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新华全媒+丨人、水、鸟、鱼和谐共生——雄安新区绘就水城共融生态图景
河北省生态环境厅日前发布消息称,在确保白洋淀保持Ⅲ类水质基础上,将更加注重生物多样性,推动治理目标从“水环境质量”向“水生态健康”转变。
白洋淀畔,一座新城正拔节生长。伴随着雄安新区的设立,一度污染严重的“华北明珠”白洋淀也重现生机,步入全国良好湖泊行列。一幅人、水、鸟、鱼和谐共处,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画卷呈现在人们眼前。
由污到治
邵庄子,白洋淀深处的一个村庄。
一座污水处理站就在村口不远处。村干部王亚威说,过去村里的各种生活污水都是往淀里排,如今各户下水口全部接入管网统一处理,生活垃圾日产日清。
白洋淀是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泊,有“华北明珠”的美誉。然而长期以来,由于上游企业排污、淀内村落生活污水直排等原因,白洋淀水域污染日益严重。2017年雄安新区设立之初,白洋淀的水质为劣V类。
白洋淀淀区景色。(新华社记者 朱旭东 摄)
承载着“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的雄安新区,因坐拥白洋淀而拥有天然生态优势。而白洋淀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也成为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的重大命题。
白洋淀迎来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系统性生态治理,从全流域“一盘棋”的角度出发,坚持“控源—截污—治河”一体化推进。水质改善一年上一个台阶:2018年底V类,2019年底Ⅳ类,2021年底Ⅲ类,今年上半年稳定在Ⅲ类。
记者在探寻诸多治理措施时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白洋淀失传的一些“老传统”又回来了。百姓自古有挖淤泥的习惯,既可以净化水质,淤泥还可以作为苇田的肥料。前些年当地渔民养鱼、种藕,投放饵料和农药,导致淀底淤泥污染严重。如今生态清淤有组织地开展,淤泥被吸入绞吸船管道,进行集中净化处理。
在安新县端村附近,水上挖掘机伸缩巨臂铁爪,将阻隔水体的围埝清除,一艘艘打捞杂物的船只往来穿梭,一项“百淀联通”工程正在开展。
工作人员准备把水质监测无人船下放白洋淀水面。(新华社记者 朱旭东 摄)
当然,记者感受更多的是科技的力量。在入淀河流的河口区,采用“前置沉淀生态塘+潜流湿地+水生植物塘”的近自然水质净化工艺构筑生态屏障,相当于安装了一套“净化器”;在碧波荡漾的水面上,“天地一体化”生态监测船正在工作,船上的水质监测设备能够实现14项水质指标的快速分析。
由静到动
夏日的白洋淀,成片的芦苇长势茂盛,满眼绿色。
白洋淀自古有“一淀芦苇一淀金”的说法,但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百姓很少收割芦苇。安新县农业农村局干部张小龙介绍,生长的芦苇有净化水质的作用,如果不按时收割,会造成退化,残体腐化后甚至还会影响水质。
如今,这里有近10万亩芦苇,雄安新区实行“平衡收割”:每年收割一半的面积,村民每收割一亩获政府补贴120元,没收割的一半留给鸟类栖息。
《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提出:“恢复退化区域的原生水生植被,促进水生动物土著种增殖和种类增加,恢复和保护鸟类栖息地,提高生物多样性,优化生态系统结构,增强白洋淀生态自我修复能力。”
野生鸟类在白洋淀飞舞嬉戏。(李鑫 摄)
随着白洋淀生态环境持续好转,以及爱鸟护鸟成为社会共识,“鸟类天堂”胜景正呈现在人们眼前。目前,白洋淀鸟类种群数量已经达到237种,较雄安新区设立前增加了31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10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43种。
“水质好了,鳑鲏鱼又回淀里来了。”安新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臧培军说,这是白洋淀的土著鱼种,味美价高,曾是当地渔民的重要收入来源。然而它对水质要求很高,一度在淀里濒临消失。
