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建设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组织建设

离乡离土不离党 隔山隔水不隔音
——宜春市创新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纪实

发布日期:2017-07-31 10:20 信息来源: 访问量:? 字体 :[ 大 ][ 中 ][ 小 ]

 

万载县驻沪流动党员党总支组织党员在该县湘鄂赣革命纪念馆重温入党誓词。

沈宜轩

人在他乡有温暖,流动千里党旗扬。

近年来,特别是在今年年初市委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会上,省委书记鹿心社对宜春市提出在加强流动党员管理等难点问题上实现突破、探索经验的要求后,宜春市针对流动党员信息难掌握、管理难跟上、作用难发挥等难题,创新工作理念和方法,以驻外机构和商会为依托,用好线上线下“两个平台”,落实信息登记制度、定期汇报制度、证件年审制度“三项制度”,开展争当“四员”活动,引导流动党员做推介家乡的“宣传员”、外出务工人员的“指导员”、招商引资的“联络员”、和谐社会建设的“调解员”,探索建立流动党员“2234”工作管理模式,有效加强和改进了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

如今,全市72个流动党员党组织就像一个巨大磁场,吸引着漂泊在外的9035名党员,成为他们的主心骨。流动党员党组织又像是一个指南针,指引着流动党员们在外互帮互助,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服务老乡、贡献他乡、回报家乡,为驻地和家乡的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党员信息入库

决不让一个党员流失

全面认真落实信息登记、定期汇报、证件年审“三项制度”,全面摸清流动党员外出时间、地点、联系方式、从事职业、家庭成员等情况,分别建立市、县(市、区)流动党员库,每名流动党员都有自己的信息“档案”。流动党员信息库实行半年一报,及时进行信息更新,并将更新后的情况提供给流动党员党组织,让流动党员党组织全面掌握流动党员的变动情况。通过该项活动,全市9035名流动党员全部建立了名册,都落实了参加活动的党组织。

流动党员库不仅仅了解流动党员外出动向,还通过了解其家庭情况,对困难党员开展有效帮扶,增强了流动党员的获得感。对此,奉新县东垦场党委组织员魏伟伟深有感触,自从建立流动党员库以来,不仅能及时掌握流动党员的外出地、从事职业等信息,还能根据他们的家庭情况,及时给予帮扶,送去党组织的温暖。

6月25日,大暴雨导致多地遭受洪灾。奉新县东垦场越山分场支部书记任干林冒雨来到坡下低洼的流动党员向伟家中查看情况,帮助把向伟的母亲和年幼的儿子转移到安全地方。向伟感慨地说,我们夫妻平时在外打拼,现在家中老小有了党组织的关怀帮助,自己工作更安心了。

此外,宜春还推行了流动党员党组织情况地图,把流动党员党组织的分布、地址、书记姓名、电话号码,以及流动党员的人数等情况,在地图上进行标注,适时进行更新,通过微信平台等站点推送,流动党员找组织再也不是什么难事了。

“摸清了流动党员的分布情况、年龄结构、就业情况、联系方式等,为全市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宜春市委组织员办主任任军说,“以前没有流动党员库,大家各自为政,存在党组织找不到党员、党员找不到党组织的情况,工作断线、悬空。现在有了这个库,情况清了,底数明了,工作起来更有方向、心里更有底气了。”

支部建设连片

为每个流动党员安好“家”

为使流动党员都能纳入党组织有效管理,宜春从扩大组织覆盖入手,按照合理设置、连片覆盖的原则,加大流动党员党组织组建力度。重点依托驻外机构和商会,在流动党员集中、条件成熟的地方及时成立流动党员党组织,建成一个强一个,建强一个带一片。截至目前,全市共建立流动党员党组织72个,其中党委1个,党(总)支部71个。

宜春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蔡清平介绍说,依靠驻外机构和商会“两个依托”,在组织设置上,以党委为“支点”向外发散,组建成立新的党支部,完善党组织框架。按照一县一支部的布局方式,在原有驻外机构或商会的基础上成立党支部,由县(市、区)分会会长担任党支部书记,明确支部书记负责抓好各自的企业商会分会党支部建设。通过这样的方式,在党员相对集中的地方,形成市里成立党委、县市区成立党(总)支部、乡镇成立党支部(党小组)的组织体系,把党组织架构建起来、党建工作统筹起来,从而把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抓实、抓好。

