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播报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媒体播报

河北经济日报:河北:“治水”有高招 乡村焕“新颜”

发布日期:2024-04-23 16:56 信息来源:河北经济日报 访问量:? 字体 :[ 大 ][ 中 ][ 小 ]

来源: 河北经济日报  

2024-04-23 16:43:42

  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吴苗苗 李元华

  这几天,邯郸市丛台区的老乡们享受到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带来的环境改善。截至3月底,丛台区61个行政村全部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实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全覆盖,从“污水靠蒸发”变成“绿水绕农家”。

  农村“治水”,事关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事关乡村振兴“颜值”。近年来,河北省生态环境部门有序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创新,涌现出一批行之有效的模式、经验。截至2023年底,河北省累计完成24680个村庄生活污水治理,治理率达50%。

  扮靓乡村 垃圾坑华丽“转身”

  街道整洁、花园绕房、处处春意盎然,这是记者走进晋州市东里庄镇马家庄村的第一印象,行至村庄西南角,一片湿地上郁郁葱葱生长着的芦苇更增添了几分景致。

冯世敬展示经过污水处理后的“净水”。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吴苗苗 摄

  “想不到吧,这片湿地其实是一座生活污水处理站,采用功能型人工湿地技术,模拟自然湿地功能,村民们将洗漱、做饭的生活污水通过污水管道聚集到这里,经过过滤、沉淀后,利用微生物降解、植物吸收和矿物填料固定的工艺,去除污染物,出水达标排放。”

  晋州市农村污水处理站运维员工冯世敬一边举起手中两个量杯,一边热情地向记者介绍着污水处理站的神奇之处:“生活污水在这里转上一圈,就可以从我右手中的‘废水’变成左手中的‘净水’。达标后的出水可用于村里洒水抑尘、浇灌绿植。”

  据了解,晋州市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与坑塘改造相结合,通过功能型人工湿地技术,实现“污水不出村,出村无污水”的治理目标,达到了“一个污水处理场站,一个乡村湿地公园”的治理效果,有条件的村庄还依托湿地污水处理场站建设村民健身广场。

宋计拴介绍人工湿地给村里带来的变化。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李元华 摄

  “以前这里是垃圾坑,一到夏天臭气难闻,村民都会绕路走,而现在这里成了休闲公园,一到晚上孩子们蹦蹦跳跳,村民唱歌跳舞,旁边的清水池里还投放了鱼苗,一些村民在池边钓鱼,特别热闹。”68岁的宋计拴在村里生活了一辈子,他对这片人工湿地给村里带来的变化赞不绝口。

  截至目前,晋州市通过人工湿地模式已完成34个村庄共40座污水处理站的建设,铺设管道166公里,惠及10万多人。

  “湿地污水处理技术是利用自然的方法解决生态问题,将污水处理设施与环境整治相结合,让治理成效转变为村民实实在在的获得感。”石家庄市生态环境局晋州市分局副局长彭玉宗说。

原来的垃圾坑建成了村民休闲健身的公园。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李元华 摄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日前,河北省召开的“持续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新闻发布会上提出,全力抓好土壤、地下水和农业农村污染治理工作,提升农村环境整治成效,将农村黑臭水体整治与景观公园、小微湿地建设等有机结合,立足于用,以用促管,推动农村坑塘的资源化利用,全面改善农村环境面貌。

  因地制宜 “废水”就地变“肥水”

  4月16日午后,承德市隆化县东风村村民陈凤仓端着半盆洗菜水,泼到了自己院内的园子里。

  “我这可不是乱泼乱倒、不讲卫生啊,县里来的老师说啦,这洗菜水、洗脸水,只要处理好、用对地方,都有大用途。你看我这半盆洗菜水,不就给刚冒头的花苗浇水了,这也是节约了。”陈凤仓笑嘻嘻地说。

  陈凤仓家就只有他们老两口,2023年他家改造了卫生旱厕,加装了气封坐便器,实现了坐便功能,吸污车定期将粪污清掏抽运至县里的人居粪污处理中心进行发酵处理,制成液体有机肥。

