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播报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媒体播报

河北日报:交通、生态、产业、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持续突破  京津冀三地经济总量超十万亿元

发布日期:2024-02-23 08:12 信息来源:河北日报 访问量:? 字体 :[ 大 ][ 中 ][ 小 ]

■十年来,京津冀三地经济总量连跨5个万亿元台阶,2023年达到10.4万亿元,是2013年的1.9倍

河北日报讯(记者冯阳)今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提出十周年。2月22日,京津冀协同发展联合工作办公室在北京召开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成效新闻发布会。从会上获悉,三地以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为引领,坚定不移疏解非首都功能,推动“两翼”联动发展,唱好京津“双城记”,交通、生态、产业、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持续突破,形成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

十年来,京津冀三地经济总量连跨5个万亿元台阶,2023年达到10.4万亿元,是2013年的1.9倍,区域整体实力持续提升,现代化首都都市圈生机勃勃,扎实向世界级城市群迈进。

牢牢牵住疏解非首都功能“牛鼻子”,北京疏解升级区域性专业市场和物流中心近1000个

十年来,北京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超3000家,疏解升级区域性专业市场和物流中心近1000个,8家市属高校和15家市属医疗卫生机构向外布局,利用拆违腾退空间实施绿化超9200公顷,城乡建设用地减量130平方公里。

通过严格执行北京新增产业禁止和限制目录,高精尖产业发展获得更多空间。北京科技、商务、文化、信息等高精尖产业新设经营主体占比由2013年的40.7%上升至2023年的66.1%。

以疏为进、以舍谋得。北京从聚集资源求增长转向疏解非首都功能谋发展,走出一条减量下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地上、地下、云上“三座城”同生共长,央企在雄安设立子公司及各类分支机构200多家

雄安新区设立6年多来,一座高水平现代化城市正在拔地而起。

“1+4+26”规划体系和“1+N”政策体系基本建立,292个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6500多亿元。“四纵三横”高速公路和对外骨干路网全面建成,京雄城际和雄安站建成投运。白洋淀进入全国水质优良湖泊行列。新建地下管廊141公里,城市大脑等智能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地上、地下、云上“三座城”同生共长。

央属标志性疏解项目压茬推进。首批疏解央企总部建设进展顺利,北京交通大学等4所高校雄安校区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雄安院区开工建设,央企在雄安设立子公司及各类分支机构200多家。

创新高地和创业热土加快打造。雄安高校协同创新联盟正式设立,航天科工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运行,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揭牌运营,源自北京的300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在雄安注册,天津港打造服务雄安新区便捷出海“绿色通道”。

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北京全力支持雄安新区提升综合承载能力,援建的“三校一院”开学开诊,40余所学校、5所医疗卫生机构与雄安新区对接合作。天津一批职业院校、医疗机构持续提供优质技能培训和医疗帮扶。

推动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年均增长率26.5%

协同创新驱动持续发力。2022年三地研发投入强度为4.28%,比2013年提高0.85个百分点,持续高于全国。2022年区域劳动生产率达到18.5万元/人,较2013年基本实现翻倍,创新带动产出效率持续提高。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由2013年的71.2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748.7亿元,年均增长率26.5%。中关村企业在津冀两地设立分支机构超1万家,北京企业对津冀两地企业投资总额2.3万亿元。

产业链群迸发强劲动力。确定“六链五群”产业协同新格局,绘制生物医药等6条重点产业链图谱。京津冀生命健康、保定电力及新能源高端装备两个产业集群获批国家级重点产业集群,产值规模占全国20%以上。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00多家,占全国12%。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累计注册企业近万家,大兴国际机场综合保税区成为全国首个跨省市综合保税区。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实施亿元以上京津项目270个、总投资2037亿元。张家口27个数据中心、153万台服务器投入运营。河北承接京津转入基本单位4.3万家,带动产业转型升级。

在推动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方面,连续五年举办北京通州·河北廊坊北三县项目推介洽谈会,累计签约项目210余个,意向投资额超1500亿元。

