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生态环境发布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河北生态环境发布

二次创业,塞罕坝精神的绿色接力——写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塞罕坝机械林场一周年之际

发布日期:2022-08-22 17:19 信息来源:科技与宣传教育处 访问量:? 字体 :[ 大 ][ 中 ][ 小 ]

夏日的塞罕坝满眼绿意,一行行云杉、一排排落叶松,铸就着一望无际的绿色屏障,也讲述着这伟大的绿色奇迹。

60年前,369名来自全国18个省区市,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创业者豪迈上坝,开始了高寒沙地造林。塞罕坝逐步实现从“飞鸟无栖树,黄沙满天飞”,到“水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的蜕变。

60年后,塞罕坝人谨记习近平总书记“要传承好塞罕坝精神,深刻理解和落实生态文明理念,再接再厉、二次创业,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再建功立业”的嘱托,接力传承,让发展的绿意更浓、成色更足。

从量到质,森林“体质”壮起来

树,如今在塞罕坝最稀松平常的东西,也曾是塞罕坝最稀罕的东西。

塞罕坝展览馆里,解说员提及的一组数字展现着当年林场种树的艰难:1962年造林千亩,成活率不到5%;第二年再造1240亩,成活率不到8%。

肩负着恢复植被、阻断风沙的使命,每一代塞罕坝务林人都将“树不种活不下坝”的理念深深融入血液。历经“大胡子”“矮胖子”等优质壮苗的培育、马蹄坑大会战的艰辛以及新世纪以来的攻坚造林,塞外荒原披上了绿装。

如今的塞罕坝总营林面积115万亩,林木蓄积量1036.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82%,成为世界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几天的采访,听到最多的一句话便是:“现在,坝上可造林的空地不多了。”

怎样把这片林海守护好,成为塞罕坝在新阶段面临的问题。在林场营林科袁中伟的眼中,引种关、育苗关、造林关已被攻克,林场仍在摸索通过新的考验,比如推动森林质量提升。

“建场时期条件有限,塞罕坝林场植树品种以落叶松、樟子松和云杉为主,均是耐寒针叶林,树种单一。且栽种密度极高,每亩达到300多棵,是适生虫害的先天温床。”袁中伟对于林场内的病虫害问题极其了解,一年之前曾向习近平总书记现场介绍相关防治情况。

袁中伟告诉中国环境报记者,林场目前转变造林方向,在落叶松下造云杉、白桦、花楸等树种,有意从纯林改向营造针阔混交、乔灌混交的环境,改变塞罕坝树种单一现状,让森林生态系统更多样、更健康。

人工异龄复层林经营模式

与袁中伟有着相同看法的,还有林场林业科的常伟强。塞罕坝近年来人工林密度不断下降,林下乔灌草类植物不断增多,常伟强认为这得益于林场的科学营林。

“通过抚育、间伐等手段,不断地去掉次树、选留好树,每亩只保留十几棵树,然后再利用树下空间栽上新树,让其他树种穿插落户,逐渐把林子培育成混交林、异龄林、复层林。”常伟强告诉记者。

近年来,塞罕坝先后启动了攻坚造林、人工林天然化改良和天然林近自然化改培三大工程,试图让人工森林更加接近天然。而现在,林场计划用两年时间开展8种阔叶乔木和2种灌木的种植试验,进一步加大混交林营造力度。

“我们的目标,是通过‘抚育间伐’腾出种植空间,将单一的人造林海变成上有松涛、中有灌木、下有花草的自然生态景观。”常伟强介绍,这样近自然的生态系统变化,能够使森林通风透气性增强,乔灌草类植物更丰富,野生动物越来越多,森林的体质更加强壮。

系统施策,生态家园好起来

阳光洒满茂密的森林,一只健硕的野猪缓缓地走向远处的森林,林子里传来啾啾的鸟鸣,这是在林场保护地管理科工作的孙朝辉为记者播放的一段拍摄于今年的视频。

类似的视频,孙朝辉办公电脑里还有几十G。这些视频,由20多个布设于林场不同位置的红外相机拍摄,记录着各类动物在林场范围内饮水、进食等行动画面。

36岁的孙朝辉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林三代”。他的爷爷在建场的时候便来到塞罕坝工作,父亲当年开着拖拉机造林,母亲也曾为林场育苗。“与家中长辈们不同,我不再从事直接造林的工作,而是与同事们一起保护这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孙朝辉说。

