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播报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媒体播报

河北经济网:黑臭水体治理有良策 一渠碧波清如许

发布日期:2024-06-18 10:16 信息来源:河北经济日报 访问量:? 字体 :[ 大 ][ 中 ][ 小 ]

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吴苗苗 通讯员 苏立强 王长兴

近日,2024年国家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城市名单公布,全国共有12个城市纳入试点支持范围,河北邢台市、邯郸市入选。

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是深入打好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任务。近年来,河北连续开展专项行动,创新工作举措,持续强化完善农村黑臭水体源头防控、问题发现、交办治理、后期监管长效机制。一条条黑臭水体“蝶变”为一道道亮丽风景线。

邢台市临城县西竖村村民经营的农家院。

治黑除臭 尽享“生态红利”

一方水塘旁,垂钓、喂鸭、划船,游客欢声笑语。刚刚过去的端午小长假,位于邢台市临城县西竖村的荷塘渔村农家院生意红火。

“今年接待的游客比去年多了一倍,除了品尝农家饭,感受田园风光,到村里的水塘钓鱼也是游客必体验的项目之一。”农家院主人赵增恩笑着对记者说。

行至村庄东南角,记者看见一处风景秀丽的游园,一湾清澈的池塘映衬着岸边郁郁葱葱的果树,微风拂过,洁净的水面荡起一道道涟漪。

“很难想象几年前这里是我们村民最不愿意经过的地方。”赵增恩指着水塘说,村里原来就有一些天然形成的沟渠坑塘,以前附近的村民把生活污水和垃圾直接倒在岸边,一下雨垃圾就冲到了坑塘里,久而久之,坑塘发黑发臭,岸边杂草丛生。

“冬天还好,一到夏天,臭气难闻,苍蝇乱飞。”赵增恩介绍。

黑臭水体的问题在水里,根源在岸上,核心在治理。近年来,临城县坚持以源头管控为根本,按照“控源截污、水系连通、资源利用”的路线,推进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工作。

吸粪车在村里作业。

目前,西竖村建起了一座污水处理提升泵站,建设了约2000米的污水处理管网,村里污水抽取至附近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置。此外,还积极开展农村厕所改造工作,帮助村民建设卫生厕所,安排专人收集村民厕所污水,并增设全村的垃圾桶,生活垃圾日产日清。

“坑塘经过清淤疏浚、泥水同治,水质得到改善,清澈见底。我们在周围栽种了桃、杏、梨等果树,水中栽种了水生植物,还播撒了鱼苗,小鱼可以吞噬水体里的有害益生菌,把整个坑塘打造成了微循环的生态景观。”西竖村村支书任月霞介绍,如今,村里将坑塘承包给个人经营,每年给村集体增加2万元收入。

治理后的西竖村坑塘航拍。

据了解,西竖村位于岐山湖景区中心地带,附近还有崆山白云洞、天台山等景点。这几年,村里依托地理优势,通过农村水环境的改善,逐步发展起了乡村旅游。

“在我们西竖村这样的农家乐有30多家,户均年收入超过10万元,400多人从事餐饮、住宿、垂钓、采摘、游船等相关工作,曾经藏污纳垢的‘大麻烦’变成了水清景美的‘生态塘’‘致富塘’,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丰收’。”任月霞说。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目前,邢台市已累计完成2494个村庄生活污水治理,其中,接入城镇管网村庄524个,集中式设施处理村庄410个,黑水(厕所粪水)以及灰水(洗衣水、厨房用水等)分散式治理村庄1560个,治理率达48.3%。

曲周县白寨镇白寨村村委委员李瑞堂正在巡查。

统筹监管 实现“长治久清”

6月14日一早,邯郸市曲周县白寨镇白寨村村委委员李瑞堂就来到老砖厂坑塘周围开始巡查。

“这样的巡查我们每周至少一次,及时打捞清理水面漂浮物,确保水面清洁无污染物,管道无破损。进入汛期以后,我们巡查的次数也会增加。”李瑞堂说,像他这样的监管员,白寨镇有100多位。

