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学习时报》头版刊发文章《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之路》,从六个方面深入细致地介绍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历程。文章思想性强,故事性强。党建网微平台今天刊发第六篇,作为这组系列文章的最后一篇,以飨读者。
有一种初心人民为本
——习近平总书记是在人民群众中成长起来的我党领袖
习近平总书记从小就有农村情结,他说“我的爷爷也是农民,我的父亲是从农民走上革命道路的,我自己也去当了七年的农民。”“我就是从贫困窝子里走出来的。”毛主席在延安称赞习仲勋是“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陕北老乡称赞习近平总书记是“贫下中农的好书记”“吃苦耐劳的好后生”。
习近平(前排中间)到清华读书前,村民与他的合影,花了5.5元钱。习近平要付钱,大伙儿不让。
习近平总书记离开梁家河的那天早晨,他住的那个院子里,天不亮就站满了前来送行的乡亲们,都是自发来的。当他真要走时,人群中哭声一片,全村老老少少依依不舍、送了一程又一程,最后有13个人步行60多华里一直送到延川县城,并凑钱照了合影。10年后,习近平总书记向《中国青年》杂志记者讲述当时的场景时仍激动不已。他说:“那天,望着送行的乡亲们,我喉头哽咽,一句话也说不出来。7年啊,我多少次欲哭无泪,离开时我第一次哭了。陕北的人民养育了我,保护了我。我虽然告别了陕北的父老兄弟,但再也离不开人民。”2015年2月春节前夕,已是党的总书记的他首次重回梁家河,见到当年一起生活、战斗过的乡亲们,又一次动情地说:“当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这里。”可以说,习近平总书记最初对“人民”二字的体悟,就来自梁家河,来自那些让他始终魂牵梦萦的陕北乡亲。后来在浙江,他以“哲欣”为笔名在《浙江日报》开辟“之江新语”,撰写了232篇短论,回应的都是人民群众关切的问题,“用大白话,谈大事情”,被网友誉为“中国第一博主”。在浙江工作的5年,他“跑遍了浙江的山山水水,也跑深了与浙江广大干部群众的真切感情”。谈到这个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说:“当县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当地(市)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乡镇,当省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县市区。”“要始终与人民心在一起、苦在一起、干在一起”“像爱自己的父母那样爱老百姓”。
这种朴素的情感穿越了近半个世纪。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上任伊始就庄严宣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无论是庆丰包子铺与市民一起排队就餐,还是雾霾天里在南锣鼓巷与老街坊亲切交谈;无论是在兰州养老餐厅给老人端菜送饭,还是到河北阜平在农民炕上盘腿而坐,那种与民相亲、与民同乐的情感由内而发、纯朴自然。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总书记到家里,就跟亲戚串门、邻居唠嗑一样,没有一点架子,特别亲切。”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在湖南湘西十八洞村苗族村民施齐文家中同一家人促膝交谈。
2013年11月到湖南调研时,他一下飞机就直奔湘西最贫困的十八洞村,盘山公路走了几个小时,又翻了几座山。村里一个老太太问习近平总书记,“请问你贵姓,你是哪里来的?”因为地方偏僻,老太太又不看电视,不认识总书记。后来,全村人都围了上来,一看基本上都是老人、儿童和妇女。怎么扶贫呢?总书记就坐下来和大家拉家常、找办法,最后说:给你们搞“几条腿”来吧,一户养几头黑猪、一头黄牛,再养几只山羊。老太太、老大爷听了很高兴,说“对对对,就要这个”。今年6月21日,总书记专程前往山西吕梁山区的深度贫困村赵家洼村,他深入田间地头,走村串户,掀锅盖,上井台,坐炕沿,发现这里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是典型的“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是脱贫攻坚的贫中之贫、坚中之坚。总书记开出药方:易地搬迁,挪穷窝、拔穷根,彻底解决。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叮嘱的扶贫要精、要准,要因地施策、因户施策、因人施策,“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按照这个思路,一场轰轰烈烈的“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从2013年至今,有近6000万人口摆脱贫困,相当于一个欧洲大国的人口总数。到2020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将全部脱贫,实现全面小康。这对习近平总书记和中国共产党人来说,不仅仅是一个目标、一份承诺,更是一片饮水思源的初心、一个矢志不渝的决心、一颗志在必得的雄心。这是最深的牵挂,也是最大的担当。
归结起来说,习近平总书记这个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是在红色基因传承中成长起来的,是在艰难曲折困境中磨砺出来的,是在复杂国际斗争中历练起来的,是在极其丰富的革命实践中确立起来的,这个核心在共产党员和亿万人民群众中是最“走心”的,真正是众望所归、人心所向。万山磅礴必有主峰,龙衮九章但挚一领。我们一定要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这个核心,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扎实的举措更好履行自己的职责,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据2017年7月28日《学习时报》刊发的学习时报特约评论员文章《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之路》,本文为节选)
转载请标注来源:党建网微平台
总监制/徐遥 责编/刘文韬 编辑/王碧薇 制作/温婉茹
觉得不错,请点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习近平:在人民群众中成长起来的我党领袖