根据规定,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森林-草原-湿地交错带自然生态系统及其天然植被群落,滦河、辽河水源之地,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资源。而经生物多样性调查统计,河北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陆生野生脊椎动物261种、鱼类32种、昆虫660种、植物625种。

林场内的黑琴鸡

一年来,塞罕坝实施自然保护地系统化保护工程,保护这方生物家园:

——加强生态保护力度。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由30.4万亩增至97.9万亩,林场国家级公益林面积由63.48万亩增至81.58万亩;

——全面落实五级林长制。建立了林场“三级林长、四级管理、一长三员”网格化管理全覆盖的管理体系;

——开展相关项目建设。投资3820万元,实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及监测设施建设项目、塞罕坝松材线虫病等重大林草有害生物防控能力提升项目建设。

——强化自然保护地科普教育。塞罕坝人工林森林生态系统入选“全球生物多样性100+案例”,深入开展“爱鸟周”“世界湿地日”“防治荒漠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等宣传活动。

孙朝辉告诉记者,近几年狍子、灰鹤、大天鹅,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林场里的动物越来越多,红外相机拍摄到的动物画面也越来越多。

“目前,林场正在大力压缩景点开放面积。”孙朝辉说。据了解,塞罕坝机械林场目前划定1.89万亩,用于集中学习考察和生态观光,约占林场总面积的1.35%,其余面积全年封闭管理,禁止游客进入,从而确保生态资源的安全。

开启探索,碳库钱包鼓起来

今年8月9日,一则固碳生态产品项目相关信息的公示在河北省生态环境厅网站上挂出。根据公示信息,河北省污染物排放权交易服务中心拟对塞罕坝机械林场森林固碳项目进行评估,涉及林场内30多万亩林地。

据中国林科院核算评估,塞罕坝林海有效阻挡了浑善达克沙地风沙南侵,改善了塞罕坝及周边地区的小气候,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86.03万吨,释放氧气59.84万吨,可供200万人呼吸一年之用。

森林是碳库,更是钱库。挖掘塞罕坝机械林场内115万亩总营林的多重效益与价值,成为塞罕坝实施二次创业、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的关键命题。

事实上,塞罕坝机械林场对于碳汇价值实现的探索很早。常伟强告诉记者,2016年,林场造林碳汇项目首批国家核证减排量(CCER)获得国家发改委核准,成为华北地区首个在国家发改委注册成功并签发的林业碳汇项目。但伴随着2017年国家核证减排量(CCER)的暂停签发,塞罕坝的探索停滞下来。

河北省生态环境厅网站截图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塞罕坝机械林场后,塞罕坝迎来喜讯。河北省《关于建立降碳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实施方案(试行)》印发,省内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加快建立健全。在目标部分,《方案》明确指出要率先在塞罕坝机械林场及周边区域开发固碳项目,引导钢铁、焦化等行业购买降碳产品,实现降碳产品生态价值,助力塞罕坝二次创业。

承德市依托河北省森林固碳量调查试点契机,成立工作专班先行先试,于2021年率先在全省完成两批次森林固碳产品价值实现,实现金额2032万元。

河北省降碳产品的交易实践,塞罕坝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我们觉得不错,所以也就开展了尝试。”常伟强表示。于是,在河北省生态环境厅的支持下,塞罕坝机械林场将30万亩次生林开发为森林固碳产品项目,预计今年8月底完成固碳量核证并实现价值,于是便有了前文中提到的公示。

除去依靠森林的“呼吸”挣钱,塞罕坝机械林场还带动着周边乡村游、农家乐的发展。邢国林开的农家乐位于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哈里哈镇,距离塞罕坝机械林场20多公里。但由于处在通往林场的交通干线——棋赛线路边,经营餐饮和住宿的邢国林农家乐在旅游时节总是爆满。

“像我一样开农家乐的,我们村还有20多户,坝上对我们的带动作用非常明显。”与邢国林的感受一致,数据显示,塞罕坝林场每年带动4万多百姓受益,实现社会总收入6亿多元。

