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基于地缘关系而形成的同乡情谊、故里情怀本是一种十分可贵的感情,但这种感情一旦与偏离正确轨道的公权力结合,就容易“走样”“变味”。
以公务接待为名宴请老乡,利用职务便利为家乡亲友谋取利益,违规为家乡拉项目、上工程……这些打着“乡情”名号的“人情腐败”,违反纪律、带坏风气,必须摒弃。
乡情超过正常界线,就容易滋生腐败
正常的同乡交往是人之常情,本无可厚非,但当“乡情”伸向公权力的领域,超过正常人情往来的界线,就会滋生种种腐败。
从近年来查处的案例来看,有的党员干部被“乡情”绑架,利用自己的权力或影响力为家乡谋取不正当利益,或在自己的分管领域内对老乡和亲友给予特殊“关照”;有的领导干部为了维持自己家族在家乡或曾经工作过的地方的长远利益,利用职务之便给这些地方“送工程”“送政策”;有的党员干部面上没有直接用权力给亲友谋得什么好处,实际上却默许、纵容亲属、老乡或其他关系人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承揽项目或开办关联企业谋利。
北京市延庆县旧县镇农村财务服务中心原负责人袁学勤在任期间多次挪用公款借与他人,在朋友圈内有“袁百万”的称号。他的老乡董某屡次找到他借钱做生意,袁学勤都很“义气”地利用自己的职务便利,指使旧县镇农村财务服务中心出纳,将公款划入董某经营的饭馆账户,供其经商使用。而这种所谓的义气最终葬送了袁学勤的前途。
还有的党员干部热衷组织或参与各种互通款曲的“老乡会”,进而营造关系网,搞“团团伙伙”。一些商人、老板也喜欢打着同乡的名义,和官员拉近关系、共同谋利。
曾有媒体报道,湖南省长沙市明德中学原校长范秋明当上学校一把手之后,由于掌握着人事、招生、基建、财务审批等多项权力,掌管着学校几亿资金,成为众多有求于他的人“围猎”“公关”的对象。为了和范秋明搞好关系,一些人借老乡之名与之套近乎,慢慢地,范秋明身边,围绕“权”“钱”,建立了一个互相利用、结交关系的“小圈子”。范秋明以圈划人,承包学校工程项目的人大多数是圈内老乡、同学、学生,在其他方面也是优亲厚友,圈内优先。所谓的“同乡圈”“朋友圈”,实际上成了“贪腐圈”。
过好“乡情关”,不能将个人私情置于党和人民的利益之上
正常的同乡情谊之所以会演化为“乡情腐败”,根子还在党员干部自身。有些党员领导干部党性弱化,宗旨意识淡漠,权力观扭曲,将分管领域看作自身领地,将公权看作私器,总觉得“有权不用过期作废”。他们借同乡交流的名义互相勾连,以实现利益均沾。
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谭栖伟在落马前与自己的老乡李某走得很近。李某向谭栖伟提出合伙经营一家广告公司,但谭栖伟不用投资,只需要用自己的资源拉来广告业务,收益二人平分。于是,谭栖伟一方面利用自己的权力,为李某在辖区内获得广告位开绿灯,另一方面,给辖区内的商人打招呼,让他们多关照李某的广告业务,而李某则以公司分红为名,向谭栖伟输送利益。
事实上,有不少腐败官员像谭栖伟一样,喜欢与同乡、亲友、熟人结成“腐败圈”,他们自以为老乡、熟人“安全可靠”,只要他们不说出去,就可以高枕无忧。但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只要违背纪律,最终难逃党纪惩处。
除去自身的贪婪,乡情腐败与中国人情宗法的社会传统脱不开关系。社会中长期存在的“人情”因素,使个别党员干部思想观念产生偏差,把“为同乡、亲友谋取私利、大开方便之门”看成是讲义气、重感情、不忘本的表现,将个人私情置于党和人民的利益之上。
有的党员干部错误地理解“衣锦还乡”“荣归故里”的意义,认为自己职位升高了、权力增大了,不给同乡好友“办点事”就显不出自己的能力和面子。有基层党员干部表示:“老乡、熟人找上门来,大家沾亲带故的,不给人家办好像显得不通情理。”
湖北省鄂州市华容区原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谢金炳就是一个典型。他本身是鄂州市太和镇人,落马前在争取项目、招商引资时,与商人相互勾结、利益互送,还美其名曰“用于支持家乡新农村建设”。对老乡、朋友、亲属等,他更是不吝“照应”。直到接受组织调查后,谢金炳才醒悟:“要过好‘乡情关’,乡情再难忘,也不能用违纪违规的行为来维系,否则将使自己跌入‘无颜见江东父老’的境地。”
