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生态环境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对以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出重大战略部署。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努力绘就美丽中国的更新画卷。
一、深刻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创新发展,自觉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全面总结了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特别是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深刻阐述了新征程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处理好的重大关系,系统部署了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明确提出了坚持和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的重大要求,概括起来就是“四个重大转变”、“五个重大关系”、“六项重大任务”、“一个重大要求”。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视野宏阔、思想深邃、内涵丰富,是坚持“两个结合”,创新发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崭新篇章,是具有长远指导意义的马克思主义光辉文献。我们要深刻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创新发展,不断从中汲取营养,深化认识,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忠实实践者。
“四个重大转变”,既是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巨大成就的系统总结,又是对新时代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成果的高度凝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从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入手,注重点面结合、标本兼治,实现由重点整治到系统治理的重大转变;坚持转变观念、压实责任,不断增强全党全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性主动性,实现由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的重大转变;紧跟时代、放眼世界,承担大国责任、展现大国担当,实现由全球环境治理参与者到引领者的重大转变;不断深化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认识,形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实现由实践探索到科学理论指导的重大转变。”“四个重大转变”全景展示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成就和经验,采取的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的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的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的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既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的结果,又以一系列重要原创性成果丰富发展了这一重要思想。
新疆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7种,活跃着藏野驴、野牦牛、藏羚羊、藏原羚、鼠兔、黑颈鹤等珍稀动物,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图为2023年6月30日,在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拍摄的藏野驴。新华社记者 才扬/摄
“五个重大关系”,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是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性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正确处理几个重大关系”。其中,处理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居于管总和引领地位,带有全局性、根本性,强调通过高水平环境保护,不断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持续增强发展的潜力和后劲;处理好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的关系,是系统观念在生态文明建设具体实践中的深化运用,也是重点突破、全面推进工作思路的具体体现,既强调采取有力措施治理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又强调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处理好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的关系,是遵循自然规律,积极有效开展生态保护修复的实践要求,强调综合运用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两种手段,因地因时制宜、分区分类施策,努力找到生态保护修复的最佳解决方案;处理好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的关系,体现了外因与内因辩证统一、相互联系、互相转化的关系,强调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处理好“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的关系,体现了稳与进的统一,强调我们承诺的“双碳”目标是确定不移的,但达到这一目标的路径和方式、节奏和力度则应该而且必须由我们自己作主,决不受他人左右。“五个重大关系”蕴含着新时代新征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的深刻辩证法、战略方向、战略路径和科学思想方法,富有原创性学理哲理,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新创造、新发展、新成果的集中体现。
“六项重大任务”,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美丽中国建设的重点任务,是对党的二十大重大部署的深化和实化。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提出到2035年“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的目标任务,围绕“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重大部署。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部署了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着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守牢美丽中国建设安全底线、健全美丽中国建设保障体系等六项重大任务。这“六项重大任务”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决策部署,瞄准未来5年和到2035年美丽中国建设目标作出的重大战略安排,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行动纲领和科学指南。
“一个重大要求”,既是生态文明事业不断发展的“定海神针”,又是新征程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根本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各地区各部门要不断增强责任感、使命感,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建设我们的国家,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秉持的一个理念就是搞好生态文明。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从思想、法律、体制、组织、作风上全面发力,开展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新时代的伟大实践证明,党的领导是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成功的根本保障。美丽中国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重大战略任务,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不折不扣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切实推动各项任务落地见效。
二、深刻把握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增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信心和决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开展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经过顽强努力,我国在环境质量、生态保护、绿色转型、制度体系、全球贡献等方面都取得重大成就、发生巨大变化,祖国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万里河山更加多姿多彩。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举世瞩目,成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显著标志。