去年5月,宜春以驻京联络处党委为试点,探索实施组织连片覆盖、加强流动党员管理的办法。现在,驻京联络处党委下辖11个党支部,实现了县(市、区)全覆盖。“目前,驻京联络处党委共纳入管理的宜春籍在京党员有172名,其中正式转入组织关系的党员有38名。以前,有的县没有成立党支部,要把这些地方的流动党员纳入管理有些困难。现在好了,党组织连成了片,‘北漂’党员有了自己的‘家’,我们的‘人气’也越来越旺了。”宜春市驻京联络处主任、党委书记卢福昌说。

建立了“家”,关键要建管用的“家”、温暖的“家”。为此,宜春市强化“两个保障”:一方面,提供人员保障。注重选好党组织书记,通过多方摸底,重点从党性强、威望高、有产业的流动党员中选优配强党组织书记,同时,选派一些知党建、懂业务的干部到流动党员党组织中担任党建指导员,帮助加强流动党员党组织建设。另一方面,提供资金保障。宜春市、县、乡三级党委高度重视流动党员党组织建设,加大投入,为流动党员党组织开展活动提供资金支持,每个流动党员党组织都有相对固定的活动场所。比如,去年宜春市委组织部就为驻京党委筹措资金20万元,用于改善活动场所建设、开展党员活动等。

通过把流动党员的“家”建立、建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号召力大大增强,许多外出务工、创业青年纷纷向党组织靠拢。靖安县水口乡驻上海南桥流动党员党支部成立6年来,先后有28名务工、创业青年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从中发展党员12名。

线上线下联动

让每个流动党员都过好组织生活

万载县驻沪党总支书记郑禾生如今有一个新身份:群主。自从建立流动党总支微信群,他每天都要进群里看看,及时转发中央、省委、市委和县委精神,帮助党员解放思想、生活中的难题。党员鲍小艳的妹妹在万载县一个公司上班,离职却被告之要扣留一个月的工资。郑禾生从微信群中知道后立即联系该公司,使事情最终得到妥善处理。如今,像郑禾生这样的“群主”,宜春市就有9000多个。

“有了网络党支部,无论在哪里,随时可以和组织保持联系,今后再也不用担心失联了!”今年“七一”前夕,高安市龙潭镇南炉村党支部组织党员集体过“政治生日”,流动党员刘英泽专程返乡参加。第一次过“生日”的他,非常激动和高兴。龙潭镇有43名流动党员,这些流动党员常年奔波在广东、云南、福建等地,除了清明、春节等节假日,平常很少返乡,想集中组织开展学习非常困难。“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开展后,镇里建立了“龙潭镇流动党员之家”微信群,定期推送学习资料,组织党员开展学习讨论、交流思想,在“线上”架起了党组织和党员联系沟通的桥梁。

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必须与时俱进。针对互联网时代的特点,宜春市寻找新载体,运用新媒体,形成线上与线下协调并进开展活动的新格局,让党员的教育更便捷、更高效。

在线上,宜春注重发挥新媒体优势,探索“互联网+”模式加强流动党员管理,要求基层党支部通过电话、短信、学习微信群、QQ、邮件等方式,加强与流动党员的联系互动,通过网上学习、网上问计,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截至目前,各基层党支部共建立了微信学习群9349个,组建率达到100%。

在线下,一方面,宜春市各流动党员党组织主动对接、积极融入当地,成为当地“编制外”的党支部或者党小组,获得当地大力支持,并经常与当地党组织一起开展党员活动,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近日,宜春驻沪联络处、万载驻沪流动党总支与上海奉贤区向阳村开展了党建“联建共建、连心强基”活动。党员们走访慰问了当地20名老党员和困难党员,为村里60岁以上老人免费安装智能呼叫设备……而类似的活动,在宜春各个流动党员党组织中已成为惯例。

