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部要闻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省部要闻

河北高标准高质量规划建设雄安新区纪实:未来之城沐春风

发布日期:2022-04-01 11:27 信息来源:河北省人民政府网站 访问量:? 字体 :[ 大 ][ 中 ][ 小 ]

未来之城沐春风

——河北高标准高质量规划建设雄安新区纪实

记者 吴艳荣 潘文静 郭 东 冯 阳

未来之城雄安,沐浴着和煦春风,每一天都在拔节生长——

塔吊林立、机械轰鸣,是新区大规模开发建设的脉动。

疏解功能、稳妥有序,一批企业、科研单位、高校、医院入驻新区。

碧波荡漾、鱼翔浅底,是“华北明珠”白洋淀的欢唱。

管廊入地、建城上“云”,是智能城市科技创新的鸣响。

今年是雄安新区设立五周年,迈入大规模建设与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同步推进的重要阶段,未来之城加快显雏形、出形象,雄安画卷正徐徐铺展。

五年前的春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又一重大国家战略,落笔河北雄安。

2017年4月1日,新华社受权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

设立河北雄安新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历史性战略选择,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

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倾注大量心血,2017年2月23日和2019年1月16日两次亲临新区实地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雄安新区建设发展提供了强大政治引领、巨大精神动力和科学工作指南。

千年大计,需要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燕赵大地上奏响开创历史、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澎湃乐章。

国家大事,呼唤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担当。燕赵儿女担负起了党、人民和历史赋予的时代使命。

五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央各部委单位和京津等兄弟省区市大力支持,河北省委、省政府切实履行主体责任,认真践行新发展理念,团结带领全省上下和雄安新区共同努力奋斗,推动雄安新区从规划体系编制进入到大规模建设和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同步推进的重要阶段。

以“一张白纸”为起点的雄安,如今城市框架全面拉开、城市风貌逐步提升、启动区容东等重点片区和重大项目建设加速推进,一座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之城正在一步步走来。

样板之城

——千年大计、质量第一,把创造“雄安质量”贯穿新区规划建设全过程

80年代看深圳,90年代看浦东,21世纪看雄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深谋远虑,着眼党和国家发展全局,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以规划建设河北雄安新区为重要突破口,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疏解优化开发的新模式,规划建设区域协调发展新引擎,打造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极。

这是一片习近平总书记倾注大量心血的土地——

2017年2月23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南海出发,驱车100多公里,专程到河北省安新县实地察看规划新区核心区概貌,并主持召开河北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工作座谈会。

习近平总书记郑重告诫:雄安新区将是我们留给子孙后代的历史遗产,必须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理念,努力打造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

2019年1月16日,隆冬时节的华北大地寒气袭人,滴水成冰。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雄安新区考察指导工作,为雄安新区建设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大战略、大手笔、大格局。

规划建设雄安新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赋予河北的重大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为河北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重大历史机遇。

自觉站位大局,服从服务大局,坚定不移落实。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省委、省政府认真履行主体责任,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发展雄安新区。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东峰到河北工作后第一次到基层调研检查,就来到雄安新区,他走村入户、深入工地,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共商新区发展大计。之后,王东峰坚持每半月至少一次到雄安新区现场办公,深入到建设一线指导和推动工作,举全省之力高标准高质量推动国家战略和国家大事落地见效。

省委副书记、省长王正谱多次深入雄安新区调研检查,解难题、抓落实、见成效,努力打造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

千年大计,谋定而后动。

习近平总书记一再谆谆告诫:“把每一寸土地都规划得清清楚楚后再开工建设,不要留历史遗憾。”

聚全球之智,汇各方之力。60多位院士、国内外300多支高水平规划设计团队、3000多名技术人员高质量编制雄安规划。可以说,雄安新区规划编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关注度最高、动用机构最多、涉及领域最广、集聚人才最多的一次城市规划编制。

2018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批复《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标志着雄安新区建设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2018年12月,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国务院批复《河北雄安新区总体规划(2018-2035年)》。

随后,省委、省政府正式印发《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2018-2035年)》和实施意见。

2020年1月,经党中央同意,国务院批复《河北雄安新区起步区控制性规划》和《河北雄安新区启动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期间,雄安防洪、地震安全、能源、综合交通等26个专项规划编制完成,一个全域覆盖、分层管理、分类指导、多规合一的“1+4+26”高标准高质量规划体系基本形成,描绘了新区建设发展的美好蓝图,为新区建设发展提供了规划支撑。

一张蓝图绘到底。“谋定”之后的雄安新区,各项建设发展迅速启动。

从2019年实现以规划为重点向以建设为中心的重大转变,到2020年进入大规模建设新阶段,再到2021年进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大规模开发建设同步推进的重要阶段,在雄安新区这片热土上,二十多万名建设者不断创造崭新的“中国速度”“中国质量”。

“百日成廊”“雄安第一个大型建筑群112天完工”“同样的项目其他地方干3年,雄安1年建成”……建设工地昼夜不停,发展势不可挡。

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全省上下和建设者们忘我奋战,创造了雄安新区高效率高质量建设的奇迹。截至2021年底,新区累计实施重点项目177个,总投资超过6000亿元,完成投资量3500多亿元。新区外围500多公里7条高速国省道骨干路网、城市管廊、城市生态廊道和绿谷水系及200年一遇的环起步区100多公里防洪堤构成雄安新区配套基础设施体系,城市框架正全面拉开。

虎年开工第二天,雄安新区建设按下“快进键”,集中开工43个项目,总投资601亿元。2022年,新区将按照启动区“显雏形、出形象”要求,安排重点项目230多个,年度计划投资3000多亿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贯彻高质量发展要求,创造“雄安质量”,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成为全国的一个样板。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把打造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落实到每一个具体项目上,一批标志性重大工程落地生根、拔地而起。

“轨道上的京津冀”增添新干线——京雄城际铁路于2020年12月27日全线开通运营,雄安高铁站同步投用,雄安到大兴机场最快只需19分钟,到北京西站不到1个小时。这条铁路在建设中采用了70余项创新技术,打造中国智能高铁建设新标杆。