环境质量方面。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历史性下降到29微克/立方米,重点城市平均浓度下降57%、重污染天数下降93%,成为全球空气质量改善最快的国家。全国地表水优良水体比例达到87.9%,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地级及以上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长江干流连续3年全线达到Ⅱ类水质,黄河干流首次全线达到Ⅱ类水质。全国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提高17.6个百分点。土壤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如期实现固体废物“零进口”目标,累计减少固体废物进口1亿吨。
生态保护方面。累计完成防沙治沙2.78亿亩、种草改良6亿亩,在世界上率先实现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双减少”。自然保护地和陆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分别占全国陆域国土面积的18%和30%。累计完成造林10.2亿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4.02%,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最快和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人工林保存面积达到13.14亿亩,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连续30多年保持“双增长”。设立首批5个国家公园,建成首个国家植物园、种子库。300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野外种群数量稳中有升。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举世瞩目,成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显著标志。图为2023年6月13日,位于宁夏中卫的黄河公路大桥、黄河铁路大桥与黄河湿地交相辉映,美丽如画。人民图片 柴更利/摄
绿色转型方面。我国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超过6%的经济增长,能耗强度累计下降26.4%,是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碳排放强度累计下降超过35%,扭转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的态势。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和清洁发电体系。煤炭占能源消费比重下降至56.2%,清洁能源消费比重增长到25.9%,可再生能源装机占全国发电总装机的47.3%,超过全国煤电装机容量,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装机都稳居世界第一。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8年稳居世界第一。
制度体系方面。制定几十项涉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改革方案,生态文明“四梁八柱”性质的制度体系基本形成。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制度、河湖长制、排污许可制度、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等制度。较真碰硬开展两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成为推动地方党委和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的硬招实招。宪法修正案将生态文明写入宪法,民法典确立民事活动的“绿色原则”,刑法修正案完善“污染环境罪”等相关规定,形成“1+N+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体系,相关法律达30余部。
全球贡献方面。站在对人类文明负责的高度,提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共建清洁美丽世界。推动《巴黎协定》达成生效实施,作出碳达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作为主席国,成功举办《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达成兼具雄心又务实平衡的“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赞誉。建设“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与31个共建国家共同发起“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倡议。积极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
这些巨大成就的取得,最根本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领航掌舵,在于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指引。我们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继续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的更大成就。
三、深刻把握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新形势,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来谋划和推进新征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这是对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形势的最新判断,要站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
我国是在人口规模巨大的情况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我国14亿多人口要整体迈入现代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破解资源环境约束面临巨大压力,如果走欧美老路,再有几个地球也不够消耗。无论是谋划经济社会发展,还是推动生态环保工作,都必须把人口规模巨大作为立足点和出发点。
我国是在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转型任务依然很重的情况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当前,我国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整体还不高,结构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传统产业所占比重依然较高,我国生产和消耗了世界上一半以上的钢铁、水泥、电解铝等原材料,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偏低。能源需求仍将保持刚性增长,煤炭消费仍占能源消费总量的半数以上,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的状况一时难以改变。公路货运量占比高达73%,污染排放大、道路扬尘重。中重型柴油货车保有量较大,是主要的移动污染源。同时,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内生动力不足、基础薄弱。
我国是在污染物和碳排放总量仍居高位的情况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从总体上看,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牢固,从量变到质变的拐点尚未到来。空气质量仍未摆脱“气象影响型”,目前全国还有超过1/3的城市空气质量不达标,PM2.5浓度是欧美平均水平的3倍左右。流域水生态问题比较突出,一些湖泊生态系统严重失衡。部分地区土壤污染持续累积。中度以上生态脆弱区域面积比例大,局部地区生态系统质量和功能问题突出,生物多样性丧失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面临巨大挑战。
我国是在环保历史欠账尚未还清的情况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我国长期积累的生态环境问题较多,解决起来难度大。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仍是突出短板,新建设施维护不够,老旧设施亟待更新改造。老旧城区、城中村、城乡结合部污水管网建设还有很大差距,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有待提高。县级地区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严重不足。全国尾矿库近万座,风险隐患比较突出。固体废物历史堆存总量高,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应急处置能力不足。
我国是在全球环境治理形势更趋复杂化的情况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当前世界处于新的动荡变革期,全球粮食、能源安全问题突出,产业链供应链遭遇严重冲击,逆全球化思潮泛滥。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难预料成为常态,全球环境治理挑战进一步加大,应对生态环境领域国际博弈任务艰巨。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等公约谈判斗争激烈,有的国家压我承担超出发展阶段和能力的责任。部分西方国家打气候牌,出台碳关税等政策,妄图消解我国绿色低碳转型成果。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政治化趋势增强。
总的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并联式”的过程,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叠加发展,不同阶段、不同领域的各种问题相互交织、集中出现。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呈现出时空压缩、任务复合、压力叠加的特征,既要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又要促进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还要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我们要保持清醒头脑,保持战略定力,攻坚克难、砥砺前行,推动美丽中国建设目标一步步变为美好现实。
