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普法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生态环境普法

智慧司法让公平正义看得见摸得着

发布日期:2020-12-30 15:00 信息来源:法治日报 访问量:? 字体 :[ 大 ][ 中 ][ 小 ]

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综述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董凡超 刘子阳

看着手机屏幕上法律援助申请成功的提示,受援人施某某心里悬着的石头终于落了地。

去年7月,广西的施某某在浙江省武义县务工时受伤,经鉴定为十级工伤,与公司协商多次未达成一致协议,准备年后再回武义申请法律援助。未曾想疫情发生,施某某在武义县法援中心工作人员引导下,线上办理申请了法律援助。

工作人员告诉《法治日报》记者,为适应疫情防控需要,武义县法援中心开通了法律援助网上申请模块,对所需办理的相关审批手续在线传递并快递送达,实现了法律援助“一次不用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核心价值追求。从一定意义上说,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线,司法机关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政法战线要肩扛公正天平、手持正义之剑,以实际行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司法公正。要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规范司法行为,加大司法公开力度,回应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公开的关注和期待,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从反映自身诉求到寻求法律服务,身边“点滴事”,直接影响亿万群众对法治建设的切身感受。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司法机关牢记职责使命,坚持从群众最关心的事情做起,从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公平正义,正已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方式来到群众的身边。

优化资源规范司法行为

监督管理平台融入“四类案件”识别规则,梳理形成115个廉政风险点和41个禁止性情形,植入重大案件请示报告功能……近年来,吉林各级法院院庭长普遍感到肩负的审判监督管理职责更加明晰具体,有边界、可操作。

这得益于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为全方位加强审判监督管理,坚持制度、平台、机制“三维”联动接连推出的一系列举措。

“平台可实现院庭长对‘四类案件’、重大案件从立案到审结的全流程和全方位监管,系统将自动生成监管报告。”吉林高院审判管理办公室主任李忠义介绍说,全公开、全留痕、可溯查的平台线上操作不仅保证了院庭长控权有据、监管到位,也是对法官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的深层保护。

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强调,司法责任制综合配套改革是司法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事关司法公正高效权威。要抓好改革任务落地见效,真正“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提高司法公信力,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是优化资源配置的重大举措,而借力信息化手段,深入构建审判监督管理体系则是扭住司法责任制“牛鼻子”、规范司法行为的关键一招。

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法院充分借力信息化手段,深入推进审判监督体制机制改革,“智能化”越来越成为制约监督的有效载体和重要手段。“人盯人,人管人”转变为“系统提示,自动预警”,大数据编织的“制度铁笼”确保监督依法有序合理进行。

壹引其纲,万目皆张。与审判监督管理并行,大数据资源与司法办案正在深度融合。

检察机关研发部署运行案件流程监控系统、案件质量评查系统、案件信息综合管理平台,开展网上质量评查,实现了司法办案监控由事后向事中、结果向过程的动态监督模式的转变。截至目前,共通过统一业务应用系统办理案件4400万余件。

司法部对标“一切业务数据化、一切数据业务化”,加速推进司法行政业务数据化,建设汇聚全系统近百万路监控视频的指挥中心应急指挥平台,建成覆盖近4000个司法行政单位的视频点名系统,公证、律师、法律援助等20个系统已完成迁云并在云上运行,基本形成全国“一盘棋”格局,“信息孤岛”“数据烟囱”问题得到有效治理。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信息化、智能化系统深入推进应用, 司法行为进一步科学规范,资源配置持续优化,“化学反应”不断触发,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执行权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体制机制不断健全,政务、业务运行更加顺畅高效, 为切实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的新时代使命任务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广开渠道以公开换公信

“通过互联网公开生效的裁判文书,更是看得见的正义、摸得着的公平。不仅帮助群众实现与法院之间最大限度的信息对称,还有助于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河南豫尊律师事务所律师栗颂深有感触。

8月30日,中国裁判文书网的文书总量超过了1亿篇。从2013年7月1日中国裁判文书网开通,到文书总量突破1亿,仅仅经过了7年零2个月。

“破亿”消息既出,全社会瞩目。数字背后,是“正义不仅要实现,而且要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的实际举措,是对“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的坚定决心,更是实现“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目标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司法机关积极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大力推进司法公开,创新公开方式,深化公开内容,拓展公开领域,公平正义以更加直观、立体的形式展现在公众面前。

检察业务统计数据公开的常态化,是检察机关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展现业务水平所迈出的坚实一步。最高检依托“人民检察院案件信息公开网”,构建起案件程序性信息查询、法律文书网上公开、重要案件信息发布、辩护与代理预约申请四大平台,法律文书公开日渐成为规定动作,目前共发布程序性信息1242万余条、重要案件信息89万余条,公开法律文书540万余个,收集信访信息18万余条。

