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湛蓝通透的天空通过中外运动员和记者的镜头登上各大媒体,得到国内外社会的广泛赞誉,其背后是我国空气质量连续8年改善的成效。
2021年,全国339个城市优良天数比例平均为87.5%,比2015年上升6.3个百分点;PM2.5浓度平均为30微克/立方米,比2015年下降34.8%。各地成绩单也十分亮眼,“首次达标”“最好水平”等字眼频频出现,如何看待已取得的成绩,未来需要怎么干,记者近日就相关问题采访了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司长刘炳江。
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厚积才能薄发
2月4日至20日,北京市PM2.5平均浓度为2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65.2%;京津冀三地PM2.5浓度同比下降38.1%。2月4日冬奥会开幕当天,北京市PM2.5日均浓度低至5微克/立方米。
“能够取得如此成绩,主要得益于‘人努力’和‘天帮忙’。”刘炳江并不避讳气象条件在其中的作用。
诚然,赛事期间北京市冷空气活动较频繁,与历史同期相比,气压和风速偏高,平均温度和相对湿度偏低。2月4日前后,北京、张家口等城市持续受到偏北冷空气影响,大气扩散条件总体相对较好。加上广大群众积极支持、清新过节,“冬奥蓝”才得以呈现。
不过,厚积才能薄发。
“颁布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连续5年开展秋冬季攻坚行动,统筹推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联防联控联治,在大气污染防治中‘同呼吸、共命运’……若非长期坚持不懈治理打下的良好基础,环境效益的释放也不会如此稳定。”刘炳江表示。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煤电机组近2亿千瓦全面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粗钢超过3亿吨产能已完成或正在实施超低排放改造;排查并分类整治涉气“散乱污”企业6.2万家,实现动态清零;35蒸吨/小时以下燃煤锅炉基本淘汰,现存燃煤锅炉数量仅为2013年的1/50;散煤替代累计完成2100多万户,平原地区基本完成冬季取暖散煤清洁替代,减少散煤使用量5000万吨左右;全面推行车用油品和汽车国六排放标准,提前淘汰国三及以下营运柴油货车100万辆……
这些饱含汗水和努力的数据,是确保蓝天常驻的重要支撑。
肯定成效的同时更要保持清醒
2021年,京津冀区域PM2.5平均浓度比2013年下降63%。北京市PM2.5年均浓度降至33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首次实现全面达标;山西省PM2.5年均浓度平均迈入“30+”;吉林省PM2.5年均浓度为26微克/立方米,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
“首次达标”“最好水平”等描述出现在各地治气“成绩单”上,有一些观点认为,这是去年夏秋雨水偏多的缘故。
以2021年8月为例,这个月全国平均降水量为118.3毫米,较往年同期偏多12.4%。多风多雨的确是去年影响PM2.5浓度的一个客观因素。
需要注意的是,去年夏季南方多地高温天数也不少,但臭氧浓度上升态势得到了遏制,这有力证明了各项举措的扎实有效。在多地夏季温度破历史极值的情况下,2021年5月至9月,重点区域11个省份臭氧平均浓度同比下降0.6%,平均超标天数同比减少7.7%。
空气质量改善并不是一个直线下降的过程。刘炳江表示,其中涉及本地减排、周边减排和气象条件三大因素。在改善过程中,这3个因素发挥的作用此消彼长,根据京津冀区域气象条件的分析结果,“十四五”后半程不利气象条件出现的频率可能会增加,这意味着气象条件制造的困难会增加。
“所以,在肯定成效的同时更要保持清醒,各地在巩固现有成绩的基础上,需付出更大努力,通过不断减排来扛住更困难的气象条件,使得空气质量保持继续改善的趋势。”刘炳江补充道,未来空气质量出现波动很正常,只要整体趋势是下降的,就不用过于纠结一时一年的反复。
关键时期仍需爬坡过坎负重前行
回顾世界大城市大气污染治理历史进程,刘炳江感慨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有力推进和部署下,我国空气质量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高度评价北京市大气污染治理成效,认为创造了特大城市大气污染治理的北京奇迹,为发展中国家城市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
从2013年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到2018年的《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当前我国大气污染治理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
