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 南大港湿地入选“2023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 | ||
发布机构 | 中国环境客户端 | 索引号 | 0218077J/2023-00511 |
主题分类 | 自然生态保护 | 文号 | |
发布日期 | 主题词 | ||
效力状态 |
初秋的南大港湿地,蓝天与碧水相连,近百只斑头雁鱼贯而出,一跃而起,在湿地上空翱翔,划过湛蓝的天空,抚过清澈的碧水,鸟儿的叫声,伴着风声、水声,构成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画卷。
“近年来,南大港湿地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采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南大港(北部养殖池塘)生态修复项目,营造自然湿地和鸟类的自然栖息生境,为鸟儿‘筑家’,为野生动植物创造更适宜的生存环境。”河北省沧州市南大港湿地和鸟类自然保护区管理处负责人孟召蕾介绍,“目前,南大港湿地候鸟迁徙数量由2019年的2万只增加至5万只,青头潜鸭和震旦鸦雀等珍稀鸟类频频现身,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恢复发展。近日,南大港湿地生态修复案例成功入选‘2023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成为全国9个典型案例之一。”
生态修复 给鸟儿营造适宜的生境
南大港湿地位于河北省沧州市东北部,水草丰美,沟塘相连,总占地面积7500公顷,当地人习惯称之为“大洼”,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原始状态保存完好的重要生态区,也是全国29个国家重点保护湿地之一,黄渤海湿地国际联盟成员单位、东亚至澳大利亚鸟类迁徙网络重要节点,一直享有“京津南花园天然大氧吧”的美誉。
然而,早些年,这里因为围塘养殖导致湿地的生态被破坏。孟召蕾告诉记者,“在修复之前,北部养殖池塘处于南大港湿地水循环系统的末端,连片围垦导致水道堵塞、水质恶化,原有湿地面积萎缩,鸟类栖息和觅食空间也在减少。”
2019年12月,河北省财政厅、生态环境厅、自然资源厅发布《关于下达2020年度中央海洋生态保护修复资金的通知》,积极推进渤海综合治理生态修复工作。
“2020年以来累计争取上级财政资金2亿元,重点实施南大港(北部养殖池塘)湿地生态修复、国家重点湿地保护与恢复等项目。”沧州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韩义朋介绍说,“随着南大港生态修复的推进,湿地区域环境质量显著改善,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物种的多样性不断提升。”
为了让南大港湿地更适宜鸟类栖息,沧州市大力推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法,通过微地形整理、滩面营造、坡面生化改造等,修复和恢复湿地面积108.8公顷,清理围堤4.5公里,完成基底清淤31万立方米,进一步增强了湿地生态系统功能。
在南大港湿地较适宜鸟类栖息的场所,栽植柽柳、芦苇,营造巢穴,模拟鸟儿的自然生态环境,为鸟儿建了“现成的家”,让鸟儿有吃的、有喝的。环境好,景色美,鸟儿自然吸引而来,后又慢慢留下来。
河北省生态环境厅自然生态保护处处长孙倩介绍说:“近年来,河北省坚持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加快建设绿色低碳、生态优美现代化河北的重要举措,持续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专项行动,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新成效。南大港湿地的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区域整体性生态环境质量不断得以提升。”
据调查,湿地内现有植物237种,昆虫291种,鸟类268种,淡水鱼类27种。其中丹顶鹤、东方白鹳、黑鹳、中华秋沙鸭、白肩鵰、金雕、白鹤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16种,大天鹅、灰鹤、震旦鸦雀、白琵鹭、鸿雁、苍鹰、大鵟等国家二级保护鸟类51种,并有多种浮游生物和藻类,以及狐、草兔、蛇等几十种陆生生物。
