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播报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媒体播报

新华社:共绘美丽中国新画卷

——写在2024年全国生态日到来之际

发布日期:2024-08-15 07:22 信息来源:新华社 访问量:? 字体 :[ 大 ][ 中 ][ 小 ]

这是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御道口镇附近的风电场(2024年7月26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梁子栋摄)

新华社记者

8月15日,我们迎来2024年全国生态日。今年的主题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2005年8月15日,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安吉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科学论断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在祖国大地上生根、开花。

万里河山,生机盎然。绿色发展正在提速,绿色版图持续扩展,亿万人民共同描绘的美丽中国新画卷徐徐铺展。

护绿增蓝

祖国生态画卷更加美好

远处青山叠翠、绿植茂盛,近处草地上铺着光伏板,几只蜻蜓在轻盈飞舞……很难想象,这个公园似的地方,曾是填埋了江西省南昌市生活垃圾多达24年的“渣山”。

坐落于此的麦园生活垃圾填埋场,之前是敞开式填埋作业,垃圾裸露、蚊蝇滋生、臭气逸散。

2021年,麦园生活垃圾填埋场完成终期封场。当地对垃圾堆体全面覆土覆膜,投资打造固废处理循环经济产业园,并建设了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曾让居民烦心的垃圾“渣山”,正源源不断产生经济和环境效益。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最能给老百姓带来获得感,环境改善了,老百姓体会也最深。”

在各地各部门不懈努力下,我们的家园正变得越来越美。

擦亮蓝天。今年上半年,全国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2.8%,同比上升1.4个百分点;平均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例同比下降1.1个百分点。

共护家园。2023年,我国完成造林、种草改良1.25亿亩,治理沙化石漠化土地2857万亩,实现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连续40年“双增长”。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高水平保护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只有依靠高水平保护才能实现。

面对长江生态环境的严峻形势,习近平总书记曾经痛心地形容,母亲河“病了,病得不轻了”。

2016年1月,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在重庆召开。几年来,总书记主持召开了4次以长江经济带发展为主题的座谈会。“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理念贯穿始终。

近年来,位于长江岸边的湖北省宜昌市猇亭区推进化工企业“关改搬转”,大力修复生态环境的同时,现代化工新材料、新能源及高端装备制造、合成生物等优势产业得到快速发展,经济“含绿量”“含金量”不断提升。

如今,长江干流水质向好,江豚追逐嬉戏,母亲河正在逐步恢复生机活力。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时代新征程上,我国在创造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的同时,正不断绘就更加美好的生态画卷。

深化改革

重塑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10多年前,陕西富平石川河国家湿地公园还是个“荒滩沟”。由于上游水库建设,灌区引水增加,石川河富平段水量骤减,河道垃圾也多。从2014年起,当地对石川河开展系统治理,新建堤防并治理河道。如今,河滨景观公园已成为老百姓休闲娱乐的幸福园。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亿万人民向污染宣战,着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为换回蓝天常在,淘汰“散乱污”企业,实施北方地区清洁取暖,推动货物运输“公转铁”,提高机动车油品排放标准……打出产业、能源、交通结构转型的“组合拳”。为守护碧水长流,全面建立河长制、湖长制,众多河湖实现从“没人管”到“有人管”、从“管不住”到“管得好”的转变,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湖。为留住鸟语花香,大力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提升城乡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能力,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土壤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如期实现固体废物“零进口”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

新时代以来,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现系统性重塑。生态文明载入了党章和宪法,制定修订环境保护法及30余部生态环境法律法规,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实施《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几十项具体改革方案相继出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和生态文明“四梁八柱”性质的制度体系基本形成。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各地转变发展思路,在不断探索与实践中,逐渐走出一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更加协调,绿色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在生态环境质量明显好转的同时,经济总量从2012年53.9万亿元跃升至2023年超过126万亿元。

加快转型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这几天,位于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团结街道双山垭口的早熟苹果迎来丰收,红彤彤的苹果挂在枝头。“大家一定想不到,几年前这里还是一座满目疮痍的废弃矿山吧”云南妹子期丽作为直播平台上的“家乡推荐官”,行走在果园里,正向观众讲述家乡昔日矿山变“金山”的故事。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坚持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

神州大地上,“风”“光”无限好。

一块块光伏板随山地走势连绵起伏,光伏板下青草日渐茂盛,羊群悠闲漫步其间……板上发电、板下牧羊,是光伏基地也是牧场。这个位于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中国绿发尼勒克县400万千瓦风电光伏一体化项目,以“牧光互补”模式助力绿色低碳发展。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国家层面,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部署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工作方案》,树立鼓励可再生能源发展、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的鲜明导向。

全国各地,美丽中国建设的脚步正在加快:在青海,以“生态为纲”的省级地方性法规《青海省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建设条例》8月1日起施行;在浙江,7月24日施行的《杭州市再生资源回收行业污染整治提升实施方案》提出,到2024年底生活垃圾分类实现市区全覆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力以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力以赴加强污染防治,全力以赴改善人民生产生活环境。

