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文明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精神文明

毛泽东诗词与中国智慧

发布日期:2017-06-23 09:22 信息来源: 访问量:? 字体 :[ 大 ][ 中 ][ 小 ]

    毛泽东诗词意境高远、思想丰富,充满雄心、意志和勇气,既是应对奋斗人生的心路历程,又是化解现实危机的韬略智库。作为诗词艺术的瑰宝,毛泽东诗词蕴含着他对于前人诗词歌赋的深刻理解,更蕴含着丰富而又深邃的中国智慧。

哲思入境

    智慧是一种由知识与智力、方法与技能、思维与观念、选择与评价等构成的综合能力。毛泽东诗词不仅沉淀了古代诗人遣词造句的语言技巧,更凝结了历代先贤广博深邃的思想智慧。比如,反映长征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诗词作品不计其数,很多作品洋洋洒洒,但《七律·长征》只有区区五十六个字,字字珠玑,高度浓缩,堪称典范。它不仅生动表达了毛泽东的浪漫情怀与磅礴气势,而且充分体现了长征的波澜壮阔与精神价值。《七律·长征》显示了中国文字表情达意的神奇曼妙,表现了毛泽东写诗填词的深厚功力,更体现出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攻坚克难、绝处逢生的中国智慧。

    斯诺在《西行漫记》中写道:毛泽东是“把天真质朴的奇怪品质同锐利的机智和老练的世故结合了起来”。毛泽东真正做到了质朴与机智的完美结合,这似乎与中国哲人的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特点相吻合。在诗歌创作方面,毛泽东除了依托古典诗词的深厚底蕴外,还掺入了许多他对中国传统哲学的思考,并能将其与现实经验相结合,从而确立了自己的社会理想、道德信念、人生哲学、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性格特质。

    美国人谢伟思在1971年的一篇文章中写道:在延安时,我常常向中国共产党的朋友们询问为什么毛泽东能够成为公认的领袖。得到的回答是“他目光远大”。毛泽东目光如炬,善于从时间和空间的宏观全局上审时度势,具有谋划大局、创造大局、驾驭大局的过人胆略。最能反映毛泽东大时空观的当属《沁园春·雪》了。毛泽东大笔写意,他眼中的空间场景是无垠的宇宙。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长城内外,大河上下,这是多么寥廓的世界。而他眼里的时间流转则是由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些英雄人物贯穿起来的,这是何等雄奇的历史。

庄子入魂

    毛泽东诗词给人的印象总是纵横捭阖、气势恢宏。不管是写自然景观、写动物姿态、还是写社会实践,都充分表现出毛泽东的宏大气魄和阳刚之气,深刻揭示出事物和人物的内在本质,折射出美学和哲理的绚丽光芒。究其原因,不能不说到庄子对他的深刻影响。1906年,少年毛泽东写了一首《井赞》:“天井四四方,周围是高墙。清清见卵石,小鱼囿中央。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这首诗的语言很稚嫩,但毛泽东试图借此表达对私塾教育封闭刻板的不满,其用意与庄子讲的井底之蛙的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庄子·秋水》指出:“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毛泽东自幼就不愿意变成那种视野狭窄、孤陋寡闻的井底之蛙。

    要弄清庄子对毛泽东诗词的影响,分析毛泽东如何灵活运用庄子所创造的鲲鹏形象,就很能说明问题。《庄子·逍遥游》描写道:“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庄子说他读过一本名叫《齐谐》的志怪书籍,说鲲鹏从北往南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庄子塑造鲲鹏的本意是,即使是这种横空出世、绝云气、负青天的神鸟,也要凭借空气的浮力才能高翔远举。

    毛泽东诗词当中,多次出现鲲鹏意象:《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鲲鹏击浪从兹始”;《沁园春·长沙》“到中流击水”;《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七律·吊罗荣桓同志》“斥鷃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念奴娇·鸟儿问答》“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

    在“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之中,“鲲鹏”意指恶魔,具体指国民党军队、反动派、蒋介石,属于贬义。其他诗句中的鲲鹏形象都是褒义,包括以天下为己任的青年才俊,搏击风浪的热血男儿,经邦济世的治国栋梁。毛泽东运用鲲鹏形象,似乎并不拘泥于庄子的原意,而是根据其形态风貌的主要特征,把它改造为志向远大、壮美俊伟的崇高形象,用以自喻或喻人。

