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太行,满目葱茏;浩渺河湖,水清岸绿。八月的石家庄绿意盎然生机勃发,舒展出一幅辽阔壮美的生态画卷。
固绿水青山之本,筑绿色发展之基。石家庄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石家庄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紧紧围绕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确定的今后五年奋斗目标,立足职责、接续奋斗,矢志不渝推进“人居环境更美丽,生态文明大跃升”,全力推动全市生态文明和人居环境不断实现新突破,让石家庄的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
一年来,市委、市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扎实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文章,推动经济发展“高质量”和生态环境“高颜值”协同并进,走出了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水平提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为全市经济总量过万亿提供了生态环境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守望蓝天白云 惬意舒适生态美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如今,蓝天如海、白云如帆的生态美图频频刷爆朋友圈,给群众的生活增添了更多舒畅和惬意,“蓝天、白云、朝霞,你看多美,看着就让人高兴!”素有“天空摄影师”之称的王汝春,每天记录石家庄空气质量变化,王汝春已经坚持了8年多,“拍摄‘天空日记’的最大感受就是蓝天越来越多了,特别是去年以来,感受最为明显。”
不仅本市人发出这样的感叹,石家庄的蓝天也深深吸引了很多来石工作的外地人,来自天津做小食品生意的焦志勇说:“石家庄的生态环境一年比一年好,今年尤其好。越来越多的蓝天白云,让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收获了满满的幸福感。”
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扭转石家庄市空气质量污染指数落后局面,既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客观要求,也是倒逼产业转型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美丽省会城市,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区域中心城市,努力打造让本地人自豪、外地人向往的魅力之城的迫切需要。
一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多次专题研究部署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市委主要领导多次组织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生态环境保护特别是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并深入一线调研指导。市领导多次带队夜查,强力推行市、县两级领导常态化带队夜查机制,日复一日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实施调度。
为深入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石家庄市进一步健全完善了网格化环境监管“1+4”问责机制等五项制度,大力加强了制度保障,通过全方位加大环境监管密度、力度、广度、深度,为推动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提供了强劲动力。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相关部门咬定改善空气质量目标任务,按照“减总量、管夜间、控扬尘、削高值”总体思路,实行时会商、日排名、日通报、日调度,严格落实预警提示、通报曝光、定期约谈、解剖督查等制度,层层传导压力,责任落实到基层。各县(市、区)对标对表抓落实,各方携手齐参战,推动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任务落地见效。
一年来,市委、市政府从全局战略高度和民生角度出发,统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坚持从平常、日常、经常抓起,健全完善网格化环境监管等制度化保障;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不断优化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交通运输结构,以问题精准、节点精准、区位精准、对象精准、措施精准,实现全天候无缝隙监管;坚持热情帮扶与严格执法并重,寓监管于服务之中,坚决打击纠正各类环境违法行为,推动空气质量持续稳定向好。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为切实提升市民对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市委、市政府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保护,全市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污染防治攻坚战各项工作均按时完成。
为了让天更蓝,空气更清新,石家庄的脚步从未停歇,一份绿色答卷可圈可点,历史性实现空气质量“退后十”目标。
石家庄市持续深化生态领域改革,建立健全精细化管控、常态化调度等制度机制,让蓝天白云、群星闪烁在石家庄成为常态。
守护绿水青山 以绿为底景色美
夏风吹过,滹沱河的水面上泛起涟漪,叶子广场东侧的水面上,野鸭浮游在宽阔清净的水面上,一会儿水中冲浪,一会儿数以百计地掠过水面迁飞游弋。