刘炳江透露,《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2021年—2025年)》很快会发布,将为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提供更有力的抓手。
产业结构方面,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仍存在产业结构偏重、布局不合理的问题。以晋城、邯郸、聊城、安阳为代表的晋冀鲁豫交界地区,以石家庄、邢台为代表的太行山沿线城市和以唐山、天津、沧州、滨州为代表的渤海湾沿线城市,仍有不少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等高耗能企业。接下来会进一步加强约束,倒逼有条件的企业进行提标改造,避免“劣币驱逐良币”。
能源结构方面,2021年,新增20个城市纳入中央财政支持清洁取暖范围,并扩大至东北、西北等地区,全年北方地区完成散煤替代420万户左右。下一步,中央财政支持范围还将进一步扩大,持续指导各地因地制宜稳妥有序开展清洁取暖改造。
交通运输结构方面,2021年,全国铁路货运量达到47.2亿吨,同比增长5.9%;重点推进的127条铁路专用线中已建成或开通49条,在建30条,开工及完成比例达62.2%。“十四五”期间将加快推进大宗货物“公转铁”“公转水”,提高车船结构清洁化电气化水平,推动形成绿色低碳运输方式。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刘炳江告诉记者,“就唐山来说,作为一个大型综合工业城市,虽然做了大量工作,但在‘2+26’城市中,唐山一次PM2.5、SO2和NOx排放量依然不低。‘十四五’期间,唐山应继续聚焦产业布局调整、钢铁超低排放以及公路运输优化三方面发力,如果唐山能退出后十,大家应该为它点赞。”
大气污染治理是一场持久战,非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目标,越往前走越会发现更多的困难,浮出更硬的骨头,需要爬坡过坎,负重前行。在采访的最后,刘炳江谈道:“大气污染治理从质疑中走来,有过很多‘至暗时刻’,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牢牢扎根在我们心中。如今,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每个人都是共绘美丽中国长卷的执笔者,也将成为共享可持续发展的画中人。”
来源:中国环境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键之年怎么干丨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来源:科技与宣传教育处 时间:2022-03-15
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湛蓝通透的天空通过中外运动员和记者的镜头登上各大媒体,得到国内外社会的广泛赞誉,其背后是我国空气质量连续8年改善的成效。
2021年,全国339个城市优良天数比例平均为87.5%,比2015年上升6.3个百分点;PM2.5浓度平均为30微克/立方米,比2015年下降34.8%。各地成绩单也十分亮眼,“首次达标”“最好水平”等字眼频频出现,如何看待已取得的成绩,未来需要怎么干,记者近日就相关问题采访了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司长刘炳江。
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厚积才能薄发
2月4日至20日,北京市PM2.5平均浓度为2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65.2%;京津冀三地PM2.5浓度同比下降38.1%。2月4日冬奥会开幕当天,北京市PM2.5日均浓度低至5微克/立方米。
“能够取得如此成绩,主要得益于‘人努力’和‘天帮忙’。”刘炳江并不避讳气象条件在其中的作用。
诚然,赛事期间北京市冷空气活动较频繁,与历史同期相比,气压和风速偏高,平均温度和相对湿度偏低。2月4日前后,北京、张家口等城市持续受到偏北冷空气影响,大气扩散条件总体相对较好。加上广大群众积极支持、清新过节,“冬奥蓝”才得以呈现。
不过,厚积才能薄发。
“颁布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连续5年开展秋冬季攻坚行动,统筹推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联防联控联治,在大气污染防治中‘同呼吸、共命运’……若非长期坚持不懈治理打下的良好基础,环境效益的释放也不会如此稳定。”刘炳江表示。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煤电机组近2亿千瓦全面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粗钢超过3亿吨产能已完成或正在实施超低排放改造;排查并分类整治涉气“散乱污”企业6.2万家,实现动态清零;35蒸吨/小时以下燃煤锅炉基本淘汰,现存燃煤锅炉数量仅为2013年的1/50;散煤替代累计完成2100多万户,平原地区基本完成冬季取暖散煤清洁替代,减少散煤使用量5000万吨左右;全面推行车用油品和汽车国六排放标准,提前淘汰国三及以下营运柴油货车100万辆……
