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治水事业,就治水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开创性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形成了科学严谨、逻辑严密、系统完备的理论体系,系统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做好治水工作、做好什么样的治水工作、怎样做好治水工作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推进新时代治水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新时代新征程,水利工作面临新形势、肩负新使命、承担新任务。我们要结合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扎实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一、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是我们党创造历史、成就辉煌的一条重要经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的重要论述指引下,我国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实现整体性跃升,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实现历史性解决,水资源利用方式实现深层次变革,水资源配置格局实现全局性优化,江河湖泊面貌实现根本性改善,水利治理能力实现系统性提升。新时代十年,是我国水利事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十年,在中华民族治水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这些成绩的取得,根本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掌舵领航,在于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
新征程上,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的重要论述精神,坚定不移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确保水利工作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进一步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的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准确把握蕴含其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坚决扛起新时代治水政治责任。牢记“国之大者”,提高政治站位,完善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机制,担当作为、埋头苦干,坚定不移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向党和人民交出水利高质量发展的优异答卷。
二、加快构建现代化水利基础设施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明确提出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水利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支撑和重要带动力量。适度超前开展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仅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而且可以有效释放内需潜力,发挥投资乘数效应,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具有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发展的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考察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等重大水利工程,研究部署全面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擘画国家水网建设。水利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一批重大战略性水利工程开工建设,我国水资源统筹调配能力、供水保障能力、战略储备能力进一步增强。2022年,我国完成水利建设投资历史性地迈上万亿元台阶,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强度、投资、吸引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等均创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纪录。
新征程上,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面向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坚持近期、中期、远期系统规划,做好战略预置,前瞻性谋划推进一批战略性水利工程,加快优化水利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建设“系统完备、安全可靠,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循环通畅、调控有序”的国家水网,强化对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保障。具体来说,要着力加快建设国家水网主骨架大动脉,根据国家重大战略新要求、水资源供需新形势、工程功能定位新变化、生态环境保护新理念,抓紧完成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修编;准确把握东线、中线、西线三条线路各自特点,扎实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完善南水北调工程风险防范长效机制,确保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按照国家水网总体布局,立足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区域水安全保障需求,有序推进区域水网规划建设,加快推进一批重大引调水工程和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围绕建设农业强国、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加快编制全国农田灌溉发展规划,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夯实粮食安全水利基础和保障。完善省市县水网体系,加快推进省级水网规划建设,做好省市县级水网的合理衔接,构建互联互通、联调联控的网络格局;高质量推进省级水网先导区建设,有序推进市县级水网建设;因地制宜完善农村供水工程网络,切实提高农村供水保障水平。
三、增强水利科技创新支撑引领能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对提升流域设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提出明确要求。经过多年努力,我国水利科技创新取得长足发展,并跑、领跑领域进一步扩大,水利高层次人才总量不断增加,但水利科技创新能力仍需加快提升。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各种新技术新运用不断涌现。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科技人才的智慧力量。
新征程上,水利科技创新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认真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水利领域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按照“需求牵引、应用至上、数字赋能、提升能力”的要求,统筹建设数字孪生流域、数字孪生水网、数字孪生工程,持续推进水利智能业务应用体系建设,构建具有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功能的数字孪生水利体系。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水利科技攻关,加强水利科学基础研究,强化水利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提高水利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抓好青年人才培养使用,集聚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水利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水利人才队伍,让水利事业激励水利人才,让水利人才成就水利事业。