截至2021年底,白洋淀流域累计实施增殖放流苗种2.7亿单位以上。目前白洋淀鱼类已恢复至46种,较雄安新区设立前增加了19种。河北省海洋与水产科学研究院最新的评估是:白洋淀鱼类生物多样性已达到高级别水平。
白洋淀景色。(高腾 摄)
目前雄安新区正计划对白洋淀开展全面本底调查,摸清生态环境水平、生物多样性水平,进一步明确白洋淀湿地建设保护工作目标。“如果说水质好是一种静态美,那么人与自然和谐就是一种动态美。”安新县自然资源局副局长田永昌说。
由隔到融
“这里有荷红苇绿,鸟鸣鱼跃……咱村的饭菜,有铁锅炖杂鱼、香酥青虾、凉拌荷叶芽、炸荷花、油爆田螺……”邵庄子村开农家乐的王辉站在淀边,开始了又一场直播。
这个村现有农家乐15家,很多村民成为“网红”主播。
按照雄安新区的规划,城与淀必是和谐共生的,最终实现水城共融。
规划面积38平方公里的启动区,是雄安新区率先建设区域。中部的中央绿谷总长度13公里,两侧是宽阔林带,中间是水系,重点设计了三个人工湖,整个水系近日通水,实现与白洋淀连通,未来还有望通船。
雄安新区启动区中央绿谷水系。(新华社发)
“水城共融犹如江南水乡,街道两边传统特色建筑分外亮堂,河水穿城流淌,森林公园空气清新舒畅,被绿树隔离带包围的白洋淀碧波荡漾……”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匡迪曾这样描述未来雄安新区美丽如画的模样。
过去,由于气候干旱、上游来水减少、工农业用水量增加等原因,白洋淀水位持续下降、大旱干淀现象频发,面积不断缩小。
在白洋淀府河入淀河口湿地,大片繁盛的草木与纵横交错的水道交织,不时传来阵阵鸟鸣。这个重要的生态屏障,以前是一大片庄稼地。
据介绍,雄安新区实施退耕还淀,建立多水源补水机制,淀区水位稳定保持在7.2米左右,面积从约170平方公里恢复至290平方公里左右。
根据规划,到2035年白洋淀综合治理将全面完成,淀区生态环境根本改善,良性生态系统基本恢复。白洋淀生态修复,依然任重道远。
来源:新华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雄安新区绘就水城共融生态图景(新华社)
来源:科技与宣传教育处 时间:2022-07-14
原标题:新华全媒+丨人、水、鸟、鱼和谐共生——雄安新区绘就水城共融生态图景
河北省生态环境厅日前发布消息称,在确保白洋淀保持Ⅲ类水质基础上,将更加注重生物多样性,推动治理目标从“水环境质量”向“水生态健康”转变。
白洋淀畔,一座新城正拔节生长。伴随着雄安新区的设立,一度污染严重的“华北明珠”白洋淀也重现生机,步入全国良好湖泊行列。一幅人、水、鸟、鱼和谐共处,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画卷呈现在人们眼前。
由污到治
邵庄子,白洋淀深处的一个村庄。
一座污水处理站就在村口不远处。村干部王亚威说,过去村里的各种生活污水都是往淀里排,如今各户下水口全部接入管网统一处理,生活垃圾日产日清。
白洋淀是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泊,有“华北明珠”的美誉。然而长期以来,由于上游企业排污、淀内村落生活污水直排等原因,白洋淀水域污染日益严重。2017年雄安新区设立之初,白洋淀的水质为劣V类。
白洋淀淀区景色。(新华社记者 朱旭东 摄)
承载着“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的雄安新区,因坐拥白洋淀而拥有天然生态优势。而白洋淀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也成为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的重大命题。
白洋淀迎来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系统性生态治理,从全流域“一盘棋”的角度出发,坚持“控源—截污—治河”一体化推进。水质改善一年上一个台阶:2018年底V类,2019年底Ⅳ类,2021年底Ⅲ类,今年上半年稳定在Ⅲ类。