雄安新区设立后第一个大型建筑工程项目——雄安市民服务中心被称为“雄安城建第一标”。项目使用了30多项建筑新技术,在国内民用建筑史上开创了先河,荣获鲁班奖。

雄安新区首个标志性城市建筑群——雄安商务服务中心,包括酒店、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等,通过绿色建筑技术的集成与创新,实现了绿建三星标准全覆盖、局部超低能耗建筑示范引领。

蜘蛛网式线缆不见踪影——水、电、气、暖、网等市政配套基础设施管线全都集纳在地下综合管廊中,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和管理,将高质量发展要求贯穿项目建设全过程。

“四纵三横”外围骨干路网通车——去年5月,京雄高速公路河北段、荣乌高速新线、京德高速公路一期工程同期建成通车。至此,连同既有的京港澳、大广、荣乌、津石4条高速共同构成的雄安新区对外高速公路骨干路网全面形成。

通过卫星俯瞰夜晚的雄安,一道“地上银河”清晰可见。2018年至2020年,新区年度卫星夜光总量三年增长率分别为6.42%、13.37%、52.12%。

协同之城

——有效承接、优化环境,加快建设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

这座未来之城,甫一问世,就注定使命不凡。

“规划建设雄安新区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战略选择,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性工程。”“雄安新区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新区,其定位首先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

牢牢把握功能定位,有力有序承接疏解。

王东峰连续4年率河北省党政代表团到北京市学习考察。2021年9月12日,在两省市召开的京冀协同发展工作交流座谈会上,王东峰指出,要不折不扣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始终坚持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为“牛鼻子”,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加快廊坊北三县与通州区一体化发展,有效承接北京疏解的企业和项目,携手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向广度深度拓展。

新时代肩负新使命,新起点瞄准新高度。加强与中央疏解项目及时对接衔接,突出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企业总部、金融机构、事业单位等重点,雄安新区着力提升承接保障能力,优化承接疏解环境,打造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

——主动对接,重点疏解项目有序落地。

河北牵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不放松,主动对接中央确定疏解清单的单位,共同努力把疏解清单事项变成能够落地落实的实施方案和行动。

前段时间,雄安新区公开挂牌出让的两块土地,由中国中化集团和中国华能集团摘得。加上之前的中国卫星网络集团组建落户雄安,已有多家疏解央企总部完成项目选地供地并有序启动开工建设。中科院雄安创新研究院、中国电信雄安互联网产业园等一批市场化疏解项目开工建设,中央企业在新区设立分支机构等100余家,承接疏解起势良好。

——升级保障,擦亮“雄安服务”品牌。

“给‘雄安效率’点个大大的赞!”北京京冀中安有限公司负责人张先生说,通过“绿色通道”,用了不到一天时间就在雄安新区完成了新公司的注册,拿到了营业执照。北京疏解企业通过绿色通道可实现即来即办、企业开办一日办结,除此之外,雄安新区还在北京开通了政务服务“跨省通办”窗口。

新区成立了由党工委、管委会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的承接疏解保障工作领导小组,设立承接高校、医院、企业总部疏解三个专班,组建新区综合服务中心,提供注册、供地、审批、建设“一条龙”综合服务,以“店小二”的思维、“保姆式”的服务,为疏解企业快速落地创造条件,以最优的服务提升吸引力,集聚高端高新企业和人才。

探索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新区推进“一会三函”审批,建设项目开工审批环节由数十个减少为4个,项目制度性成本大幅下降。政府投资审批类建设项目审批时限压缩至23个工作日,企业投资核准类建设项目审批时限压缩至22个工作日。

今年,雄安新区将推出包括4大类、10项具体改革创新举措的“企业开办2.0版改革”,着力在优化在京企业跨省迁移、打造“15分钟企业服务圈”、深化证照联办改革、拓展告知承诺制等领域实现创新突破、迈上新台阶。

——完善配套,确保疏解对象留得住、发展好。

起步区内38平方公里的启动区,是雄安新区率先建设区域,也是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首要承载地。到今年年底,启动区“四梁八柱”将基本建成,交通路网骨架成型,直通北京的快速通道打通,基础设施和教育、文化、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生态景观体系基本形成。

为进一步满足落地单位和人员住房等生活配套需求,雄安新区按照产城融合、职住平衡、功能匹配要求,坚持成片开发、混合开发、融合开发原则,提前部署综合开发项目。项目集住宅、商业、办公、科研等各种业态于一体,将为新区现有的和几年内新引入的企业提供大量承载空间。

生态之城

——蓝绿交织、水城一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优美画卷有序铺展

“建设雄安新区,一定要把白洋淀修复好、保护好。”

2017年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雄安新区时来到白洋淀,反复强调:“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划定开发边界和生态红线,实现两线合一,着力建设绿色、森林、智慧、水城一体的新区。”

坚持“内外共治、标本兼治、治补并举”,白洋淀开始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系统性生态治理。

决不让一滴污水流入白洋淀!2019年10月,王东峰到位于白洋淀上游的蠡县蠡吾镇暗访检查时,徒步暗访督查追寻严重威胁白洋淀环境的沟渠污水来源和去向,当场要求对全流域排污沟渠、纳污坑塘和工业污水、农村生活污水进行全面排查、治理和整改,列出清单、限期整改到位,并按县分段治理监测水质和考核问责。

2021年4月1日,省人大出台的《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条例》施行,这是涉及雄安新区的第一部地方性法规,对白洋淀及其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作出了系统全面的规范,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最严厉的处罚保护白洋淀。

让水净起来——唐河污水库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2021年6月完工,污水库内垃圾和存余污水成为历史。2018年至2021年,白洋淀流域共实施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重点项目239个。白洋淀农村污水、垃圾、厕所等环境问题一体化综合系统治理先行项目投入运营,78个淀区村的污水、垃圾、粪污直排入淀难题得解。全流域3万余家“散乱污”企业被取缔,实现动态清零,1.3万个非法排污口全部封堵。

让水多起来——统筹黄河、长江、上游水库等多源补水渠道,入淀水量累计达26.66亿立方米,目前白洋淀水位稳定在7.0米左右,水域面积近300平方公里。

让水活起来——大力推进退耕还淀、百淀联通,增强局部水动力,提高了水体自净能力。

今年年初,省生态环境厅传来好消息:恢复蓄水34年来,白洋淀首次全域还清。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白洋淀淀区整体水质为Ⅲ类,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和总磷三项主要指标均同比下降16%以上。这是1988年恢复蓄水有监测记录以来,白洋淀首次实现全域Ⅲ类水,步入全国良好湖泊行列,淀区碧波荡漾,飞鸟翱翔。

