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部要闻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省部要闻

河北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发布日期:2022-08-11 09:07 信息来源:河北省人民政府网站 访问量:? 字体 :[ 大 ][ 中 ][ 小 ]

从巍巍太行到渤海之滨,从冀中平原到坝上高原……放眼燕赵大地,农业再获丰收,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环境不断改善。今年夏粮总产量1486.5万吨,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888元,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广大农村正在成为宜居宜业的幸福家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河北是京畿要地、农业大省。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夏粮喜获丰收,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

这是一份来之不易的成绩单——今年河北省夏粮再获丰收,夏粮播种面积2271.6千公顷,亩产436.2公斤,总产量1486.5万吨,实现面积、单产、总产“三增加”。“马兰1号”小麦在魏县公议会村的千亩小麦示范方,平均亩产超过800公斤,这是河北小麦大面积亩产首次超过800公斤,标志着河北小麦生产能力取得新突破。

在6月9日召开的全省加强粮食安全保障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倪岳峰强调,“把保粮食安全作为保国家安全、保经济安全、保社会安全的重要举措,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全力做好各项工作,努力交出一份粮食生产的优异成绩单。”

夏粮是全年粮食生产的第一季,实现夏粮丰收对于稳定全年粮食产量、保障经济社会平稳运行至关重要。回首过去几个月,这场夏粮丰收保卫战打得极为艰辛,面临的压力前所未有,主要原因是去年一场罕见秋汛,造成约2500万亩小麦晚播。

“受去年秋汛影响,连日的大雨,地里积水严重,小麦播种时间推迟了近一个月。”邢台市任泽区种粮大户赵孟辉说,原本他已经放弃播种了,多亏政府帮忙,及时组织排水,制定详细的播种方案,820亩地全部完成小麦播种。

为稳定小麦播种面积,河北将粮食生产目标任务分解到市县、落实到乡村、落实到地块,压实各级党委政府责任,出台超常规支持措施,组织各地抢抓“播种窗口期”,足额完成小麦播种任务。

粮食丰收,不能仅仅指望“天公作美”,更要靠想尽、用出千方百计。省委、省政府制定的《关于扎实推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十四条政策措施》中,前两条便是保障夏收顺利进行和确保夏播面积只增不减,为全年粮食丰收争取了主动。

秋粮是全年粮食生产的大头。今年,河北依托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种植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重点在玉米主产区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目标是实现玉米大豆协同高产,助力粮油生产提质增效。

在原有玉米种植基础上,位于邢台市南和区的金沙河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探索开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充分利用两种作物高矮搭配、边行优势的互补效应,采取带状套种方式力争实现“玉米不减产、多收一茬豆”的目标,提升土地效率和粮食产量。

“一季双收,值得种!”金沙河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江坡说,合作社承担着2.46万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任务,单体实施全省最大。

产业持续发展,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

一大早,张北县德胜村村民徐海成扒拉了几口饭,便扎进自家的微型薯大棚忙碌起来。大棚内,微型薯苗挺着腰杆,铆足劲儿生长。“现在的德胜村,产业更强了、人气更旺了,老百姓腰包更鼓了、精气神更足了,好日子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徐海成说。

今年以来,德胜村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大力发展马铃薯育种、民俗旅游、分布式光伏等特色产业,让“金豆豆、银窝窝、铁杆杆”等产业持续发展、强村富民。上半年,全村人均收入近1.2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170余万元,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新生活新起点上接续奋斗,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

乡村振兴的前提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河北认真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加强对脱贫人口常态化监测帮扶,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采取培育壮大帮扶产业、着力促进稳岗就业、加强易地搬迁后续扶持等措施,加快促进脱贫群众增收、脱贫地区发展。

百亩花海土地平整、景观大道拓宽亮化、多功能酒店设施加快建设……盛夏时节,在阜平县骆驼湾村,旅游设施提升改造已接近尾声。

“今年是骆驼湾村旅游升级发展的关键年,康养休闲业态是重点打造的新亮点。”骆驼湾村党支部书记顾瑞利说,依托好山好水,骆驼湾村把乡村旅游业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产业,近80名村民直接吃上了旅游饭,人均月增收2000多元。

牢牢抓住产业发展“牛鼻子”,河北加快乡村产业振兴步伐。围绕15个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河北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现代种业、技术集成、现代化养殖等重点项目建设,大力发展都市农业。今年上半年,全省实施农业项目1972个,完成投资530.3亿元。15个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在脱贫地区安排项目资金3亿元,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园区24个,培育农业品牌11个。

乡村产业发展,最终目的是让农民受益。通过实施项目增收行动、科技支撑行动、龙头培育行动、帮扶助力行动,河北推动脱贫地区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促进脱贫群众持续增收。

