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淀首次发现“鸟中大熊猫”青头潜鸭繁殖,华北豹再现驼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辽河源发现濒危物种轮叶贝母……随着生态环境持续向好,今年以来,河北省生物多样性频繁“上新”,生物多样性“家底”愈加厚实。
“近年来,河北省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全力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持续开展自然保护地能力提升工程,使全省超过60%的物种和80%的珍稀濒危物种及其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河北省生态环境厅自然生态保护处处长孙倩介绍,河北注重打造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样板,白洋淀、衡水湖等重点区域成为越来越多动植物的“理想家园”;全面摸清“家底”,河北在全省开展为期3年的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工作,从初步调查结果看,发现了低斑蜻、细鳞鲑、毒蝇鹅膏菌、白鹈鹕等多种重要物种。
建好自然保护地,超八成珍稀濒危物种得到有效保护
河北省是全国唯一兼有高原、山地、丘陵、平原、湖泊和海滨的省份,具备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是重要的气候过渡带和农牧交错带,这也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奠定了基础。
为野生动植物撑起保护伞,建设好各类自然保护地是河北省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重要举措之一。
自然保护区是自然保护地的重要类型。河北省自然保护区共涉及森林生态系统、草原草甸生态系统、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海洋和海岸生态系统、野生动物、地质遗迹和古生物遗迹七种类型,在确保主要保护对象安全、维持和恢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及赖以生存的栖息环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河北省持续开展自然保护地能力提升工程,保护好野生动植物生活及其栖息地;同时,选择重要珍稀濒危物种、极小种群和遗传资源破碎分布点建设保护点,加强对青头潜鸭、遗鸥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和河北梨、缘毛太行花等极小种群的就地保护,同时开展物种迁地保护体系建设。
据介绍,截至目前,河北省已建立自然保护地278处,总面积为140.14万公顷。其中,自然保护区41处、风景名胜区51处、森林公园105处、湿地公园58处、地质公园19处、国家级沙漠公园3处、国家级海洋公园1处。这些自然保护地的建设,使全省超过60%的物种和80%的珍稀濒危物种及其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
打造示范样板,白洋淀衡水湖成为动植物“理想家园”
“鳑鲏鱼是一种清洁性的鱼类,它对水质的要求是比较高的。”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刘存歧教授介绍说,“雄安新区设立后,随着白洋淀水环境改善,消失多年的鳑鲏鱼又出现了,尤其是春季可以捕捞到很多的鳑鲏鱼,并且是一个全淀分布状态。”
河北省突出打造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样板。在白洋淀,增加的不仅仅是鱼类,为了更好地保护这里的各种鸟类,河北省在这里划定鸟类重要栖息地,实施生态隔离和分区管控,开展栖息地生态修复,使鸟类种群数量不断扩大。截至今年11月30日,白洋淀野生鸟类增加至248种,较雄安新区设立前增加42种,仅今年秋冬季就新增11种。
“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16365公顷,以内陆淡水湿地生态系统和国家一、二级重点鸟类为主要保护对象。如今,衡水湖的沼泽、水域、滩涂、草甸等生境得到改善,物种数量增加到1700余种。今年调查发现,衡水湖新增鸟类、鱼类、昆虫类、两栖类等物种记录231个,其中33种昆虫在河北首次发现,这里也成为青头潜鸭最大种群栖息地。”近日,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二阶段会议期间,衡水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张星就“衡水湖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做案例分享。
近年来,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实施中德财政合作衡水湖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为依托,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融入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设立季节性核心区,为鸟类创造更好的栖息环境。减少人工干预,引入“近自然”修复理念,逐步改善生态环境,丰富区域生物多样性。
越来越多的地方成为野生动植物的“理想家园”,在张家口市康巴诺尔国家湿地公园,每年迎来近万只世界级濒危候鸟遗鸥,目前全球60%到70%的遗鸥在此栖息和繁殖;官厅水库国家湿地公园、闪电河国家湿地公园、曹妃甸湿地等地,成为鸟类重要栖息地,新物种不断出现。
全面摸清“家底”,开展为期三年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