2017年以来,从劣Ⅴ类—Ⅴ类—Ⅳ类到Ⅲ类的连续突破,逐年迈上新台阶,白洋淀生态环境和水质发生了历史性新变化,为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发展提供了坚实生态环境支撑。

先植绿、后建城,千年大计从“千年秀林”开篇。

2019年1月1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千年秀林”大清河片林一区造林区域,登上秀林驿站平台远眺。望着一株株摇曳的树苗,总书记欣喜地说:“让它们跟着雄安新区一起慢慢生长。不要搞急就章,不要搞一时的形象工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雄安新区就是要靠这样的生态环境来体现价值、增加吸引力。”

2017年11月13日,雄安新区在“千年秀林”9号地块栽下第一棵树。截至目前,“千年秀林”和郊野公园累计造林45.4万亩、植树2300余万株,五年来雄安新区森林覆盖率由11%提高到32%。

进入3月,容城县平王乡仇小王村村民仇先生每天一早就与工友们来到“千年秀林”,给树木浇水、剪枝。3月11日,他和工友们完成对秀林驿站附近2000亩树木的剪枝任务。“盼着总书记能再来看看,‘千年秀林’的树越长越壮,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

这是一片生态林。树越来越多,天蓝了,鸟多了,空气清新,呼吸顺畅了,野兔、山鸡在“千年秀林”里成了“常见客”。

这是一片雄安标准林。雄安集团生态建设公司正在准备申请“一种土球打包装置及打包方法”实用新型植树专利,此前他们已有多项专利。“千年秀林”工程为新区植树造林提供了全新的技术和施工标准。

这是一片富民林。创建合作造林、森林管护及用工机制,村民提供生态性质土地,先行流转,每年可获得稳定的土地收益金。约有5万名当地群众参与新区植树造林建设,为当地群众增收近2亿元。

这是一片碳汇林。2月14日,雄安新区“千年秀林”碳汇交易启动,现在已进入评估阶段,初期以2.1万亩的林地作试点,碳汇量将达1万吨。条件成熟后,“千年秀林”森林碳汇交易将进行更大范围推广。

随着“千年秀林”的建设和一批城市公园建成运营,雄安新区“三带、九片、多廊”的绿色空间骨架基本形成,一幅蓝绿交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优美画卷正在有序铺展。

从秀林驿站一路向北20公里,便来到生态用地18平方公里的雄安郊野公园。雄安郊野公园不仅是一座供市民休闲游憩的城市公共设施,也发挥着大型林地的生态屏障、水源涵养作用,成为雄安新区北部绿色生态门户。

生态廊道建设正在加快推进。启动区中央绿谷和东部溪谷交汇的“双谷”生态廊道是启动区核心绿色空间,以“一廊、双谷、三湖、十区、十八园”为总体结构,将承担启动区优化空间结构、改善人居环境、保障城市生态安全等功能。

良好的生态环境,正在全力托起“妙不可言、心向往之”的未来之城,雄安新区居民和疏解人员将享受到“300米进公园、1公里进林带、3公里进森林,林荫道100%覆盖”的优质城市生活。

创新之城

——先行先试、率先突破,努力打造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

新区之新,要义是创新,关键在改革。

站在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关键历史节点,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面向雄安新区提出一批改革开放新举措,展现我国深化改革发展成果。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省委、省政府大力弘扬新时代改革创新精神,奏响雄安新区改革开放最强音。

今年2月23日,我省召开雄安新区建设发展座谈会。王东峰在会议上强调,要始终聚焦雄安新区体制机制创新,全面提升工作质量、效率和水平。认真落实中央支持雄安新区改革发展的各项政策,坚持雄安事情雄安办,加大“放管服”、政务服务、住房保障、人才人口管理、投资项目审批、金融等改革力度,进一步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加快形成新形象、建设新功能、发展新产业、聚集新人才、构建新机制。雄安,正努力打造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全力朝着“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迈进。

开拓新产业,高水平创新要素加速聚集——

一批高端高新产业在雄安布局。中国(雄安新区)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朱各庄产业园有序运转;30余家北京知名智能化设备制造商落户雄安智绘未来科技园;全国首个“区块链+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顺利落地。截至目前,已有北京疏解的上百家高端高新企业在雄安新区核准工商注册登记。

国际一流科创平台在雄安搭建。设立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国家信息中心、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分别在雄安设立分中心和分院;中国科学院与河北省人民政府共建中国科学院雄安创新研究院,打造新时期国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建设新城市,智能化城市“破茧而出”——

明媚春光下,雄安市民服务中心。蓝色百度Apollo无人驾驶车辆“逍遥自在”地行驶在路面。转弯、路面避让、停车……各项操作行云流水。

从智慧路灯、智能井盖、智慧泊车,到雄安森林大数据系统对“千年秀林”的网上监管,数字基因无处不在;从城市计算中心、自主可控区块链平台的搭建,到16项数字城市标准的出台、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落地,智能城市呼之欲出。

蓝图上,这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城市——两个雄安,齐头并进。一个是一砖一瓦砌成的实体城市,一个是数字网络搭建的虚拟城市。新区每建设一栋楼,都会在数字雄安平台上生成一栋数字大楼。现实中哪怕更换一盏路灯,都能显示出来。

雄安,将成为中国第一个全域实现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孪生建设的城市,第一个全域按照绿色标准建设的城市,第一个全域按照智能交通布局的城市,第一个全域按照全生命周期理念规划建设运营管理的城市。

创设新制度,改革开放新体制、新机制率先突破——

沃野千里宜纵马,一张白纸好作画。雄安开出了一张前所未有的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清单。

行政体制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先后出台项目审批、财税金融、扩大开放、住房保障、科技创新等20余项创新政策,下放省级行政许可审批权343项。推行“一枚印章管到底”全贯通服务,加快由开发区管理体制向城市管理体制过渡。