四、深刻把握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今后5年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时期,要深入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推动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我们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积极担当作为的精气神,坚持不懈、奋发有为,全面推进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建设,为如期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宏伟目标筑牢生态根基。
党的十八大以来,经过顽强努力,我国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万里河山更加多姿多彩。图为2023年6月15日,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的红山湾水库与丹霞美景构成一幅“戈壁水乡”生态和谐绚丽多彩的画卷。人民图片 王将/摄
更加自觉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督促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认真落实生态文明建设部门责任清单。建立健全美丽中国建设的实施体系和推进落实机制,组织开展美丽中国建设成效考核。坚持严的基调和问题导向,继续发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利剑作用,推动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落地。强化执法监管,依法查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当好生态环境卫士。
更加自觉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展广度,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以细颗粒物控制为主攻方向,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污染协同治理,统筹推进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强化土壤污染源头管控,加强固体废物综合治理和新污染治理,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更加自觉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全面落实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完善绿色低碳发展经济政策,加快构建环保信用监管体系,规范环境治理市场,促进环保产业和环境服务业健康发展。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相关工作,健全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弘扬生态文明理念,激发起全社会共同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
更加自觉加大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力度。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推进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建立健全自然保护地体系。完善生态保护修复监管制度,开展生态保护修复成效评估。实施一批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积极引领推动“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的实施,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
更加自觉筑牢我国生态环境安全防线。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常态化管控生态环境风险,提升国家生态安全风险研判评估、监测预警、应急应对和处置能力。持续推进“一废一库一品一重”等重点领域环境风险排查整治,指导地方妥善处置重大及敏感突发环境事件,持续推进环境应急能力建设。坚持理性、协调、并进的核安全观,严格核与辐射安全监管,提升监管能力,确保核与辐射安全万无一失。
更加自觉推进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推动重点领域法律法规制修订。深化省以下生态环境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提升基层生态环境部门履职能力。深化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应用,提高生态环境监管效能。实施生态环境科技创新重大行动。坚持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敢担当的生态环境保护队伍。
来源:《求是》2023/15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生态环境部在《求是》杂志发表文章《以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来源:科技与宣传教育处 时间:2023-08-03
以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生态环境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对以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出重大战略部署。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努力绘就美丽中国的更新画卷。
一、深刻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创新发展,自觉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全面总结了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特别是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深刻阐述了新征程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处理好的重大关系,系统部署了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明确提出了坚持和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的重大要求,概括起来就是“四个重大转变”、“五个重大关系”、“六项重大任务”、“一个重大要求”。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视野宏阔、思想深邃、内涵丰富,是坚持“两个结合”,创新发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崭新篇章,是具有长远指导意义的马克思主义光辉文献。我们要深刻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创新发展,不断从中汲取营养,深化认识,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忠实实践者。
“四个重大转变”,既是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巨大成就的系统总结,又是对新时代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成果的高度凝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从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入手,注重点面结合、标本兼治,实现由重点整治到系统治理的重大转变;坚持转变观念、压实责任,不断增强全党全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性主动性,实现由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的重大转变;紧跟时代、放眼世界,承担大国责任、展现大国担当,实现由全球环境治理参与者到引领者的重大转变;不断深化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认识,形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实现由实践探索到科学理论指导的重大转变。”“四个重大转变”全景展示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成就和经验,采取的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的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的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的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既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的结果,又以一系列重要原创性成果丰富发展了这一重要思想。
新疆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7种,活跃着藏野驴、野牦牛、藏羚羊、藏原羚、鼠兔、黑颈鹤等珍稀动物,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图为2023年6月30日,在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拍摄的藏野驴。新华社记者 才扬/摄