京津冀铁路营业里程超1.1万公里,2023年京津冀细颗粒物平均浓度较2014年下降57.3%

交通一体化“加速跑”。

大兴国际机场“凤凰展翅”,北京“双枢纽”机场国际竞争能力显著提升,分工合理、高效协同的津冀港口群加速崛起,货物吞吐量超19亿吨。“轨道上的京津冀”加速形成,京张高铁、京唐城际、津兴城际等开通运营。截至2023年底,京津冀铁路营业里程超1.1万公里,较2013年增长超三成;京津冀高速公路里程近1.1万公里,较2013年增长超四成。京津雄半小时通达、京津冀主要城市1至1.5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

共享更多碧水蓝天。

2023年京津冀细颗粒物平均浓度较2014年下降57.3%。京津水源上游重点流域生态补偿实现全覆盖,2022年京津冀治理区浅层地下水、深层承压水水位较2018年分别回升2.25米、6.72米,永定河等五大主干河流全部重现“流动的河”并贯通入海。植树造林6200多万亩,塞罕坝机械林场被联合国授予“地球卫士奖”“土地生命奖”。

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就业是民生之本。三地城镇新增就业累计1595.6万人。2023年京津冀三地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2013年相比,年均分别增长7.2%、6.9%和8%。

在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三地携手共进。京津200多所中小学幼儿园与河北开展办学合作,三地成立15个特色职教集团(联盟)、24个高校联盟。9300余家定点医疗机构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区域内异地就医实现“同城化”。5000余名京津老人入住环京津周边养老机构。

完善协同发展体制机制,自贸试验区203项政务服务事项“同事同标”

十年来,三地自觉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定式,锚定京津冀协同发展蓝图同心同向发力。

三地党政代表团定期互访学习考察,签署多轮省市间战略合作协议。建立京津冀党政主要领导协商机制,研究部署三地协同主要任务,人大、政协分别开展协同立法、跨区域协商,构建“要事有统筹、任务有督办、落实有专班”工作体系。

值得一提的是,三地抽调精干力量组建京津冀协同发展联合工作办公室,在北京市集中办公,组建15个专题工作组,衔接更加紧密、联动更加高效、推进更加有力。

为深化市场一体化改革,三地落实京津冀营商环境“1+5”合作框架协议,第一批165项资质资格互认,自贸试验区203项政务服务事项“同事同标”。组建京津冀城际铁路投资公司、永定河流域投资公司、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投资基金等投融资主体,成立京津冀企业家联盟,共促民营经济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媒体播报

■十年来,京津冀三地经济总量连跨5个万亿元台阶,2023年达到10.4万亿元,是2013年的1.9倍

河北日报讯(记者冯阳)今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提出十周年。2月22日,京津冀协同发展联合工作办公室在北京召开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成效新闻发布会。从会上获悉,三地以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为引领,坚定不移疏解非首都功能,推动“两翼”联动发展,唱好京津“双城记”,交通、生态、产业、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持续突破,形成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

十年来,京津冀三地经济总量连跨5个万亿元台阶,2023年达到10.4万亿元,是2013年的1.9倍,区域整体实力持续提升,现代化首都都市圈生机勃勃,扎实向世界级城市群迈进。

牢牢牵住疏解非首都功能“牛鼻子”,北京疏解升级区域性专业市场和物流中心近1000个

十年来,北京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超3000家,疏解升级区域性专业市场和物流中心近1000个,8家市属高校和15家市属医疗卫生机构向外布局,利用拆违腾退空间实施绿化超9200公顷,城乡建设用地减量130平方公里。

通过严格执行北京新增产业禁止和限制目录,高精尖产业发展获得更多空间。北京科技、商务、文化、信息等高精尖产业新设经营主体占比由2013年的40.7%上升至2023年的66.1%。

以疏为进、以舍谋得。北京从聚集资源求增长转向疏解非首都功能谋发展,走出一条减量下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地上、地下、云上“三座城”同生共长,央企在雄安设立子公司及各类分支机构200多家

雄安新区设立6年多来,一座高水平现代化城市正在拔地而起。

“1+4+26”规划体系和“1+N”政策体系基本建立,292个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6500多亿元。“四纵三横”高速公路和对外骨干路网全面建成,京雄城际和雄安站建成投运。白洋淀进入全国水质优良湖泊行列。新建地下管廊141公里,城市大脑等智能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地上、地下、云上“三座城”同生共长。