白寨村老砖厂坑塘位于村民生活区范围内,曾经村里造纸厂的废水、畜禽养殖废水及周边大量的生活垃圾,让这个废弃的坑塘成了“臭水沟”。如今,记者眼前却是一大片清澈的水面,十来只野鸭在水中悠闲地游来游去,生态浮岛上的黄菖蒲生机勃勃,水下的粉绿狐尾藻随水波摇曳。

“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关乎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我们村坑塘的变化,得益于县里开展的农村黑臭水体集中系统治理。”李瑞堂说。

检测机构工作人员对坑塘水质进行检测。

据了解,2022年,曲周县投资6000多万元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将村民集聚区及外延1000米范围内颜色明显异常、散发难闻气味的水体,以及村民反映强烈的黑臭水体全部纳入综合整治范围。通过排查,全县确定了39处农村黑臭水体,“一塘一策”进行系统治理。

治理仅是一个开始,为建立长效运维机制,曲周县将把农村黑臭水体治理纳入河长制工作中,并把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工作纳入县政府对相关部门和各乡镇的考核,充分发挥坑塘长和网格员作用,按照常态化隐患排查制度,压实监管职责,发现污染隐患立行立改,建立排查整治台账。同时,强化宣传教育,引导群众自觉参与黑臭水体整治的管理和监督工作,不向河道坑塘倾倒垃圾、不错接雨污管道,对破坏水体及周边环境的行为进行监督举报。

王长兴(中)与同事交流坑塘治理措施。

为巩固治理效果,防止返黑返臭,曲周县除了“人防”还有“技防”。

“曲周县建设了视频监控系统,对完成黑臭水体治理的点位推进视频监控摄像头安装、联网工作,对农村黑臭水体及周边污染隐患进行全天候监控监管,利用AI智能分析技术,实现对水面漂浮物、垃圾倾倒、水体周边垃圾堆放的自动识别并报警。”邯郸市生态环境局曲周县分局土壤科科长王长兴说。

日前,邯郸市出台农村黑臭水体长效管控工作方案,提出到2025年全面完成较大面积(2000平方米以上)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并彻底消除风险隐患,确保农村黑臭水体遏制增量、消除存量、动态随清。

承德市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查看污水治理设备。

有序推进 护好“乡愁水脉”

“截至2023年底,河北省排查坑塘沟渠共8.2万余个,排查并消除垃圾隐患、污水隐患、畜禽养殖隐患9千余处,清理垃圾10.8万立方米,累计共排查出农村黑臭水体957个129.8万平方米,已完成整治777个96.7万平方米。剩余180个未完成整治的农村黑臭水体,均采取有效措施制定治理计划有序推进。”河北省生态环境厅土壤生态环境处三级调研员张钊兴在接受采访时说。

美不美,家乡水 。今年以来,河北省生态环境厅研究制定了2024年农村黑臭水体全覆盖巡查监管工作方案,对省级监督、市县检查、乡村巡查等方面工作进行部署,并继续实施省级季度卫星遥感解译通报,严格督促整改验收,切实压实属地责任,开展2024年度重点黑臭水体水质监测工作,更好地掌握水体水质变化情况。截至2024年4月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已完成村庄25534个,治理率为51.9%。

邢台市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对辖区内相关水域进行排查。

“下一步,我们将鼓励河湖长制体系向村级延伸,将属于河道类型的农村黑臭水体排查整治纳入河湖长制管理,并组织建设全省农村黑臭水体监管平台,完善坑塘(沟渠)和农村黑臭水体数据库,建立‘信息采集、问题推送、整改反馈’的动态监管机制。”张钊兴介绍,河北将进一步提升农村黑臭水体整治水平,将农村黑臭水体整治与景观公园、小微湿地建设等有机结合,立足于用,以用促管,推动农村坑塘的资源化利用。

