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园地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学习园地

怎样把一本书读成自己的

发布日期:2017-08-04 16:38 信息来源: 访问量:? 字体 :[ 大 ][ 中 ][ 小 ]

                

                     

如何把书中精华溶入血液里,转化为养心励志的润滑剂?如何把书中健康的引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如何甄别书中糟粕,在扬弃中保持定力?这些都是对读书的思考,需要在探寻中不断优化答案。

                            

 

1
在吸收中固化

 

翻开中国历史上的经典著作,有的传道、有的授业、有的解惑,这些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传世佳作,都是千锤百炼的结晶,需要定格在脑海里、涌动在脉络里、“嫁接”在思维中,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丰富积淀、涵养人生。

 

 

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我体会,通过读书增长知识有三种情况:一是学会原来不知道的东西,这是增长新知识;二是梳理原来已知但没有意识到的东西,这是自我完善;三是延伸别人的感悟,滋养自己的精神,这是“借力打力”。正如德国哲学家奥义肯所言,“经典著作里面是人类所倡导的精神财富,是个宝库,它实际上是不属于每个人的,但它又属于任何人”。

 

那些流传千古的至理名言,为什么能穿越时空、历久弥新?关键在于其内涵在不同年代架起了一座感应的桥梁。如汉乐府诗《长歌行》中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宋代岳飞《满江红》中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虽然年代不同,却发出了同样的感叹,有异曲同工的穿透力和感染力,旨在昭示后来人,不负青春好时光,在年富力强时努力锻造“金刚钻”,夯实人生的基石。如果我们只是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当春去冬来老将至时,就只能万事成蹉跎,难免因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而懊悔。

 

2
在践行中深化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关键在于知行合一,知是前提,行是目的。创造性地吸收和借鉴书中好的东西,需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并由此延伸新内涵、收获新感悟、付诸新行动。

                                                  

 

 

 

如,战胜困难、成就事业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毛泽东同志在《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中写“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叶剑英元帅在《攻关》中写“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从中传递出的都是战胜困难的勇气、信心和决心,激励人们不断创造新辉煌。正是有了这种精神力量的支撑,在那个特殊困难的年代,才有“两弹一星”剑啸苍穹;正是有了这种精神力量的延伸,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今天,才成就了我国“神舟探宫”“蛟龙入海”的伟业,实现“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梦想。

 

新常态下,各项工作都在探索中前行,一些原有的办法不管用,新的办法还不成熟,干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帆风顺,有时会出现顾此失彼、“按下葫芦浮起瓢”的情况,甚至出现难以想象的困难和阻力。这就更需要我们把书中凝聚的思想力量转化为行动的勇气和自觉,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在攻坚克难中砥砺前行。

 

3
在扬弃中净化

 

自古以来,就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论述,比喻接近好人使人变好,接近坏人使人变坏。读书也是这个道理,读不健康的书,只能学到低级趣味的东西,收获一些用以调侃的谈资,从中汲取不到任何的正能量。读好书可以从别人的故事中读到属于自己的感悟,让书中正面的东西照亮自己的思想。

 

 

还有些书,作用定位为警示教育,在正面倡导的同时,以负面典型案例为佐证,综合运用论点、论据、论证,旨在增强说服力。这类书也值得我们党员干部认真阅读思考。比如中纪委编发的“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学习用书《领导干部违纪违法典型案例警示录》,收录了九个典型案例。其中,某市委原书记的忏悔《千万不能跟党装两面人耍两面派》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反省:一面大讲纪律和规矩,一面仍不收敛不收手;一面大谈廉政,一面大肆敛财;一面严责身边工作人员,一面骄纵亲属子女;一面高谈理想主义,一面丢弃党性原则。

 

掩卷沉思,其多面性渗透到各个方面,危害不言而喻。读这本书时,重在从中汲取教训,时刻警示自己,不踩“底线”、不越“雷池”、不闯“红灯”,做人、做事、用权、交友像“小葱拌豆腐”一样一清二白。

 

(文章摘自《秘书工作》杂志。原题目:《读书需要“三化思维”》;作者:李德华)

 

编辑:刘延霞  制作:刘文吉



注:本文来源为《秘书工作》杂志及微信号“秘书工作”(mishugongzuo),任何媒介转载均须注明来源,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欢迎关注秘书工作账号

微信页面

通讯录→右上角“+”→搜索“秘书工作”