另一方面,宜春市通过各基层党支部建立党员干部“一对一”联系流动党员制度,联系人每季度至少到流动党员家中走访1次,及时了解流动党员的思想状况和家庭情况,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今年春节期间,仅高安市就走访慰问流动党员792人,帮助解决实际问题146个。

发挥“四员”作用

双向服务彰显先锋形象

宜春市注重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引导,完善各项制度,发挥流动党员“宣传员”“指导员”“联络员”“调解员”等“四员”作用,实现服务家乡、服务当地“双向”服务,有效激发流动党员服务老乡、奉献他乡、回报家乡的热情和干劲。

建立了定期开展活动制度。利用各种节假日流动党员返乡高峰期,组织他们开展争当法律顾问、结对帮扶困难群众、认领微心愿等志愿服务活动,让流动党员在为民奉献中践行“两学一做”。万载县驻沪流动党总支就通过与县委宣传部对接,先后6次向家乡运回2500多套课桌椅,捐赠书包900只,总计捐款3万余元,改善了万载县新竹小学、高村镇初级中学、赤兴乡初级中学等中小学办学条件。

建立了服务培训制度。宜春市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做好流动党员服务工作,既提供维护权益、牵线搭桥等服务,也提供回乡创业服务,让流动党员切实感受到“家”的温暖。奉新县大力实施“培训工程”,通过专题讲座、实践培训、赠送书籍等形式,帮助流动党员掌握创业技能和金融税务、政策法规、法律援助等方面的知识,一年多来,培训流动党员600余人次。宜春市委组织部门主动加强与流入地党组织的协调和联系,在深圳、上海等地建立劳务输出联系点8个,累计为外出流动党员提供招工信息246条,引导安置就业129人。

丰城市蕉坑驻台州流动党总支书记、全国人大代表卢金生调处了震动峰江的千人银行挤兑事件,带领3000多蕉坑人外出创业,10多年没有发生1起刑事治安案件。

近两年来,宜春流动党员引进项目112个,引进资金5.9亿元,直接吸纳9984人就业,带动30万人外出务工创业,提供招商信息3276条,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币520.7万元,在脱贫攻坚中结对帮扶379人。

(责编:高巍、秦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组织建设

 

万载县驻沪流动党员党总支组织党员在该县湘鄂赣革命纪念馆重温入党誓词。

沈宜轩

人在他乡有温暖,流动千里党旗扬。

近年来,特别是在今年年初市委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会上,省委书记鹿心社对宜春市提出在加强流动党员管理等难点问题上实现突破、探索经验的要求后,宜春市针对流动党员信息难掌握、管理难跟上、作用难发挥等难题,创新工作理念和方法,以驻外机构和商会为依托,用好线上线下“两个平台”,落实信息登记制度、定期汇报制度、证件年审制度“三项制度”,开展争当“四员”活动,引导流动党员做推介家乡的“宣传员”、外出务工人员的“指导员”、招商引资的“联络员”、和谐社会建设的“调解员”,探索建立流动党员“2234”工作管理模式,有效加强和改进了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

如今,全市72个流动党员党组织就像一个巨大磁场,吸引着漂泊在外的9035名党员,成为他们的主心骨。流动党员党组织又像是一个指南针,指引着流动党员们在外互帮互助,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服务老乡、贡献他乡、回报家乡,为驻地和家乡的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党员信息入库

决不让一个党员流失

全面认真落实信息登记、定期汇报、证件年审“三项制度”,全面摸清流动党员外出时间、地点、联系方式、从事职业、家庭成员等情况,分别建立市、县(市、区)流动党员库,每名流动党员都有自己的信息“档案”。流动党员信息库实行半年一报,及时进行信息更新,并将更新后的情况提供给流动党员党组织,让流动党员党组织全面掌握流动党员的变动情况。通过该项活动,全市9035名流动党员全部建立了名册,都落实了参加活动的党组织。

流动党员库不仅仅了解流动党员外出动向,还通过了解其家庭情况,对困难党员开展有效帮扶,增强了流动党员的获得感。对此,奉新县东垦场党委组织员魏伟伟深有感触,自从建立流动党员库以来,不仅能及时掌握流动党员的外出地、从事职业等信息,还能根据他们的家庭情况,及时给予帮扶,送去党组织的温暖。