法治护航未来之城行稳致远。2021年9月1日,《河北雄安新区条例》正式实施。这是第一部关于支持雄安新区改革创新和建设发展的综合性法规。此外,安新县法院、检察院分别加挂白洋淀环境资源法庭、生态环境保护检察室牌子,新区法院设立知识产权审判庭。一系列司法体制机制创新,为新区建设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人才新政聚五湖四海精英。雄安新区实行大部门制和扁平化管理,工作人员实行聘任制和年薪制。推出包括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等10个专项计划在内的“雄才计划”,积极推行积分落户政策。截至目前,新区累计选录招聘清华、北大等“双一流”高校人才1000余名,柔性引进院士、专家等高端人才12名,项目合作引进规划建设重点领域人才100余名。新增各类创新创业人才1.3万余人。

身处波澜壮阔的伟大时代,推进改革创新的伟大事业。雄安新区始终保持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正在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改革开放新高地。

人民之城

——以人为本、宜居宜业,让新区百姓在共建共享中过上更好生活

“人民城市为人民。”

2019年1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到雄安新区考察时谆谆叮嘱:“雄安新区有125万当地百姓,要做好百姓就业这篇文章,让他们共享发展成果。我们可不是为了一个漂亮新城,而恰恰建新城是为了老百姓过上更好生活。”

深深牵挂,浓浓情意,折射出人民领袖真挚的为民情怀。

把总书记嘱托的事办好!省委、省政府和雄安新区用心用情用力做好群众回迁安置工作,努力做好就业、产业、创业、物业致富大文章,着力解决好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实际问题,让新区群众在共建共享中得到更多实惠。

新区百姓忘不了这个冬天。

2021年入冬时节,雄安新区首个集中建成区——容东片区迎来1万余户、3万余人回迁安置。

2021年12月4日,王东峰、王正谱来到容东片区胡村社区,走进回迁群众宋宝财家中,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关切询问回迁后的生活情况。宋宝财激动地说,以前从来没有想到自己能够住进像城里人一样的房子,过上这么幸福的生活,打心眼里感恩习近平总书记、感谢党中央。

听闻此言,王东峰说,让雄安新区广大群众在新区建设发展进程中得到实惠、感到幸福,是党中央的明确要求,更是总书记的关怀。当地有关部门和社区干部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深化“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着力解决群众就业、增收、教育、医疗、养老、托幼等急难愁盼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人民幸福,“国之大者”。

让“雄安质量”的成效既体现在发展的“颜值”上,又舒展在人民的“笑脸”上。

这是一名农村妇女的“再出发”——

回迁到容东片区闻梅苑小区后,容城县大河镇河西村的李艳红在八于社区的帮助下,找了一份做保洁员的工作,地点就在自家小区对面的杏秋苑。

千方百计解决群众“就业难”。从设立之初,雄安新区就认真实施就业创业十大行动,累计开展就业培训12万多人次。针对回迁群众,组织专场招聘会,为回迁居民提供保洁、绿化、运营、保安等3000个定向岗位。陆续开展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月、用工对接会等招聘活动,提供岗位14万个。

这是一个孩子的新收获——

“看,这些都是我制作的!”眼镜、花瓶、拱桥……每逢有人来参观,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雄安校区六年级学生张恒业,都会拿出自己制作的3D打印作品自豪地介绍。

容东片区成立了雄安容和教育总校,统筹管理辖区32所新建学校,涵盖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居民步行5分钟即可送孩子到幼儿园、10分钟送到小学、15分钟到中学。雄安新区59所各类学校与京津冀56所优质学校建立合作关系,通过办学合作、组团式帮扶等举措提升教育水平。

备受关注的北京市支持雄安新区“三校一院”交钥匙项目正有序推进:北海幼儿园雄安园区已竣工交付,史家胡同小学雄安校区和北京市第四中学雄安校区室内精装修已基本完成,今年秋季将投用招生;雄安宣武医院北京投资部分主体结构已经封顶,预计明年移交。

这是一位患者的幸福感——

“再也不用麻烦孩子送我到城里看病了。”51岁的容城县西各庄村村民老贾笑意融融。经过在容城县贾光乡卫生院的中药调理和针灸治疗,因脑血管病后遗症导致腿脚不便的他终于能下地行走了。为老贾诊治的是容城县中医医院对口帮扶贾光乡卫生院的主任医师安洪泽,他刚刚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进行了三年的学习实践。

让老百姓在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资源。65所京津冀知名医疗卫生机构与雄安三县48家医疗卫生机构、乡镇卫生院结对帮扶,名医专家纷纷入驻三县医疗卫生机构,帮助其建设重点学科,填补了多项技术空白,新区医疗保障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快速提升。

这是一名游客的“小欢喜”——

元旦假期,闫文洁一家从10多公里外的文安县,来到雄县龙湾镇胡各庄村南的“天鹅湖”游玩。看见这里造型别致、充满艺术感的公厕,女儿兴奋地说:“妈妈,这里是厕所吗看上去就像是画画的地方。”

加快建设现代宜居的人居环境。雄安新区开展农村厕所改造提升工程,完成户厕改造81839座,公厕建设251座。通过城乡生活水源置换工程,实现三县城区供水管网全覆盖。改造老旧小区23个,完成255个小区的智慧平安社区前端建设任务,棚户安置房基本建成55752套,新开工37496套。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这座引领未来的雄安新城,也在千方百计留住历史文脉。

2020年夏天,5棵百年枣树,从被拆迁的容城县大河村,移植到在建的悦容公园内。

雄安新区在大规模规划建设之前,便设立了“记得住乡愁”专班,一批凝聚传统文化基因的乡愁遗存被建档存根,形成总数为2367项“乡愁点”的数字坐标总图。新区建设中,一般遵照的原则是古树不挪、古建筑不拆、古牌坊不搬,实在需搬的古树、老物件,也要找合适的地方,让新城市有老场所,让老百姓记得住乡愁。

回首五年奋进路,雄安新区每一天都见证着宏伟蓝图落地的历史时刻,生机勃勃、气象万千。

东风浩荡满眼春。立足于五年成就,展望未来新征程,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燕赵儿女一定能在推进历史性工程的“大考”中不断交出优异答卷,一定能把雄安这座未来之城打造成充分体现新发展理念的高质量发展之城。在这里,人们将看到新时代中国发展的新亮点,瞭望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绚丽前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省部要闻