这些饱含汗水和努力的数据,是确保蓝天常驻的重要支撑。
肯定成效的同时更要保持清醒
2021年,京津冀区域PM2.5平均浓度比2013年下降63%。北京市PM2.5年均浓度降至33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首次实现全面达标;山西省PM2.5年均浓度平均迈入“30+”;吉林省PM2.5年均浓度为26微克/立方米,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
“首次达标”“最好水平”等描述出现在各地治气“成绩单”上,有一些观点认为,这是去年夏秋雨水偏多的缘故。
以2021年8月为例,这个月全国平均降水量为118.3毫米,较往年同期偏多12.4%。多风多雨的确是去年影响PM2.5浓度的一个客观因素。
需要注意的是,去年夏季南方多地高温天数也不少,但臭氧浓度上升态势得到了遏制,这有力证明了各项举措的扎实有效。在多地夏季温度破历史极值的情况下,2021年5月至9月,重点区域11个省份臭氧平均浓度同比下降0.6%,平均超标天数同比减少7.7%。
空气质量改善并不是一个直线下降的过程。刘炳江表示,其中涉及本地减排、周边减排和气象条件三大因素。在改善过程中,这3个因素发挥的作用此消彼长,根据京津冀区域气象条件的分析结果,“十四五”后半程不利气象条件出现的频率可能会增加,这意味着气象条件制造的困难会增加。
“所以,在肯定成效的同时更要保持清醒,各地在巩固现有成绩的基础上,需付出更大努力,通过不断减排来扛住更困难的气象条件,使得空气质量保持继续改善的趋势。”刘炳江补充道,未来空气质量出现波动很正常,只要整体趋势是下降的,就不用过于纠结一时一年的反复。
关键时期仍需爬坡过坎负重前行
回顾世界大城市大气污染治理历史进程,刘炳江感慨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有力推进和部署下,我国空气质量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高度评价北京市大气污染治理成效,认为创造了特大城市大气污染治理的北京奇迹,为发展中国家城市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
从2013年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到2018年的《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当前我国大气污染治理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
刘炳江透露,《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2021年—2025年)》很快会发布,将为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提供更有力的抓手。
产业结构方面,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仍存在产业结构偏重、布局不合理的问题。以晋城、邯郸、聊城、安阳为代表的晋冀鲁豫交界地区,以石家庄、邢台为代表的太行山沿线城市和以唐山、天津、沧州、滨州为代表的渤海湾沿线城市,仍有不少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等高耗能企业。接下来会进一步加强约束,倒逼有条件的企业进行提标改造,避免“劣币驱逐良币”。
能源结构方面,2021年,新增20个城市纳入中央财政支持清洁取暖范围,并扩大至东北、西北等地区,全年北方地区完成散煤替代420万户左右。下一步,中央财政支持范围还将进一步扩大,持续指导各地因地制宜稳妥有序开展清洁取暖改造。
交通运输结构方面,2021年,全国铁路货运量达到47.2亿吨,同比增长5.9%;重点推进的127条铁路专用线中已建成或开通49条,在建30条,开工及完成比例达62.2%。“十四五”期间将加快推进大宗货物“公转铁”“公转水”,提高车船结构清洁化电气化水平,推动形成绿色低碳运输方式。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刘炳江告诉记者,“就唐山来说,作为一个大型综合工业城市,虽然做了大量工作,但在‘2+26’城市中,唐山一次PM2.5、SO2和NOx排放量依然不低。‘十四五’期间,唐山应继续聚焦产业布局调整、钢铁超低排放以及公路运输优化三方面发力,如果唐山能退出后十,大家应该为它点赞。”
大气污染治理是一场持久战,非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目标,越往前走越会发现更多的困难,浮出更硬的骨头,需要爬坡过坎,负重前行。在采访的最后,刘炳江谈道:“大气污染治理从质疑中走来,有过很多‘至暗时刻’,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牢牢扎根在我们心中。如今,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每个人都是共绘美丽中国长卷的执笔者,也将成为共享可持续发展的画中人。”
来源:中国环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