    作品中反复出现鲲鹏意象,用他熟读《庄子》或者善用典故来解释,似乎都过于简单肤浅。庄子是诗人哲学家,他以寓言讲哲学,把哲学带回到了它的本真状态,这是后世那些以艰深晦涩著称的哲学家们所望尘莫及的。在中国文学史上,庄子是浪漫主义的开创者,其文笔神气活现、光昌流丽、文采飞扬。

    不仅毛泽东一生的浪漫文采得益于《庄子》甚多,而且他的个性、胸襟和气度,也深受庄子影响。一位现代革命领袖与一位古代富有浪漫情趣的哲学家,在想象与现实的二元空间里,在逍遥自适的寓言故事与残酷严峻的政治斗争的巧妙结合处,遥相呼应,相互契合。我们要想深刻把握毛泽东的人格意志和其诗词的审美境界,如果舍弃对鲲鹏意象的深切参验,将是无法抵达的。

    毛泽东不但续写了庄子精神,同时也营创了宏大无边、厚重渊浩的宇宙气象。从青年时期的“万类霜天竞自由”,到中年“安得倚天抽宝剑”,到老年“谈笑凯歌还”,鲲鹏这一俯视寰宇、雄飞万里、豪气冲天、壮怀激烈的精神文化具象,俨然就是毛泽东的人格化身。

    鲲鹏不仅明确宣示了他持守坚定的宇宙观、自然观、自由观的意志信念,而且还热烈地吐露了他关怀不辍的人生观、道德观和社会理想等价值信念。只有凌空展翅翱翔的鲲鹏,才有傲视万物的视野胸怀。正是具有鲲鹏的视野和胸怀,毛泽东笔下的景象才会变得如此雄浑、博大、壮烈。广阔无垠的浩瀚世界,任我驰骋;风云变幻的宇宙气象,助我搏击。“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说的是游泳体验,抒写了毛泽东迎风斗浪力主沉浮的壮志豪情和远大理想,显示了他潇洒豪放豁达健朗的人生态度。毛泽东对未来理想的坚定信念和不竭热情,别具一格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只有在《庄子·逍遥游》中那些神奇变幻的文学形象中才能找到恰当的比托。鲲鹏由此成为他钟爱的形象,并熔铸了他的文化性格。这是毛泽东酷爱游泳的内生动力,也成为他文化自信的生动写照。

以史为鉴

    毛泽东是政治家诗人,他迷恋中国传统文化,吸收中国智慧,显然不只为了塑造自己的人格精神或者形成独特的诗词风格,更是为了领兵打仗和治国理政。中国传统文化中充满着“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的历史智慧。毛泽东可谓是源远流长的中国智慧的集大成者,其存乎于心和运用之妙堪称典范。

    1949年1月1日,蒋介石发表求和声明,李宗仁也企图划江而治,形成“南北朝”的局面。苏联政府担心解放军向江南进军会引起美国出兵,因而支持李宗仁南北分治。民主党派中也有一些人主张“和为贵”。中国古代兵法中也屡有“归师勿遏”“穷寇勿追”的说法。毛泽东一反传统遗训,同时力排众议,坚决主张痛打落水狗,除恶务尽。1949年4月20日,南京政府拒绝了中共提出的《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毛泽东毅然决定发动渡江战役,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保卫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

    4月23日,百万雄师以摧枯拉朽之势攻占南京。毛泽东挥毫写下《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是毛泽东从西楚霸王项羽败于刘邦的惨痛教训中生发出的胆识和智慧。有些学者解读“不可沽名学霸王”时,认为毛泽东是在汲取项羽鸿门不杀刘邦最终身败名裂的历史教训。而事实上,毛泽东坚持认为项羽真正惨痛的教训,在于对险恶之敌的放纵,划鸿沟东西分治,最终导致惨败。许多历史经验都说明,在关键性的历史时期,如果不能在已有胜利的基础上戒骄戒躁,坚持继续奋斗,就可能前功尽弃,甚至走向全面覆亡。

    毛泽东多次指出项羽的失败原因在于不懂政治,他说“项王非政治家”。虽然项羽曾经是叱咤风云的一员猛将,但却由弱而强,由强而弱,最后成为孤家寡人自刎乌江。毛泽东诗词中提到项羽,其意义不在于抒发情怀,也不在于表达对项羽的评价,而是关系到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一项重大决策。“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思的是楚汉之争的历史教训,用的则是“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军国大计。中国智慧给了毛泽东以自信,从而使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获得新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精神文明