“越来越多的野鸭在这里栖息,说明这里水质及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经常来此处遛弯儿的张建军说,“5月中旬的时候,数百只小天鹅,在这里嬉戏。尽管不远处立交桥上车来车往,但这并未打扰到它们,它们时而翩翩起舞,时而引吭高歌,在向人们展示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美。”
这样的景象在石家庄市并不鲜见,随着以滹沱河生态修复工程为代表的河道综合治理工程的实施,全市河湖生态环境持续优化,湿地公园增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场面比比皆是。从河道狭窄、杂草丛生、违建紧邻,到现在一年四季,季季不同,季季都美;从“没人管”到“有人管”、从“管不住”到“管得好”,这座城市与鸟类和谐共处的背后,是石家庄市扎实推进生态治理的生动实践。
石家庄市全面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治山、治水、治气、治城一体推进,以生态修复治理、资源保护为重点,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不断提升自然生态服务功能。
如今,行走在石家庄市广袤的阡陌山野上,成片森林、蜿蜒河流、美丽田园……绿色和发展汇成了一曲曲动人的乐章。从城市到乡村,从平原到山区,太行山绿化、环城林带建设、太行山高速两侧绿化、“三沿三旁”绿化……大手笔的林业生态建设项目次第展开,黄色褪去、绿意渐浓。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林业工作,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载体,持续加大工作力度,不断提高森林城市建设的质量和效益。全市17个县(市、区)全部开展了国家和省级森林城市、森林乡村创建。其中,正定、平山、井陉、元氏、灵寿五县已先后创建成河北省森林城市,正在努力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全市有138个行政村创建成国家和省级森林乡村。为持续巩固提升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成果,今年以来,全市林业工作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以推深做实林长制为抓手,不断加大森林资源保护力度,科学开展国土绿化行动,着力构建绿色生态屏障,以22个市级林果、花卉标准化示范园为带动,持续壮大林果富民产业,帮助企业争取省级财政项目9个,助力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发展。今年春季完成营造林面积75.85万亩,占年度71.5万亩任务的106%,创历史同期最好水平。
石家庄市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让新发展理念深入人心,让绿色理念不断延伸,生态文明底色更加鲜亮厚重,让石家庄市处处呈现出一幅幅“林城相融、林水相映、林路相依、人景和谐”的城乡森林生态景观美丽画卷。
俯瞰石家庄大地,山峦叠翠,水天一色。浓淡相宜的“天空蓝”“生态绿”“河水清”,已成为石家庄市高质量发展和高标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底色,令这片文明厚土焕发出勃勃生机。
守住绵绵乡愁 宜居宜游村庄美
石家庄市以改善民生为目标,通过补齐民生短板,不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努力提升老百姓的生活品质。
“拆了残垣断壁,清走了垃圾,大街小巷干净整洁,村里的环境更美了!”
“几处闲散地上,建起了街头游园,咱要给党员干部办实事点赞!”
栾城区乏马村的街头游园里,几个村民你一言我一语,聊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带来的新变化。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行动之一。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市委主要领导多次动员部署、督导调度,全市上下闻令即动,打响了一场人居环境整治战役。
各级党政一把手真抓实干,推动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基层党员干部冲锋带头,村民积极参与,形成了“人人有责、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为乡村振兴凝聚了民心,更夯实了美丽乡村的基础。
洁白的瓷砖、冲水式马桶、干净整洁的环境,这是记者日前在深泽县铁杆镇东北马村村民刘荣军家的厕所看到的场景。“如今改厕‘改’出了新生活,干净又卫生,心情都跟原来不一样了。”刘荣军一边打扫厕所一边说。
刘荣军家厕所“大变样”是石家庄市农村改厕工作带来变化的一个缩影。农村改厕是一项看起来小,实则面广量大的民生工程。一年来,石家庄市以乡村振兴为统领,将“厕所革命”工作放在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第一仗的高度,好快并进推进农村改厕工作规范化、系统化开展,持续完善长效管护机制,不断提升农村居民生活品质。同时,石家庄市还推出“典型引路,示范带动”模式,组织观摩学习,解决群众思想顾虑;逐级签订“军令状”,明确“群众认同、群众支持、群众参与”指导思想、完成时限、工作要求和责任追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责任全覆盖。
科学合理的工作程序,以点带面的创新模式,让石家庄市的“厕所革命”顺利展开。到今年年底,全市卫生厕所普及率将达到97%以上的目标,截至7月底,已经完成93%。