智慧监测 给鸟儿“不打扰”的保护
“有些鸟儿习性较机敏,无人机都无法靠近它们,例如黑脸琵鹭、白琵鹭。”南大港产业园区文化旅游局宣传科科长张景兴告诉记者。
如何既能监测和保护鸟儿,又能“不打扰”鸟儿,还能对鸟儿“门清”
南大港湿地找到了解决办法。2021年,南大港湿地和鸟类自然保护区管理处搭建起科研监测一体化平台——“南大港湿地监测平台”,实现了“可看,可听,可统计”监测鸟儿,又可以“不打扰”鸟儿。
可看。记者通过南大港湿地监测平台镜头拍到的景象——黑脸琵鹭与白琵鹭“同框”现身在南大港湿地,它们在滩涂上休憩、踱步、捕食。
张景兴说,黑脸琵鹭属于候鸟,为一级重点保护动物,也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濒危等级,对过境栖息地环境要求比较高。得益于生态修复项目的实施,原有湿地环境逐渐改善,水质变得更加清澈,食源更加充足,生态链条重新建立起来,吸引了黑脸琵鹭等多种生物来“做客”。
可听。“嘎……嘎……叽……叽……啾……啾……”这些清脆的鸟儿声音,在南大港湿地监测平台上都有记录。
通过南大港湿地监测平台“生物音频识别”栏目,记者看到,“2023年8月23日,10:03:58,褐柳莺;2023年8月23日,10:02:50,苍鹭;2023年8月23日,09:34:48,震旦鸦雀”,每一栏的旁边都有“收听”标识,可以听到这些鸟儿的声音。
“经收录的鸟儿音频和视频,可以通过‘智能识别功能物种’功能,做初步分析,辅助工作人员做物种前期的识别。”张景兴在电脑前边演示边告诉记者。
可统计。在南大港湿地监测平台“统计报表”栏目,记者看到,可以按时间段对平台自动生成“声音监测数量及物种统计表”和“物种监测热力图”。
“该平台通过科技化手段开展野生鸟类调查和气象、水温、水质以及湿地气象、水文、水质等实时监测,实现鸟类智能监测与管理。及时掌握鸟类品种、数量、分布以及湿地气象、水环境等基础信息。”张景兴介绍说,“这样的动态监测系统在河北省是首次运用,为湿地生态保护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
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仅在湿地北部修复区就观测到鸟类10360只,鸟类数量较修复前同比提升了109%。2022年候鸟迁徙期间观测到鸟类数量2万余只,鸟类的种类、数量以及珍稀程度均有明显的提升。
科研文旅 让人们领略湿地之美
在南大港湿地雁荡湖观赏区,蜿蜒的木栈道,处于水面之上,漫步于此,抬头见蓝天,栈道边是碧水,低头看,每间隔10米便有“南大港湿地·科普小知识”宣传贴,置于木栈道的步行道上。
“震旦鸦雀名字的由来是什么”
“古印度称华夏大地为‘震旦’,第一个标本采集发现是在中国南京,所以定名为‘震旦鸦雀’。”
“鸟语花香、你我共享。”
……
在这里,研学游的学生们通过观看斑头雁放飞,能以最直接的方式认识湿地,了解鸟类。
此外,在南大港湿地景区还设有“鸟类科普长廊”,近50米的长廊两侧设有20种鸟类的科普知识,鸟类的照片,搭配中英文的文字介绍,步入长廊,便是一趟丰富的鸟类科普知识之旅。
学生们到此,在体验自然生态之余,还能感受到湿地之美。促使学生们形成保护湿地、尊重自然、爱护生态环境的意识,真正实现了“寓教于乐,研有所学”的目标。
2012年,南大港湿地成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2019年加入黄渤海湿地保护国际联盟。2020年4月3日列入国家重要湿地名录。2020年9月确定为环黄(渤)海候鸟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第二期)正式提名地。
孟召蕾告诉记者,“南大港湿地在保护管理、科研监测、科普教育、基础设施、生态体验、资源可持续利用等方面实现了较大改善,设置鸟类保护站点10处,观鸟屋5处,瞭望塔6处,鸟类救助站1处,湿地自然保护区资源保护、生态改善、多种服务等功能得到了充分发挥。”
南大港湿地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吸引了大批珍稀鸟类在此繁衍栖息、中转休憩,真正成为了鸟类“天堂”,也吸引大量游客,不少摄影者带着专业摄影装备来拍摄鸟儿。