未来之城沐春风

——河北高标准高质量规划建设雄安新区纪实

记者 吴艳荣 潘文静 郭 东 冯 阳

未来之城雄安,沐浴着和煦春风,每一天都在拔节生长——

塔吊林立、机械轰鸣,是新区大规模开发建设的脉动。

疏解功能、稳妥有序,一批企业、科研单位、高校、医院入驻新区。

碧波荡漾、鱼翔浅底,是“华北明珠”白洋淀的欢唱。

管廊入地、建城上“云”,是智能城市科技创新的鸣响。

今年是雄安新区设立五周年,迈入大规模建设与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同步推进的重要阶段,未来之城加快显雏形、出形象,雄安画卷正徐徐铺展。

五年前的春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又一重大国家战略,落笔河北雄安。

2017年4月1日,新华社受权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

设立河北雄安新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历史性战略选择,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

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倾注大量心血,2017年2月23日和2019年1月16日两次亲临新区实地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雄安新区建设发展提供了强大政治引领、巨大精神动力和科学工作指南。

千年大计,需要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燕赵大地上奏响开创历史、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澎湃乐章。

国家大事,呼唤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担当。燕赵儿女担负起了党、人民和历史赋予的时代使命。

五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央各部委单位和京津等兄弟省区市大力支持,河北省委、省政府切实履行主体责任,认真践行新发展理念,团结带领全省上下和雄安新区共同努力奋斗,推动雄安新区从规划体系编制进入到大规模建设和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同步推进的重要阶段。

以“一张白纸”为起点的雄安,如今城市框架全面拉开、城市风貌逐步提升、启动区容东等重点片区和重大项目建设加速推进,一座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之城正在一步步走来。

样板之城

——千年大计、质量第一,把创造“雄安质量”贯穿新区规划建设全过程

80年代看深圳,90年代看浦东,21世纪看雄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深谋远虑,着眼党和国家发展全局,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以规划建设河北雄安新区为重要突破口,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疏解优化开发的新模式,规划建设区域协调发展新引擎,打造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极。

这是一片习近平总书记倾注大量心血的土地——

2017年2月23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南海出发,驱车100多公里,专程到河北省安新县实地察看规划新区核心区概貌,并主持召开河北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工作座谈会。

习近平总书记郑重告诫:雄安新区将是我们留给子孙后代的历史遗产,必须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理念,努力打造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

2019年1月16日,隆冬时节的华北大地寒气袭人,滴水成冰。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雄安新区考察指导工作,为雄安新区建设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大战略、大手笔、大格局。

规划建设雄安新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赋予河北的重大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为河北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重大历史机遇。

自觉站位大局,服从服务大局,坚定不移落实。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省委、省政府认真履行主体责任,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发展雄安新区。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东峰到河北工作后第一次到基层调研检查,就来到雄安新区,他走村入户、深入工地,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共商新区发展大计。之后,王东峰坚持每半月至少一次到雄安新区现场办公,深入到建设一线指导和推动工作,举全省之力高标准高质量推动国家战略和国家大事落地见效。

省委副书记、省长王正谱多次深入雄安新区调研检查,解难题、抓落实、见成效,努力打造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

千年大计,谋定而后动。

习近平总书记一再谆谆告诫:“把每一寸土地都规划得清清楚楚后再开工建设,不要留历史遗憾。”

聚全球之智,汇各方之力。60多位院士、国内外300多支高水平规划设计团队、3000多名技术人员高质量编制雄安规划。可以说,雄安新区规划编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关注度最高、动用机构最多、涉及领域最广、集聚人才最多的一次城市规划编制。

2018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批复《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标志着雄安新区建设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2018年12月,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国务院批复《河北雄安新区总体规划(2018-2035年)》。

随后,省委、省政府正式印发《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2018-2035年)》和实施意见。

2020年1月,经党中央同意,国务院批复《河北雄安新区起步区控制性规划》和《河北雄安新区启动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期间,雄安防洪、地震安全、能源、综合交通等26个专项规划编制完成,一个全域覆盖、分层管理、分类指导、多规合一的“1+4+26”高标准高质量规划体系基本形成,描绘了新区建设发展的美好蓝图,为新区建设发展提供了规划支撑。

一张蓝图绘到底。“谋定”之后的雄安新区,各项建设发展迅速启动。

从2019年实现以规划为重点向以建设为中心的重大转变,到2020年进入大规模建设新阶段,再到2021年进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大规模开发建设同步推进的重要阶段,在雄安新区这片热土上,二十多万名建设者不断创造崭新的“中国速度”“中国质量”。

“百日成廊”“雄安第一个大型建筑群112天完工”“同样的项目其他地方干3年,雄安1年建成”……建设工地昼夜不停,发展势不可挡。

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全省上下和建设者们忘我奋战,创造了雄安新区高效率高质量建设的奇迹。截至2021年底,新区累计实施重点项目177个,总投资超过6000亿元,完成投资量3500多亿元。新区外围500多公里7条高速国省道骨干路网、城市管廊、城市生态廊道和绿谷水系及200年一遇的环起步区100多公里防洪堤构成雄安新区配套基础设施体系,城市框架正全面拉开。

虎年开工第二天,雄安新区建设按下“快进键”,集中开工43个项目,总投资601亿元。2022年,新区将按照启动区“显雏形、出形象”要求,安排重点项目230多个,年度计划投资3000多亿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贯彻高质量发展要求,创造“雄安质量”,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成为全国的一个样板。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把打造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落实到每一个具体项目上,一批标志性重大工程落地生根、拔地而起。

“轨道上的京津冀”增添新干线——京雄城际铁路于2020年12月27日全线开通运营,雄安高铁站同步投用,雄安到大兴机场最快只需19分钟,到北京西站不到1个小时。这条铁路在建设中采用了70余项创新技术,打造中国智能高铁建设新标杆。

雄安新区设立后第一个大型建筑工程项目——雄安市民服务中心被称为“雄安城建第一标”。项目使用了30多项建筑新技术,在国内民用建筑史上开创了先河,荣获鲁班奖。

雄安新区首个标志性城市建筑群——雄安商务服务中心,包括酒店、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等,通过绿色建筑技术的集成与创新,实现了绿建三星标准全覆盖、局部超低能耗建筑示范引领。