司法部于2015年4月制定《关于进一步深化狱务公开的意见》,在全国全面推开深化狱务公开,各地监狱创新运用信息查询终端、电子显示屏、手机短信、政务微博、微信公众平台、服务热线等新媒体新手段,拓宽公开渠道,使罪犯近亲属和社会公众能够更加方便快捷及时地获得公开信息,监狱执法公信力不断提高。

党的十八大以来,司法机关借助信息化手段,深入推进司法工作公开,全面提升执法司法公信力,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破除桎梏回应群众诉求

“感谢检察官持续关注,帮忙解决问题,我保证,一定好好把他抚养长大。”7月30日,一场通过视频连线的跨省司法救助公开听证会后,救助申请人李某俊的监护人握着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人民检察院第六检察部主任张婧婧的手激动地说。

原来,仙居县检察院在办理一起刑事申诉案件过程中发现李某俊因案成为孤儿,生活陷入艰难的线索后,立即启动司法救助程序,与申请人住所地安徽省颍上县人民检察院取得联系,进行跨省协作办案,帮助其回归正常生活。

这是浙江省检察机关依托“智慧检务”平台进行跨省听证的一起信访积案,也是司法机关将司法救助与释法说理、调和矛盾相结合,不断提高公信力的一个缩影。

民之所盼,丝发必兴。近年来,全国各级司法机关将技术与法治融合,畅通“信、访、网、电”多元渠道,锐意创新的“红利”正在不断释放——

人民法院直面群众在办理诉讼事项时的痛点和需求,不断拓宽服务渠道,推动实现诉讼服务一站通办、一网通办、一号通办、一次通办,让各类当事人都能在“少跑腿”中享受到高品质的诉讼服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下,仅今年上半年全国法院网上立案就超过300万件,网上开庭近50万场,网上调解近140万件……一项项呼应民生需求、顺应时代发展的法治建设“暖心”举措不断涌现。

中国法律服务网实行“大服务”模式,开通行政执法监督平台、农民工欠薪求助绿色通道、英文频道、即时咨询、刑事案件智能咨询等功能,办事功能极大丰富,为民服务能力大幅提升。上线以来累计访问14亿人次,法律咨询1000万人次,在线办事150余万件,用户满意度持续保持95%以上……“互联网+公共法律服务”成为司法为民的重要渠道,实体、热线和网络平台日趋融合。

锚定航向,蓄力扬帆。智能化为司法工作插上腾飞的翅膀,各级司法部门将持续加强智能化建设,深化“数字法治、智慧司法”建设,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可靠的智能化支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生态环境普法

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综述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董凡超 刘子阳

看着手机屏幕上法律援助申请成功的提示,受援人施某某心里悬着的石头终于落了地。

去年7月,广西的施某某在浙江省武义县务工时受伤,经鉴定为十级工伤,与公司协商多次未达成一致协议,准备年后再回武义申请法律援助。未曾想疫情发生,施某某在武义县法援中心工作人员引导下,线上办理申请了法律援助。

工作人员告诉《法治日报》记者,为适应疫情防控需要,武义县法援中心开通了法律援助网上申请模块,对所需办理的相关审批手续在线传递并快递送达,实现了法律援助“一次不用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核心价值追求。从一定意义上说,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线,司法机关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政法战线要肩扛公正天平、手持正义之剑,以实际行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司法公正。要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规范司法行为,加大司法公开力度,回应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公开的关注和期待,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从反映自身诉求到寻求法律服务,身边“点滴事”,直接影响亿万群众对法治建设的切身感受。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司法机关牢记职责使命,坚持从群众最关心的事情做起,从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公平正义,正已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方式来到群众的身边。

优化资源规范司法行为

监督管理平台融入“四类案件”识别规则,梳理形成115个廉政风险点和41个禁止性情形,植入重大案件请示报告功能……近年来,吉林各级法院院庭长普遍感到肩负的审判监督管理职责更加明晰具体,有边界、可操作。

这得益于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为全方位加强审判监督管理,坚持制度、平台、机制“三维”联动接连推出的一系列举措。

“平台可实现院庭长对‘四类案件’、重大案件从立案到审结的全流程和全方位监管,系统将自动生成监管报告。”吉林高院审判管理办公室主任李忠义介绍说,全公开、全留痕、可溯查的平台线上操作不仅保证了院庭长控权有据、监管到位,也是对法官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的深层保护。

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强调,司法责任制综合配套改革是司法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事关司法公正高效权威。要抓好改革任务落地见效,真正“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提高司法公信力,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是优化资源配置的重大举措,而借力信息化手段,深入构建审判监督管理体系则是扭住司法责任制“牛鼻子”、规范司法行为的关键一招。

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法院充分借力信息化手段,深入推进审判监督体制机制改革,“智能化”越来越成为制约监督的有效载体和重要手段。“人盯人,人管人”转变为“系统提示,自动预警”,大数据编织的“制度铁笼”确保监督依法有序合理进行。