农村环境是否整洁优美,垃圾处理也是重要一关。元氏县仝梅吕村村民吕桂枝说,现在村里环境真是大变样了,原来的垃圾坑“摇身”变成小广场,每天好多人来这里散步、下棋、跳舞等。同时,每家每户都有分类垃圾桶,定期有保洁员进行清理。垃圾被运走了,街道变干净了,空气里的臭味儿没有了,村庄面貌焕然一新。目前全市3848个村已经实现了生活垃圾治理市场化。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2022年,石家庄市需完成221个村庄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现已提前完成全年任务。鹿泉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正在推进,预计今年年底实现全覆盖;水系连通和水美乡村也先试先行,实现了古运河水域、岸线及沿岸文化、生态、景观等资源有机结合和高效匹配,构建主轴带动整体、多点联动的农村水系治理格局,恢复了河道功能、河流形态,改善了沿河村庄农村人居环境,再现“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自然风光,带动沿河产业发展,实现治水美村、生态富民、乡村振兴。
人若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石家庄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以繁荣发展产业为根本,持续在生态美的基础上做“经营美丽”文章,着力把“美丽颜值”变为“经济价值”,着力拓宽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的通道,努力下活绿色生态+宜居宜业“一盘棋”,让更多人享受到生态改善带来的红利。鹿泉区水峪村发挥传统古村落、丝弦文化等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民宿产业和乡村旅游,村集体年收入达到300多万元。灵寿县车谷砣村挖掘历史文化和红色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建成了500多亩的猕猴桃产业园,开发了古茶产品,村集体年增收40万元。
榜单不同,底色相同。
这些成绩,记录着石家庄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更记录着石家庄市向绿色发展、生态文明跃升的轨迹。在绿色打底的画卷上,石家庄市坚持以生态保护优先的理念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发挥生态优势,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走生态与经济融合发展之路,打造出了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家园,进入了生态美、产业优、百姓富的良性发展轨道。
来源:石家庄日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厚植生态底色 构筑大美家园——石家庄市“人居环境更美丽,生态文明大跃升”工作综述
来源:科技与宣传教育处 时间:2022-08-09
巍巍太行,满目葱茏;浩渺河湖,水清岸绿。八月的石家庄绿意盎然生机勃发,舒展出一幅辽阔壮美的生态画卷。
固绿水青山之本,筑绿色发展之基。石家庄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石家庄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紧紧围绕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确定的今后五年奋斗目标,立足职责、接续奋斗,矢志不渝推进“人居环境更美丽,生态文明大跃升”,全力推动全市生态文明和人居环境不断实现新突破,让石家庄的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
一年来,市委、市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扎实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文章,推动经济发展“高质量”和生态环境“高颜值”协同并进,走出了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水平提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为全市经济总量过万亿提供了生态环境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守望蓝天白云 惬意舒适生态美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如今,蓝天如海、白云如帆的生态美图频频刷爆朋友圈,给群众的生活增添了更多舒畅和惬意,“蓝天、白云、朝霞,你看多美,看着就让人高兴!”素有“天空摄影师”之称的王汝春,每天记录石家庄空气质量变化,王汝春已经坚持了8年多,“拍摄‘天空日记’的最大感受就是蓝天越来越多了,特别是去年以来,感受最为明显。”
不仅本市人发出这样的感叹,石家庄的蓝天也深深吸引了很多来石工作的外地人,来自天津做小食品生意的焦志勇说:“石家庄的生态环境一年比一年好,今年尤其好。越来越多的蓝天白云,让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收获了满满的幸福感。”
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扭转石家庄市空气质量污染指数落后局面,既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客观要求,也是倒逼产业转型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美丽省会城市,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区域中心城市,努力打造让本地人自豪、外地人向往的魅力之城的迫切需要。
一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多次专题研究部署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市委主要领导多次组织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生态环境保护特别是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并深入一线调研指导。市领导多次带队夜查,强力推行市、县两级领导常态化带队夜查机制,日复一日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实施调度。