四、提升水利体制机制法治能力和水平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深入推进改革创新,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完善的法治、健全的体制机制是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效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完善治水管水体制机制法治提出要求、作出部署,强调要完善流域管理体系,完善跨区域管理协调机制;健全湖泊执法监管机制;加强流域内水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联合防治、联合执法。近年来,依法治水管水取得重要进展,长江保护法、黄河保护法、地下水管理条例等重要法律法规出台,水利投融资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用水权市场化交易改革加快推进。
新征程上,我们要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进一步破除体制性障碍、打通机制性梗阻、推出政策性创新,提升水利治理能力和水平。完善水利法治体系,全力抓好长江保护法、黄河保护法等学习宣传贯彻,加快配套制度建设,健全涉水法律法规制度体系,强化水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水行政执法与检察公益诉讼协作等机制落地见效,开展重点领域专项执法,扎实推进依法行政,不断提升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水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强化流域治理管理,坚持流域系统观念,强化流域统一规划、统一治理、统一调度、统一管理,健全流域规划体系,推进流域协同保护治理,实施流域控制性水工程联合调度、统一调度,推进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联防联控联治。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攻坚,坚持“两手发力”、多轮驱动,在创新多元化投融资模式、更多运用市场手段和金融工具上取得新突破,完善水利工程供水价格形成机制,积极稳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五、强化江河湖库生态保护治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明确提出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推动重要江河湖库生态保护治理。我国众多的江河湖泊哺育了世世代代的人民、滋养了悠久深厚的中华文明。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牵挂祖国的江河山川,先后在长江上游、中游、下游召开座谈会,从源头到入海口深入考察黄河,部署了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确立了国家“江河战略”。我国河长制湖长制已全面建立,一大批长期积累的河湖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越来越多的河流恢复生命、越来越多的流域重现生机。特别是近年来,通过实施母亲河复苏行动,永定河、潮白河、滹沱河等一批断流多年的河流恢复全线通水,京杭大运河实现百年来首次全线贯通,白洋淀生态水位达标率达到100%,华北地区大部分河湖实现了有流动的水、有干净的水。
新征程上,我们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从流域系统性出发,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推动河湖生态环境持续复苏,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全面实施母亲河复苏行动,健全河湖生态保护标准,全面开展河湖健康评价,持续开展京杭大运河贯通补水、华北地区河湖夏季集中补水和常态化补水,继续开展西辽河流域生态调度,逐步恢复西辽河全线过流。加大河湖保护治理力度,加强重要河湖生态保护修复,推进“河湖长+”部门协作机制,严格水域岸线空间管控,重拳出击整治侵占、损害河湖乱象,持续推进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强化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统筹“节、控、换、补、管”措施,巩固拓展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成效,在重点区域探索实施深层地下水回补,加大重点区域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力度。推进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加大水土流失严重区域治理力度,在黄土高原多沙粗沙区特别是粗泥沙集中来源区加快实施淤地坝、拦沙坝建设,推进坡耕地治理和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加快建立水土保持新型监管机制。
六、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明确提出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节水工作作出重要论述,强调节水工作意义重大,对历史、对民族功德无量,从观念、意识、措施等各方面都要把节水放在优先位置。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水资源短缺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快水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全面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是实施全面节约战略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国家节水行动、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加快实施,国家用水定额体系、水资源监测体系不断完善,全国用水总量基本保持平稳。我国以占全球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20%的人口,创造了世界18%以上的经济总量。
新征程上,我们要坚持节水优先方针,全方位贯彻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原则,建立健全节水制度政策,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不断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具体来说,要深入实施国家节水行动,以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为重点方向,持续推动全社会节水。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严格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管理,加快取水监测计量体系建设,强化水资源管理考核。健全完善节水支持政策,加快初始用水权分配,大力推广合同节水管理,引导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节水领域。
七、坚决守住水旱灾害防御底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明确提出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水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存发展的基础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防灾减灾救灾理念,每当防汛抗旱紧要关头都会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反复强调要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提升水旱灾害应急处置能力。近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成功战胜了大江大河大湖多次严重洪涝干旱灾害。2022年成功抗御珠江流域性较大洪水和北江1915年以来最大洪水、长江流域1961年有完整实测资料以来最严重长时间气象水文干旱和长江口咸潮入侵等历史罕见、交叠并发的洪水、干旱、咸潮灾害,全年因洪涝死亡失踪人数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低,大旱之年实现供水无虞、粮食丰收。
新征程上,我们要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增强风险意识、忧患意识,树牢底线思维、极限思维,加快完善以水库、河道及堤防、蓄滞洪区为主要组成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具体来说,要加快完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加快推进具有流域洪水控制性的重大工程建设,开展大江大河大湖堤防达标建设3年提升行动,强化蓄滞洪区安全建设与运行管理。加快补齐防御短板,加强水文现代化建设,构建气象卫星和测雨雷达、雨量站、水文站组成的雨水情监测“三道防线”,加强水库除险加固、安全鉴定、日常维护、安全保障各环节工作,突出抓好山洪灾害防御。抓早抓细抓实灾害防御,锚定“人员不伤亡、水库不垮坝、重要堤防不决口、重要基础设施不受冲击”和确保城乡供水安全目标,贯通雨情、汛情、旱情、灾情“四情”防御,落实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四预”措施,绷紧“降雨—产流—汇流—演进”、“流域—干流—支流—断面”、“总量—洪峰—过程—调度”、“技术—料物—队伍—组织”四个链条,紧盯每一场洪水、每一场干旱,筑牢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防线。
(水利部党组书记、部长 李国英)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李国英:扎实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