记者在探寻诸多治理措施时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白洋淀失传的一些“老传统”又回来了。百姓自古有挖淤泥的习惯,既可以净化水质,淤泥还可以作为苇田的肥料。前些年当地渔民养鱼、种藕,投放饵料和农药,导致淀底淤泥污染严重。如今生态清淤有组织地开展,淤泥被吸入绞吸船管道,进行集中净化处理。
在安新县端村附近,水上挖掘机伸缩巨臂铁爪,将阻隔水体的围埝清除,一艘艘打捞杂物的船只往来穿梭,一项“百淀联通”工程正在开展。
工作人员准备把水质监测无人船下放白洋淀水面。(新华社记者 朱旭东 摄)
当然,记者感受更多的是科技的力量。在入淀河流的河口区,采用“前置沉淀生态塘+潜流湿地+水生植物塘”的近自然水质净化工艺构筑生态屏障,相当于安装了一套“净化器”;在碧波荡漾的水面上,“天地一体化”生态监测船正在工作,船上的水质监测设备能够实现14项水质指标的快速分析。
由静到动
夏日的白洋淀,成片的芦苇长势茂盛,满眼绿色。
白洋淀自古有“一淀芦苇一淀金”的说法,但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百姓很少收割芦苇。安新县农业农村局干部张小龙介绍,生长的芦苇有净化水质的作用,如果不按时收割,会造成退化,残体腐化后甚至还会影响水质。
如今,这里有近10万亩芦苇,雄安新区实行“平衡收割”:每年收割一半的面积,村民每收割一亩获政府补贴120元,没收割的一半留给鸟类栖息。
《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提出:“恢复退化区域的原生水生植被,促进水生动物土著种增殖和种类增加,恢复和保护鸟类栖息地,提高生物多样性,优化生态系统结构,增强白洋淀生态自我修复能力。”
野生鸟类在白洋淀飞舞嬉戏。(李鑫 摄)
随着白洋淀生态环境持续好转,以及爱鸟护鸟成为社会共识,“鸟类天堂”胜景正呈现在人们眼前。目前,白洋淀鸟类种群数量已经达到237种,较雄安新区设立前增加了31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10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43种。
“水质好了,鳑鲏鱼又回淀里来了。”安新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臧培军说,这是白洋淀的土著鱼种,味美价高,曾是当地渔民的重要收入来源。然而它对水质要求很高,一度在淀里濒临消失。
截至2021年底,白洋淀流域累计实施增殖放流苗种2.7亿单位以上。目前白洋淀鱼类已恢复至46种,较雄安新区设立前增加了19种。河北省海洋与水产科学研究院最新的评估是:白洋淀鱼类生物多样性已达到高级别水平。
白洋淀景色。(高腾 摄)
目前雄安新区正计划对白洋淀开展全面本底调查,摸清生态环境水平、生物多样性水平,进一步明确白洋淀湿地建设保护工作目标。“如果说水质好是一种静态美,那么人与自然和谐就是一种动态美。”安新县自然资源局副局长田永昌说。
由隔到融
“这里有荷红苇绿,鸟鸣鱼跃……咱村的饭菜,有铁锅炖杂鱼、香酥青虾、凉拌荷叶芽、炸荷花、油爆田螺……”邵庄子村开农家乐的王辉站在淀边,开始了又一场直播。
这个村现有农家乐15家,很多村民成为“网红”主播。
按照雄安新区的规划,城与淀必是和谐共生的,最终实现水城共融。
规划面积38平方公里的启动区,是雄安新区率先建设区域。中部的中央绿谷总长度13公里,两侧是宽阔林带,中间是水系,重点设计了三个人工湖,整个水系近日通水,实现与白洋淀连通,未来还有望通船。
雄安新区启动区中央绿谷水系。(新华社发)
“水城共融犹如江南水乡,街道两边传统特色建筑分外亮堂,河水穿城流淌,森林公园空气清新舒畅,被绿树隔离带包围的白洋淀碧波荡漾……”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匡迪曾这样描述未来雄安新区美丽如画的模样。
过去,由于气候干旱、上游来水减少、工农业用水量增加等原因,白洋淀水位持续下降、大旱干淀现象频发,面积不断缩小。
在白洋淀府河入淀河口湿地,大片繁盛的草木与纵横交错的水道交织,不时传来阵阵鸟鸣。这个重要的生态屏障,以前是一大片庄稼地。
据介绍,雄安新区实施退耕还淀,建立多水源补水机制,淀区水位稳定保持在7.2米左右,面积从约170平方公里恢复至290平方公里左右。
根据规划,到2035年白洋淀综合治理将全面完成,淀区生态环境根本改善,良性生态系统基本恢复。白洋淀生态修复,依然任重道远。
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