    毛泽东诗词意境高远、思想丰富,充满雄心、意志和勇气,既是应对奋斗人生的心路历程,又是化解现实危机的韬略智库。作为诗词艺术的瑰宝,毛泽东诗词蕴含着他对于前人诗词歌赋的深刻理解,更蕴含着丰富而又深邃的中国智慧。

哲思入境

    智慧是一种由知识与智力、方法与技能、思维与观念、选择与评价等构成的综合能力。毛泽东诗词不仅沉淀了古代诗人遣词造句的语言技巧,更凝结了历代先贤广博深邃的思想智慧。比如,反映长征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诗词作品不计其数,很多作品洋洋洒洒,但《七律·长征》只有区区五十六个字,字字珠玑,高度浓缩,堪称典范。它不仅生动表达了毛泽东的浪漫情怀与磅礴气势,而且充分体现了长征的波澜壮阔与精神价值。《七律·长征》显示了中国文字表情达意的神奇曼妙,表现了毛泽东写诗填词的深厚功力,更体现出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攻坚克难、绝处逢生的中国智慧。

    斯诺在《西行漫记》中写道:毛泽东是“把天真质朴的奇怪品质同锐利的机智和老练的世故结合了起来”。毛泽东真正做到了质朴与机智的完美结合,这似乎与中国哲人的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特点相吻合。在诗歌创作方面,毛泽东除了依托古典诗词的深厚底蕴外,还掺入了许多他对中国传统哲学的思考,并能将其与现实经验相结合,从而确立了自己的社会理想、道德信念、人生哲学、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性格特质。

    美国人谢伟思在1971年的一篇文章中写道:在延安时,我常常向中国共产党的朋友们询问为什么毛泽东能够成为公认的领袖。得到的回答是“他目光远大”。毛泽东目光如炬,善于从时间和空间的宏观全局上审时度势,具有谋划大局、创造大局、驾驭大局的过人胆略。最能反映毛泽东大时空观的当属《沁园春·雪》了。毛泽东大笔写意,他眼中的空间场景是无垠的宇宙。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长城内外,大河上下,这是多么寥廓的世界。而他眼里的时间流转则是由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些英雄人物贯穿起来的,这是何等雄奇的历史。

庄子入魂

    毛泽东诗词给人的印象总是纵横捭阖、气势恢宏。不管是写自然景观、写动物姿态、还是写社会实践,都充分表现出毛泽东的宏大气魄和阳刚之气,深刻揭示出事物和人物的内在本质,折射出美学和哲理的绚丽光芒。究其原因,不能不说到庄子对他的深刻影响。1906年,少年毛泽东写了一首《井赞》:“天井四四方,周围是高墙。清清见卵石,小鱼囿中央。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这首诗的语言很稚嫩,但毛泽东试图借此表达对私塾教育封闭刻板的不满,其用意与庄子讲的井底之蛙的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庄子·秋水》指出:“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毛泽东自幼就不愿意变成那种视野狭窄、孤陋寡闻的井底之蛙。

    要弄清庄子对毛泽东诗词的影响,分析毛泽东如何灵活运用庄子所创造的鲲鹏形象,就很能说明问题。《庄子·逍遥游》描写道:“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庄子说他读过一本名叫《齐谐》的志怪书籍,说鲲鹏从北往南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庄子塑造鲲鹏的本意是,即使是这种横空出世、绝云气、负青天的神鸟,也要凭借空气的浮力才能高翔远举。

    毛泽东诗词当中,多次出现鲲鹏意象:《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鲲鹏击浪从兹始”;《沁园春·长沙》“到中流击水”;《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七律·吊罗荣桓同志》“斥鷃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念奴娇·鸟儿问答》“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

    在“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之中,“鲲鹏”意指恶魔,具体指国民党军队、反动派、蒋介石,属于贬义。其他诗句中的鲲鹏形象都是褒义,包括以天下为己任的青年才俊,搏击风浪的热血男儿,经邦济世的治国栋梁。毛泽东运用鲲鹏形象,似乎并不拘泥于庄子的原意,而是根据其形态风貌的主要特征,把它改造为志向远大、壮美俊伟的崇高形象,用以自喻或喻人。