面向未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指引下,美丽中国建设将不断迈出新的步伐,不断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 据新华社北京8月14日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媒体播报

这是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御道口镇附近的风电场(2024年7月26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梁子栋摄)

新华社记者

8月15日,我们迎来2024年全国生态日。今年的主题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2005年8月15日,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安吉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科学论断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在祖国大地上生根、开花。

万里河山,生机盎然。绿色发展正在提速,绿色版图持续扩展,亿万人民共同描绘的美丽中国新画卷徐徐铺展。

护绿增蓝

祖国生态画卷更加美好

远处青山叠翠、绿植茂盛,近处草地上铺着光伏板,几只蜻蜓在轻盈飞舞……很难想象,这个公园似的地方,曾是填埋了江西省南昌市生活垃圾多达24年的“渣山”。

坐落于此的麦园生活垃圾填埋场,之前是敞开式填埋作业,垃圾裸露、蚊蝇滋生、臭气逸散。

2021年,麦园生活垃圾填埋场完成终期封场。当地对垃圾堆体全面覆土覆膜,投资打造固废处理循环经济产业园,并建设了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曾让居民烦心的垃圾“渣山”,正源源不断产生经济和环境效益。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最能给老百姓带来获得感,环境改善了,老百姓体会也最深。”

在各地各部门不懈努力下,我们的家园正变得越来越美。

擦亮蓝天。今年上半年,全国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2.8%,同比上升1.4个百分点;平均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例同比下降1.1个百分点。

共护家园。2023年,我国完成造林、种草改良1.25亿亩,治理沙化石漠化土地2857万亩,实现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连续40年“双增长”。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高水平保护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只有依靠高水平保护才能实现。

面对长江生态环境的严峻形势,习近平总书记曾经痛心地形容,母亲河“病了,病得不轻了”。

2016年1月,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在重庆召开。几年来,总书记主持召开了4次以长江经济带发展为主题的座谈会。“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理念贯穿始终。

近年来,位于长江岸边的湖北省宜昌市猇亭区推进化工企业“关改搬转”,大力修复生态环境的同时,现代化工新材料、新能源及高端装备制造、合成生物等优势产业得到快速发展,经济“含绿量”“含金量”不断提升。

如今,长江干流水质向好,江豚追逐嬉戏,母亲河正在逐步恢复生机活力。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时代新征程上,我国在创造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的同时,正不断绘就更加美好的生态画卷。

深化改革

重塑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10多年前,陕西富平石川河国家湿地公园还是个“荒滩沟”。由于上游水库建设,灌区引水增加,石川河富平段水量骤减,河道垃圾也多。从2014年起,当地对石川河开展系统治理,新建堤防并治理河道。如今,河滨景观公园已成为老百姓休闲娱乐的幸福园。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亿万人民向污染宣战,着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为换回蓝天常在,淘汰“散乱污”企业,实施北方地区清洁取暖,推动货物运输“公转铁”,提高机动车油品排放标准……打出产业、能源、交通结构转型的“组合拳”。为守护碧水长流,全面建立河长制、湖长制,众多河湖实现从“没人管”到“有人管”、从“管不住”到“管得好”的转变,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湖。为留住鸟语花香,大力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提升城乡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能力,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土壤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如期实现固体废物“零进口”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

新时代以来,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现系统性重塑。生态文明载入了党章和宪法,制定修订环境保护法及30余部生态环境法律法规,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实施《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几十项具体改革方案相继出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和生态文明“四梁八柱”性质的制度体系基本形成。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各地转变发展思路,在不断探索与实践中,逐渐走出一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更加协调,绿色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在生态环境质量明显好转的同时,经济总量从2012年53.9万亿元跃升至2023年超过126万亿元。

加快转型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这几天,位于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团结街道双山垭口的早熟苹果迎来丰收,红彤彤的苹果挂在枝头。“大家一定想不到,几年前这里还是一座满目疮痍的废弃矿山吧”云南妹子期丽作为直播平台上的“家乡推荐官”,行走在果园里,正向观众讲述家乡昔日矿山变“金山”的故事。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坚持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

神州大地上,“风”“光”无限好。

一块块光伏板随山地走势连绵起伏,光伏板下青草日渐茂盛,羊群悠闲漫步其间……板上发电、板下牧羊,是光伏基地也是牧场。这个位于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中国绿发尼勒克县400万千瓦风电光伏一体化项目,以“牧光互补”模式助力绿色低碳发展。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国家层面,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部署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工作方案》,树立鼓励可再生能源发展、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的鲜明导向。

全国各地,美丽中国建设的脚步正在加快:在青海,以“生态为纲”的省级地方性法规《青海省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建设条例》8月1日起施行;在浙江,7月24日施行的《杭州市再生资源回收行业污染整治提升实施方案》提出,到2024年底生活垃圾分类实现市区全覆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力以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力以赴加强污染防治,全力以赴改善人民生产生活环境。

面向未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指引下,美丽中国建设将不断迈出新的步伐,不断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 据新华社北京8月1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