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生态环境发布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河北生态环境发布

用法治护航绿水青山!全国人大常委会连续五年开展执法检查

发布日期:2022-09-03 16:10 信息来源:科技与宣传教育处 访问量:? 字体 :[ 大 ][ 中 ][ 小 ]

8月3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审议了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环境保护法实施情况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参加审议的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表示,近年来,全国人大用好法律武器,用法治力量抓环境保护,从2018年检查大气污染防治法实施情况到2022年检查环境保护法实施情况,连续五年开展生态环保领域法律执法检查,我国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改善,生态系统得到持续修复,绿色发展成效不断显现,绿水青山的“生态颜值”和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数”同步提升,为依法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人大贡献。

 

连续五年执法检查推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五年坚持不懈持续加大执法检查力度,五年高规格、全覆盖、动真格、求实效的执法检查作风,换来了一份沉甸甸的生态答卷。

 

“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如期完成,生态环境更加优美。”翻开报告,绿色底色熠熠生辉。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王洪尧对这句话有着切身体会:“在调研过程中,我们确实感到天变蓝了,水变清了,垃圾处理变规范了,海洋环境也变好了。”

 

王洪尧这番感受的背后有着坚实的数据支撑。

 

蓝天常在。2015年相比,2021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下降34.8%、降至30微克/立方米, 重污染天数减少53.6%,不少地方空气质量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碧水长流。全国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达到84.9%,劣Ⅴ类水体比例下降至1.2%。长江干流全线连续两年达到Ⅱ类水体,黄河干流全线达到Ⅲ类水体。

 

看得见的改变令人欣喜,看不见的融入悄然发生。生态环境保护理念和实践已经全方位渗透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报告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累计淘汰钢铁产能近3亿吨,2021年煤炭消费占比下降到56%,清洁能源消费占比提高到25.5%,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稳居世界第一。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引擎动力十足。

 

生态系统得到持续修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累计完成造林9.6亿亩,占全球人工造林的1/4。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连续保持“双增长”,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双下降”,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双缩减”,生态安全屏障越来越稳固。

 

历次执法检查动真碰硬求真务实


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生态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离不开生态环保立法的有力支撑,更离不开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开展执法检查时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坚实步伐、扎实作风。

 

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的首次执法检查便聚焦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大气污染,这次执法检查也为之后奠定了主基调。

 

高规格。由栗战书委员长担任检查组组长,为本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创先河。自此,每年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执法检查都由栗战书委员长亲自挂帅。

 

全覆盖。大气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组分为4个小组,分赴8省区,深入26个地市,实地查看了107个单位和项目。自此,覆盖范围广成为本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展执法检查的“标配”。

 

同时,执法检查动真碰硬,设立随机抽查小组,根据生态环境部事前暗访摸排的线索,不打招呼、直奔现场;执法检查报告求真务实,不光指出法律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还对其原因进行分析、提出应对之策。

 

有了大气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的良好基础,接下来每一年的执法检查既有作风延续,也有内容创新。

 

水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引入第三方力量对法律实施情况开展评估,推动法律学习宣传普及;土壤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在疫情防控新常态下采取常规检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网络调研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等方式,着力提升监督实效;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执法检查聚焦生活垃圾分类等人民群众关注的重点领域,加强抽查暗访,深入查找突出问题。

 

正如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贾廷安在分组审议报告时所说,实践证明,在法治轨道上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是我国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依法治理污染、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已取得显著成效。

 

我国生态环保法律体系已基本形成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

 

本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紧紧围绕党中央决策部署,在立法、监督方面打出一套组合拳。先后制定或修改土壤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生物安全法、长江保护法、湿地保护法、黑土地保护法等生态环保法律17件次,作出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依法推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议,正在审议黄河保护法等3部法律草案。

 

同时,两次修正刑法,降低环境与资源保护犯罪入罪门槛,将环评、监测弄虚作假纳入刑事制裁范围,强力震慑了生态环境违法犯罪行为。

 

目前,我国现行有效的生态环保类法律有30余部、行政法规100多件、地方性法规1000余件,初步构建起以环境保护法为统领,涵盖水、气、声、渣等各类污染要素和山水林田湖草沙等各类自然生态系统,务实管用、严格严密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

 

此外,不少地方还出台一批解决实际问题的“小快灵”立法。吉林、黑龙江制定黑土地保护利用条例,河北制定白洋淀生态保护条例,内蒙古制定胡杨林保护条例。京津冀、长三角加强区域协同立法,云贵川开展赤水河流域保护共同立法。

 

在取得积极成效的同时,也要看到,当前环境保护领域仍然存在法定责任有待进一步落实、部分法律制度措施执行不够到位、生态环保执法监管有待强化、生态环保法治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等问题。

 

对此,贾廷安认为,要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通过培训、座谈、调研等,发挥人大代表扎根基层、联系群众的优势,及时收集生态环保方面的意见建议,鼓励和支持人大代表提出生态环保法治建设方面的议案,不断健全完善生态环保法律体系。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杨志今建议,有关部门、有关单位要以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为契机,以环境保护法为准绳,认真研究处理报告中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持续用力深入扎实做好环境保护立法和监督工作,确保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落地生根见效,用法治力量保障美丽中国建设。

