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生态环境发布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河北生态环境发布

河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初见成效

发布日期:2022-05-16 15:21 信息来源:科技与宣传教育处 访问量:? 字体 :[ 大 ][ 中 ][ 小 ]

河北省生态环境厅近日印发的《河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规划(2021-2030年)》透露,近年来,河北省组织相关单位和科研机构有效开展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白洋淀的秀丽风光。任树春 摄


生物多样性保护法规体系初步建立。在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大框架内,河北省颁布实施了《河北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河北省植物保护条例》《河北省陆生野生动物保护条例》《河北省湿地保护条例》《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条例》等一系列地方性法规,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政策和法律保障。

生物多样性基础研究得到加强。省内有关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对河北省生物多样性进行了调查,并针对重点保护物种开展了种群动态监测和系统研究,获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出版了《河北植物志》《河北动物志》《河北高等植物名录》等。在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的同时,还对重要物种进行了专项研究。在外来物种防治方面,开展了防控、监测、清除等工作。

就地保护成效显著。到 2020 年底,河北省共有各类自然保护地276 处,去除交叉重叠区域后总面积为1.40万平方千米。其中,自然保护区41处、风景名胜区51处、森林公园105处、湿地公园56处、地质公园19处、沙漠公园3处、草原公园2处、海洋公园1处。保护地建设使河北省超过60%的物种和80%的珍稀濒危物种及其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

野生动植物迁地保护初显规模。省内多个保护地、科研机构、动物园、植物园和花卉园等为迁地保护提供了平台,并开展了一系列珍稀濒危物种的保育对策研究,为物种的迁地保护提供了技术支撑。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对河北梨进行了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研究,为该物种的保育奠定了基础;河北滦河上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共同实施了麋鹿迁地保护实验项目,在麋鹿繁育、采食、集群和病症等方面获得了大量数据,为种群扩繁及后期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种质资源保存和生物标本储备快速发展。河北省一些高校和科研院所在种质资源的收集、储备及研究领域取得了一定成效,河北大学博物馆、河北师范大学博物馆等一批博物馆(标本馆)的建立,促进了野生动植物资源标本的收集和保藏,在河北省生物多样性的基础研究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来源:冀云客户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河北生态环境发布

河北省生态环境厅近日印发的《河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规划(2021-2030年)》透露,近年来,河北省组织相关单位和科研机构有效开展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白洋淀的秀丽风光。任树春 摄


生物多样性保护法规体系初步建立。在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大框架内,河北省颁布实施了《河北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河北省植物保护条例》《河北省陆生野生动物保护条例》《河北省湿地保护条例》《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条例》等一系列地方性法规,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政策和法律保障。

生物多样性基础研究得到加强。省内有关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对河北省生物多样性进行了调查,并针对重点保护物种开展了种群动态监测和系统研究,获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出版了《河北植物志》《河北动物志》《河北高等植物名录》等。在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的同时,还对重要物种进行了专项研究。在外来物种防治方面,开展了防控、监测、清除等工作。

就地保护成效显著。到 2020 年底,河北省共有各类自然保护地276 处,去除交叉重叠区域后总面积为1.40万平方千米。其中,自然保护区41处、风景名胜区51处、森林公园105处、湿地公园56处、地质公园19处、沙漠公园3处、草原公园2处、海洋公园1处。保护地建设使河北省超过60%的物种和80%的珍稀濒危物种及其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

野生动植物迁地保护初显规模。省内多个保护地、科研机构、动物园、植物园和花卉园等为迁地保护提供了平台,并开展了一系列珍稀濒危物种的保育对策研究,为物种的迁地保护提供了技术支撑。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对河北梨进行了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研究,为该物种的保育奠定了基础;河北滦河上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共同实施了麋鹿迁地保护实验项目,在麋鹿繁育、采食、集群和病症等方面获得了大量数据,为种群扩繁及后期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种质资源保存和生物标本储备快速发展。河北省一些高校和科研院所在种质资源的收集、储备及研究领域取得了一定成效,河北大学博物馆、河北师范大学博物馆等一批博物馆(标本馆)的建立,促进了野生动植物资源标本的收集和保藏,在河北省生物多样性的基础研究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来源:冀云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