“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塞罕坝精神的高度概括。从初代造林到二次创业,从因林而生到与林共进,塞罕坝上演绎的,始终是对绿色理念的坚守,对永续发展的践行,以及对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探索。

来源:中国环境APP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河北生态环境发布

夏日的塞罕坝满眼绿意,一行行云杉、一排排落叶松,铸就着一望无际的绿色屏障,也讲述着这伟大的绿色奇迹。

60年前,369名来自全国18个省区市,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创业者豪迈上坝,开始了高寒沙地造林。塞罕坝逐步实现从“飞鸟无栖树,黄沙满天飞”,到“水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的蜕变。

60年后,塞罕坝人谨记习近平总书记“要传承好塞罕坝精神,深刻理解和落实生态文明理念,再接再厉、二次创业,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再建功立业”的嘱托,接力传承,让发展的绿意更浓、成色更足。

从量到质,森林“体质”壮起来

树,如今在塞罕坝最稀松平常的东西,也曾是塞罕坝最稀罕的东西。

塞罕坝展览馆里,解说员提及的一组数字展现着当年林场种树的艰难:1962年造林千亩,成活率不到5%;第二年再造1240亩,成活率不到8%。

肩负着恢复植被、阻断风沙的使命,每一代塞罕坝务林人都将“树不种活不下坝”的理念深深融入血液。历经“大胡子”“矮胖子”等优质壮苗的培育、马蹄坑大会战的艰辛以及新世纪以来的攻坚造林,塞外荒原披上了绿装。

如今的塞罕坝总营林面积115万亩,林木蓄积量1036.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82%,成为世界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几天的采访,听到最多的一句话便是:“现在,坝上可造林的空地不多了。”

怎样把这片林海守护好,成为塞罕坝在新阶段面临的问题。在林场营林科袁中伟的眼中,引种关、育苗关、造林关已被攻克,林场仍在摸索通过新的考验,比如推动森林质量提升。

“建场时期条件有限,塞罕坝林场植树品种以落叶松、樟子松和云杉为主,均是耐寒针叶林,树种单一。且栽种密度极高,每亩达到300多棵,是适生虫害的先天温床。”袁中伟对于林场内的病虫害问题极其了解,一年之前曾向习近平总书记现场介绍相关防治情况。

袁中伟告诉中国环境报记者,林场目前转变造林方向,在落叶松下造云杉、白桦、花楸等树种,有意从纯林改向营造针阔混交、乔灌混交的环境,改变塞罕坝树种单一现状,让森林生态系统更多样、更健康。

人工异龄复层林经营模式

与袁中伟有着相同看法的,还有林场林业科的常伟强。塞罕坝近年来人工林密度不断下降,林下乔灌草类植物不断增多,常伟强认为这得益于林场的科学营林。

“通过抚育、间伐等手段,不断地去掉次树、选留好树,每亩只保留十几棵树,然后再利用树下空间栽上新树,让其他树种穿插落户,逐渐把林子培育成混交林、异龄林、复层林。”常伟强告诉记者。

近年来,塞罕坝先后启动了攻坚造林、人工林天然化改良和天然林近自然化改培三大工程,试图让人工森林更加接近天然。而现在,林场计划用两年时间开展8种阔叶乔木和2种灌木的种植试验,进一步加大混交林营造力度。

“我们的目标,是通过‘抚育间伐’腾出种植空间,将单一的人造林海变成上有松涛、中有灌木、下有花草的自然生态景观。”常伟强介绍,这样近自然的生态系统变化,能够使森林通风透气性增强,乔灌草类植物更丰富,野生动物越来越多,森林的体质更加强壮。

系统施策,生态家园好起来

阳光洒满茂密的森林,一只健硕的野猪缓缓地走向远处的森林,林子里传来啾啾的鸟鸣,这是在林场保护地管理科工作的孙朝辉为记者播放的一段拍摄于今年的视频。

类似的视频,孙朝辉办公电脑里还有几十G。这些视频,由20多个布设于林场不同位置的红外相机拍摄,记录着各类动物在林场范围内饮水、进食等行动画面。

36岁的孙朝辉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林三代”。他的爷爷在建场的时候便来到塞罕坝工作,父亲当年开着拖拉机造林,母亲也曾为林场育苗。“与家中长辈们不同,我不再从事直接造林的工作,而是与同事们一起保护这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孙朝辉说。

