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江苏12月7日电 (记者 李彤) 近日,“2010沿海湿地万里行”第三阶段沿C字路线走进江苏,人民网记者跟随采访团就溱湖与大丰两家“国字号”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进行了走访。
“湿地、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是今年世界湿地日的主题。此前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表示,湿地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生产力最高的自然生态系统之一,被誉为“物种基因库”。据估计,全球40%以上的物种生活在淡水湿地中。在我国3620万公顷自然湿地中,生存着高等植物2276种、兽类31种、鸟类271种、爬行类122种、两栖类300种、鱼类1000多种。这些物种和种质基因资源对维护地球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溱湖湿地:26平方公里园区成为130余种候鸟的栖息天堂
“2005年经国家林业局批准溱湖国家湿地公园成立,目前园区规划总面积26平方公里,对游客开放面积7平方公里。”溱湖国家湿地公园纪工委书记王国文介绍说,公园处长江流域与黄淮流域之间,系江苏省最大的典型淡水沼泽湿地,素有“莫道江南花似锦,溱湖水国胜江南”之称。
就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王国文说,溱湖湿地地势低洼多沼泽,是江苏省著名的“三大洼地”之一。独特的湿地生态环境孕育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这里现有各类植物113种,野生动物73种,其中包括麋鹿、丹顶鹤、扬子鳄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随着溱湖生态环境的改善,溱湖湿地已日渐成为各种鸟类和野生动物栖息的天堂,据初步观察和统计,现在每年都有130多种近10万只候鸟在溱湖栖息。‘万鸟云集,千鹭飞起’已经成为溱湖湿地的一大景观特色。”他说。然而,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任重道远,公园就此曾有过历史教训。王国文坦言,原先的规划建设侧重于风景园林特征及追求片面的旅游经济经济效益,特别是2003年为了举办会船节将溱湖的水抽干清淤,致使园区的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国家环保部生态司副司长、生物多样性办公室副主任朱广庆做客人民网时表示,一个生态系统的演替、自然的过程本身就非常漫长。一旦形成确定的状况,破坏之后恢复需要很长时间。中央民族大学生命与环境学院教授、生物多样性首席专家薛达元指出,在威胁生物多样性方面,人类的活动占了很大因素。要保护生物多样性,就要控制人为的破坏活动。
前车之鉴,警钟长鸣。目前,园区成立了宣教中心,通过媒体报道、现场活动、定期刊物与对员工培训,四大途径加强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同时,还增设了4—6个生态监测点,对水产用药和绿化用药严加管理,加强监控。安排专人定期观测湿地气候变化,水文水质、动植物生长、鸟类迁徙等情况,建立湿地数据资料档案,使湿地保护工作科学化、规范化。
“从2005年起还相继关闭了沿湖及上游地区的14家工业企业,做好了湿地核心区域原住居民的外迁工作。同时,园区通过大面积植树造林,高密度栽植湿地水生湿生植物,恢复和重建湿地生态系统。先后投入1.8亿元,累计恢复湿地近万亩,栽植各类耐湿树木450多万株、水生植物130万多株,恢复本土绿地近30万平方米。”他说。
“四不像”:从黄海湿地走出濒危
说到江苏大丰,人们自然会想到那里的麋鹿保护区。麋鹿,因“角似鹿,面似马,鼻似牛,尾似驴”俗称“四不像”,是中国特有的世界珍惜动物。1900年,在庚子之难中南海子仅存的麋鹿被八国联军劫杀一空。
谈到麋鹿,不得不说到丁玉华——一个为麋鹿保护呕心沥血25年,至今仍为之倾心的一线工作者。提起麋鹿,他就像打开了话匣子说起来滔滔不绝。丁玉华介绍,百年前麋鹿作为一个特有的物种在中国消失。自1986年重新引进后,大丰麋鹿保护区由当年的39头发展到目前的1618头,占世界总量的40%。除了麋鹿,保护区现有兽类12种,两栖爬行类动物27种,鸟类315种,鱼类156种,昆虫599种,植物499种。丹顶鹤、东方白鸛、黑嘴鸥、天鹅等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30多种,使得黄海湿地和麋鹿栖息地及周边环境得到了保护和改善。
在与记者的交流过程中,谈到之前一次中美自然保护研讨会,丁玉华话语中的自豪感溢于言表。今年国家林业局在昆明召开了一个研讨会,向美国同行介绍中国自然保护区的情况。作为当天上午主题发言的最后一位,丁玉华发言结束后美国同行起立鼓掌。“我很激动,中国的自然保护并不像国外同行想想的”,他说,在某些领域大家是相互学习的。
“万麋倾角,猛虎为之含牙。这说的是鹿群团结,即便是猛虎也不敢张嘴要含着牙。只要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湿地保护一定会越来越好,而这对于生物多样性的贡献显而易见”。丁玉华笑指着不远处的树林说,鸟儿是大自然的监督员,那里的环境好它往那里落。
此次2010沿海湿地万里行采访活动”,由国家林业局、交通运输部、国家海洋局联合举办。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等10余家媒体记者参加此采访活动,人民网作为承办单位将全程参与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