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南大港湿地巡护员冯国强正在观测鸟类状况。河北日报记者苑立立摄
6月8日一大早,背上高倍望远镜,拿上巡护记录本,56岁的老冯开启了一天的巡逻。
老冯名叫冯国强,家住沧州市南大港产业区三分区二十五队。2004年,他成为南大港湿地的一名巡护员,一干就是20年。“我最主要的工作就是观测湿地的鸟类情况,涉及种群数量、生活习性以及迁徙路径等数据。”老冯笑着说,其实他就是这片湿地的守护者。
南大港湿地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的重要停歇地和繁殖地。近年来,当地通过持续的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显著改善了湿地环境质量,使得诸如东方白鹳等珍稀鸟类得以在此安然栖息、繁衍后代。
老冯说:“前些年受围塘养殖影响,湿地生物多样性锐减。如今,通过加强保护,这里满目皆是绿水苍茫、群鸟飞翔的美丽景象。”
说着话,老冯听到苇丛深处传出几声清亮的鸟鸣声后,告诉记者:“你听,那是黑翅长脚鹬在叫。”他停下来,悄悄示意记者安静,然后拿起望远镜便开始观察。
凭借多年经验,听音辨鸟已成为老冯的特殊技能。老冯迈着轻盈的步伐,慢慢走进湿地苇丛深处,一边侧耳倾听叫声,一边仔细探寻鸟儿的身影。
“看那边,一对苍鹭正在筑巢!”老冯又轻声说道。他迅速而谨慎地调整望远镜,生怕惊扰到这些生灵。
记者发现,在老冯的巡护记录本上写满了鸟类栖息的情景、地点、行为特征等具体情况。“这些对于研究鸟类生态、制定相应保护措施起着重要作用。”老冯说。
巡逻路上,老冯不光时刻关注鸟的变化,也注意查看湿地保护区内各种设施的状况,以防鸟类的栖息环境受到人为破坏。“如果有非法捕猎或环境污染的情况,我们会立即采取措施并上报,与相关部门协作处理。”他说。
结束巡逻并不意味着工作的结束。回到保护站点办公室后,老冯及时将巡护记录本上当天记录的内容一一输入巡护终端,数据通过终端,源源不断地传输至南大港湿地科研监测一体化平台。
原来,湿地探索建立了“智慧保护”机制,并借助鸟类自然保护区科研监测一体化平台,形成“AI智能监控+人工精细管护”的双轨制模式,实现全天候不间断监测,全方位保障湿地鸟类栖息环境和湿地生态环境。
AI+赋能,用“智慧大脑”保护生态环境。“这个平台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手段,能够实现对湿地环境变化和野生动物活动的实时监控和智能分析,有效弥补传统监测方法人力物力投入大、覆盖面有限等问题,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数据准确性。”南大港湿地和鸟类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工作人员张景兴介绍,2023年8月,平台首次成功捕捉到国家一级保护鸟类黑脸琵鹭的踪迹。
不仅如此,湿地内还拥有3套声纹监测设备,对湿地内回传的实时声音进行AI比对,记录活动频次数据和分析物种分布数据。目前,已收集近16万条声纹记录,识别出196种鸟类。
老冯还告诉记者,今年繁殖季,苍鹭、灰雁等十几种候鸟飞到湿地繁衍生息,一千余只幼鸟在湿地孵化出来。特别是上百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小天鹅成群归来,湿地再现生机勃勃的候鸟乐园景象。
“湿地有记录的迁徙鸟类数量从2019年的2万只迅速增加到2023年的10万余只。有我们的守护,这里将成为越来越多鸟类栖息繁衍的天堂。”他说。
来源:河北日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我在南大港守护“候鸟家园”
来源:科技与宣传教育处 时间:2024-07-08
6月8日,南大港湿地巡护员冯国强正在观测鸟类状况。河北日报记者苑立立摄
6月8日一大早,背上高倍望远镜,拿上巡护记录本,56岁的老冯开启了一天的巡逻。
老冯名叫冯国强,家住沧州市南大港产业区三分区二十五队。2004年,他成为南大港湿地的一名巡护员,一干就是20年。“我最主要的工作就是观测湿地的鸟类情况,涉及种群数量、生活习性以及迁徙路径等数据。”老冯笑着说,其实他就是这片湿地的守护者。
南大港湿地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的重要停歇地和繁殖地。近年来,当地通过持续的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显著改善了湿地环境质量,使得诸如东方白鹳等珍稀鸟类得以在此安然栖息、繁衍后代。
老冯说:“前些年受围塘养殖影响,湿地生物多样性锐减。如今,通过加强保护,这里满目皆是绿水苍茫、群鸟飞翔的美丽景象。”
说着话,老冯听到苇丛深处传出几声清亮的鸟鸣声后,告诉记者:“你听,那是黑翅长脚鹬在叫。”他停下来,悄悄示意记者安静,然后拿起望远镜便开始观察。
凭借多年经验,听音辨鸟已成为老冯的特殊技能。老冯迈着轻盈的步伐,慢慢走进湿地苇丛深处,一边侧耳倾听叫声,一边仔细探寻鸟儿的身影。
“看那边,一对苍鹭正在筑巢!”老冯又轻声说道。他迅速而谨慎地调整望远镜,生怕惊扰到这些生灵。
记者发现,在老冯的巡护记录本上写满了鸟类栖息的情景、地点、行为特征等具体情况。“这些对于研究鸟类生态、制定相应保护措施起着重要作用。”老冯说。
巡逻路上,老冯不光时刻关注鸟的变化,也注意查看湿地保护区内各种设施的状况,以防鸟类的栖息环境受到人为破坏。“如果有非法捕猎或环境污染的情况,我们会立即采取措施并上报,与相关部门协作处理。”他说。
结束巡逻并不意味着工作的结束。回到保护站点办公室后,老冯及时将巡护记录本上当天记录的内容一一输入巡护终端,数据通过终端,源源不断地传输至南大港湿地科研监测一体化平台。
原来,湿地探索建立了“智慧保护”机制,并借助鸟类自然保护区科研监测一体化平台,形成“AI智能监控+人工精细管护”的双轨制模式,实现全天候不间断监测,全方位保障湿地鸟类栖息环境和湿地生态环境。
AI+赋能,用“智慧大脑”保护生态环境。“这个平台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手段,能够实现对湿地环境变化和野生动物活动的实时监控和智能分析,有效弥补传统监测方法人力物力投入大、覆盖面有限等问题,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数据准确性。”南大港湿地和鸟类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工作人员张景兴介绍,2023年8月,平台首次成功捕捉到国家一级保护鸟类黑脸琵鹭的踪迹。
不仅如此,湿地内还拥有3套声纹监测设备,对湿地内回传的实时声音进行AI比对,记录活动频次数据和分析物种分布数据。目前,已收集近16万条声纹记录,识别出196种鸟类。
老冯还告诉记者,今年繁殖季,苍鹭、灰雁等十几种候鸟飞到湿地繁衍生息,一千余只幼鸟在湿地孵化出来。特别是上百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小天鹅成群归来,湿地再现生机勃勃的候鸟乐园景象。
“湿地有记录的迁徙鸟类数量从2019年的2万只迅速增加到2023年的10万余只。有我们的守护,这里将成为越来越多鸟类栖息繁衍的天堂。”他说。
来源:河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