建设美丽乡村,增强百姓获得感幸福感

乡村全面振兴,最直观的变化在哪里

是旱厕改造、是污水治理、是道路硬化……印象中“脏乱差”的农村,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改变。

走进正定县周家庄村,房前屋后干净整洁。村民王计夫家的厕所里,地面和墙上全都铺着亮堂堂的瓷砖,再也没了农村茅房的影子。“家家户户用上了水冲厕所,农村和城里一个样。”王计夫说,村里环境更美了,住着更舒坦了。

把土茅房改造成卫生厕所,让乡村更美更宜居,在河北农村比比皆是。

小厕所,大民生。上半年,全省新改造户厕42.4万座,完成全年任务的84.8%,改造建设公厕7697座,完成全年任务的73.3%,全省问题厕所整改基本实现动态清零。

乡村全面振兴,美丽乡村建设是必不可少的一环。河北扎实有效推进乡村建设,加快补齐水电气路讯暖等基础设施短板,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连线成片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在衡水市故城县董学村村民苏彦军家,十多盆绿植娇嫩欲滴、长势正旺,小院红砖铺地,干净敞亮。

“浇花用的水都是我们餐厨、洗浴产生的废水。这些废水经过处置后,不仅能浇花,还用来冲厕、洒扫。”苏彦军说,自从家里安上污水处置系统,污水废水都能收集起来再利用,不像以前直接泼在大街上。

分类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越来越多农村告别“污水靠蒸发”。上半年,全省新增农村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理村庄6985个,完成全年任务的89.0%。

“每家每户、每条街道都变得干净整洁,再也看不到成堆的垃圾啦!”每天清晨,在辛集市田家庄乡东张口村,专职保洁员高树彬都会准时打扫村里的卫生,按照垃圾类别集中收集垃圾,再由垃圾转运车收集转运。

垃圾运走了,街道干净了,村庄面貌焕然一新。截至6月底,全省新增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并资源化利用村庄506个,完成全年任务的57.5%;纳入“村收集、乡镇转运、县集中处理”的村庄47564个,完成总数的99.7%,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基本达到全覆盖。

燕赵乡村的美丽蝶变,正在更多领域发生。上半年,全省绿化提升1000个村庄,完成村庄绿化12.5万亩,新增公共区域照明达标的村庄1058个,新创建美丽庭院30.3万户。

农村,正在成为河北农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 (记者 郝东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省部要闻

从巍巍太行到渤海之滨,从冀中平原到坝上高原……放眼燕赵大地,农业再获丰收,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环境不断改善。今年夏粮总产量1486.5万吨,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888元,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广大农村正在成为宜居宜业的幸福家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河北是京畿要地、农业大省。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夏粮喜获丰收,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

这是一份来之不易的成绩单——今年河北省夏粮再获丰收,夏粮播种面积2271.6千公顷,亩产436.2公斤,总产量1486.5万吨,实现面积、单产、总产“三增加”。“马兰1号”小麦在魏县公议会村的千亩小麦示范方,平均亩产超过800公斤,这是河北小麦大面积亩产首次超过800公斤,标志着河北小麦生产能力取得新突破。

在6月9日召开的全省加强粮食安全保障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倪岳峰强调,“把保粮食安全作为保国家安全、保经济安全、保社会安全的重要举措,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全力做好各项工作,努力交出一份粮食生产的优异成绩单。”

夏粮是全年粮食生产的第一季,实现夏粮丰收对于稳定全年粮食产量、保障经济社会平稳运行至关重要。回首过去几个月,这场夏粮丰收保卫战打得极为艰辛,面临的压力前所未有,主要原因是去年一场罕见秋汛,造成约2500万亩小麦晚播。

“受去年秋汛影响,连日的大雨,地里积水严重,小麦播种时间推迟了近一个月。”邢台市任泽区种粮大户赵孟辉说,原本他已经放弃播种了,多亏政府帮忙,及时组织排水,制定详细的播种方案,820亩地全部完成小麦播种。

为稳定小麦播种面积,河北将粮食生产目标任务分解到市县、落实到乡村、落实到地块,压实各级党委政府责任,出台超常规支持措施,组织各地抢抓“播种窗口期”,足额完成小麦播种任务。

粮食丰收,不能仅仅指望“天公作美”,更要靠想尽、用出千方百计。省委、省政府制定的《关于扎实推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十四条政策措施》中,前两条便是保障夏收顺利进行和确保夏播面积只增不减,为全年粮食丰收争取了主动。

秋粮是全年粮食生产的大头。今年,河北依托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种植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重点在玉米主产区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目标是实现玉米大豆协同高产,助力粮油生产提质增效。