草木葱郁、水清岸绿、鱼翔浅底……为得一渠“清水如许”,探索更多黑臭水体治理模式,河北在“水脉”中锁住浓浓乡愁,绘出一幅和美乡村的生态画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媒体播报

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吴苗苗 通讯员 苏立强 王长兴

近日,2024年国家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城市名单公布,全国共有12个城市纳入试点支持范围,河北邢台市、邯郸市入选。

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是深入打好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任务。近年来,河北连续开展专项行动,创新工作举措,持续强化完善农村黑臭水体源头防控、问题发现、交办治理、后期监管长效机制。一条条黑臭水体“蝶变”为一道道亮丽风景线。

邢台市临城县西竖村村民经营的农家院。

治黑除臭 尽享“生态红利”

一方水塘旁,垂钓、喂鸭、划船,游客欢声笑语。刚刚过去的端午小长假,位于邢台市临城县西竖村的荷塘渔村农家院生意红火。

“今年接待的游客比去年多了一倍,除了品尝农家饭,感受田园风光,到村里的水塘钓鱼也是游客必体验的项目之一。”农家院主人赵增恩笑着对记者说。

行至村庄东南角,记者看见一处风景秀丽的游园,一湾清澈的池塘映衬着岸边郁郁葱葱的果树,微风拂过,洁净的水面荡起一道道涟漪。

“很难想象几年前这里是我们村民最不愿意经过的地方。”赵增恩指着水塘说,村里原来就有一些天然形成的沟渠坑塘,以前附近的村民把生活污水和垃圾直接倒在岸边,一下雨垃圾就冲到了坑塘里,久而久之,坑塘发黑发臭,岸边杂草丛生。

“冬天还好,一到夏天,臭气难闻,苍蝇乱飞。”赵增恩介绍。

黑臭水体的问题在水里,根源在岸上,核心在治理。近年来,临城县坚持以源头管控为根本,按照“控源截污、水系连通、资源利用”的路线,推进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工作。

吸粪车在村里作业。

目前,西竖村建起了一座污水处理提升泵站,建设了约2000米的污水处理管网,村里污水抽取至附近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置。此外,还积极开展农村厕所改造工作,帮助村民建设卫生厕所,安排专人收集村民厕所污水,并增设全村的垃圾桶,生活垃圾日产日清。

“坑塘经过清淤疏浚、泥水同治,水质得到改善,清澈见底。我们在周围栽种了桃、杏、梨等果树,水中栽种了水生植物,还播撒了鱼苗,小鱼可以吞噬水体里的有害益生菌,把整个坑塘打造成了微循环的生态景观。”西竖村村支书任月霞介绍,如今,村里将坑塘承包给个人经营,每年给村集体增加2万元收入。

治理后的西竖村坑塘航拍。

据了解,西竖村位于岐山湖景区中心地带,附近还有崆山白云洞、天台山等景点。这几年,村里依托地理优势,通过农村水环境的改善,逐步发展起了乡村旅游。

“在我们西竖村这样的农家乐有30多家,户均年收入超过10万元,400多人从事餐饮、住宿、垂钓、采摘、游船等相关工作,曾经藏污纳垢的‘大麻烦’变成了水清景美的‘生态塘’‘致富塘’,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丰收’。”任月霞说。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目前,邢台市已累计完成2494个村庄生活污水治理,其中,接入城镇管网村庄524个,集中式设施处理村庄410个,黑水(厕所粪水)以及灰水(洗衣水、厨房用水等)分散式治理村庄1560个,治理率达48.3%。

曲周县白寨镇白寨村村委委员李瑞堂正在巡查。

统筹监管 实现“长治久清”

6月14日一早,邯郸市曲周县白寨镇白寨村村委委员李瑞堂就来到老砖厂坑塘周围开始巡查。

“这样的巡查我们每周至少一次,及时打捞清理水面漂浮物,确保水面清洁无污染物,管道无破损。进入汛期以后,我们巡查的次数也会增加。”李瑞堂说,像他这样的监管员,白寨镇有100多位。