为深入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石家庄市进一步健全完善了网格化环境监管“1+4”问责机制等五项制度,大力加强了制度保障,通过全方位加大环境监管密度、力度、广度、深度,为推动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提供了强劲动力。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相关部门咬定改善空气质量目标任务,按照“减总量、管夜间、控扬尘、削高值”总体思路,实行时会商、日排名、日通报、日调度,严格落实预警提示、通报曝光、定期约谈、解剖督查等制度,层层传导压力,责任落实到基层。各县(市、区)对标对表抓落实,各方携手齐参战,推动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任务落地见效。
一年来,市委、市政府从全局战略高度和民生角度出发,统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坚持从平常、日常、经常抓起,健全完善网格化环境监管等制度化保障;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不断优化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交通运输结构,以问题精准、节点精准、区位精准、对象精准、措施精准,实现全天候无缝隙监管;坚持热情帮扶与严格执法并重,寓监管于服务之中,坚决打击纠正各类环境违法行为,推动空气质量持续稳定向好。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为切实提升市民对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市委、市政府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保护,全市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污染防治攻坚战各项工作均按时完成。
为了让天更蓝,空气更清新,石家庄的脚步从未停歇,一份绿色答卷可圈可点,历史性实现空气质量“退后十”目标。
石家庄市持续深化生态领域改革,建立健全精细化管控、常态化调度等制度机制,让蓝天白云、群星闪烁在石家庄成为常态。
守护绿水青山 以绿为底景色美
夏风吹过,滹沱河的水面上泛起涟漪,叶子广场东侧的水面上,野鸭浮游在宽阔清净的水面上,一会儿水中冲浪,一会儿数以百计地掠过水面迁飞游弋。
“越来越多的野鸭在这里栖息,说明这里水质及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经常来此处遛弯儿的张建军说,“5月中旬的时候,数百只小天鹅,在这里嬉戏。尽管不远处立交桥上车来车往,但这并未打扰到它们,它们时而翩翩起舞,时而引吭高歌,在向人们展示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美。”
这样的景象在石家庄市并不鲜见,随着以滹沱河生态修复工程为代表的河道综合治理工程的实施,全市河湖生态环境持续优化,湿地公园增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场面比比皆是。从河道狭窄、杂草丛生、违建紧邻,到现在一年四季,季季不同,季季都美;从“没人管”到“有人管”、从“管不住”到“管得好”,这座城市与鸟类和谐共处的背后,是石家庄市扎实推进生态治理的生动实践。
石家庄市全面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治山、治水、治气、治城一体推进,以生态修复治理、资源保护为重点,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不断提升自然生态服务功能。
如今,行走在石家庄市广袤的阡陌山野上,成片森林、蜿蜒河流、美丽田园……绿色和发展汇成了一曲曲动人的乐章。从城市到乡村,从平原到山区,太行山绿化、环城林带建设、太行山高速两侧绿化、“三沿三旁”绿化……大手笔的林业生态建设项目次第展开,黄色褪去、绿意渐浓。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林业工作,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载体,持续加大工作力度,不断提高森林城市建设的质量和效益。全市17个县(市、区)全部开展了国家和省级森林城市、森林乡村创建。其中,正定、平山、井陉、元氏、灵寿五县已先后创建成河北省森林城市,正在努力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全市有138个行政村创建成国家和省级森林乡村。为持续巩固提升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成果,今年以来,全市林业工作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以推深做实林长制为抓手,不断加大森林资源保护力度,科学开展国土绿化行动,着力构建绿色生态屏障,以22个市级林果、花卉标准化示范园为带动,持续壮大林果富民产业,帮助企业争取省级财政项目9个,助力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发展。今年春季完成营造林面积75.85万亩,占年度71.5万亩任务的106%,创历史同期最好水平。
石家庄市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让新发展理念深入人心,让绿色理念不断延伸,生态文明底色更加鲜亮厚重,让石家庄市处处呈现出一幅幅“林城相融、林水相映、林路相依、人景和谐”的城乡森林生态景观美丽画卷。
俯瞰石家庄大地,山峦叠翠,水天一色。浓淡相宜的“天空蓝”“生态绿”“河水清”,已成为石家庄市高质量发展和高标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底色,令这片文明厚土焕发出勃勃生机。
守住绵绵乡愁 宜居宜游村庄美
石家庄市以改善民生为目标,通过补齐民生短板,不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努力提升老百姓的生活品质。
“拆了残垣断壁,清走了垃圾,大街小巷干净整洁,村里的环境更美了!”