文章页面

点击右上角→查看公众号→添加关注

把这篇文章分享给朋友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

更多精彩,尽在《秘书工作》杂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学习园地

                

                     

如何把书中精华溶入血液里,转化为养心励志的润滑剂?如何把书中健康的引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如何甄别书中糟粕,在扬弃中保持定力?这些都是对读书的思考,需要在探寻中不断优化答案。

                            

 

1
在吸收中固化

 

翻开中国历史上的经典著作,有的传道、有的授业、有的解惑,这些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传世佳作,都是千锤百炼的结晶,需要定格在脑海里、涌动在脉络里、“嫁接”在思维中,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丰富积淀、涵养人生。

 

 

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我体会,通过读书增长知识有三种情况:一是学会原来不知道的东西,这是增长新知识;二是梳理原来已知但没有意识到的东西,这是自我完善;三是延伸别人的感悟,滋养自己的精神,这是“借力打力”。正如德国哲学家奥义肯所言,“经典著作里面是人类所倡导的精神财富,是个宝库,它实际上是不属于每个人的,但它又属于任何人”。

 

那些流传千古的至理名言,为什么能穿越时空、历久弥新?关键在于其内涵在不同年代架起了一座感应的桥梁。如汉乐府诗《长歌行》中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宋代岳飞《满江红》中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虽然年代不同,却发出了同样的感叹,有异曲同工的穿透力和感染力,旨在昭示后来人,不负青春好时光,在年富力强时努力锻造“金刚钻”,夯实人生的基石。如果我们只是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当春去冬来老将至时,就只能万事成蹉跎,难免因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而懊悔。

 

2
在践行中深化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关键在于知行合一,知是前提,行是目的。创造性地吸收和借鉴书中好的东西,需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并由此延伸新内涵、收获新感悟、付诸新行动。

                                                  

 

 

 

如,战胜困难、成就事业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毛泽东同志在《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中写“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叶剑英元帅在《攻关》中写“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从中传递出的都是战胜困难的勇气、信心和决心,激励人们不断创造新辉煌。正是有了这种精神力量的支撑,在那个特殊困难的年代,才有“两弹一星”剑啸苍穹;正是有了这种精神力量的延伸,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今天,才成就了我国“神舟探宫”“蛟龙入海”的伟业,实现“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梦想。

 

新常态下,各项工作都在探索中前行,一些原有的办法不管用,新的办法还不成熟,干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帆风顺,有时会出现顾此失彼、“按下葫芦浮起瓢”的情况,甚至出现难以想象的困难和阻力。这就更需要我们把书中凝聚的思想力量转化为行动的勇气和自觉,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在攻坚克难中砥砺前行。

 

3
在扬弃中净化

 

自古以来,就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论述,比喻接近好人使人变好,接近坏人使人变坏。读书也是这个道理,读不健康的书,只能学到低级趣味的东西,收获一些用以调侃的谈资,从中汲取不到任何的正能量。读好书可以从别人的故事中读到属于自己的感悟,让书中正面的东西照亮自己的思想。

 

 

还有些书,作用定位为警示教育,在正面倡导的同时,以负面典型案例为佐证,综合运用论点、论据、论证,旨在增强说服力。这类书也值得我们党员干部认真阅读思考。比如中纪委编发的“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学习用书《领导干部违纪违法典型案例警示录》,收录了九个典型案例。其中,某市委原书记的忏悔《千万不能跟党装两面人耍两面派》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反省:一面大讲纪律和规矩,一面仍不收敛不收手;一面大谈廉政,一面大肆敛财;一面严责身边工作人员,一面骄纵亲属子女;一面高谈理想主义,一面丢弃党性原则。

 

掩卷沉思,其多面性渗透到各个方面,危害不言而喻。读这本书时,重在从中汲取教训,时刻警示自己,不踩“底线”、不越“雷池”、不闯“红灯”,做人、做事、用权、交友像“小葱拌豆腐”一样一清二白。

 

(文章摘自《秘书工作》杂志。原题目:《读书需要“三化思维”》;作者:李德华)

 

编辑:刘延霞  制作:刘文吉



注:本文来源为《秘书工作》杂志及微信号“秘书工作”(mishugongzuo),任何媒介转载均须注明来源,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欢迎关注秘书工作账号

微信页面

通讯录→右上角“+”→搜索“秘书工作”

文章页面

点击右上角→查看公众号→添加关注

把这篇文章分享给朋友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

更多精彩,尽在《秘书工作》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