白寨村老砖厂坑塘位于村民生活区范围内,曾经村里造纸厂的废水、畜禽养殖废水及周边大量的生活垃圾,让这个废弃的坑塘成了“臭水沟”。如今,记者眼前却是一大片清澈的水面,十来只野鸭在水中悠闲地游来游去,生态浮岛上的黄菖蒲生机勃勃,水下的粉绿狐尾藻随水波摇曳。

“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关乎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我们村坑塘的变化,得益于县里开展的农村黑臭水体集中系统治理。”李瑞堂说。

检测机构工作人员对坑塘水质进行检测。

据了解,2022年,曲周县投资6000多万元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将村民集聚区及外延1000米范围内颜色明显异常、散发难闻气味的水体,以及村民反映强烈的黑臭水体全部纳入综合整治范围。通过排查,全县确定了39处农村黑臭水体,“一塘一策”进行系统治理。

治理仅是一个开始,为建立长效运维机制,曲周县将把农村黑臭水体治理纳入河长制工作中,并把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工作纳入县政府对相关部门和各乡镇的考核,充分发挥坑塘长和网格员作用,按照常态化隐患排查制度,压实监管职责,发现污染隐患立行立改,建立排查整治台账。同时,强化宣传教育,引导群众自觉参与黑臭水体整治的管理和监督工作,不向河道坑塘倾倒垃圾、不错接雨污管道,对破坏水体及周边环境的行为进行监督举报。

王长兴(中)与同事交流坑塘治理措施。

为巩固治理效果,防止返黑返臭,曲周县除了“人防”还有“技防”。

“曲周县建设了视频监控系统,对完成黑臭水体治理的点位推进视频监控摄像头安装、联网工作,对农村黑臭水体及周边污染隐患进行全天候监控监管,利用AI智能分析技术,实现对水面漂浮物、垃圾倾倒、水体周边垃圾堆放的自动识别并报警。”邯郸市生态环境局曲周县分局土壤科科长王长兴说。

日前,邯郸市出台农村黑臭水体长效管控工作方案,提出到2025年全面完成较大面积(2000平方米以上)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并彻底消除风险隐患,确保农村黑臭水体遏制增量、消除存量、动态随清。

承德市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查看污水治理设备。

有序推进 护好“乡愁水脉”

“截至2023年底,河北省排查坑塘沟渠共8.2万余个,排查并消除垃圾隐患、污水隐患、畜禽养殖隐患9千余处,清理垃圾10.8万立方米,累计共排查出农村黑臭水体957个129.8万平方米,已完成整治777个96.7万平方米。剩余180个未完成整治的农村黑臭水体,均采取有效措施制定治理计划有序推进。”河北省生态环境厅土壤生态环境处三级调研员张钊兴在接受采访时说。

美不美,家乡水 。今年以来,河北省生态环境厅研究制定了2024年农村黑臭水体全覆盖巡查监管工作方案,对省级监督、市县检查、乡村巡查等方面工作进行部署,并继续实施省级季度卫星遥感解译通报,严格督促整改验收,切实压实属地责任,开展2024年度重点黑臭水体水质监测工作,更好地掌握水体水质变化情况。截至2024年4月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已完成村庄25534个,治理率为51.9%。

邢台市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对辖区内相关水域进行排查。

“下一步,我们将鼓励河湖长制体系向村级延伸,将属于河道类型的农村黑臭水体排查整治纳入河湖长制管理,并组织建设全省农村黑臭水体监管平台,完善坑塘(沟渠)和农村黑臭水体数据库,建立‘信息采集、问题推送、整改反馈’的动态监管机制。”张钊兴介绍,河北将进一步提升农村黑臭水体整治水平,将农村黑臭水体整治与景观公园、小微湿地建设等有机结合,立足于用,以用促管,推动农村坑塘的资源化利用。

草木葱郁、水清岸绿、鱼翔浅底……为得一渠“清水如许”,探索更多黑臭水体治理模式,河北在“水脉”中锁住浓浓乡愁,绘出一幅和美乡村的生态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