蜘蛛网式线缆不见踪影——水、电、气、暖、网等市政配套基础设施管线全都集纳在地下综合管廊中,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和管理,将高质量发展要求贯穿项目建设全过程。

“四纵三横”外围骨干路网通车——去年5月,京雄高速公路河北段、荣乌高速新线、京德高速公路一期工程同期建成通车。至此,连同既有的京港澳、大广、荣乌、津石4条高速共同构成的雄安新区对外高速公路骨干路网全面形成。

通过卫星俯瞰夜晚的雄安,一道“地上银河”清晰可见。2018年至2020年,新区年度卫星夜光总量三年增长率分别为6.42%、13.37%、52.12%。

协同之城

——有效承接、优化环境,加快建设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

这座未来之城,甫一问世,就注定使命不凡。

“规划建设雄安新区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战略选择,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性工程。”“雄安新区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新区,其定位首先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

牢牢把握功能定位,有力有序承接疏解。

王东峰连续4年率河北省党政代表团到北京市学习考察。2021年9月12日,在两省市召开的京冀协同发展工作交流座谈会上,王东峰指出,要不折不扣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始终坚持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为“牛鼻子”,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加快廊坊北三县与通州区一体化发展,有效承接北京疏解的企业和项目,携手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向广度深度拓展。

新时代肩负新使命,新起点瞄准新高度。加强与中央疏解项目及时对接衔接,突出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企业总部、金融机构、事业单位等重点,雄安新区着力提升承接保障能力,优化承接疏解环境,打造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

——主动对接,重点疏解项目有序落地。

河北牵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不放松,主动对接中央确定疏解清单的单位,共同努力把疏解清单事项变成能够落地落实的实施方案和行动。

前段时间,雄安新区公开挂牌出让的两块土地,由中国中化集团和中国华能集团摘得。加上之前的中国卫星网络集团组建落户雄安,已有多家疏解央企总部完成项目选地供地并有序启动开工建设。中科院雄安创新研究院、中国电信雄安互联网产业园等一批市场化疏解项目开工建设,中央企业在新区设立分支机构等100余家,承接疏解起势良好。

——升级保障,擦亮“雄安服务”品牌。

“给‘雄安效率’点个大大的赞!”北京京冀中安有限公司负责人张先生说,通过“绿色通道”,用了不到一天时间就在雄安新区完成了新公司的注册,拿到了营业执照。北京疏解企业通过绿色通道可实现即来即办、企业开办一日办结,除此之外,雄安新区还在北京开通了政务服务“跨省通办”窗口。

新区成立了由党工委、管委会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的承接疏解保障工作领导小组,设立承接高校、医院、企业总部疏解三个专班,组建新区综合服务中心,提供注册、供地、审批、建设“一条龙”综合服务,以“店小二”的思维、“保姆式”的服务,为疏解企业快速落地创造条件,以最优的服务提升吸引力,集聚高端高新企业和人才。

探索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新区推进“一会三函”审批,建设项目开工审批环节由数十个减少为4个,项目制度性成本大幅下降。政府投资审批类建设项目审批时限压缩至23个工作日,企业投资核准类建设项目审批时限压缩至22个工作日。

今年,雄安新区将推出包括4大类、10项具体改革创新举措的“企业开办2.0版改革”,着力在优化在京企业跨省迁移、打造“15分钟企业服务圈”、深化证照联办改革、拓展告知承诺制等领域实现创新突破、迈上新台阶。

——完善配套,确保疏解对象留得住、发展好。

起步区内38平方公里的启动区,是雄安新区率先建设区域,也是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首要承载地。到今年年底,启动区“四梁八柱”将基本建成,交通路网骨架成型,直通北京的快速通道打通,基础设施和教育、文化、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生态景观体系基本形成。

为进一步满足落地单位和人员住房等生活配套需求,雄安新区按照产城融合、职住平衡、功能匹配要求,坚持成片开发、混合开发、融合开发原则,提前部署综合开发项目。项目集住宅、商业、办公、科研等各种业态于一体,将为新区现有的和几年内新引入的企业提供大量承载空间。

生态之城

——蓝绿交织、水城一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优美画卷有序铺展

“建设雄安新区,一定要把白洋淀修复好、保护好。”

2017年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雄安新区时来到白洋淀,反复强调:“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划定开发边界和生态红线,实现两线合一,着力建设绿色、森林、智慧、水城一体的新区。”

坚持“内外共治、标本兼治、治补并举”,白洋淀开始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系统性生态治理。

决不让一滴污水流入白洋淀!2019年10月,王东峰到位于白洋淀上游的蠡县蠡吾镇暗访检查时,徒步暗访督查追寻严重威胁白洋淀环境的沟渠污水来源和去向,当场要求对全流域排污沟渠、纳污坑塘和工业污水、农村生活污水进行全面排查、治理和整改,列出清单、限期整改到位,并按县分段治理监测水质和考核问责。

2021年4月1日,省人大出台的《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条例》施行,这是涉及雄安新区的第一部地方性法规,对白洋淀及其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作出了系统全面的规范,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最严厉的处罚保护白洋淀。

让水净起来——唐河污水库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2021年6月完工,污水库内垃圾和存余污水成为历史。2018年至2021年,白洋淀流域共实施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重点项目239个。白洋淀农村污水、垃圾、厕所等环境问题一体化综合系统治理先行项目投入运营,78个淀区村的污水、垃圾、粪污直排入淀难题得解。全流域3万余家“散乱污”企业被取缔,实现动态清零,1.3万个非法排污口全部封堵。

让水多起来——统筹黄河、长江、上游水库等多源补水渠道,入淀水量累计达26.66亿立方米,目前白洋淀水位稳定在7.0米左右,水域面积近300平方公里。

让水活起来——大力推进退耕还淀、百淀联通,增强局部水动力,提高了水体自净能力。

今年年初,省生态环境厅传来好消息:恢复蓄水34年来,白洋淀首次全域还清。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白洋淀淀区整体水质为Ⅲ类,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和总磷三项主要指标均同比下降16%以上。这是1988年恢复蓄水有监测记录以来,白洋淀首次实现全域Ⅲ类水,步入全国良好湖泊行列,淀区碧波荡漾,飞鸟翱翔。