陈凤仓把洗菜水洒到院里,给花苗浇水。

  与陈凤仓家几户之隔的村民聂国利家则是另一种污水处理模式。改厕时,聂国利选择了黑灰水协同处置,无害化三格化粪池末端与污水净化槽相连接,一体无害化处理。

  两种模式,让农户厕所的“黑水”和餐厨洗涤的“灰水”都实现了资源化利用,把“废水”变成了“肥水”。

  明明是邻居,为何这两家的污水处理模式不同

  “隆化县地处山区、地域面积广阔,村庄人口密度小、分布松散。立足实际,我们采取的是黑灰分治、单户处理模式。”隆化县人居办副主任张晓静介绍,县人居办抽到生态环境、农业农村、住建等部门业务骨干,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环境整治过程中,深入一村一户实地走访,根据村民家庭人数、院落面积、生活习惯等情况,“量身定制”污水的治理和资源化利用方式,力争做到不改变村民生活习惯的同时,最大限度提升污水治理和资源化利用的效果。

  截至2023年底,隆化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达到55.46%,污水无害化设施处理能力覆盖率达到100%。

承德市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查看污水治理设备。

  承德市生态环境局为解决山区村庄分布零散、可收集灰水量少难度大、铺设管网成本高、运维费用高等问题,持续开展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模式探索,在改厕粪污无害化处理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房前屋后的小花园、小菜园、小果园,探索开展“小三园+”土壤渗滤系统试验,达到生态化、资源化的处理效果,实现灰水低成本、简便处置后的资源化利用。建设和运维的财政投资少,贴近村民生活习惯,得到乡镇干部和村民的认可。

  “最近我们接到一个好消息,生态环境部正式批复,同意承德市开展北方山区农村生活灰水资源化利用试点,承德市成为全国首个获得试点批复的地级市。”承德市生态环境局土壤生态环境科负责人姜静笑着说。

吸粪车在村里作业。

  不仅是承德,近年来,河北省各地都在不断探索农村污水治理新模式、新路径,邱县“厕污一体化”治理模式、滦州市“MBR 膜一体化”污水处理模式、固安县“管网全量收集+集中处理+达标排放”治理模式……全省坚持资源化利用优先,量力而行推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注重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不搞“形象工程”、不搞短期行为,不断提升治理的科学性、针对性。

  “三分建七分管” 长效监管不放松

  衡水市故城县位于河北省东南部,京杭大运河、清凉江、江江河从境内流过。

  县域农村未进行生活污水治理前,老百姓生活污水随意排放,大街小巷污水横流,形成黑臭水体,同时也对京杭大运河等重要水体带来污染隐患。

  “现在我们村可大变样了,很多农户家中都安着一个‘微型处理站’,村民的污水处理意识也越来越高,再也没人把污水随便泼洒了。”故城县房庄镇董学村党支部书记苏彦杰对记者说。

  苏彦杰口中的“微型处理站”是故城县在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过程中探索的“灰水就地利用/黑水转运+资源化利用”分质处理新模式。

村民正在安装污水收集装置。

  农户先把洗菜、洗衣所产生的“灰水”收集起来,再通过自流装置,经隔油沉淀后,清水用来浇菜浇花或者冲洗厕所,这样污水在村民家中就形成闭环,而剩余的黑水再由吸污车就近运送至污水集中处理设施集中处置。

  但建设污水处理设备只是开始,如何建立长效运行机制,不让建成的治污设施“晒太阳”更为关键。

  “我们建立了以县政府为责任主体、乡镇政府为落实主体、村级组织为管理主体、农户为受益主体、第三方机构为服务主体的‘五位一体’运营管护体系,将污水处理厂站及运输车辆委托第三方机构统一运维,运维费用列入县财政年度预算。同时建立监控体系,建设运输车辆统一监管平台,并与运输车GPS联网,实现运输全程监控,落实水质监测制度,对集中处理站出水,还实施定期自行监测和监督性监测相结合的检查监测制度,确保农村生活污水稳定有效处理。”衡水市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靳永超说。

故城县郑口镇污粪水处理站。

  坚持“建管并重”,让故城县在2023年底前完成了232个村庄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惠及村民14.1万人,平均每年节约水资源近26万吨。

  “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中,河北省注重建章立制、长效监管,制定《河北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营维护管理办法(试行)》,压实属地治理责任,加强设施运行维护与管理,引导教育村民养成良好的生产生活习惯。”河北省生态环境厅土壤生态环境处处长崔立昌介绍。