壹引其纲,万目皆张。与审判监督管理并行,大数据资源与司法办案正在深度融合。

检察机关研发部署运行案件流程监控系统、案件质量评查系统、案件信息综合管理平台,开展网上质量评查,实现了司法办案监控由事后向事中、结果向过程的动态监督模式的转变。截至目前,共通过统一业务应用系统办理案件4400万余件。

司法部对标“一切业务数据化、一切数据业务化”,加速推进司法行政业务数据化,建设汇聚全系统近百万路监控视频的指挥中心应急指挥平台,建成覆盖近4000个司法行政单位的视频点名系统,公证、律师、法律援助等20个系统已完成迁云并在云上运行,基本形成全国“一盘棋”格局,“信息孤岛”“数据烟囱”问题得到有效治理。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信息化、智能化系统深入推进应用, 司法行为进一步科学规范,资源配置持续优化,“化学反应”不断触发,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执行权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体制机制不断健全,政务、业务运行更加顺畅高效, 为切实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的新时代使命任务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广开渠道以公开换公信

“通过互联网公开生效的裁判文书,更是看得见的正义、摸得着的公平。不仅帮助群众实现与法院之间最大限度的信息对称,还有助于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河南豫尊律师事务所律师栗颂深有感触。

8月30日,中国裁判文书网的文书总量超过了1亿篇。从2013年7月1日中国裁判文书网开通,到文书总量突破1亿,仅仅经过了7年零2个月。

“破亿”消息既出,全社会瞩目。数字背后,是“正义不仅要实现,而且要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的实际举措,是对“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的坚定决心,更是实现“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目标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司法机关积极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大力推进司法公开,创新公开方式,深化公开内容,拓展公开领域,公平正义以更加直观、立体的形式展现在公众面前。

检察业务统计数据公开的常态化,是检察机关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展现业务水平所迈出的坚实一步。最高检依托“人民检察院案件信息公开网”,构建起案件程序性信息查询、法律文书网上公开、重要案件信息发布、辩护与代理预约申请四大平台,法律文书公开日渐成为规定动作,目前共发布程序性信息1242万余条、重要案件信息89万余条,公开法律文书540万余个,收集信访信息18万余条。

司法部于2015年4月制定《关于进一步深化狱务公开的意见》,在全国全面推开深化狱务公开,各地监狱创新运用信息查询终端、电子显示屏、手机短信、政务微博、微信公众平台、服务热线等新媒体新手段,拓宽公开渠道,使罪犯近亲属和社会公众能够更加方便快捷及时地获得公开信息,监狱执法公信力不断提高。

党的十八大以来,司法机关借助信息化手段,深入推进司法工作公开,全面提升执法司法公信力,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破除桎梏回应群众诉求

“感谢检察官持续关注,帮忙解决问题,我保证,一定好好把他抚养长大。”7月30日,一场通过视频连线的跨省司法救助公开听证会后,救助申请人李某俊的监护人握着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人民检察院第六检察部主任张婧婧的手激动地说。

原来,仙居县检察院在办理一起刑事申诉案件过程中发现李某俊因案成为孤儿,生活陷入艰难的线索后,立即启动司法救助程序,与申请人住所地安徽省颍上县人民检察院取得联系,进行跨省协作办案,帮助其回归正常生活。

这是浙江省检察机关依托“智慧检务”平台进行跨省听证的一起信访积案,也是司法机关将司法救助与释法说理、调和矛盾相结合,不断提高公信力的一个缩影。

民之所盼,丝发必兴。近年来,全国各级司法机关将技术与法治融合,畅通“信、访、网、电”多元渠道,锐意创新的“红利”正在不断释放——

人民法院直面群众在办理诉讼事项时的痛点和需求,不断拓宽服务渠道,推动实现诉讼服务一站通办、一网通办、一号通办、一次通办,让各类当事人都能在“少跑腿”中享受到高品质的诉讼服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下,仅今年上半年全国法院网上立案就超过300万件,网上开庭近50万场,网上调解近140万件……一项项呼应民生需求、顺应时代发展的法治建设“暖心”举措不断涌现。

中国法律服务网实行“大服务”模式,开通行政执法监督平台、农民工欠薪求助绿色通道、英文频道、即时咨询、刑事案件智能咨询等功能,办事功能极大丰富,为民服务能力大幅提升。上线以来累计访问14亿人次,法律咨询1000万人次,在线办事150余万件,用户满意度持续保持95%以上……“互联网+公共法律服务”成为司法为民的重要渠道,实体、热线和网络平台日趋融合。

锚定航向,蓄力扬帆。智能化为司法工作插上腾飞的翅膀,各级司法部门将持续加强智能化建设,深化“数字法治、智慧司法”建设,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可靠的智能化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