“几处闲散地上,建起了街头游园,咱要给党员干部办实事点赞!”
栾城区乏马村的街头游园里,几个村民你一言我一语,聊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带来的新变化。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行动之一。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市委主要领导多次动员部署、督导调度,全市上下闻令即动,打响了一场人居环境整治战役。
各级党政一把手真抓实干,推动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基层党员干部冲锋带头,村民积极参与,形成了“人人有责、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为乡村振兴凝聚了民心,更夯实了美丽乡村的基础。
洁白的瓷砖、冲水式马桶、干净整洁的环境,这是记者日前在深泽县铁杆镇东北马村村民刘荣军家的厕所看到的场景。“如今改厕‘改’出了新生活,干净又卫生,心情都跟原来不一样了。”刘荣军一边打扫厕所一边说。
刘荣军家厕所“大变样”是石家庄市农村改厕工作带来变化的一个缩影。农村改厕是一项看起来小,实则面广量大的民生工程。一年来,石家庄市以乡村振兴为统领,将“厕所革命”工作放在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第一仗的高度,好快并进推进农村改厕工作规范化、系统化开展,持续完善长效管护机制,不断提升农村居民生活品质。同时,石家庄市还推出“典型引路,示范带动”模式,组织观摩学习,解决群众思想顾虑;逐级签订“军令状”,明确“群众认同、群众支持、群众参与”指导思想、完成时限、工作要求和责任追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责任全覆盖。
科学合理的工作程序,以点带面的创新模式,让石家庄市的“厕所革命”顺利展开。到今年年底,全市卫生厕所普及率将达到97%以上的目标,截至7月底,已经完成93%。
农村环境是否整洁优美,垃圾处理也是重要一关。元氏县仝梅吕村村民吕桂枝说,现在村里环境真是大变样了,原来的垃圾坑“摇身”变成小广场,每天好多人来这里散步、下棋、跳舞等。同时,每家每户都有分类垃圾桶,定期有保洁员进行清理。垃圾被运走了,街道变干净了,空气里的臭味儿没有了,村庄面貌焕然一新。目前全市3848个村已经实现了生活垃圾治理市场化。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2022年,石家庄市需完成221个村庄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现已提前完成全年任务。鹿泉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正在推进,预计今年年底实现全覆盖;水系连通和水美乡村也先试先行,实现了古运河水域、岸线及沿岸文化、生态、景观等资源有机结合和高效匹配,构建主轴带动整体、多点联动的农村水系治理格局,恢复了河道功能、河流形态,改善了沿河村庄农村人居环境,再现“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自然风光,带动沿河产业发展,实现治水美村、生态富民、乡村振兴。
人若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石家庄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以繁荣发展产业为根本,持续在生态美的基础上做“经营美丽”文章,着力把“美丽颜值”变为“经济价值”,着力拓宽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的通道,努力下活绿色生态+宜居宜业“一盘棋”,让更多人享受到生态改善带来的红利。鹿泉区水峪村发挥传统古村落、丝弦文化等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民宿产业和乡村旅游,村集体年收入达到300多万元。灵寿县车谷砣村挖掘历史文化和红色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建成了500多亩的猕猴桃产业园,开发了古茶产品,村集体年增收40万元。
榜单不同,底色相同。
这些成绩,记录着石家庄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更记录着石家庄市向绿色发展、生态文明跃升的轨迹。在绿色打底的画卷上,石家庄市坚持以生态保护优先的理念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发挥生态优势,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走生态与经济融合发展之路,打造出了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家园,进入了生态美、产业优、百姓富的良性发展轨道。
来源:石家庄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