6月25日,大暴雨导致多地遭受洪灾。奉新县东垦场越山分场支部书记任干林冒雨来到坡下低洼的流动党员向伟家中查看情况,帮助把向伟的母亲和年幼的儿子转移到安全地方。向伟感慨地说,我们夫妻平时在外打拼,现在家中老小有了党组织的关怀帮助,自己工作更安心了。

此外,宜春还推行了流动党员党组织情况地图,把流动党员党组织的分布、地址、书记姓名、电话号码,以及流动党员的人数等情况,在地图上进行标注,适时进行更新,通过微信平台等站点推送,流动党员找组织再也不是什么难事了。

“摸清了流动党员的分布情况、年龄结构、就业情况、联系方式等,为全市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宜春市委组织员办主任任军说,“以前没有流动党员库,大家各自为政,存在党组织找不到党员、党员找不到党组织的情况,工作断线、悬空。现在有了这个库,情况清了,底数明了,工作起来更有方向、心里更有底气了。”

支部建设连片

为每个流动党员安好“家”

为使流动党员都能纳入党组织有效管理,宜春从扩大组织覆盖入手,按照合理设置、连片覆盖的原则,加大流动党员党组织组建力度。重点依托驻外机构和商会,在流动党员集中、条件成熟的地方及时成立流动党员党组织,建成一个强一个,建强一个带一片。截至目前,全市共建立流动党员党组织72个,其中党委1个,党(总)支部71个。

宜春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蔡清平介绍说,依靠驻外机构和商会“两个依托”,在组织设置上,以党委为“支点”向外发散,组建成立新的党支部,完善党组织框架。按照一县一支部的布局方式,在原有驻外机构或商会的基础上成立党支部,由县(市、区)分会会长担任党支部书记,明确支部书记负责抓好各自的企业商会分会党支部建设。通过这样的方式,在党员相对集中的地方,形成市里成立党委、县市区成立党(总)支部、乡镇成立党支部(党小组)的组织体系,把党组织架构建起来、党建工作统筹起来,从而把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抓实、抓好。

去年5月,宜春以驻京联络处党委为试点,探索实施组织连片覆盖、加强流动党员管理的办法。现在,驻京联络处党委下辖11个党支部,实现了县(市、区)全覆盖。“目前,驻京联络处党委共纳入管理的宜春籍在京党员有172名,其中正式转入组织关系的党员有38名。以前,有的县没有成立党支部,要把这些地方的流动党员纳入管理有些困难。现在好了,党组织连成了片,‘北漂’党员有了自己的‘家’,我们的‘人气’也越来越旺了。”宜春市驻京联络处主任、党委书记卢福昌说。

建立了“家”,关键要建管用的“家”、温暖的“家”。为此,宜春市强化“两个保障”:一方面,提供人员保障。注重选好党组织书记,通过多方摸底,重点从党性强、威望高、有产业的流动党员中选优配强党组织书记,同时,选派一些知党建、懂业务的干部到流动党员党组织中担任党建指导员,帮助加强流动党员党组织建设。另一方面,提供资金保障。宜春市、县、乡三级党委高度重视流动党员党组织建设,加大投入,为流动党员党组织开展活动提供资金支持,每个流动党员党组织都有相对固定的活动场所。比如,去年宜春市委组织部就为驻京党委筹措资金20万元,用于改善活动场所建设、开展党员活动等。

通过把流动党员的“家”建立、建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号召力大大增强,许多外出务工、创业青年纷纷向党组织靠拢。靖安县水口乡驻上海南桥流动党员党支部成立6年来,先后有28名务工、创业青年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从中发展党员12名。

线上线下联动

让每个流动党员都过好组织生活

万载县驻沪党总支书记郑禾生如今有一个新身份:群主。自从建立流动党总支微信群,他每天都要进群里看看,及时转发中央、省委、市委和县委精神,帮助党员解放思想、生活中的难题。党员鲍小艳的妹妹在万载县一个公司上班,离职却被告之要扣留一个月的工资。郑禾生从微信群中知道后立即联系该公司,使事情最终得到妥善处理。如今,像郑禾生这样的“群主”,宜春市就有9000多个。