根据规定,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森林-草原-湿地交错带自然生态系统及其天然植被群落,滦河、辽河水源之地,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资源。而经生物多样性调查统计,河北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陆生野生脊椎动物261种、鱼类32种、昆虫660种、植物625种。

林场内的黑琴鸡

一年来,塞罕坝实施自然保护地系统化保护工程,保护这方生物家园:

——加强生态保护力度。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由30.4万亩增至97.9万亩,林场国家级公益林面积由63.48万亩增至81.58万亩;

——全面落实五级林长制。建立了林场“三级林长、四级管理、一长三员”网格化管理全覆盖的管理体系;

——开展相关项目建设。投资3820万元,实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及监测设施建设项目、塞罕坝松材线虫病等重大林草有害生物防控能力提升项目建设。

——强化自然保护地科普教育。塞罕坝人工林森林生态系统入选“全球生物多样性100+案例”,深入开展“爱鸟周”“世界湿地日”“防治荒漠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等宣传活动。

孙朝辉告诉记者,近几年狍子、灰鹤、大天鹅,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林场里的动物越来越多,红外相机拍摄到的动物画面也越来越多。

“目前,林场正在大力压缩景点开放面积。”孙朝辉说。据了解,塞罕坝机械林场目前划定1.89万亩,用于集中学习考察和生态观光,约占林场总面积的1.35%,其余面积全年封闭管理,禁止游客进入,从而确保生态资源的安全。

开启探索,碳库钱包鼓起来

今年8月9日,一则固碳生态产品项目相关信息的公示在河北省生态环境厅网站上挂出。根据公示信息,河北省污染物排放权交易服务中心拟对塞罕坝机械林场森林固碳项目进行评估,涉及林场内30多万亩林地。

据中国林科院核算评估,塞罕坝林海有效阻挡了浑善达克沙地风沙南侵,改善了塞罕坝及周边地区的小气候,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86.03万吨,释放氧气59.84万吨,可供200万人呼吸一年之用。

森林是碳库,更是钱库。挖掘塞罕坝机械林场内115万亩总营林的多重效益与价值,成为塞罕坝实施二次创业、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的关键命题。

事实上,塞罕坝机械林场对于碳汇价值实现的探索很早。常伟强告诉记者,2016年,林场造林碳汇项目首批国家核证减排量(CCER)获得国家发改委核准,成为华北地区首个在国家发改委注册成功并签发的林业碳汇项目。但伴随着2017年国家核证减排量(CCER)的暂停签发,塞罕坝的探索停滞下来。

河北省生态环境厅网站截图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塞罕坝机械林场后,塞罕坝迎来喜讯。河北省《关于建立降碳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实施方案(试行)》印发,省内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加快建立健全。在目标部分,《方案》明确指出要率先在塞罕坝机械林场及周边区域开发固碳项目,引导钢铁、焦化等行业购买降碳产品,实现降碳产品生态价值,助力塞罕坝二次创业。

承德市依托河北省森林固碳量调查试点契机,成立工作专班先行先试,于2021年率先在全省完成两批次森林固碳产品价值实现,实现金额2032万元。

河北省降碳产品的交易实践,塞罕坝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我们觉得不错,所以也就开展了尝试。”常伟强表示。于是,在河北省生态环境厅的支持下,塞罕坝机械林场将30万亩次生林开发为森林固碳产品项目,预计今年8月底完成固碳量核证并实现价值,于是便有了前文中提到的公示。

除去依靠森林的“呼吸”挣钱,塞罕坝机械林场还带动着周边乡村游、农家乐的发展。邢国林开的农家乐位于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哈里哈镇,距离塞罕坝机械林场20多公里。但由于处在通往林场的交通干线——棋赛线路边,经营餐饮和住宿的邢国林农家乐在旅游时节总是爆满。

“像我一样开农家乐的,我们村还有20多户,坝上对我们的带动作用非常明显。”与邢国林的感受一致,数据显示,塞罕坝林场每年带动4万多百姓受益,实现社会总收入6亿多元。

“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塞罕坝精神的高度概括。从初代造林到二次创业,从因林而生到与林共进,塞罕坝上演绎的,始终是对绿色理念的坚守,对永续发展的践行,以及对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探索。

来源:中国环境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