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建设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廉政建设

他们因何走上不归路

发布日期:2018-11-23 09:31 信息来源: 访问量:? 字体 :[ 大 ][ 中 ][ 小 ]

“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正在国家博物馆举行。在反腐成果展区的一角,展柜里陈列的是几名落马高官的忏悔书或处分决定。在盖有“中共中央纪委”红印章的A4纸上,可以看到原中国保监会党委书记、主席项俊波开除党籍的处分决定,以及其本人的签字和红手印。甘肃省委原书记王三运、中宣部原副部长鲁炜的忏悔书手稿也格外引人注意。

  比如,鲁炜在忏悔书中写道:“我在政治上、经济上、工作上、生活上,都犯下了严重的不可饶恕的错误,严重丧失了一名共产党员基本的党性原则和操守底线……我严重违反六大纪律,“七个有之”条条都犯,自己犯错之多、之深、之恶劣,给党的事业带来巨大伤害,给党的形象抹了黑,辜负了组织30年的教育培养。我感到了痛,深及肺腑;我充满了愧,无地自容;我无限地悔,肝肠寸断。我诚恳地向组织认错,悔错,改错。”

  他还在忏悔书中提及了妻子和儿子,写道:“我的生活作风问题使她受到了很大伤害,我们经常为此吵架,她对我完全绝望,曾经悲愤地对我说:‘我管不了你,但迟早共产党会管你。’而今,正是一语成谶!我的儿子,刚刚度过30岁生日。在他人生的路上,我没有做好人生的榜样,也没有尽到一个父亲的责任。”

 纵观近几年落马高官的忏悔书,无不发人深省。他们贪腐的共性在于,除了权力配置不科学、使用不规范、监督不到位等因素外,还有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扭曲心理绑架了用权行为。

 

  是什么诱使有些领导干部滑向腐败的深渊?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黄建军认为,就腐败官员而言,必定是思想意识滑坡在前,腐败行为发生在后。换言之,领导干部贪污腐化的深层次原因还是在于其自身的思想和心理问题。

侥幸心理

  侥幸心理是大多数涉案人员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倾向。领导干部在腐败动机的驱动下,努力将“公器”变为“私权”,进而从中牟利。在此过程中,大多数领导干部都存在一定的侥幸心理。此种侥幸心理又可具体分为:案发前的“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侥幸心理、案发中“法不责众”的规避心理和案发后“大赦天下”的翻身心理。这些侥幸心理都是基于领导干部对自身能力的超常预估和对反腐形势的错误预判,使其在心理上为自己开脱。

 

麻痹心理

  麻痹心理意指领导干部由于自身的麻痹大意、马虎不经意或缺乏警惕性而被他人“公关”,最后产生腐败行为。由于“暗箱操作”“潜规则”的客观存在,行贿人员会为了获得一定的利好而“围猎”领导干部,在这个过程中,如果领导干部麻痹大意或警惕性不强,则很容易落入行贿人员的圈套,成为“猎物”。归根究底,麻痹心理的产生还是领导干部自身思想意识松懈的结果,是由于他们没有时刻保持警惕,从而使得歪风邪气有机可乘、有隙可钻。

 

自负心理

  自负心理是由于领导干部没有清楚的角色认知加上“官本位”思想作祟,而导致他们产生一种高高在上、自满自负的心态。从角色分类上讲,领导干部事实上是作为公仆而存在,应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但由于传统“官本位”思想的影响以及权力本身的诱惑,导致有些领导干部缺乏清楚的角色定位,自认为自己属于特权阶层、高人一等,进而觉得捞取个人利益是理所应当,最终导致有些领导干部滑向了腐败的深渊。

 

 

补偿心理

  有些领导干部在看到部分商人“锦衣玉食”的生活状态后产生心理失衡,从而产生腐败心理,进而导致腐败行为。一些领导干部由于自身角色认知的错误,认为自身劳苦功高而没有获得等值的回报,从而采取非法手段谋取私利以作补偿,以期改善自身的心理不平衡状态。

 因此,有效预控腐败,必须从引导领导干部养成健康的从政心理开始。

  首先,加强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补足精神之“钙”。正所谓“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对于领导干部而言,理想信念的动摇和滑坡会导致其宗旨意识的淡薄和服务意识的缺位,进而导致其最终走向贪污腐化的不归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以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为重点,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应当注重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和公仆意识教育。

  其次,引导领导干部养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和高尚雅致的兴趣爱好。任何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但兴趣爱好也有积极与消极、健康与不健康之分。通过分析涉案领导干部的堕落轨迹发现,很多领导干部都有自身的兴趣爱好。无独有偶,其中大多数兴趣爱好都是消极而不健康的,这就给了行贿者以可乘之机,他们投其所好,积极“围猎”,很多领导干部都坠入了行贿者的圈套。

 

  最后,实现文化倡廉,净化政治生态。就腐败行为而言,廉政文化和政治生态是两个重要的自变量,它们对腐败行为的产生和预防起着重要作用。在个别党政机关的官员社交中,事实上存在一定的“亚文化群”,总体看来,这种“亚文化群”更多是一种非健康和非正常的从政氛围和政治生态,它们事实上是官场上流行的“潜规则”。一方面,要通过廉政文化共育、廉政资源共享、廉政价值共识和廉政文明共建来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实现文化倡廉。另一方面,要通过强力惩治腐败、抓住“关键少数”和全面从严治党来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实现海晏河清、朗朗乾坤。