“五个重大关系”,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是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性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正确处理几个重大关系”。其中,处理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居于管总和引领地位,带有全局性、根本性,强调通过高水平环境保护,不断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持续增强发展的潜力和后劲;处理好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的关系,是系统观念在生态文明建设具体实践中的深化运用,也是重点突破、全面推进工作思路的具体体现,既强调采取有力措施治理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又强调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处理好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的关系,是遵循自然规律,积极有效开展生态保护修复的实践要求,强调综合运用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两种手段,因地因时制宜、分区分类施策,努力找到生态保护修复的最佳解决方案;处理好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的关系,体现了外因与内因辩证统一、相互联系、互相转化的关系,强调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处理好“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的关系,体现了稳与进的统一,强调我们承诺的“双碳”目标是确定不移的,但达到这一目标的路径和方式、节奏和力度则应该而且必须由我们自己作主,决不受他人左右。“五个重大关系”蕴含着新时代新征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的深刻辩证法、战略方向、战略路径和科学思想方法,富有原创性学理哲理,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新创造、新发展、新成果的集中体现。
“六项重大任务”,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美丽中国建设的重点任务,是对党的二十大重大部署的深化和实化。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提出到2035年“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的目标任务,围绕“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重大部署。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部署了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着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守牢美丽中国建设安全底线、健全美丽中国建设保障体系等六项重大任务。这“六项重大任务”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决策部署,瞄准未来5年和到2035年美丽中国建设目标作出的重大战略安排,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行动纲领和科学指南。
“一个重大要求”,既是生态文明事业不断发展的“定海神针”,又是新征程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根本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各地区各部门要不断增强责任感、使命感,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建设我们的国家,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秉持的一个理念就是搞好生态文明。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从思想、法律、体制、组织、作风上全面发力,开展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新时代的伟大实践证明,党的领导是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成功的根本保障。美丽中国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重大战略任务,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不折不扣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切实推动各项任务落地见效。
二、深刻把握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增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信心和决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开展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经过顽强努力,我国在环境质量、生态保护、绿色转型、制度体系、全球贡献等方面都取得重大成就、发生巨大变化,祖国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万里河山更加多姿多彩。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举世瞩目,成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显著标志。
环境质量方面。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历史性下降到29微克/立方米,重点城市平均浓度下降57%、重污染天数下降93%,成为全球空气质量改善最快的国家。全国地表水优良水体比例达到87.9%,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地级及以上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长江干流连续3年全线达到Ⅱ类水质,黄河干流首次全线达到Ⅱ类水质。全国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提高17.6个百分点。土壤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如期实现固体废物“零进口”目标,累计减少固体废物进口1亿吨。
生态保护方面。累计完成防沙治沙2.78亿亩、种草改良6亿亩,在世界上率先实现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双减少”。自然保护地和陆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分别占全国陆域国土面积的18%和30%。累计完成造林10.2亿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4.02%,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最快和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人工林保存面积达到13.14亿亩,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连续30多年保持“双增长”。设立首批5个国家公园,建成首个国家植物园、种子库。300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野外种群数量稳中有升。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举世瞩目,成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显著标志。图为2023年6月13日,位于宁夏中卫的黄河公路大桥、黄河铁路大桥与黄河湿地交相辉映,美丽如画。人民图片 柴更利/摄
绿色转型方面。我国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超过6%的经济增长,能耗强度累计下降26.4%,是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碳排放强度累计下降超过35%,扭转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的态势。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和清洁发电体系。煤炭占能源消费比重下降至56.2%,清洁能源消费比重增长到25.9%,可再生能源装机占全国发电总装机的47.3%,超过全国煤电装机容量,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装机都稳居世界第一。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8年稳居世界第一。
制度体系方面。制定几十项涉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改革方案,生态文明“四梁八柱”性质的制度体系基本形成。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制度、河湖长制、排污许可制度、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等制度。较真碰硬开展两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成为推动地方党委和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的硬招实招。宪法修正案将生态文明写入宪法,民法典确立民事活动的“绿色原则”,刑法修正案完善“污染环境罪”等相关规定,形成“1+N+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体系,相关法律达30余部。
全球贡献方面。站在对人类文明负责的高度,提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共建清洁美丽世界。推动《巴黎协定》达成生效实施,作出碳达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作为主席国,成功举办《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达成兼具雄心又务实平衡的“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赞誉。建设“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与31个共建国家共同发起“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倡议。积极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
这些巨大成就的取得,最根本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领航掌舵,在于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指引。我们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继续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的更大成就。