2017年以来,从劣Ⅴ类—Ⅴ类—Ⅳ类到Ⅲ类的连续突破,逐年迈上新台阶,白洋淀生态环境和水质发生了历史性新变化,为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发展提供了坚实生态环境支撑。

先植绿、后建城,千年大计从“千年秀林”开篇。

2019年1月1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千年秀林”大清河片林一区造林区域,登上秀林驿站平台远眺。望着一株株摇曳的树苗,总书记欣喜地说:“让它们跟着雄安新区一起慢慢生长。不要搞急就章,不要搞一时的形象工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雄安新区就是要靠这样的生态环境来体现价值、增加吸引力。”

2017年11月13日,雄安新区在“千年秀林”9号地块栽下第一棵树。截至目前,“千年秀林”和郊野公园累计造林45.4万亩、植树2300余万株,五年来雄安新区森林覆盖率由11%提高到32%。

进入3月,容城县平王乡仇小王村村民仇先生每天一早就与工友们来到“千年秀林”,给树木浇水、剪枝。3月11日,他和工友们完成对秀林驿站附近2000亩树木的剪枝任务。“盼着总书记能再来看看,‘千年秀林’的树越长越壮,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

这是一片生态林。树越来越多,天蓝了,鸟多了,空气清新,呼吸顺畅了,野兔、山鸡在“千年秀林”里成了“常见客”。

这是一片雄安标准林。雄安集团生态建设公司正在准备申请“一种土球打包装置及打包方法”实用新型植树专利,此前他们已有多项专利。“千年秀林”工程为新区植树造林提供了全新的技术和施工标准。

这是一片富民林。创建合作造林、森林管护及用工机制,村民提供生态性质土地,先行流转,每年可获得稳定的土地收益金。约有5万名当地群众参与新区植树造林建设,为当地群众增收近2亿元。

这是一片碳汇林。2月14日,雄安新区“千年秀林”碳汇交易启动,现在已进入评估阶段,初期以2.1万亩的林地作试点,碳汇量将达1万吨。条件成熟后,“千年秀林”森林碳汇交易将进行更大范围推广。

随着“千年秀林”的建设和一批城市公园建成运营,雄安新区“三带、九片、多廊”的绿色空间骨架基本形成,一幅蓝绿交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优美画卷正在有序铺展。

从秀林驿站一路向北20公里,便来到生态用地18平方公里的雄安郊野公园。雄安郊野公园不仅是一座供市民休闲游憩的城市公共设施,也发挥着大型林地的生态屏障、水源涵养作用,成为雄安新区北部绿色生态门户。

生态廊道建设正在加快推进。启动区中央绿谷和东部溪谷交汇的“双谷”生态廊道是启动区核心绿色空间,以“一廊、双谷、三湖、十区、十八园”为总体结构,将承担启动区优化空间结构、改善人居环境、保障城市生态安全等功能。

良好的生态环境,正在全力托起“妙不可言、心向往之”的未来之城,雄安新区居民和疏解人员将享受到“300米进公园、1公里进林带、3公里进森林,林荫道100%覆盖”的优质城市生活。

创新之城

——先行先试、率先突破,努力打造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

新区之新,要义是创新,关键在改革。

站在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关键历史节点,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面向雄安新区提出一批改革开放新举措,展现我国深化改革发展成果。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省委、省政府大力弘扬新时代改革创新精神,奏响雄安新区改革开放最强音。

今年2月23日,我省召开雄安新区建设发展座谈会。王东峰在会议上强调,要始终聚焦雄安新区体制机制创新,全面提升工作质量、效率和水平。认真落实中央支持雄安新区改革发展的各项政策,坚持雄安事情雄安办,加大“放管服”、政务服务、住房保障、人才人口管理、投资项目审批、金融等改革力度,进一步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加快形成新形象、建设新功能、发展新产业、聚集新人才、构建新机制。雄安,正努力打造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全力朝着“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迈进。

开拓新产业,高水平创新要素加速聚集——

一批高端高新产业在雄安布局。中国(雄安新区)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朱各庄产业园有序运转;30余家北京知名智能化设备制造商落户雄安智绘未来科技园;全国首个“区块链+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顺利落地。截至目前,已有北京疏解的上百家高端高新企业在雄安新区核准工商注册登记。

国际一流科创平台在雄安搭建。设立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国家信息中心、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分别在雄安设立分中心和分院;中国科学院与河北省人民政府共建中国科学院雄安创新研究院,打造新时期国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建设新城市,智能化城市“破茧而出”——

明媚春光下,雄安市民服务中心。蓝色百度Apollo无人驾驶车辆“逍遥自在”地行驶在路面。转弯、路面避让、停车……各项操作行云流水。

从智慧路灯、智能井盖、智慧泊车,到雄安森林大数据系统对“千年秀林”的网上监管,数字基因无处不在;从城市计算中心、自主可控区块链平台的搭建,到16项数字城市标准的出台、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落地,智能城市呼之欲出。

蓝图上,这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城市——两个雄安,齐头并进。一个是一砖一瓦砌成的实体城市,一个是数字网络搭建的虚拟城市。新区每建设一栋楼,都会在数字雄安平台上生成一栋数字大楼。现实中哪怕更换一盏路灯,都能显示出来。

雄安,将成为中国第一个全域实现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孪生建设的城市,第一个全域按照绿色标准建设的城市,第一个全域按照智能交通布局的城市,第一个全域按照全生命周期理念规划建设运营管理的城市。

创设新制度,改革开放新体制、新机制率先突破——

沃野千里宜纵马,一张白纸好作画。雄安开出了一张前所未有的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清单。

行政体制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先后出台项目审批、财税金融、扩大开放、住房保障、科技创新等20余项创新政策,下放省级行政许可审批权343项。推行“一枚印章管到底”全贯通服务,加快由开发区管理体制向城市管理体制过渡。