为动态掌握全省生物多样性现状,2022年至2024年,河北利用3年时间在全省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工作。本次调查是河北省有史以来覆盖自然保护区范围最广、调查类群最多、调查技术最为全面的一次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
在今年的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中,河北省主要围绕36个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以及塞罕坝机械林场等重要区域展开,截至11月底,河北已累计调查样线/样方/样点1671条(个),调查样线累计长度为2100公里,拍摄生态系统和各类物种照片6万余张,收集植物、昆虫、大型真菌等标本(样本)2000余份。在白洋淀、衡水湖、曹妃甸、滦河上游等保护区发现了鸟类、鱼类、昆虫类的新记录。
随着调查的不断深入,河北省生物多样性的“家谱”不断扩容。
白洋淀发现《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的极危物种低斑蜻,塞罕坝的吐力根河、撅尾巴河发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细鳞鲑,在河北北部的滦河上游、塞罕坝保护区调查发现河北新记录种——毒蝇鹅膏菌,在曹妃甸、黄羊滩、大海陀、驼梁、青崖寨等保护区调查记录了一批国家级和省级重点保护鸟类,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白鹈鹕在河北首次发现……
此外,河北省还在部分自然保护区发现了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和濒危植物。其中,在黄羊滩自然保护区发现了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甘草,宽城都山发现有较大面积的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黄檗林,辽河源发现濒危物种轮叶贝母,青崖寨发现极危植物缘毛太行花,滦河源、大海陀、北大山等多个自然保护区发现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野大豆。
孙倩表示,下一步,河北省将按照既定方案,全面推进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和评估,2023年,将以县(市、区)为单位,划分网格,对全省除自然保护区以外的区域全面开展调查。2024年,凝练调查成果,完成总体调查评估报告、名录、政策建议等成果,建立河北省生物多样性数据库和生物多样性管理与展示信息系统。
河北省将通过此次调查,客观、全面地了解全省生物多样性现状及其变化趋势,科学评价河北省的生物多样性及其价值,为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技术支撑,努力把生物多样性打造成河北省的生态名片。
来源:中国环境客户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多措并举!河北生物多样性“家底”不断扩容
来源:科技与宣传教育处 时间:2022-12-20
白洋淀首次发现“鸟中大熊猫”青头潜鸭繁殖,华北豹再现驼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辽河源发现濒危物种轮叶贝母……随着生态环境持续向好,今年以来,河北省生物多样性频繁“上新”,生物多样性“家底”愈加厚实。
“近年来,河北省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全力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持续开展自然保护地能力提升工程,使全省超过60%的物种和80%的珍稀濒危物种及其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河北省生态环境厅自然生态保护处处长孙倩介绍,河北注重打造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样板,白洋淀、衡水湖等重点区域成为越来越多动植物的“理想家园”;全面摸清“家底”,河北在全省开展为期3年的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工作,从初步调查结果看,发现了低斑蜻、细鳞鲑、毒蝇鹅膏菌、白鹈鹕等多种重要物种。
建好自然保护地,超八成珍稀濒危物种得到有效保护
河北省是全国唯一兼有高原、山地、丘陵、平原、湖泊和海滨的省份,具备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是重要的气候过渡带和农牧交错带,这也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奠定了基础。
为野生动植物撑起保护伞,建设好各类自然保护地是河北省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重要举措之一。
自然保护区是自然保护地的重要类型。河北省自然保护区共涉及森林生态系统、草原草甸生态系统、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海洋和海岸生态系统、野生动物、地质遗迹和古生物遗迹七种类型,在确保主要保护对象安全、维持和恢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及赖以生存的栖息环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河北省持续开展自然保护地能力提升工程,保护好野生动植物生活及其栖息地;同时,选择重要珍稀濒危物种、极小种群和遗传资源破碎分布点建设保护点,加强对青头潜鸭、遗鸥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和河北梨、缘毛太行花等极小种群的就地保护,同时开展物种迁地保护体系建设。