 

来源:中国环境客户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河北生态环境发布

8月3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审议了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环境保护法实施情况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参加审议的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表示,近年来,全国人大用好法律武器,用法治力量抓环境保护,从2018年检查大气污染防治法实施情况到2022年检查环境保护法实施情况,连续五年开展生态环保领域法律执法检查,我国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改善,生态系统得到持续修复,绿色发展成效不断显现,绿水青山的“生态颜值”和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数”同步提升,为依法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人大贡献。

 

连续五年执法检查推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五年坚持不懈持续加大执法检查力度,五年高规格、全覆盖、动真格、求实效的执法检查作风,换来了一份沉甸甸的生态答卷。

 

“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如期完成,生态环境更加优美。”翻开报告,绿色底色熠熠生辉。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王洪尧对这句话有着切身体会:“在调研过程中,我们确实感到天变蓝了,水变清了,垃圾处理变规范了,海洋环境也变好了。”

 

王洪尧这番感受的背后有着坚实的数据支撑。

 

蓝天常在。2015年相比,2021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下降34.8%、降至30微克/立方米, 重污染天数减少53.6%,不少地方空气质量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碧水长流。全国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达到84.9%,劣Ⅴ类水体比例下降至1.2%。长江干流全线连续两年达到Ⅱ类水体,黄河干流全线达到Ⅲ类水体。

 

看得见的改变令人欣喜,看不见的融入悄然发生。生态环境保护理念和实践已经全方位渗透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报告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累计淘汰钢铁产能近3亿吨,2021年煤炭消费占比下降到56%,清洁能源消费占比提高到25.5%,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稳居世界第一。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引擎动力十足。

 

生态系统得到持续修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累计完成造林9.6亿亩,占全球人工造林的1/4。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连续保持“双增长”,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双下降”,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双缩减”,生态安全屏障越来越稳固。

 

历次执法检查动真碰硬求真务实


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生态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离不开生态环保立法的有力支撑,更离不开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开展执法检查时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坚实步伐、扎实作风。

 

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的首次执法检查便聚焦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大气污染,这次执法检查也为之后奠定了主基调。

 

高规格。由栗战书委员长担任检查组组长,为本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创先河。自此,每年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执法检查都由栗战书委员长亲自挂帅。

 

全覆盖。大气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组分为4个小组,分赴8省区,深入26个地市,实地查看了107个单位和项目。自此,覆盖范围广成为本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展执法检查的“标配”。

 

同时,执法检查动真碰硬,设立随机抽查小组,根据生态环境部事前暗访摸排的线索,不打招呼、直奔现场;执法检查报告求真务实,不光指出法律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还对其原因进行分析、提出应对之策。

 

有了大气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的良好基础,接下来每一年的执法检查既有作风延续,也有内容创新。

 

水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引入第三方力量对法律实施情况开展评估,推动法律学习宣传普及;土壤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在疫情防控新常态下采取常规检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网络调研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等方式,着力提升监督实效;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执法检查聚焦生活垃圾分类等人民群众关注的重点领域,加强抽查暗访,深入查找突出问题。

 

正如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贾廷安在分组审议报告时所说,实践证明,在法治轨道上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是我国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依法治理污染、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已取得显著成效。

 

我国生态环保法律体系已基本形成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

 

本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紧紧围绕党中央决策部署,在立法、监督方面打出一套组合拳。先后制定或修改土壤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生物安全法、长江保护法、湿地保护法、黑土地保护法等生态环保法律17件次,作出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依法推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议,正在审议黄河保护法等3部法律草案。

 

同时,两次修正刑法,降低环境与资源保护犯罪入罪门槛,将环评、监测弄虚作假纳入刑事制裁范围,强力震慑了生态环境违法犯罪行为。

 

目前,我国现行有效的生态环保类法律有30余部、行政法规100多件、地方性法规1000余件,初步构建起以环境保护法为统领,涵盖水、气、声、渣等各类污染要素和山水林田湖草沙等各类自然生态系统,务实管用、严格严密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

 

此外,不少地方还出台一批解决实际问题的“小快灵”立法。吉林、黑龙江制定黑土地保护利用条例,河北制定白洋淀生态保护条例,内蒙古制定胡杨林保护条例。京津冀、长三角加强区域协同立法,云贵川开展赤水河流域保护共同立法。

 

在取得积极成效的同时,也要看到,当前环境保护领域仍然存在法定责任有待进一步落实、部分法律制度措施执行不够到位、生态环保执法监管有待强化、生态环保法治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等问题。

 

对此,贾廷安认为,要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通过培训、座谈、调研等,发挥人大代表扎根基层、联系群众的优势,及时收集生态环保方面的意见建议,鼓励和支持人大代表提出生态环保法治建设方面的议案,不断健全完善生态环保法律体系。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杨志今建议,有关部门、有关单位要以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为契机,以环境保护法为准绳,认真研究处理报告中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持续用力深入扎实做好环境保护立法和监督工作,确保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落地生根见效,用法治力量保障美丽中国建设。

 

来源:中国环境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