在原有玉米种植基础上,位于邢台市南和区的金沙河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探索开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充分利用两种作物高矮搭配、边行优势的互补效应,采取带状套种方式力争实现“玉米不减产、多收一茬豆”的目标,提升土地效率和粮食产量。

“一季双收,值得种!”金沙河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江坡说,合作社承担着2.46万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任务,单体实施全省最大。

产业持续发展,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

一大早,张北县德胜村村民徐海成扒拉了几口饭,便扎进自家的微型薯大棚忙碌起来。大棚内,微型薯苗挺着腰杆,铆足劲儿生长。“现在的德胜村,产业更强了、人气更旺了,老百姓腰包更鼓了、精气神更足了,好日子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徐海成说。

今年以来,德胜村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大力发展马铃薯育种、民俗旅游、分布式光伏等特色产业,让“金豆豆、银窝窝、铁杆杆”等产业持续发展、强村富民。上半年,全村人均收入近1.2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170余万元,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新生活新起点上接续奋斗,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

乡村振兴的前提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河北认真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加强对脱贫人口常态化监测帮扶,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采取培育壮大帮扶产业、着力促进稳岗就业、加强易地搬迁后续扶持等措施,加快促进脱贫群众增收、脱贫地区发展。

百亩花海土地平整、景观大道拓宽亮化、多功能酒店设施加快建设……盛夏时节,在阜平县骆驼湾村,旅游设施提升改造已接近尾声。

“今年是骆驼湾村旅游升级发展的关键年,康养休闲业态是重点打造的新亮点。”骆驼湾村党支部书记顾瑞利说,依托好山好水,骆驼湾村把乡村旅游业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产业,近80名村民直接吃上了旅游饭,人均月增收2000多元。

牢牢抓住产业发展“牛鼻子”,河北加快乡村产业振兴步伐。围绕15个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河北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现代种业、技术集成、现代化养殖等重点项目建设,大力发展都市农业。今年上半年,全省实施农业项目1972个,完成投资530.3亿元。15个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在脱贫地区安排项目资金3亿元,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园区24个,培育农业品牌11个。

乡村产业发展,最终目的是让农民受益。通过实施项目增收行动、科技支撑行动、龙头培育行动、帮扶助力行动,河北推动脱贫地区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促进脱贫群众持续增收。

建设美丽乡村,增强百姓获得感幸福感

乡村全面振兴,最直观的变化在哪里

是旱厕改造、是污水治理、是道路硬化……印象中“脏乱差”的农村,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改变。

走进正定县周家庄村,房前屋后干净整洁。村民王计夫家的厕所里,地面和墙上全都铺着亮堂堂的瓷砖,再也没了农村茅房的影子。“家家户户用上了水冲厕所,农村和城里一个样。”王计夫说,村里环境更美了,住着更舒坦了。

把土茅房改造成卫生厕所,让乡村更美更宜居,在河北农村比比皆是。

小厕所,大民生。上半年,全省新改造户厕42.4万座,完成全年任务的84.8%,改造建设公厕7697座,完成全年任务的73.3%,全省问题厕所整改基本实现动态清零。

乡村全面振兴,美丽乡村建设是必不可少的一环。河北扎实有效推进乡村建设,加快补齐水电气路讯暖等基础设施短板,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连线成片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在衡水市故城县董学村村民苏彦军家,十多盆绿植娇嫩欲滴、长势正旺,小院红砖铺地,干净敞亮。

“浇花用的水都是我们餐厨、洗浴产生的废水。这些废水经过处置后,不仅能浇花,还用来冲厕、洒扫。”苏彦军说,自从家里安上污水处置系统,污水废水都能收集起来再利用,不像以前直接泼在大街上。

分类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越来越多农村告别“污水靠蒸发”。上半年,全省新增农村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理村庄6985个,完成全年任务的89.0%。

“每家每户、每条街道都变得干净整洁,再也看不到成堆的垃圾啦!”每天清晨,在辛集市田家庄乡东张口村,专职保洁员高树彬都会准时打扫村里的卫生,按照垃圾类别集中收集垃圾,再由垃圾转运车收集转运。

垃圾运走了,街道干净了,村庄面貌焕然一新。截至6月底,全省新增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并资源化利用村庄506个,完成全年任务的57.5%;纳入“村收集、乡镇转运、县集中处理”的村庄47564个,完成总数的99.7%,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基本达到全覆盖。

燕赵乡村的美丽蝶变,正在更多领域发生。上半年,全省绿化提升1000个村庄,完成村庄绿化12.5万亩,新增公共区域照明达标的村庄1058个,新创建美丽庭院30.3万户。

农村,正在成为河北农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 (记者 郝东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