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建设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组织建设

干好工作要善用“三势”

发布日期:2018-11-06 13:40 信息来源: 访问量:? 字体 :[ 大 ][ 中 ][ 小 ]

  《孙子兵法·势篇》强调:“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其意是说,水流能够漂动大石是因为掌握了有利的势态,猛禽能够捕捉鸟雀是因为抓住了重要的节奏,善于作战的指挥者更是如此。善于用势,不仅军事上需要,对我们的日常工作也多有裨益,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势者,时势、形势、情势也。它往往要从全局着眼,从长远处着力,是对事物实际情况和发展趋势的全面考量。审势,就是研究和把握这种趋势,作出正确的决策部署。去过成都武侯祠的朋友大都清晰记得其中的一副对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这副对联选取诸葛亮用攻心战“七擒孟获”和后来治蜀严明法纪的两个故事,说明审时度势的重要意义。历史上,刘邦以宽仁治汉中,诸葛亮以峻切治蜀地,两者都获成功,其关键就在于“审势”。宽严之道,并非一成不变,难就难在见微知著,向势而转。顺治之时,疮痍初复,民志未定,故康熙继之以宽;康熙之末,失之于宽,故雍正救之以严。这种“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的传统治国智慧,其价值就在于体现了政策的灵活性,而这灵活性正是符合事物发展普遍规律的。我们在任何一个工作岗位,都要综合分析这个岗位面临的形势,尽快确定合适的工作策略,顺势而为,以争取最有利的发展态势。

善弈者谋势,不善弈者谋子。谋势者,善于辨势、预势、造势、乘势、借势、蓄势,力之所至,势如破竹;而一些谋事者往往拘于琐事,缺乏战略思维和大局观,难免“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得到的往往只是眼前的微利,却可能损失了将来的厚报。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说:“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勾勒出谋势的两大关键要素:一是顺应天时、顺势而为,二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调动一切能调动的积极力量。在谋势过程中,我们要冷静看到,“势”是不停变化的,变化中有微妙的契机。《周易·系辞下》中说“几者,动之微。”善于谋势者,就要敏锐地把握这种微小变化,驾驭这种自隐而显、由渐而骤的矛盾转化规律,引导事物发展始终朝正确方向转化。有的人不懂顺势而为,往往把大好形势搞成一地鸡毛,不可收拾。因此,务必牢牢树立底线思维,严密防范各类风险。要清醒看到,蓄势不易,耗散却极其简单;还要避免在谋势过程中剑走偏锋、误入“圈子”“山头”的歧途。要始终坚持一片公心、执政为民,切实增强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办事的能力,谋正确之势、谋正派之事,使“势”始终在规矩的堤岸内运行。

天下潮流,浩浩荡荡,顺势者昌,逆势者亡。谋事者善于依靠群众、走群众路线,通过蓄势、谋势,汇聚起攻坚克难、排山倒海的磅礴力量,自然就进入“夺势”阶段。一旦进入这个阶段,我们不但能集思广益,干工作有办法,而且能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和拥护,从而路越走越宽、人越走越顺,“夺势”更加得心应手、驾轻就熟、游刃有余,就有一种大马拉小车的轻松状态,也能做出更多有利于党和人民需要的、亮点频出的优秀业绩。毛泽东同志反复强调,中国共产党如果脱离了群众,必将一事无成,只有紧紧依靠群众,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有可能实现各项任务目标,“群众齐心了,一切事情就好办了”。他说:“只有蠢人,才是他一个人,或者邀集一堆人,不作调查,而只是冥思苦索地‘想办法’、‘打主意’。须知这是一定不能想出什么好办法,打出什么好主意的。”大至一国、小至一域,重要职位、平凡岗位,我们都要努力达到“夺势”这种良性发展状态。

古人说:“下国争利,中国争胜,上国争势。”审势是基础,谋势是关键,夺势是目标,完整构成一组三部曲;审势、谋势、夺势的过程,又像奔流不息的江河,沿途不断吸纳大小支流,以排山倒海、百折不回的坚韧与执着,奔向成功的彼岸。