做一个清正廉洁的优秀干部,才能成为家乡的骄傲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家乡是每个人成长的地方,是血脉相连的根基。鸟兽尚恋旧窠,人岂会没有家乡情结?但也正因如此,党员干部才更不能忘记家乡父老对自己的期望,不能用违法乱纪的事情给家乡抹黑。毛泽东同志曾说过:“念亲,但不为亲徇私;念旧,但不为旧谋利;济亲,但不以公济私。”党员干部应时刻牢记底线、坚守原则,不以亲疏、远近而有违公义;不因人情所困而徇私枉法。
在这方面,许多优秀党员干部做出了表率。在职时从不用手中权力为家人办事、为家乡办事的云南省保山市原地委书记杨善洲,曾对家乡的人承诺:“退休后,我会给家乡办一两件事的!”退休后,杨善洲婉言谢绝了按规定到昆明安家休养的待遇,说服了家人,回到自己的家乡施甸县大亮山种树,以改善家乡的生态环境,造福家乡人民。他说:“在党政机关工作多年,因为工作关系没有时间回去照顾家乡父老,家乡人找过我多次,叫我帮他们办点事我都没有答应,但我答应退休以后帮乡亲们办一两件有益的事,许下的承诺就要兑现。至于具体做什么,经过考察我认为还是为后代造林绿化荒山比较实在,这既对全县有利,也对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有利。”
“党员干部回报家乡的方式有很多,但绝不是优亲厚友、用公权为家乡谋私利。”河南省获嘉县纪委书记李柄双表示,“把自己的工作干好,把纪律底线守好,做一个清正廉洁的优秀干部,才能成为家乡的骄傲。”
从古至今,许多为官者保持清廉本色,虽未给家乡亲友谋取一丝一毫的额外利益,但却把清廉的作风、人人称颂的美名等无价的精神财富留给了家乡,留给了后人。曾有媒体报道,广东省阳春市是清朝廉吏谢仲埙的故乡。2016年,该市的廉洁教育基地在谢仲埙故居建成并投入使用,吸引了许多人来参观。有当地参观者在看过展馆后无限感慨地说:“想不到我们家乡还有这样清正廉洁的官员,真是深受感动,受益匪浅。下个假期,我还要带小孩过来看一下,让他也熟悉家乡历史,接受教育。”(记者 王雅婧)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乡情”不能用违规行为来维系
来源: 时间:2017-04-19
“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基于地缘关系而形成的同乡情谊、故里情怀本是一种十分可贵的感情,但这种感情一旦与偏离正确轨道的公权力结合,就容易“走样”“变味”。
以公务接待为名宴请老乡,利用职务便利为家乡亲友谋取利益,违规为家乡拉项目、上工程……这些打着“乡情”名号的“人情腐败”,违反纪律、带坏风气,必须摒弃。
乡情超过正常界线,就容易滋生腐败
正常的同乡交往是人之常情,本无可厚非,但当“乡情”伸向公权力的领域,超过正常人情往来的界线,就会滋生种种腐败。
从近年来查处的案例来看,有的党员干部被“乡情”绑架,利用自己的权力或影响力为家乡谋取不正当利益,或在自己的分管领域内对老乡和亲友给予特殊“关照”;有的领导干部为了维持自己家族在家乡或曾经工作过的地方的长远利益,利用职务之便给这些地方“送工程”“送政策”;有的党员干部面上没有直接用权力给亲友谋得什么好处,实际上却默许、纵容亲属、老乡或其他关系人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承揽项目或开办关联企业谋利。
北京市延庆县旧县镇农村财务服务中心原负责人袁学勤在任期间多次挪用公款借与他人,在朋友圈内有“袁百万”的称号。他的老乡董某屡次找到他借钱做生意,袁学勤都很“义气”地利用自己的职务便利,指使旧县镇农村财务服务中心出纳,将公款划入董某经营的饭馆账户,供其经商使用。而这种所谓的义气最终葬送了袁学勤的前途。
还有的党员干部热衷组织或参与各种互通款曲的“老乡会”,进而营造关系网,搞“团团伙伙”。一些商人、老板也喜欢打着同乡的名义,和官员拉近关系、共同谋利。
曾有媒体报道,湖南省长沙市明德中学原校长范秋明当上学校一把手之后,由于掌握着人事、招生、基建、财务审批等多项权力,掌管着学校几亿资金,成为众多有求于他的人“围猎”“公关”的对象。为了和范秋明搞好关系,一些人借老乡之名与之套近乎,慢慢地,范秋明身边,围绕“权”“钱”,建立了一个互相利用、结交关系的“小圈子”。范秋明以圈划人,承包学校工程项目的人大多数是圈内老乡、同学、学生,在其他方面也是优亲厚友,圈内优先。所谓的“同乡圈”“朋友圈”,实际上成了“贪腐圈”。