“心灵港湾、富氧之乡、康养福地、观鸟天堂”,这是如今人们对南大港湿地的赞誉。历史悠久的大洼,正焕发出勃勃生机,铺就人与自然和谐的美丽画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南大港湿地入选“2023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
来源:中国环境客户端 时间:2023-09-16
初秋的南大港湿地,蓝天与碧水相连,近百只斑头雁鱼贯而出,一跃而起,在湿地上空翱翔,划过湛蓝的天空,抚过清澈的碧水,鸟儿的叫声,伴着风声、水声,构成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画卷。
“近年来,南大港湿地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采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南大港(北部养殖池塘)生态修复项目,营造自然湿地和鸟类的自然栖息生境,为鸟儿‘筑家’,为野生动植物创造更适宜的生存环境。”河北省沧州市南大港湿地和鸟类自然保护区管理处负责人孟召蕾介绍,“目前,南大港湿地候鸟迁徙数量由2019年的2万只增加至5万只,青头潜鸭和震旦鸦雀等珍稀鸟类频频现身,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恢复发展。近日,南大港湿地生态修复案例成功入选‘2023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成为全国9个典型案例之一。”
生态修复 给鸟儿营造适宜的生境
南大港湿地位于河北省沧州市东北部,水草丰美,沟塘相连,总占地面积7500公顷,当地人习惯称之为“大洼”,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原始状态保存完好的重要生态区,也是全国29个国家重点保护湿地之一,黄渤海湿地国际联盟成员单位、东亚至澳大利亚鸟类迁徙网络重要节点,一直享有“京津南花园天然大氧吧”的美誉。
然而,早些年,这里因为围塘养殖导致湿地的生态被破坏。孟召蕾告诉记者,“在修复之前,北部养殖池塘处于南大港湿地水循环系统的末端,连片围垦导致水道堵塞、水质恶化,原有湿地面积萎缩,鸟类栖息和觅食空间也在减少。”
2019年12月,河北省财政厅、生态环境厅、自然资源厅发布《关于下达2020年度中央海洋生态保护修复资金的通知》,积极推进渤海综合治理生态修复工作。
“2020年以来累计争取上级财政资金2亿元,重点实施南大港(北部养殖池塘)湿地生态修复、国家重点湿地保护与恢复等项目。”沧州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韩义朋介绍说,“随着南大港生态修复的推进,湿地区域环境质量显著改善,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物种的多样性不断提升。”
为了让南大港湿地更适宜鸟类栖息,沧州市大力推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法,通过微地形整理、滩面营造、坡面生化改造等,修复和恢复湿地面积108.8公顷,清理围堤4.5公里,完成基底清淤31万立方米,进一步增强了湿地生态系统功能。
在南大港湿地较适宜鸟类栖息的场所,栽植柽柳、芦苇,营造巢穴,模拟鸟儿的自然生态环境,为鸟儿建了“现成的家”,让鸟儿有吃的、有喝的。环境好,景色美,鸟儿自然吸引而来,后又慢慢留下来。
河北省生态环境厅自然生态保护处处长孙倩介绍说:“近年来,河北省坚持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加快建设绿色低碳、生态优美现代化河北的重要举措,持续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专项行动,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新成效。南大港湿地的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区域整体性生态环境质量不断得以提升。”
据调查,湿地内现有植物237种,昆虫291种,鸟类268种,淡水鱼类27种。其中丹顶鹤、东方白鹳、黑鹳、中华秋沙鸭、白肩鵰、金雕、白鹤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16种,大天鹅、灰鹤、震旦鸦雀、白琵鹭、鸿雁、苍鹰、大鵟等国家二级保护鸟类51种,并有多种浮游生物和藻类,以及狐、草兔、蛇等几十种陆生生物。