(来源:“人民论坛网”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廉政建设

“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正在国家博物馆举行。在反腐成果展区的一角,展柜里陈列的是几名落马高官的忏悔书或处分决定。在盖有“中共中央纪委”红印章的A4纸上,可以看到原中国保监会党委书记、主席项俊波开除党籍的处分决定,以及其本人的签字和红手印。甘肃省委原书记王三运、中宣部原副部长鲁炜的忏悔书手稿也格外引人注意。

  比如,鲁炜在忏悔书中写道:“我在政治上、经济上、工作上、生活上,都犯下了严重的不可饶恕的错误,严重丧失了一名共产党员基本的党性原则和操守底线……我严重违反六大纪律,“七个有之”条条都犯,自己犯错之多、之深、之恶劣,给党的事业带来巨大伤害,给党的形象抹了黑,辜负了组织30年的教育培养。我感到了痛,深及肺腑;我充满了愧,无地自容;我无限地悔,肝肠寸断。我诚恳地向组织认错,悔错,改错。”

  他还在忏悔书中提及了妻子和儿子,写道:“我的生活作风问题使她受到了很大伤害,我们经常为此吵架,她对我完全绝望,曾经悲愤地对我说:‘我管不了你,但迟早共产党会管你。’而今,正是一语成谶!我的儿子,刚刚度过30岁生日。在他人生的路上,我没有做好人生的榜样,也没有尽到一个父亲的责任。”

 纵观近几年落马高官的忏悔书,无不发人深省。他们贪腐的共性在于,除了权力配置不科学、使用不规范、监督不到位等因素外,还有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扭曲心理绑架了用权行为。

 

  是什么诱使有些领导干部滑向腐败的深渊?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黄建军认为,就腐败官员而言,必定是思想意识滑坡在前,腐败行为发生在后。换言之,领导干部贪污腐化的深层次原因还是在于其自身的思想和心理问题。

侥幸心理

  侥幸心理是大多数涉案人员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倾向。领导干部在腐败动机的驱动下,努力将“公器”变为“私权”,进而从中牟利。在此过程中,大多数领导干部都存在一定的侥幸心理。此种侥幸心理又可具体分为:案发前的“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侥幸心理、案发中“法不责众”的规避心理和案发后“大赦天下”的翻身心理。这些侥幸心理都是基于领导干部对自身能力的超常预估和对反腐形势的错误预判,使其在心理上为自己开脱。

 

麻痹心理

  麻痹心理意指领导干部由于自身的麻痹大意、马虎不经意或缺乏警惕性而被他人“公关”,最后产生腐败行为。由于“暗箱操作”“潜规则”的客观存在,行贿人员会为了获得一定的利好而“围猎”领导干部,在这个过程中,如果领导干部麻痹大意或警惕性不强,则很容易落入行贿人员的圈套,成为“猎物”。归根究底,麻痹心理的产生还是领导干部自身思想意识松懈的结果,是由于他们没有时刻保持警惕,从而使得歪风邪气有机可乘、有隙可钻。

 

自负心理

  自负心理是由于领导干部没有清楚的角色认知加上“官本位”思想作祟,而导致他们产生一种高高在上、自满自负的心态。从角色分类上讲,领导干部事实上是作为公仆而存在,应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但由于传统“官本位”思想的影响以及权力本身的诱惑,导致有些领导干部缺乏清楚的角色定位,自认为自己属于特权阶层、高人一等,进而觉得捞取个人利益是理所应当,最终导致有些领导干部滑向了腐败的深渊。

 

 

补偿心理

  有些领导干部在看到部分商人“锦衣玉食”的生活状态后产生心理失衡,从而产生腐败心理,进而导致腐败行为。一些领导干部由于自身角色认知的错误,认为自身劳苦功高而没有获得等值的回报,从而采取非法手段谋取私利以作补偿,以期改善自身的心理不平衡状态。

 因此,有效预控腐败,必须从引导领导干部养成健康的从政心理开始。

  首先,加强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补足精神之“钙”。正所谓“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对于领导干部而言,理想信念的动摇和滑坡会导致其宗旨意识的淡薄和服务意识的缺位,进而导致其最终走向贪污腐化的不归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以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为重点,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应当注重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和公仆意识教育。

  其次,引导领导干部养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和高尚雅致的兴趣爱好。任何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但兴趣爱好也有积极与消极、健康与不健康之分。通过分析涉案领导干部的堕落轨迹发现,很多领导干部都有自身的兴趣爱好。无独有偶,其中大多数兴趣爱好都是消极而不健康的,这就给了行贿者以可乘之机,他们投其所好,积极“围猎”,很多领导干部都坠入了行贿者的圈套。

 

  最后,实现文化倡廉,净化政治生态。就腐败行为而言,廉政文化和政治生态是两个重要的自变量,它们对腐败行为的产生和预防起着重要作用。在个别党政机关的官员社交中,事实上存在一定的“亚文化群”,总体看来,这种“亚文化群”更多是一种非健康和非正常的从政氛围和政治生态,它们事实上是官场上流行的“潜规则”。一方面,要通过廉政文化共育、廉政资源共享、廉政价值共识和廉政文明共建来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实现文化倡廉。另一方面,要通过强力惩治腐败、抓住“关键少数”和全面从严治党来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实现海晏河清、朗朗乾坤。

(来源:“人民论坛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