据介绍,截至目前,河北省已建立自然保护地278处,总面积为140.14万公顷。其中,自然保护区41处、风景名胜区51处、森林公园105处、湿地公园58处、地质公园19处、国家级沙漠公园3处、国家级海洋公园1处。这些自然保护地的建设,使全省超过60%的物种和80%的珍稀濒危物种及其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
打造示范样板,白洋淀衡水湖成为动植物“理想家园”
“鳑鲏鱼是一种清洁性的鱼类,它对水质的要求是比较高的。”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刘存歧教授介绍说,“雄安新区设立后,随着白洋淀水环境改善,消失多年的鳑鲏鱼又出现了,尤其是春季可以捕捞到很多的鳑鲏鱼,并且是一个全淀分布状态。”
河北省突出打造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样板。在白洋淀,增加的不仅仅是鱼类,为了更好地保护这里的各种鸟类,河北省在这里划定鸟类重要栖息地,实施生态隔离和分区管控,开展栖息地生态修复,使鸟类种群数量不断扩大。截至今年11月30日,白洋淀野生鸟类增加至248种,较雄安新区设立前增加42种,仅今年秋冬季就新增11种。
“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16365公顷,以内陆淡水湿地生态系统和国家一、二级重点鸟类为主要保护对象。如今,衡水湖的沼泽、水域、滩涂、草甸等生境得到改善,物种数量增加到1700余种。今年调查发现,衡水湖新增鸟类、鱼类、昆虫类、两栖类等物种记录231个,其中33种昆虫在河北首次发现,这里也成为青头潜鸭最大种群栖息地。”近日,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二阶段会议期间,衡水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张星就“衡水湖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做案例分享。
近年来,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实施中德财政合作衡水湖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为依托,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融入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设立季节性核心区,为鸟类创造更好的栖息环境。减少人工干预,引入“近自然”修复理念,逐步改善生态环境,丰富区域生物多样性。
越来越多的地方成为野生动植物的“理想家园”,在张家口市康巴诺尔国家湿地公园,每年迎来近万只世界级濒危候鸟遗鸥,目前全球60%到70%的遗鸥在此栖息和繁殖;官厅水库国家湿地公园、闪电河国家湿地公园、曹妃甸湿地等地,成为鸟类重要栖息地,新物种不断出现。
全面摸清“家底”,开展为期三年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
为动态掌握全省生物多样性现状,2022年至2024年,河北利用3年时间在全省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工作。本次调查是河北省有史以来覆盖自然保护区范围最广、调查类群最多、调查技术最为全面的一次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
在今年的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中,河北省主要围绕36个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以及塞罕坝机械林场等重要区域展开,截至11月底,河北已累计调查样线/样方/样点1671条(个),调查样线累计长度为2100公里,拍摄生态系统和各类物种照片6万余张,收集植物、昆虫、大型真菌等标本(样本)2000余份。在白洋淀、衡水湖、曹妃甸、滦河上游等保护区发现了鸟类、鱼类、昆虫类的新记录。
随着调查的不断深入,河北省生物多样性的“家谱”不断扩容。
白洋淀发现《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的极危物种低斑蜻,塞罕坝的吐力根河、撅尾巴河发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细鳞鲑,在河北北部的滦河上游、塞罕坝保护区调查发现河北新记录种——毒蝇鹅膏菌,在曹妃甸、黄羊滩、大海陀、驼梁、青崖寨等保护区调查记录了一批国家级和省级重点保护鸟类,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白鹈鹕在河北首次发现……
此外,河北省还在部分自然保护区发现了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和濒危植物。其中,在黄羊滩自然保护区发现了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甘草,宽城都山发现有较大面积的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黄檗林,辽河源发现濒危物种轮叶贝母,青崖寨发现极危植物缘毛太行花,滦河源、大海陀、北大山等多个自然保护区发现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野大豆。
孙倩表示,下一步,河北省将按照既定方案,全面推进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和评估,2023年,将以县(市、区)为单位,划分网格,对全省除自然保护区以外的区域全面开展调查。2024年,凝练调查成果,完成总体调查评估报告、名录、政策建议等成果,建立河北省生物多样性数据库和生物多样性管理与展示信息系统。
河北省将通过此次调查,客观、全面地了解全省生物多样性现状及其变化趋势,科学评价河北省的生物多样性及其价值,为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技术支撑,努力把生物多样性打造成河北省的生态名片。
来源:中国环境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