三、深刻把握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新形势,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来谋划和推进新征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这是对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形势的最新判断,要站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
我国是在人口规模巨大的情况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我国14亿多人口要整体迈入现代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破解资源环境约束面临巨大压力,如果走欧美老路,再有几个地球也不够消耗。无论是谋划经济社会发展,还是推动生态环保工作,都必须把人口规模巨大作为立足点和出发点。
我国是在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转型任务依然很重的情况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当前,我国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整体还不高,结构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传统产业所占比重依然较高,我国生产和消耗了世界上一半以上的钢铁、水泥、电解铝等原材料,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偏低。能源需求仍将保持刚性增长,煤炭消费仍占能源消费总量的半数以上,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的状况一时难以改变。公路货运量占比高达73%,污染排放大、道路扬尘重。中重型柴油货车保有量较大,是主要的移动污染源。同时,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内生动力不足、基础薄弱。
我国是在污染物和碳排放总量仍居高位的情况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从总体上看,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牢固,从量变到质变的拐点尚未到来。空气质量仍未摆脱“气象影响型”,目前全国还有超过1/3的城市空气质量不达标,PM2.5浓度是欧美平均水平的3倍左右。流域水生态问题比较突出,一些湖泊生态系统严重失衡。部分地区土壤污染持续累积。中度以上生态脆弱区域面积比例大,局部地区生态系统质量和功能问题突出,生物多样性丧失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面临巨大挑战。
我国是在环保历史欠账尚未还清的情况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我国长期积累的生态环境问题较多,解决起来难度大。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仍是突出短板,新建设施维护不够,老旧设施亟待更新改造。老旧城区、城中村、城乡结合部污水管网建设还有很大差距,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有待提高。县级地区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严重不足。全国尾矿库近万座,风险隐患比较突出。固体废物历史堆存总量高,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应急处置能力不足。
我国是在全球环境治理形势更趋复杂化的情况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当前世界处于新的动荡变革期,全球粮食、能源安全问题突出,产业链供应链遭遇严重冲击,逆全球化思潮泛滥。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难预料成为常态,全球环境治理挑战进一步加大,应对生态环境领域国际博弈任务艰巨。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等公约谈判斗争激烈,有的国家压我承担超出发展阶段和能力的责任。部分西方国家打气候牌,出台碳关税等政策,妄图消解我国绿色低碳转型成果。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政治化趋势增强。
总的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并联式”的过程,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叠加发展,不同阶段、不同领域的各种问题相互交织、集中出现。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呈现出时空压缩、任务复合、压力叠加的特征,既要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又要促进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还要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我们要保持清醒头脑,保持战略定力,攻坚克难、砥砺前行,推动美丽中国建设目标一步步变为美好现实。
四、深刻把握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今后5年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时期,要深入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推动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我们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积极担当作为的精气神,坚持不懈、奋发有为,全面推进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建设,为如期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宏伟目标筑牢生态根基。
党的十八大以来,经过顽强努力,我国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万里河山更加多姿多彩。图为2023年6月15日,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的红山湾水库与丹霞美景构成一幅“戈壁水乡”生态和谐绚丽多彩的画卷。人民图片 王将/摄
更加自觉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督促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认真落实生态文明建设部门责任清单。建立健全美丽中国建设的实施体系和推进落实机制,组织开展美丽中国建设成效考核。坚持严的基调和问题导向,继续发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利剑作用,推动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落地。强化执法监管,依法查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当好生态环境卫士。
更加自觉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展广度,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以细颗粒物控制为主攻方向,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污染协同治理,统筹推进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强化土壤污染源头管控,加强固体废物综合治理和新污染治理,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更加自觉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全面落实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完善绿色低碳发展经济政策,加快构建环保信用监管体系,规范环境治理市场,促进环保产业和环境服务业健康发展。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相关工作,健全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弘扬生态文明理念,激发起全社会共同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
更加自觉加大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力度。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推进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建立健全自然保护地体系。完善生态保护修复监管制度,开展生态保护修复成效评估。实施一批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积极引领推动“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的实施,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
更加自觉筑牢我国生态环境安全防线。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常态化管控生态环境风险,提升国家生态安全风险研判评估、监测预警、应急应对和处置能力。持续推进“一废一库一品一重”等重点领域环境风险排查整治,指导地方妥善处置重大及敏感突发环境事件,持续推进环境应急能力建设。坚持理性、协调、并进的核安全观,严格核与辐射安全监管,提升监管能力,确保核与辐射安全万无一失。
更加自觉推进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推动重点领域法律法规制修订。深化省以下生态环境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提升基层生态环境部门履职能力。深化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应用,提高生态环境监管效能。实施生态环境科技创新重大行动。坚持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敢担当的生态环境保护队伍。
来源:《求是》202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