  据了解,到2025年,河北省将环境敏感区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实现全覆盖,农村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全面建立完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长效运维管理机制,农村厕所粪污处理率达到100%。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媒体播报

来源: 河北经济日报  

2024-04-23 16:43:42

  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吴苗苗 李元华

  这几天,邯郸市丛台区的老乡们享受到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带来的环境改善。截至3月底,丛台区61个行政村全部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实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全覆盖,从“污水靠蒸发”变成“绿水绕农家”。

  农村“治水”,事关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事关乡村振兴“颜值”。近年来,河北省生态环境部门有序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创新,涌现出一批行之有效的模式、经验。截至2023年底,河北省累计完成24680个村庄生活污水治理,治理率达50%。

  扮靓乡村 垃圾坑华丽“转身”

  街道整洁、花园绕房、处处春意盎然,这是记者走进晋州市东里庄镇马家庄村的第一印象,行至村庄西南角,一片湿地上郁郁葱葱生长着的芦苇更增添了几分景致。

冯世敬展示经过污水处理后的“净水”。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吴苗苗 摄

  “想不到吧,这片湿地其实是一座生活污水处理站,采用功能型人工湿地技术,模拟自然湿地功能,村民们将洗漱、做饭的生活污水通过污水管道聚集到这里,经过过滤、沉淀后,利用微生物降解、植物吸收和矿物填料固定的工艺,去除污染物,出水达标排放。”

  晋州市农村污水处理站运维员工冯世敬一边举起手中两个量杯,一边热情地向记者介绍着污水处理站的神奇之处:“生活污水在这里转上一圈,就可以从我右手中的‘废水’变成左手中的‘净水’。达标后的出水可用于村里洒水抑尘、浇灌绿植。”

  据了解,晋州市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与坑塘改造相结合,通过功能型人工湿地技术,实现“污水不出村,出村无污水”的治理目标,达到了“一个污水处理场站,一个乡村湿地公园”的治理效果,有条件的村庄还依托湿地污水处理场站建设村民健身广场。

宋计拴介绍人工湿地给村里带来的变化。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李元华 摄

  “以前这里是垃圾坑,一到夏天臭气难闻,村民都会绕路走,而现在这里成了休闲公园,一到晚上孩子们蹦蹦跳跳,村民唱歌跳舞,旁边的清水池里还投放了鱼苗,一些村民在池边钓鱼,特别热闹。”68岁的宋计拴在村里生活了一辈子,他对这片人工湿地给村里带来的变化赞不绝口。

  截至目前,晋州市通过人工湿地模式已完成34个村庄共40座污水处理站的建设,铺设管道166公里,惠及10万多人。

  “湿地污水处理技术是利用自然的方法解决生态问题,将污水处理设施与环境整治相结合,让治理成效转变为村民实实在在的获得感。”石家庄市生态环境局晋州市分局副局长彭玉宗说。

原来的垃圾坑建成了村民休闲健身的公园。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李元华 摄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日前,河北省召开的“持续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新闻发布会上提出,全力抓好土壤、地下水和农业农村污染治理工作,提升农村环境整治成效,将农村黑臭水体整治与景观公园、小微湿地建设等有机结合,立足于用,以用促管,推动农村坑塘的资源化利用,全面改善农村环境面貌。

  因地制宜 “废水”就地变“肥水”

  4月16日午后,承德市隆化县东风村村民陈凤仓端着半盆洗菜水,泼到了自己院内的园子里。

  “我这可不是乱泼乱倒、不讲卫生啊,县里来的老师说啦,这洗菜水、洗脸水,只要处理好、用对地方,都有大用途。你看我这半盆洗菜水,不就给刚冒头的花苗浇水了,这也是节约了。”陈凤仓笑嘻嘻地说。

  陈凤仓家就只有他们老两口,2023年他家改造了卫生旱厕,加装了气封坐便器,实现了坐便功能,吸污车定期将粪污清掏抽运至县里的人居粪污处理中心进行发酵处理,制成液体有机肥。