“有了网络党支部,无论在哪里,随时可以和组织保持联系,今后再也不用担心失联了!”今年“七一”前夕,高安市龙潭镇南炉村党支部组织党员集体过“政治生日”,流动党员刘英泽专程返乡参加。第一次过“生日”的他,非常激动和高兴。龙潭镇有43名流动党员,这些流动党员常年奔波在广东、云南、福建等地,除了清明、春节等节假日,平常很少返乡,想集中组织开展学习非常困难。“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开展后,镇里建立了“龙潭镇流动党员之家”微信群,定期推送学习资料,组织党员开展学习讨论、交流思想,在“线上”架起了党组织和党员联系沟通的桥梁。

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必须与时俱进。针对互联网时代的特点,宜春市寻找新载体,运用新媒体,形成线上与线下协调并进开展活动的新格局,让党员的教育更便捷、更高效。

在线上,宜春注重发挥新媒体优势,探索“互联网+”模式加强流动党员管理,要求基层党支部通过电话、短信、学习微信群、QQ、邮件等方式,加强与流动党员的联系互动,通过网上学习、网上问计,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截至目前,各基层党支部共建立了微信学习群9349个,组建率达到100%。

在线下,一方面,宜春市各流动党员党组织主动对接、积极融入当地,成为当地“编制外”的党支部或者党小组,获得当地大力支持,并经常与当地党组织一起开展党员活动,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近日,宜春驻沪联络处、万载驻沪流动党总支与上海奉贤区向阳村开展了党建“联建共建、连心强基”活动。党员们走访慰问了当地20名老党员和困难党员,为村里60岁以上老人免费安装智能呼叫设备……而类似的活动,在宜春各个流动党员党组织中已成为惯例。

另一方面,宜春市通过各基层党支部建立党员干部“一对一”联系流动党员制度,联系人每季度至少到流动党员家中走访1次,及时了解流动党员的思想状况和家庭情况,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今年春节期间,仅高安市就走访慰问流动党员792人,帮助解决实际问题146个。

发挥“四员”作用

双向服务彰显先锋形象

宜春市注重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引导,完善各项制度,发挥流动党员“宣传员”“指导员”“联络员”“调解员”等“四员”作用,实现服务家乡、服务当地“双向”服务,有效激发流动党员服务老乡、奉献他乡、回报家乡的热情和干劲。

建立了定期开展活动制度。利用各种节假日流动党员返乡高峰期,组织他们开展争当法律顾问、结对帮扶困难群众、认领微心愿等志愿服务活动,让流动党员在为民奉献中践行“两学一做”。万载县驻沪流动党总支就通过与县委宣传部对接,先后6次向家乡运回2500多套课桌椅,捐赠书包900只,总计捐款3万余元,改善了万载县新竹小学、高村镇初级中学、赤兴乡初级中学等中小学办学条件。

建立了服务培训制度。宜春市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做好流动党员服务工作,既提供维护权益、牵线搭桥等服务,也提供回乡创业服务,让流动党员切实感受到“家”的温暖。奉新县大力实施“培训工程”,通过专题讲座、实践培训、赠送书籍等形式,帮助流动党员掌握创业技能和金融税务、政策法规、法律援助等方面的知识,一年多来,培训流动党员600余人次。宜春市委组织部门主动加强与流入地党组织的协调和联系,在深圳、上海等地建立劳务输出联系点8个,累计为外出流动党员提供招工信息246条,引导安置就业129人。

丰城市蕉坑驻台州流动党总支书记、全国人大代表卢金生调处了震动峰江的千人银行挤兑事件,带领3000多蕉坑人外出创业,10多年没有发生1起刑事治安案件。

近两年来,宜春流动党员引进项目112个,引进资金5.9亿元,直接吸纳9984人就业,带动30万人外出务工创业,提供招商信息3276条,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币520.7万元,在脱贫攻坚中结对帮扶379人。

(责编:高巍、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