    作品中反复出现鲲鹏意象,用他熟读《庄子》或者善用典故来解释,似乎都过于简单肤浅。庄子是诗人哲学家,他以寓言讲哲学,把哲学带回到了它的本真状态,这是后世那些以艰深晦涩著称的哲学家们所望尘莫及的。在中国文学史上,庄子是浪漫主义的开创者,其文笔神气活现、光昌流丽、文采飞扬。

    不仅毛泽东一生的浪漫文采得益于《庄子》甚多,而且他的个性、胸襟和气度,也深受庄子影响。一位现代革命领袖与一位古代富有浪漫情趣的哲学家,在想象与现实的二元空间里,在逍遥自适的寓言故事与残酷严峻的政治斗争的巧妙结合处,遥相呼应,相互契合。我们要想深刻把握毛泽东的人格意志和其诗词的审美境界,如果舍弃对鲲鹏意象的深切参验,将是无法抵达的。

    毛泽东不但续写了庄子精神,同时也营创了宏大无边、厚重渊浩的宇宙气象。从青年时期的“万类霜天竞自由”,到中年“安得倚天抽宝剑”,到老年“谈笑凯歌还”,鲲鹏这一俯视寰宇、雄飞万里、豪气冲天、壮怀激烈的精神文化具象,俨然就是毛泽东的人格化身。

    鲲鹏不仅明确宣示了他持守坚定的宇宙观、自然观、自由观的意志信念,而且还热烈地吐露了他关怀不辍的人生观、道德观和社会理想等价值信念。只有凌空展翅翱翔的鲲鹏,才有傲视万物的视野胸怀。正是具有鲲鹏的视野和胸怀,毛泽东笔下的景象才会变得如此雄浑、博大、壮烈。广阔无垠的浩瀚世界,任我驰骋;风云变幻的宇宙气象,助我搏击。“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说的是游泳体验,抒写了毛泽东迎风斗浪力主沉浮的壮志豪情和远大理想,显示了他潇洒豪放豁达健朗的人生态度。毛泽东对未来理想的坚定信念和不竭热情,别具一格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只有在《庄子·逍遥游》中那些神奇变幻的文学形象中才能找到恰当的比托。鲲鹏由此成为他钟爱的形象,并熔铸了他的文化性格。这是毛泽东酷爱游泳的内生动力,也成为他文化自信的生动写照。

以史为鉴

    毛泽东是政治家诗人,他迷恋中国传统文化,吸收中国智慧,显然不只为了塑造自己的人格精神或者形成独特的诗词风格,更是为了领兵打仗和治国理政。中国传统文化中充满着“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的历史智慧。毛泽东可谓是源远流长的中国智慧的集大成者,其存乎于心和运用之妙堪称典范。

    1949年1月1日,蒋介石发表求和声明,李宗仁也企图划江而治,形成“南北朝”的局面。苏联政府担心解放军向江南进军会引起美国出兵,因而支持李宗仁南北分治。民主党派中也有一些人主张“和为贵”。中国古代兵法中也屡有“归师勿遏”“穷寇勿追”的说法。毛泽东一反传统遗训,同时力排众议,坚决主张痛打落水狗,除恶务尽。1949年4月20日,南京政府拒绝了中共提出的《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毛泽东毅然决定发动渡江战役,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保卫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

    4月23日,百万雄师以摧枯拉朽之势攻占南京。毛泽东挥毫写下《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是毛泽东从西楚霸王项羽败于刘邦的惨痛教训中生发出的胆识和智慧。有些学者解读“不可沽名学霸王”时,认为毛泽东是在汲取项羽鸿门不杀刘邦最终身败名裂的历史教训。而事实上,毛泽东坚持认为项羽真正惨痛的教训,在于对险恶之敌的放纵,划鸿沟东西分治,最终导致惨败。许多历史经验都说明,在关键性的历史时期,如果不能在已有胜利的基础上戒骄戒躁,坚持继续奋斗,就可能前功尽弃,甚至走向全面覆亡。

    毛泽东多次指出项羽的失败原因在于不懂政治,他说“项王非政治家”。虽然项羽曾经是叱咤风云的一员猛将,但却由弱而强,由强而弱,最后成为孤家寡人自刎乌江。毛泽东诗词中提到项羽,其意义不在于抒发情怀,也不在于表达对项羽的评价,而是关系到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一项重大决策。“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思的是楚汉之争的历史教训,用的则是“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军国大计。中国智慧给了毛泽东以自信,从而使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获得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