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他山之石

不断深化对党的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

发布日期:2023-10-10 17:15 信息来源:机关党委 访问量:? 字体 :[ 大 ][ 中 ][ 小 ]

  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重大时代任务和庄严历史责任。党的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基于不断变化的时代背景,形成具有揭示事物本质的深刻性、展示事物内在联系的普遍性、预见事物发展趋势的前瞻性、促进现实社会发展的实效性的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为不断深化对党的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理论创新的阐释与要求,8月15日,由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的“把握理论创新规律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研究研讨会”在沪召开,与会专家结合新实际,共同探讨如何在研究党的创新理论领域取得更为丰硕的成果。

  深刻把握党的理论创新规律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在运用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党的创新理论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断胜利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取得了坚持理论创新这条宝贵经验,进一步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 

  把回答时代课题作为推动理论创新的现实动力,这是坚持理论创新的时代要求与重要规律。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同舫认为,我们党是在持续观照人的现实生存状况和巩固社会的经济基础中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黄明理提出,要充分认识到社会发展是理论创新之源,理论创新引领与推动了社会发展。同时,要准确把握“两个结合”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基本规律。其中“第一个结合”揭示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必须遵循的理论与实践、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内在规律。“第二个结合”则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与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契合规律。 

  推进理论创新的必要前提是深化对党的理论创新规律的认识,在掌握规律的基础上自觉地进行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志丹表示,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世界的不确定性前所未有,如何保持实践定力,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键所在。

  坚守党的理论创新的魂与根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关键就在于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的关键就在于“两个结合”。“两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周丹看来,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必须坚持“两个结合”。“两个结合”是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和“最大法宝”。 

  “纵观中国共产党的百年思想历程,‘两个结合’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各个历史时期与重要理论创新成果之中,形塑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演进路径与发展轨迹。”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田鹏颖提出,实事求是作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叙事,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标志性成果。实事求是在理论和实践上开启“第二个结合”,在内容和形式上实现“第二个结合”,在传统与现代上推进“第二个结合”。 

  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根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唐爱军提出,之所以将“第二个结合”看作“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根本原因在于它着眼于破解“古今中西之争”的世纪难题,在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思想进程中实现了党和国家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颜晓峰进一步表示,讲准“第二个结合”不能脱离“第一个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属于中国具体实际,要在中国经济、政治、社会等具体实际中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准“第二个结合”,就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大框架内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融为一体。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永友认为,“两个结合”“六个必须坚持”等推进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提供了根本遵循。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指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事业日益繁荣,网络生态持续向好,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

  从人民群众中汲取理论创新智慧 

  我们党始终坚持从人民群众中汲取理论创新的智慧。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耿步健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成果,都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源自人民的智慧、人民的探索、人民的创造。 

  马克思主义是为人民立言、为人民代言的理论。党带领人民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使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永贵认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这一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科学回答了人类历史的主体和动力问题,指明人民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要继续推动理论创新,就要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总结新经验,上升并提炼出新的理论成果,这是理论创新的本质要求和重要方向。 (查建国 陈炼)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他山之石

  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重大时代任务和庄严历史责任。党的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基于不断变化的时代背景,形成具有揭示事物本质的深刻性、展示事物内在联系的普遍性、预见事物发展趋势的前瞻性、促进现实社会发展的实效性的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为不断深化对党的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理论创新的阐释与要求,8月15日,由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的“把握理论创新规律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研究研讨会”在沪召开,与会专家结合新实际,共同探讨如何在研究党的创新理论领域取得更为丰硕的成果。

  深刻把握党的理论创新规律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在运用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党的创新理论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断胜利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取得了坚持理论创新这条宝贵经验,进一步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 

  把回答时代课题作为推动理论创新的现实动力,这是坚持理论创新的时代要求与重要规律。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同舫认为,我们党是在持续观照人的现实生存状况和巩固社会的经济基础中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黄明理提出,要充分认识到社会发展是理论创新之源,理论创新引领与推动了社会发展。同时,要准确把握“两个结合”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基本规律。其中“第一个结合”揭示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必须遵循的理论与实践、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内在规律。“第二个结合”则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与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契合规律。 

  推进理论创新的必要前提是深化对党的理论创新规律的认识,在掌握规律的基础上自觉地进行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志丹表示,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世界的不确定性前所未有,如何保持实践定力,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键所在。

  坚守党的理论创新的魂与根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关键就在于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的关键就在于“两个结合”。“两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周丹看来,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必须坚持“两个结合”。“两个结合”是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和“最大法宝”。 

  “纵观中国共产党的百年思想历程,‘两个结合’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各个历史时期与重要理论创新成果之中,形塑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演进路径与发展轨迹。”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田鹏颖提出,实事求是作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叙事,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标志性成果。实事求是在理论和实践上开启“第二个结合”,在内容和形式上实现“第二个结合”,在传统与现代上推进“第二个结合”。 

  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根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唐爱军提出,之所以将“第二个结合”看作“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根本原因在于它着眼于破解“古今中西之争”的世纪难题,在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思想进程中实现了党和国家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颜晓峰进一步表示,讲准“第二个结合”不能脱离“第一个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属于中国具体实际,要在中国经济、政治、社会等具体实际中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准“第二个结合”,就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大框架内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融为一体。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永友认为,“两个结合”“六个必须坚持”等推进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提供了根本遵循。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指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事业日益繁荣,网络生态持续向好,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

  从人民群众中汲取理论创新智慧 

  我们党始终坚持从人民群众中汲取理论创新的智慧。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耿步健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成果,都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源自人民的智慧、人民的探索、人民的创造。 

  马克思主义是为人民立言、为人民代言的理论。党带领人民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使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永贵认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这一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科学回答了人类历史的主体和动力问题,指明人民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要继续推动理论创新,就要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总结新经验,上升并提炼出新的理论成果,这是理论创新的本质要求和重要方向。 (查建国 陈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