过好“乡情关”,不能将个人私情置于党和人民的利益之上
正常的同乡情谊之所以会演化为“乡情腐败”,根子还在党员干部自身。有些党员领导干部党性弱化,宗旨意识淡漠,权力观扭曲,将分管领域看作自身领地,将公权看作私器,总觉得“有权不用过期作废”。他们借同乡交流的名义互相勾连,以实现利益均沾。
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谭栖伟在落马前与自己的老乡李某走得很近。李某向谭栖伟提出合伙经营一家广告公司,但谭栖伟不用投资,只需要用自己的资源拉来广告业务,收益二人平分。于是,谭栖伟一方面利用自己的权力,为李某在辖区内获得广告位开绿灯,另一方面,给辖区内的商人打招呼,让他们多关照李某的广告业务,而李某则以公司分红为名,向谭栖伟输送利益。
事实上,有不少腐败官员像谭栖伟一样,喜欢与同乡、亲友、熟人结成“腐败圈”,他们自以为老乡、熟人“安全可靠”,只要他们不说出去,就可以高枕无忧。但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只要违背纪律,最终难逃党纪惩处。
除去自身的贪婪,乡情腐败与中国人情宗法的社会传统脱不开关系。社会中长期存在的“人情”因素,使个别党员干部思想观念产生偏差,把“为同乡、亲友谋取私利、大开方便之门”看成是讲义气、重感情、不忘本的表现,将个人私情置于党和人民的利益之上。
有的党员干部错误地理解“衣锦还乡”“荣归故里”的意义,认为自己职位升高了、权力增大了,不给同乡好友“办点事”就显不出自己的能力和面子。有基层党员干部表示:“老乡、熟人找上门来,大家沾亲带故的,不给人家办好像显得不通情理。”
湖北省鄂州市华容区原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谢金炳就是一个典型。他本身是鄂州市太和镇人,落马前在争取项目、招商引资时,与商人相互勾结、利益互送,还美其名曰“用于支持家乡新农村建设”。对老乡、朋友、亲属等,他更是不吝“照应”。直到接受组织调查后,谢金炳才醒悟:“要过好‘乡情关’,乡情再难忘,也不能用违纪违规的行为来维系,否则将使自己跌入‘无颜见江东父老’的境地。”
做一个清正廉洁的优秀干部,才能成为家乡的骄傲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家乡是每个人成长的地方,是血脉相连的根基。鸟兽尚恋旧窠,人岂会没有家乡情结?但也正因如此,党员干部才更不能忘记家乡父老对自己的期望,不能用违法乱纪的事情给家乡抹黑。毛泽东同志曾说过:“念亲,但不为亲徇私;念旧,但不为旧谋利;济亲,但不以公济私。”党员干部应时刻牢记底线、坚守原则,不以亲疏、远近而有违公义;不因人情所困而徇私枉法。
在这方面,许多优秀党员干部做出了表率。在职时从不用手中权力为家人办事、为家乡办事的云南省保山市原地委书记杨善洲,曾对家乡的人承诺:“退休后,我会给家乡办一两件事的!”退休后,杨善洲婉言谢绝了按规定到昆明安家休养的待遇,说服了家人,回到自己的家乡施甸县大亮山种树,以改善家乡的生态环境,造福家乡人民。他说:“在党政机关工作多年,因为工作关系没有时间回去照顾家乡父老,家乡人找过我多次,叫我帮他们办点事我都没有答应,但我答应退休以后帮乡亲们办一两件有益的事,许下的承诺就要兑现。至于具体做什么,经过考察我认为还是为后代造林绿化荒山比较实在,这既对全县有利,也对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有利。”
“党员干部回报家乡的方式有很多,但绝不是优亲厚友、用公权为家乡谋私利。”河南省获嘉县纪委书记李柄双表示,“把自己的工作干好,把纪律底线守好,做一个清正廉洁的优秀干部,才能成为家乡的骄傲。”
从古至今,许多为官者保持清廉本色,虽未给家乡亲友谋取一丝一毫的额外利益,但却把清廉的作风、人人称颂的美名等无价的精神财富留给了家乡,留给了后人。曾有媒体报道,广东省阳春市是清朝廉吏谢仲埙的故乡。2016年,该市的廉洁教育基地在谢仲埙故居建成并投入使用,吸引了许多人来参观。有当地参观者在看过展馆后无限感慨地说:“想不到我们家乡还有这样清正廉洁的官员,真是深受感动,受益匪浅。下个假期,我还要带小孩过来看一下,让他也熟悉家乡历史,接受教育。”(记者 王雅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