陈凤仓把洗菜水洒到院里,给花苗浇水。

  与陈凤仓家几户之隔的村民聂国利家则是另一种污水处理模式。改厕时,聂国利选择了黑灰水协同处置,无害化三格化粪池末端与污水净化槽相连接,一体无害化处理。

  两种模式,让农户厕所的“黑水”和餐厨洗涤的“灰水”都实现了资源化利用,把“废水”变成了“肥水”。

  明明是邻居,为何这两家的污水处理模式不同

  “隆化县地处山区、地域面积广阔,村庄人口密度小、分布松散。立足实际,我们采取的是黑灰分治、单户处理模式。”隆化县人居办副主任张晓静介绍,县人居办抽到生态环境、农业农村、住建等部门业务骨干,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环境整治过程中,深入一村一户实地走访,根据村民家庭人数、院落面积、生活习惯等情况,“量身定制”污水的治理和资源化利用方式,力争做到不改变村民生活习惯的同时,最大限度提升污水治理和资源化利用的效果。

  截至2023年底,隆化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达到55.46%,污水无害化设施处理能力覆盖率达到100%。

承德市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查看污水治理设备。

  承德市生态环境局为解决山区村庄分布零散、可收集灰水量少难度大、铺设管网成本高、运维费用高等问题,持续开展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模式探索,在改厕粪污无害化处理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房前屋后的小花园、小菜园、小果园,探索开展“小三园+”土壤渗滤系统试验,达到生态化、资源化的处理效果,实现灰水低成本、简便处置后的资源化利用。建设和运维的财政投资少,贴近村民生活习惯,得到乡镇干部和村民的认可。

  “最近我们接到一个好消息,生态环境部正式批复,同意承德市开展北方山区农村生活灰水资源化利用试点,承德市成为全国首个获得试点批复的地级市。”承德市生态环境局土壤生态环境科负责人姜静笑着说。

吸粪车在村里作业。

  不仅是承德,近年来,河北省各地都在不断探索农村污水治理新模式、新路径,邱县“厕污一体化”治理模式、滦州市“MBR 膜一体化”污水处理模式、固安县“管网全量收集+集中处理+达标排放”治理模式……全省坚持资源化利用优先,量力而行推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注重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不搞“形象工程”、不搞短期行为,不断提升治理的科学性、针对性。

  “三分建七分管” 长效监管不放松

  衡水市故城县位于河北省东南部,京杭大运河、清凉江、江江河从境内流过。

  县域农村未进行生活污水治理前,老百姓生活污水随意排放,大街小巷污水横流,形成黑臭水体,同时也对京杭大运河等重要水体带来污染隐患。

  “现在我们村可大变样了,很多农户家中都安着一个‘微型处理站’,村民的污水处理意识也越来越高,再也没人把污水随便泼洒了。”故城县房庄镇董学村党支部书记苏彦杰对记者说。

  苏彦杰口中的“微型处理站”是故城县在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过程中探索的“灰水就地利用/黑水转运+资源化利用”分质处理新模式。

村民正在安装污水收集装置。

  农户先把洗菜、洗衣所产生的“灰水”收集起来,再通过自流装置,经隔油沉淀后,清水用来浇菜浇花或者冲洗厕所,这样污水在村民家中就形成闭环,而剩余的黑水再由吸污车就近运送至污水集中处理设施集中处置。

  但建设污水处理设备只是开始,如何建立长效运行机制,不让建成的治污设施“晒太阳”更为关键。

  “我们建立了以县政府为责任主体、乡镇政府为落实主体、村级组织为管理主体、农户为受益主体、第三方机构为服务主体的‘五位一体’运营管护体系,将污水处理厂站及运输车辆委托第三方机构统一运维,运维费用列入县财政年度预算。同时建立监控体系,建设运输车辆统一监管平台,并与运输车GPS联网,实现运输全程监控,落实水质监测制度,对集中处理站出水,还实施定期自行监测和监督性监测相结合的检查监测制度,确保农村生活污水稳定有效处理。”衡水市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靳永超说。

故城县郑口镇污粪水处理站。

  坚持“建管并重”,让故城县在2023年底前完成了232个村庄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惠及村民14.1万人,平均每年节约水资源近26万吨。

  “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中,河北省注重建章立制、长效监管,制定《河北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营维护管理办法(试行)》,压实属地治理责任,加强设施运行维护与管理,引导教育村民养成良好的生产生活习惯。”河北省生态环境厅土壤生态环境处处长崔立昌介绍。

  据了解,到2025年,河北省将环境敏感区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实现全覆盖,农村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全面建立完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长效运维管理机制,农村厕所粪污处理率达到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