来源:《求是》杂志 时间:2023-04-19
扎实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治水事业,就治水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开创性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形成了科学严谨、逻辑严密、系统完备的理论体系,系统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做好治水工作、做好什么样的治水工作、怎样做好治水工作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推进新时代治水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新时代新征程,水利工作面临新形势、肩负新使命、承担新任务。我们要结合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扎实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一、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是我们党创造历史、成就辉煌的一条重要经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的重要论述指引下,我国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实现整体性跃升,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实现历史性解决,水资源利用方式实现深层次变革,水资源配置格局实现全局性优化,江河湖泊面貌实现根本性改善,水利治理能力实现系统性提升。新时代十年,是我国水利事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十年,在中华民族治水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这些成绩的取得,根本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掌舵领航,在于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
新征程上,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的重要论述精神,坚定不移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确保水利工作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进一步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的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准确把握蕴含其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坚决扛起新时代治水政治责任。牢记“国之大者”,提高政治站位,完善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机制,担当作为、埋头苦干,坚定不移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向党和人民交出水利高质量发展的优异答卷。
二、加快构建现代化水利基础设施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明确提出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水利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支撑和重要带动力量。适度超前开展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仅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而且可以有效释放内需潜力,发挥投资乘数效应,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具有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发展的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考察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等重大水利工程,研究部署全面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擘画国家水网建设。水利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一批重大战略性水利工程开工建设,我国水资源统筹调配能力、供水保障能力、战略储备能力进一步增强。2022年,我国完成水利建设投资历史性地迈上万亿元台阶,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强度、投资、吸引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等均创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纪录。
新征程上,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面向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坚持近期、中期、远期系统规划,做好战略预置,前瞻性谋划推进一批战略性水利工程,加快优化水利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建设“系统完备、安全可靠,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循环通畅、调控有序”的国家水网,强化对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保障。具体来说,要着力加快建设国家水网主骨架大动脉,根据国家重大战略新要求、水资源供需新形势、工程功能定位新变化、生态环境保护新理念,抓紧完成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修编;准确把握东线、中线、西线三条线路各自特点,扎实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完善南水北调工程风险防范长效机制,确保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按照国家水网总体布局,立足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区域水安全保障需求,有序推进区域水网规划建设,加快推进一批重大引调水工程和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围绕建设农业强国、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加快编制全国农田灌溉发展规划,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夯实粮食安全水利基础和保障。完善省市县水网体系,加快推进省级水网规划建设,做好省市县级水网的合理衔接,构建互联互通、联调联控的网络格局;高质量推进省级水网先导区建设,有序推进市县级水网建设;因地制宜完善农村供水工程网络,切实提高农村供水保障水平。
三、增强水利科技创新支撑引领能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对提升流域设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提出明确要求。经过多年努力,我国水利科技创新取得长足发展,并跑、领跑领域进一步扩大,水利高层次人才总量不断增加,但水利科技创新能力仍需加快提升。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各种新技术新运用不断涌现。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科技人才的智慧力量。
新征程上,水利科技创新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认真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水利领域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按照“需求牵引、应用至上、数字赋能、提升能力”的要求,统筹建设数字孪生流域、数字孪生水网、数字孪生工程,持续推进水利智能业务应用体系建设,构建具有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功能的数字孪生水利体系。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水利科技攻关,加强水利科学基础研究,强化水利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提高水利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抓好青年人才培养使用,集聚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水利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水利人才队伍,让水利事业激励水利人才,让水利人才成就水利事业。
