
伊利公司每天都在满负荷600吨牛奶生产,用水量在1800吨左右,而冲洗设备的水不能回收重复冲洗。这些水怎么办
在伊利公司厂区西北,我们看到了最后的水处理系统,那个管口不论春夏秋冬,流出的都是27度的恒温水,按国家标准经过严格处理后,带着伊利人的热情和温馨流向了另外几家企业,继续发挥着它们的效用。如果是冬天,这些水还会经过取暖管道再从这里排走。
“给你们5毛钱一吨的中水,干不干”当开发区环保人将这个信息介绍给从事汽车制动器加工的卢卡斯公司和从事涂料生产的阿克苏·诺贝尔公司时,两大厂家非常高兴。
这两家生产企业也是用水大户,每天用水量都在200吨以上。前者是用于切削液勾兑及货架冲洗,后者是用于冲洗搅拌罐。而厂区绿化使用了伊利公司处理后的中水,减少了新鲜水的用量。工业用水9.3元/吨,用中水0.5元/吨,成本减少了8.8元,而伊利公司排出的水完全符合他们的部分用水要求。
双方都节约了成本,还实现了水循环使用的生态环保要求,水资源也得到了充分利用,一条生态链条的搭建,使得生态园区内的水资源循环利用起来。
三
梁春丽和几个同事是1997年到开发区的。那个时候,除了数平方公里的起步区外,到处还都是沙荒地一片,周围村庄林立。刚开始“引凤筑巢”,只要不是高耗能高污染,不分企业性质,来了就好。远不像现在,软硬件具备,“入驻”的环保门槛更高。那期间,在行政审批中心设置了环保窗口,他们成为行政审批窗口的环保工作人员。当企业负责人前来办理环评手续时,都不知道怎么称呼他们。梁春丽说,我们是政府部门的普通工作人员,都是为咱们企业服务的,就叫我“梁工”吧。其他同事有被称为“王工”的,也有被称为“李工”的。
二十多年来,开发区环保人不管职务和身份如何变化,当某个企业生产不符合环保要求时,他们总是及时出现在现场,和企业一起分析原因,帮助他们找上游的原材料问题,找下游的物料使用厂家,及时进行改造升级。
2011年开发区环境保护局成立后,他们以超前的思维站在环境保护第一线:环境保护,目的不是处罚,而是引导和服务。数百家企业日夜不停地运转,他们就常态化地开展巡查,有时候是白天查,有时候是晚间查,发现一家,整改一家。
为促使企业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最大限度减少生产排放,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尽可能地为企业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开发区生态环保局实行了“环境保护奖励补贴”政策。 2002年开发区拿到ISO14000国家环保认证,2009年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2007年,开发区开始探索国家生态工业园示范区创建,2018年3月经过国家环保部、商务部、科技部联合评估验收,被正式命名为河北省第一家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十年磨一剑,当他们获取这一殊荣的时候,他们的心沸腾了,但他们也知道,肩上的责任更重了,生态工业园建设发展中,各种生态红线都是对他们的最低要求。
廊坊开发区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主战场,聚焦了现代商贸物流、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为主导的实体产业,构建了具有开发区特色的“1+1+4”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商贸物流、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和新能源、生命科学、休闲文旅产业)。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成功创建,加快打造了“八大产业场景”,成为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廊坊开发区的招商工作也不断地把理念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优中选优,锦上添花,紧密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战略,走上一条高附加值、低生态影响的发展道路,为廊坊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现在,廊坊开发区有各类工商企业累计6000家,占地企业1000家,世界500强20家,其中的重点企业分布在什么街区,什么性质,生产多少产品,产生多少废水、废气、废渣,还有噪音,都有一本环保账、布局图。
“其实,环境保护就是循环经济产业链的有效延伸,实现能源循环,生态循环,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能源的浪费,减少污染,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工业生产与环境保护之间可持续性的和谐发展。”每个开发区环保人都有自己独到的认识。
四
走进廊坊城西如海的梨花深处,一垄垄泥土偎依在一排排柳树下,掀开垄上覆盖的毛毡,黝黑的泥土中钻出一条条红亮的蚯蚓,春天来了,这些小精灵们也时不时地露出头来探望。
这是廊坊市臻集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800亩蚯蚓养殖场。总经理刘汉波,本来办着一家家具企业,多年前,企业发展陷入瓶颈,他很是着急。听朋友闲聊,得知可以用污泥养蚯蚓的信息,决定再起一摊,先期投资200多亩地,潜心钻研蚯蚓养殖技术,这一钻研不要紧,得到了乐趣,尝到了甜头。
刘汉波办养殖场得到了廊坊开发区相关企业的认可,以每吨160元有偿处置费用支持他全年21000吨污泥,这些污泥有来自好丽友公司的下脚料,还有来自开发区污水处理厂等企业的有机污泥。这些废渣、污泥成为蚯蚓生长的最佳食料,处理后的污泥还可加工成有机肥料。如果刘汉波将800亩地满产养殖,全年需要200万吨之多,“胃口”巨大。
蚯蚓在湿度和阴凉的环境里繁殖极快,生长极快。别看这些小家伙柔柔软软,吃起污泥来,不怕“撑坏肚子撑坏胃”。从小米粒大的虫卵到10厘米成虫只需要1个月。养殖场日消耗污泥1300多吨,每天可收获蚯蚓1吨多。
工业处理污泥传统的办法大都是焚烧法,但这个方法处理成本极其昂贵,焚烧1吨的成本是5000元。不少地方采用填埋处理,成本降下来了,但是土地污染隐患又上去了。或者是把污泥交给有资质的单位去处理,处理费用依然很高。蚯蚓养殖让污泥有了好去处,蚯蚓吃过污泥排出的粪便,还是田里上好的农家肥有机肥。在刘汉波的规划里,从蚯蚓养殖延伸开去,花卉观光、绿地宿营、采摘养生、少儿研学正逐一实施,污泥处理又延展出新的自然生态产业链。
开发区污水处理厂提供了一组数据,全年处理污水1400万吨,处理后的中水70%用于景观绿化、公用事业、热力供应,剩下的30%排入凤河,再流入下游不远处的永定河。
五
生态环保,千头万绪错综复杂;生态环保,指标要求方方面面;生态环保,不能突破任何底线。我们通过好丽友公司、伊利公司、臻集公司的几个画面,可见廊坊开发区环保工作的潜心探索,也足见廊坊开发区环保人的艰辛。在说到今日之成就,开发区环保人都谦虚地说,这是几代开发区环保人接续拼搏的结果,这是各级各相关部门大力支持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历届开发区工委管委班子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结果,更是几代开发区人为了一个共同的理想目标勇争一流、探索创新的结果。
车行在廊坊开发区宽敞的大马路上,整个城区绿树掩映,鸟语花香。蓝天白云下,阳光旖旎,满眼的花红柳绿。让流水回归江河,让泥土回归大地,这是现代化工业园区最和谐美好的生态循环。
(作者:谭国伦 推荐地区:衡水)
手机扫描听语音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