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生态保护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自然生态保护
名称 河北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发布机构 自然生态保护处(生物多样性保护办公室) 索引号 0218077J/2015-01842
主题分类 自然生态保护 文号
发布日期 主题词
效力状态

河北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发布日期:2015-06-09 09:28 信息来源:自然生态保护处(生物多样性保护办公室) 访问量:? 字体 :[ 大 ][ 中 ][ 小 ]

河北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华北平原衡水市境内,位于衡水市桃城区西南约10km处,北倚衡水市区,南靠冀州市区,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15°30′33″~115°39′52″,北纬37°9′49″~37°32′57″之间,保护区总面积17006hm2

2000年7月,经省政府批准建立河北衡水湖省级自然保护区,2003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华北平原内陆淡水湿地生态系统及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属内陆湿地型自然保护区。

河北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所在区域属第四纪冲积平原,保护区处于新华夏系衡邢隆起东侧的威县―武邑断裂带附近,湖区北部为石家庄―巨鹿―衡水纬向断裂。在三级构造上自然保护区处于南宫断凹的边缘,属南宫断凹与明化断凸的边界断裂。第四纪全新世期间由于古黄河、古漳河、古滹沱河等都曾先后流经此地,黄河故道沉积从湖区东南分为两支,漳卫河故道从湖区西南分为两支,分别绕过湖区中心,沿湖区东西两侧呈北北东向展布,在原湖区北端(衡水市区南部)汇合。受河流侧蚀与堆积、湖泊扩展与萎缩堆积过程的相互作用,本区河流相与湖泊相沉积交替出现,互为透镜体分布。全新世沉积物埋深一般在20m左右。湖区全新世地层主要由褐色粘土、亚粘土、轻亚粘土、黄色粉砂及细砂组成,多为互层状分布。砂质沉积层以粉砂及粉砂土为主,细砂较少。衡水湖湖底湖岸为粘质土,渗透性很小,形成隔水层,是一个天然的良好蓄水池。

保护区所在区域属暖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区,气候特点是冷暖、干湿差异显著,四季分明,光热资源充沛,雨量集中,灾害天气频繁。地处内陆,属暖温带半湿润易旱区。

保护区有广阔的水面,丰富的湿地资源,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经初步科考发现有高等植物75科239属383种。其中,苔藓植物3科4属4种,蕨类植物3科3属5种,裸子植物1科1属1种,被子植物68科231属371种,其中单子叶植物12科51属80种,双子叶植物56科180属293种。有1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茶菱。

保护区动物群带有明显的古北界动物特色,东洋界成分开始向北渗透。本区已鉴定的各种野生动物有549种,其中:最为突出的是鸟类,种类多达296种,有鱼类26种、兽类17种、两爬类20种、昆虫194种、浮游动物174种。鸟类中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的有丹顶鹤、白鹤、黑鹳等7种,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的有大天鹅、小天鹅、灰鹤等44种。属《中日保护候鸟及栖息环境的协定》保护鸟类151种,属《中澳保护候鸟及栖息环境的协定》保护鸟类40种。由此可见,衡水湖自然保护区是华北平原鸟类保护的重要基地,是开展鸟类及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科研和监测的理想场所,也是影响全国鸟类种群数量的重要地区之一。

 衡水湖是经过自然与人工共同作用形成的复合湿地。与其它地区湿地相比,具有类型多样性差、结构复杂性低的特点, 属于我国湿地贫乏发育地区的代表性湿地。华北平原干旱少雨、严重缺水,加上人类活动历史长,强度大,湿地形成、发育的条件并不是非常有利,因而湿地也弥足珍贵。衡水湖保护区有广阔的水面,丰富的湿地资源,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特别是作为欧亚大陆东部鸟类迁徙的密集交汇地和重要中转站,是众多珍稀濒危水禽的迁徙停歇地、繁殖场所、越冬地之一,其所支持的生物多样性具有全球意义。

湿地风貌

日出

迁徙

觅食

繁殖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自然生态保护

河北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华北平原衡水市境内,位于衡水市桃城区西南约10km处,北倚衡水市区,南靠冀州市区,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15°30′33″~115°39′52″,北纬37°9′49″~37°32′57″之间,保护区总面积17006hm2

2000年7月,经省政府批准建立河北衡水湖省级自然保护区,2003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华北平原内陆淡水湿地生态系统及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属内陆湿地型自然保护区。

河北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所在区域属第四纪冲积平原,保护区处于新华夏系衡邢隆起东侧的威县―武邑断裂带附近,湖区北部为石家庄―巨鹿―衡水纬向断裂。在三级构造上自然保护区处于南宫断凹的边缘,属南宫断凹与明化断凸的边界断裂。第四纪全新世期间由于古黄河、古漳河、古滹沱河等都曾先后流经此地,黄河故道沉积从湖区东南分为两支,漳卫河故道从湖区西南分为两支,分别绕过湖区中心,沿湖区东西两侧呈北北东向展布,在原湖区北端(衡水市区南部)汇合。受河流侧蚀与堆积、湖泊扩展与萎缩堆积过程的相互作用,本区河流相与湖泊相沉积交替出现,互为透镜体分布。全新世沉积物埋深一般在20m左右。湖区全新世地层主要由褐色粘土、亚粘土、轻亚粘土、黄色粉砂及细砂组成,多为互层状分布。砂质沉积层以粉砂及粉砂土为主,细砂较少。衡水湖湖底湖岸为粘质土,渗透性很小,形成隔水层,是一个天然的良好蓄水池。

保护区所在区域属暖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区,气候特点是冷暖、干湿差异显著,四季分明,光热资源充沛,雨量集中,灾害天气频繁。地处内陆,属暖温带半湿润易旱区。

保护区有广阔的水面,丰富的湿地资源,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经初步科考发现有高等植物75科239属383种。其中,苔藓植物3科4属4种,蕨类植物3科3属5种,裸子植物1科1属1种,被子植物68科231属371种,其中单子叶植物12科51属80种,双子叶植物56科180属293种。有1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茶菱。

保护区动物群带有明显的古北界动物特色,东洋界成分开始向北渗透。本区已鉴定的各种野生动物有549种,其中:最为突出的是鸟类,种类多达296种,有鱼类26种、兽类17种、两爬类20种、昆虫194种、浮游动物174种。鸟类中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的有丹顶鹤、白鹤、黑鹳等7种,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的有大天鹅、小天鹅、灰鹤等44种。属《中日保护候鸟及栖息环境的协定》保护鸟类151种,属《中澳保护候鸟及栖息环境的协定》保护鸟类40种。由此可见,衡水湖自然保护区是华北平原鸟类保护的重要基地,是开展鸟类及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科研和监测的理想场所,也是影响全国鸟类种群数量的重要地区之一。

 衡水湖是经过自然与人工共同作用形成的复合湿地。与其它地区湿地相比,具有类型多样性差、结构复杂性低的特点, 属于我国湿地贫乏发育地区的代表性湿地。华北平原干旱少雨、严重缺水,加上人类活动历史长,强度大,湿地形成、发育的条件并不是非常有利,因而湿地也弥足珍贵。衡水湖保护区有广阔的水面,丰富的湿地资源,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特别是作为欧亚大陆东部鸟类迁徙的密集交汇地和重要中转站,是众多珍稀濒危水禽的迁徙停歇地、繁殖场所、越冬地之一,其所支持的生物多样性具有全球意义。

湿地风貌

日出

迁徙

觅食

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