来源: 时间:2017-08-11
7月28日,《学习时报》头版刊发文章《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之路》,从六个方面深入细致地介绍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历程。文章思想性强,故事性强。党建网微平台今天刊发第六篇,作为这组系列文章的最后一篇,以飨读者。
有一种初心人民为本
——习近平总书记是在人民群众中成长起来的我党领袖
习近平总书记从小就有农村情结,他说“我的爷爷也是农民,我的父亲是从农民走上革命道路的,我自己也去当了七年的农民。”“我就是从贫困窝子里走出来的。”毛主席在延安称赞习仲勋是“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陕北老乡称赞习近平总书记是“贫下中农的好书记”“吃苦耐劳的好后生”。
习近平(前排中间)到清华读书前,村民与他的合影,花了5.5元钱。习近平要付钱,大伙儿不让。
习近平总书记离开梁家河的那天早晨,他住的那个院子里,天不亮就站满了前来送行的乡亲们,都是自发来的。当他真要走时,人群中哭声一片,全村老老少少依依不舍、送了一程又一程,最后有13个人步行60多华里一直送到延川县城,并凑钱照了合影。10年后,习近平总书记向《中国青年》杂志记者讲述当时的场景时仍激动不已。他说:“那天,望着送行的乡亲们,我喉头哽咽,一句话也说不出来。7年啊,我多少次欲哭无泪,离开时我第一次哭了。陕北的人民养育了我,保护了我。我虽然告别了陕北的父老兄弟,但再也离不开人民。”2015年2月春节前夕,已是党的总书记的他首次重回梁家河,见到当年一起生活、战斗过的乡亲们,又一次动情地说:“当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这里。”可以说,习近平总书记最初对“人民”二字的体悟,就来自梁家河,来自那些让他始终魂牵梦萦的陕北乡亲。后来在浙江,他以“哲欣”为笔名在《浙江日报》开辟“之江新语”,撰写了232篇短论,回应的都是人民群众关切的问题,“用大白话,谈大事情”,被网友誉为“中国第一博主”。在浙江工作的5年,他“跑遍了浙江的山山水水,也跑深了与浙江广大干部群众的真切感情”。谈到这个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说:“当县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当地(市)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乡镇,当省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县市区。”“要始终与人民心在一起、苦在一起、干在一起”“像爱自己的父母那样爱老百姓”。
这种朴素的情感穿越了近半个世纪。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上任伊始就庄严宣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无论是庆丰包子铺与市民一起排队就餐,还是雾霾天里在南锣鼓巷与老街坊亲切交谈;无论是在兰州养老餐厅给老人端菜送饭,还是到河北阜平在农民炕上盘腿而坐,那种与民相亲、与民同乐的情感由内而发、纯朴自然。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总书记到家里,就跟亲戚串门、邻居唠嗑一样,没有一点架子,特别亲切。”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在湖南湘西十八洞村苗族村民施齐文家中同一家人促膝交谈。
2013年11月到湖南调研时,他一下飞机就直奔湘西最贫困的十八洞村,盘山公路走了几个小时,又翻了几座山。村里一个老太太问习近平总书记,“请问你贵姓,你是哪里来的?”因为地方偏僻,老太太又不看电视,不认识总书记。后来,全村人都围了上来,一看基本上都是老人、儿童和妇女。怎么扶贫呢?总书记就坐下来和大家拉家常、找办法,最后说:给你们搞“几条腿”来吧,一户养几头黑猪、一头黄牛,再养几只山羊。老太太、老大爷听了很高兴,说“对对对,就要这个”。今年6月21日,总书记专程前往山西吕梁山区的深度贫困村赵家洼村,他深入田间地头,走村串户,掀锅盖,上井台,坐炕沿,发现这里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是典型的“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是脱贫攻坚的贫中之贫、坚中之坚。总书记开出药方:易地搬迁,挪穷窝、拔穷根,彻底解决。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叮嘱的扶贫要精、要准,要因地施策、因户施策、因人施策,“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按照这个思路,一场轰轰烈烈的“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从2013年至今,有近6000万人口摆脱贫困,相当于一个欧洲大国的人口总数。到2020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将全部脱贫,实现全面小康。这对习近平总书记和中国共产党人来说,不仅仅是一个目标、一份承诺,更是一片饮水思源的初心、一个矢志不渝的决心、一颗志在必得的雄心。这是最深的牵挂,也是最大的担当。
归结起来说,习近平总书记这个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是在红色基因传承中成长起来的,是在艰难曲折困境中磨砺出来的,是在复杂国际斗争中历练起来的,是在极其丰富的革命实践中确立起来的,这个核心在共产党员和亿万人民群众中是最“走心”的,真正是众望所归、人心所向。万山磅礴必有主峰,龙衮九章但挚一领。我们一定要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这个核心,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扎实的举措更好履行自己的职责,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据2017年7月28日《学习时报》刊发的学习时报特约评论员文章《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之路》,本文为节选)
转载请标注来源:党建网微平台
总监制/徐遥 责编/刘文韬 编辑/王碧薇 制作/温婉茹
觉得不错,请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