四、提升水利体制机制法治能力和水平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深入推进改革创新,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完善的法治、健全的体制机制是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效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完善治水管水体制机制法治提出要求、作出部署,强调要完善流域管理体系,完善跨区域管理协调机制;健全湖泊执法监管机制;加强流域内水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联合防治、联合执法。近年来,依法治水管水取得重要进展,长江保护法、黄河保护法、地下水管理条例等重要法律法规出台,水利投融资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用水权市场化交易改革加快推进。
新征程上,我们要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进一步破除体制性障碍、打通机制性梗阻、推出政策性创新,提升水利治理能力和水平。完善水利法治体系,全力抓好长江保护法、黄河保护法等学习宣传贯彻,加快配套制度建设,健全涉水法律法规制度体系,强化水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水行政执法与检察公益诉讼协作等机制落地见效,开展重点领域专项执法,扎实推进依法行政,不断提升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水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强化流域治理管理,坚持流域系统观念,强化流域统一规划、统一治理、统一调度、统一管理,健全流域规划体系,推进流域协同保护治理,实施流域控制性水工程联合调度、统一调度,推进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联防联控联治。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攻坚,坚持“两手发力”、多轮驱动,在创新多元化投融资模式、更多运用市场手段和金融工具上取得新突破,完善水利工程供水价格形成机制,积极稳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五、强化江河湖库生态保护治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明确提出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推动重要江河湖库生态保护治理。我国众多的江河湖泊哺育了世世代代的人民、滋养了悠久深厚的中华文明。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牵挂祖国的江河山川,先后在长江上游、中游、下游召开座谈会,从源头到入海口深入考察黄河,部署了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确立了国家“江河战略”。我国河长制湖长制已全面建立,一大批长期积累的河湖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越来越多的河流恢复生命、越来越多的流域重现生机。特别是近年来,通过实施母亲河复苏行动,永定河、潮白河、滹沱河等一批断流多年的河流恢复全线通水,京杭大运河实现百年来首次全线贯通,白洋淀生态水位达标率达到100%,华北地区大部分河湖实现了有流动的水、有干净的水。
新征程上,我们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从流域系统性出发,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推动河湖生态环境持续复苏,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全面实施母亲河复苏行动,健全河湖生态保护标准,全面开展河湖健康评价,持续开展京杭大运河贯通补水、华北地区河湖夏季集中补水和常态化补水,继续开展西辽河流域生态调度,逐步恢复西辽河全线过流。加大河湖保护治理力度,加强重要河湖生态保护修复,推进“河湖长+”部门协作机制,严格水域岸线空间管控,重拳出击整治侵占、损害河湖乱象,持续推进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强化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统筹“节、控、换、补、管”措施,巩固拓展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成效,在重点区域探索实施深层地下水回补,加大重点区域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力度。推进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加大水土流失严重区域治理力度,在黄土高原多沙粗沙区特别是粗泥沙集中来源区加快实施淤地坝、拦沙坝建设,推进坡耕地治理和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加快建立水土保持新型监管机制。
六、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明确提出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节水工作作出重要论述,强调节水工作意义重大,对历史、对民族功德无量,从观念、意识、措施等各方面都要把节水放在优先位置。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水资源短缺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快水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全面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是实施全面节约战略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国家节水行动、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加快实施,国家用水定额体系、水资源监测体系不断完善,全国用水总量基本保持平稳。我国以占全球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20%的人口,创造了世界18%以上的经济总量。
新征程上,我们要坚持节水优先方针,全方位贯彻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原则,建立健全节水制度政策,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不断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具体来说,要深入实施国家节水行动,以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为重点方向,持续推动全社会节水。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严格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管理,加快取水监测计量体系建设,强化水资源管理考核。健全完善节水支持政策,加快初始用水权分配,大力推广合同节水管理,引导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节水领域。
七、坚决守住水旱灾害防御底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明确提出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水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存发展的基础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防灾减灾救灾理念,每当防汛抗旱紧要关头都会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反复强调要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提升水旱灾害应急处置能力。近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成功战胜了大江大河大湖多次严重洪涝干旱灾害。2022年成功抗御珠江流域性较大洪水和北江1915年以来最大洪水、长江流域1961年有完整实测资料以来最严重长时间气象水文干旱和长江口咸潮入侵等历史罕见、交叠并发的洪水、干旱、咸潮灾害,全年因洪涝死亡失踪人数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低,大旱之年实现供水无虞、粮食丰收。
新征程上,我们要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增强风险意识、忧患意识,树牢底线思维、极限思维,加快完善以水库、河道及堤防、蓄滞洪区为主要组成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具体来说,要加快完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加快推进具有流域洪水控制性的重大工程建设,开展大江大河大湖堤防达标建设3年提升行动,强化蓄滞洪区安全建设与运行管理。加快补齐防御短板,加强水文现代化建设,构建气象卫星和测雨雷达、雨量站、水文站组成的雨水情监测“三道防线”,加强水库除险加固、安全鉴定、日常维护、安全保障各环节工作,突出抓好山洪灾害防御。抓早抓细抓实灾害防御,锚定“人员不伤亡、水库不垮坝、重要堤防不决口、重要基础设施不受冲击”和确保城乡供水安全目标,贯通雨情、汛情、旱情、灾情“四情”防御,落实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四预”措施,绷紧“降雨—产流—汇流—演进”、“流域—干流—支流—断面”、“总量—洪峰—过程—调度”、“技术—料物—队伍—组织”四个链条,紧盯每一场洪水、每一场干旱,筑牢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防线。
(水利部党组书记、部长 李国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