智慧监测 给鸟儿“不打扰”的保护
“有些鸟儿习性较机敏,无人机都无法靠近它们,例如黑脸琵鹭、白琵鹭。”南大港产业园区文化旅游局宣传科科长张景兴告诉记者。
如何既能监测和保护鸟儿,又能“不打扰”鸟儿,还能对鸟儿“门清”
南大港湿地找到了解决办法。2021年,南大港湿地和鸟类自然保护区管理处搭建起科研监测一体化平台——“南大港湿地监测平台”,实现了“可看,可听,可统计”监测鸟儿,又可以“不打扰”鸟儿。
可看。记者通过南大港湿地监测平台镜头拍到的景象——黑脸琵鹭与白琵鹭“同框”现身在南大港湿地,它们在滩涂上休憩、踱步、捕食。
张景兴说,黑脸琵鹭属于候鸟,为一级重点保护动物,也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濒危等级,对过境栖息地环境要求比较高。得益于生态修复项目的实施,原有湿地环境逐渐改善,水质变得更加清澈,食源更加充足,生态链条重新建立起来,吸引了黑脸琵鹭等多种生物来“做客”。
可听。“嘎……嘎……叽……叽……啾……啾……”这些清脆的鸟儿声音,在南大港湿地监测平台上都有记录。
通过南大港湿地监测平台“生物音频识别”栏目,记者看到,“2023年8月23日,10:03:58,褐柳莺;2023年8月23日,10:02:50,苍鹭;2023年8月23日,09:34:48,震旦鸦雀”,每一栏的旁边都有“收听”标识,可以听到这些鸟儿的声音。
“经收录的鸟儿音频和视频,可以通过‘智能识别功能物种’功能,做初步分析,辅助工作人员做物种前期的识别。”张景兴在电脑前边演示边告诉记者。
可统计。在南大港湿地监测平台“统计报表”栏目,记者看到,可以按时间段对平台自动生成“声音监测数量及物种统计表”和“物种监测热力图”。
“该平台通过科技化手段开展野生鸟类调查和气象、水温、水质以及湿地气象、水文、水质等实时监测,实现鸟类智能监测与管理。及时掌握鸟类品种、数量、分布以及湿地气象、水环境等基础信息。”张景兴介绍说,“这样的动态监测系统在河北省是首次运用,为湿地生态保护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
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仅在湿地北部修复区就观测到鸟类10360只,鸟类数量较修复前同比提升了109%。2022年候鸟迁徙期间观测到鸟类数量2万余只,鸟类的种类、数量以及珍稀程度均有明显的提升。
科研文旅 让人们领略湿地之美
在南大港湿地雁荡湖观赏区,蜿蜒的木栈道,处于水面之上,漫步于此,抬头见蓝天,栈道边是碧水,低头看,每间隔10米便有“南大港湿地·科普小知识”宣传贴,置于木栈道的步行道上。
“震旦鸦雀名字的由来是什么”
“古印度称华夏大地为‘震旦’,第一个标本采集发现是在中国南京,所以定名为‘震旦鸦雀’。”
“鸟语花香、你我共享。”
……
在这里,研学游的学生们通过观看斑头雁放飞,能以最直接的方式认识湿地,了解鸟类。
此外,在南大港湿地景区还设有“鸟类科普长廊”,近50米的长廊两侧设有20种鸟类的科普知识,鸟类的照片,搭配中英文的文字介绍,步入长廊,便是一趟丰富的鸟类科普知识之旅。
学生们到此,在体验自然生态之余,还能感受到湿地之美。促使学生们形成保护湿地、尊重自然、爱护生态环境的意识,真正实现了“寓教于乐,研有所学”的目标。
2012年,南大港湿地成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2019年加入黄渤海湿地保护国际联盟。2020年4月3日列入国家重要湿地名录。2020年9月确定为环黄(渤)海候鸟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第二期)正式提名地。
孟召蕾告诉记者,“南大港湿地在保护管理、科研监测、科普教育、基础设施、生态体验、资源可持续利用等方面实现了较大改善,设置鸟类保护站点10处,观鸟屋5处,瞭望塔6处,鸟类救助站1处,湿地自然保护区资源保护、生态改善、多种服务等功能得到了充分发挥。”
南大港湿地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吸引了大批珍稀鸟类在此繁衍栖息、中转休憩,真正成为了鸟类“天堂”,也吸引大量游客,不少摄影者带着专业摄影装备来拍摄鸟儿。
“心灵港湾、富氧之乡、康养福地、观鸟天堂”,这是如今人们对南大港湿地的赞誉。历史悠久的大洼,正焕发出勃勃生机,铺就人与自然和谐的美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