法治护航未来之城行稳致远。2021年9月1日,《河北雄安新区条例》正式实施。这是第一部关于支持雄安新区改革创新和建设发展的综合性法规。此外,安新县法院、检察院分别加挂白洋淀环境资源法庭、生态环境保护检察室牌子,新区法院设立知识产权审判庭。一系列司法体制机制创新,为新区建设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人才新政聚五湖四海精英。雄安新区实行大部门制和扁平化管理,工作人员实行聘任制和年薪制。推出包括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等10个专项计划在内的“雄才计划”,积极推行积分落户政策。截至目前,新区累计选录招聘清华、北大等“双一流”高校人才1000余名,柔性引进院士、专家等高端人才12名,项目合作引进规划建设重点领域人才100余名。新增各类创新创业人才1.3万余人。

身处波澜壮阔的伟大时代,推进改革创新的伟大事业。雄安新区始终保持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正在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改革开放新高地。

人民之城

——以人为本、宜居宜业,让新区百姓在共建共享中过上更好生活

“人民城市为人民。”

2019年1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到雄安新区考察时谆谆叮嘱:“雄安新区有125万当地百姓,要做好百姓就业这篇文章,让他们共享发展成果。我们可不是为了一个漂亮新城,而恰恰建新城是为了老百姓过上更好生活。”

深深牵挂,浓浓情意,折射出人民领袖真挚的为民情怀。

把总书记嘱托的事办好!省委、省政府和雄安新区用心用情用力做好群众回迁安置工作,努力做好就业、产业、创业、物业致富大文章,着力解决好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实际问题,让新区群众在共建共享中得到更多实惠。

新区百姓忘不了这个冬天。

2021年入冬时节,雄安新区首个集中建成区——容东片区迎来1万余户、3万余人回迁安置。

2021年12月4日,王东峰、王正谱来到容东片区胡村社区,走进回迁群众宋宝财家中,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关切询问回迁后的生活情况。宋宝财激动地说,以前从来没有想到自己能够住进像城里人一样的房子,过上这么幸福的生活,打心眼里感恩习近平总书记、感谢党中央。

听闻此言,王东峰说,让雄安新区广大群众在新区建设发展进程中得到实惠、感到幸福,是党中央的明确要求,更是总书记的关怀。当地有关部门和社区干部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深化“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着力解决群众就业、增收、教育、医疗、养老、托幼等急难愁盼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人民幸福,“国之大者”。

让“雄安质量”的成效既体现在发展的“颜值”上,又舒展在人民的“笑脸”上。

这是一名农村妇女的“再出发”——

回迁到容东片区闻梅苑小区后,容城县大河镇河西村的李艳红在八于社区的帮助下,找了一份做保洁员的工作,地点就在自家小区对面的杏秋苑。

千方百计解决群众“就业难”。从设立之初,雄安新区就认真实施就业创业十大行动,累计开展就业培训12万多人次。针对回迁群众,组织专场招聘会,为回迁居民提供保洁、绿化、运营、保安等3000个定向岗位。陆续开展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月、用工对接会等招聘活动,提供岗位14万个。

这是一个孩子的新收获——

“看,这些都是我制作的!”眼镜、花瓶、拱桥……每逢有人来参观,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雄安校区六年级学生张恒业,都会拿出自己制作的3D打印作品自豪地介绍。

容东片区成立了雄安容和教育总校,统筹管理辖区32所新建学校,涵盖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居民步行5分钟即可送孩子到幼儿园、10分钟送到小学、15分钟到中学。雄安新区59所各类学校与京津冀56所优质学校建立合作关系,通过办学合作、组团式帮扶等举措提升教育水平。

备受关注的北京市支持雄安新区“三校一院”交钥匙项目正有序推进:北海幼儿园雄安园区已竣工交付,史家胡同小学雄安校区和北京市第四中学雄安校区室内精装修已基本完成,今年秋季将投用招生;雄安宣武医院北京投资部分主体结构已经封顶,预计明年移交。

这是一位患者的幸福感——

“再也不用麻烦孩子送我到城里看病了。”51岁的容城县西各庄村村民老贾笑意融融。经过在容城县贾光乡卫生院的中药调理和针灸治疗,因脑血管病后遗症导致腿脚不便的他终于能下地行走了。为老贾诊治的是容城县中医医院对口帮扶贾光乡卫生院的主任医师安洪泽,他刚刚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进行了三年的学习实践。

让老百姓在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资源。65所京津冀知名医疗卫生机构与雄安三县48家医疗卫生机构、乡镇卫生院结对帮扶,名医专家纷纷入驻三县医疗卫生机构,帮助其建设重点学科,填补了多项技术空白,新区医疗保障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快速提升。

这是一名游客的“小欢喜”——

元旦假期,闫文洁一家从10多公里外的文安县,来到雄县龙湾镇胡各庄村南的“天鹅湖”游玩。看见这里造型别致、充满艺术感的公厕,女儿兴奋地说:“妈妈,这里是厕所吗看上去就像是画画的地方。”

加快建设现代宜居的人居环境。雄安新区开展农村厕所改造提升工程,完成户厕改造81839座,公厕建设251座。通过城乡生活水源置换工程,实现三县城区供水管网全覆盖。改造老旧小区23个,完成255个小区的智慧平安社区前端建设任务,棚户安置房基本建成55752套,新开工37496套。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这座引领未来的雄安新城,也在千方百计留住历史文脉。

2020年夏天,5棵百年枣树,从被拆迁的容城县大河村,移植到在建的悦容公园内。

雄安新区在大规模规划建设之前,便设立了“记得住乡愁”专班,一批凝聚传统文化基因的乡愁遗存被建档存根,形成总数为2367项“乡愁点”的数字坐标总图。新区建设中,一般遵照的原则是古树不挪、古建筑不拆、古牌坊不搬,实在需搬的古树、老物件,也要找合适的地方,让新城市有老场所,让老百姓记得住乡愁。

回首五年奋进路,雄安新区每一天都见证着宏伟蓝图落地的历史时刻,生机勃勃、气象万千。

东风浩荡满眼春。立足于五年成就,展望未来新征程,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燕赵儿女一定能在推进历史性工程的“大考”中不断交出优异答卷,一定能把雄安这座未来之城打造成充分体现新发展理念的高质量发展之城。在这里,人们将看到新时代中国发展的新亮点,瞭望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绚丽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