(来源:2018年第16期《中国纪检监察》杂志文章《把握好“审势、谋势、夺势”三部曲》,作者:陈名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组织建设

  《孙子兵法·势篇》强调:“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其意是说,水流能够漂动大石是因为掌握了有利的势态,猛禽能够捕捉鸟雀是因为抓住了重要的节奏,善于作战的指挥者更是如此。善于用势,不仅军事上需要,对我们的日常工作也多有裨益,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势者,时势、形势、情势也。它往往要从全局着眼,从长远处着力,是对事物实际情况和发展趋势的全面考量。审势,就是研究和把握这种趋势,作出正确的决策部署。去过成都武侯祠的朋友大都清晰记得其中的一副对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这副对联选取诸葛亮用攻心战“七擒孟获”和后来治蜀严明法纪的两个故事,说明审时度势的重要意义。历史上,刘邦以宽仁治汉中,诸葛亮以峻切治蜀地,两者都获成功,其关键就在于“审势”。宽严之道,并非一成不变,难就难在见微知著,向势而转。顺治之时,疮痍初复,民志未定,故康熙继之以宽;康熙之末,失之于宽,故雍正救之以严。这种“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的传统治国智慧,其价值就在于体现了政策的灵活性,而这灵活性正是符合事物发展普遍规律的。我们在任何一个工作岗位,都要综合分析这个岗位面临的形势,尽快确定合适的工作策略,顺势而为,以争取最有利的发展态势。

善弈者谋势,不善弈者谋子。谋势者,善于辨势、预势、造势、乘势、借势、蓄势,力之所至,势如破竹;而一些谋事者往往拘于琐事,缺乏战略思维和大局观,难免“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得到的往往只是眼前的微利,却可能损失了将来的厚报。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说:“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勾勒出谋势的两大关键要素:一是顺应天时、顺势而为,二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调动一切能调动的积极力量。在谋势过程中,我们要冷静看到,“势”是不停变化的,变化中有微妙的契机。《周易·系辞下》中说“几者,动之微。”善于谋势者,就要敏锐地把握这种微小变化,驾驭这种自隐而显、由渐而骤的矛盾转化规律,引导事物发展始终朝正确方向转化。有的人不懂顺势而为,往往把大好形势搞成一地鸡毛,不可收拾。因此,务必牢牢树立底线思维,严密防范各类风险。要清醒看到,蓄势不易,耗散却极其简单;还要避免在谋势过程中剑走偏锋、误入“圈子”“山头”的歧途。要始终坚持一片公心、执政为民,切实增强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办事的能力,谋正确之势、谋正派之事,使“势”始终在规矩的堤岸内运行。

天下潮流,浩浩荡荡,顺势者昌,逆势者亡。谋事者善于依靠群众、走群众路线,通过蓄势、谋势,汇聚起攻坚克难、排山倒海的磅礴力量,自然就进入“夺势”阶段。一旦进入这个阶段,我们不但能集思广益,干工作有办法,而且能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和拥护,从而路越走越宽、人越走越顺,“夺势”更加得心应手、驾轻就熟、游刃有余,就有一种大马拉小车的轻松状态,也能做出更多有利于党和人民需要的、亮点频出的优秀业绩。毛泽东同志反复强调,中国共产党如果脱离了群众,必将一事无成,只有紧紧依靠群众,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有可能实现各项任务目标,“群众齐心了,一切事情就好办了”。他说:“只有蠢人,才是他一个人,或者邀集一堆人,不作调查,而只是冥思苦索地‘想办法’、‘打主意’。须知这是一定不能想出什么好办法,打出什么好主意的。”大至一国、小至一域,重要职位、平凡岗位,我们都要努力达到“夺势”这种良性发展状态。

古人说:“下国争利,中国争胜,上国争势。”审势是基础,谋势是关键,夺势是目标,完整构成一组三部曲;审势、谋势、夺势的过程,又像奔流不息的江河,沿途不断吸纳大小支流,以排山倒海、百折不回的坚韧与执着,奔向成功的彼岸。

(来源:2018年第16期《中国纪检监察》杂志文章《把握好“审势、谋势、夺势”三部曲》,作者:陈名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