央属标志性疏解项目压茬推进。首批疏解央企总部建设进展顺利,北京交通大学等4所高校雄安校区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雄安院区开工建设,央企在雄安设立子公司及各类分支机构200多家。

创新高地和创业热土加快打造。雄安高校协同创新联盟正式设立,航天科工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运行,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揭牌运营,源自北京的300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在雄安注册,天津港打造服务雄安新区便捷出海“绿色通道”。

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北京全力支持雄安新区提升综合承载能力,援建的“三校一院”开学开诊,40余所学校、5所医疗卫生机构与雄安新区对接合作。天津一批职业院校、医疗机构持续提供优质技能培训和医疗帮扶。

推动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年均增长率26.5%

协同创新驱动持续发力。2022年三地研发投入强度为4.28%,比2013年提高0.85个百分点,持续高于全国。2022年区域劳动生产率达到18.5万元/人,较2013年基本实现翻倍,创新带动产出效率持续提高。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由2013年的71.2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748.7亿元,年均增长率26.5%。中关村企业在津冀两地设立分支机构超1万家,北京企业对津冀两地企业投资总额2.3万亿元。

产业链群迸发强劲动力。确定“六链五群”产业协同新格局,绘制生物医药等6条重点产业链图谱。京津冀生命健康、保定电力及新能源高端装备两个产业集群获批国家级重点产业集群,产值规模占全国20%以上。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00多家,占全国12%。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累计注册企业近万家,大兴国际机场综合保税区成为全国首个跨省市综合保税区。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实施亿元以上京津项目270个、总投资2037亿元。张家口27个数据中心、153万台服务器投入运营。河北承接京津转入基本单位4.3万家,带动产业转型升级。

在推动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方面,连续五年举办北京通州·河北廊坊北三县项目推介洽谈会,累计签约项目210余个,意向投资额超1500亿元。

京津冀铁路营业里程超1.1万公里,2023年京津冀细颗粒物平均浓度较2014年下降57.3%

交通一体化“加速跑”。

大兴国际机场“凤凰展翅”,北京“双枢纽”机场国际竞争能力显著提升,分工合理、高效协同的津冀港口群加速崛起,货物吞吐量超19亿吨。“轨道上的京津冀”加速形成,京张高铁、京唐城际、津兴城际等开通运营。截至2023年底,京津冀铁路营业里程超1.1万公里,较2013年增长超三成;京津冀高速公路里程近1.1万公里,较2013年增长超四成。京津雄半小时通达、京津冀主要城市1至1.5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

共享更多碧水蓝天。

2023年京津冀细颗粒物平均浓度较2014年下降57.3%。京津水源上游重点流域生态补偿实现全覆盖,2022年京津冀治理区浅层地下水、深层承压水水位较2018年分别回升2.25米、6.72米,永定河等五大主干河流全部重现“流动的河”并贯通入海。植树造林6200多万亩,塞罕坝机械林场被联合国授予“地球卫士奖”“土地生命奖”。

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就业是民生之本。三地城镇新增就业累计1595.6万人。2023年京津冀三地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2013年相比,年均分别增长7.2%、6.9%和8%。

在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三地携手共进。京津200多所中小学幼儿园与河北开展办学合作,三地成立15个特色职教集团(联盟)、24个高校联盟。9300余家定点医疗机构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区域内异地就医实现“同城化”。5000余名京津老人入住环京津周边养老机构。

完善协同发展体制机制,自贸试验区203项政务服务事项“同事同标”

十年来,三地自觉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定式,锚定京津冀协同发展蓝图同心同向发力。

三地党政代表团定期互访学习考察,签署多轮省市间战略合作协议。建立京津冀党政主要领导协商机制,研究部署三地协同主要任务,人大、政协分别开展协同立法、跨区域协商,构建“要事有统筹、任务有督办、落实有专班”工作体系。

值得一提的是,三地抽调精干力量组建京津冀协同发展联合工作办公室,在北京市集中办公,组建15个专题工作组,衔接更加紧密、联动更加高效、推进更加有力。

为深化市场一体化改革,三地落实京津冀营商环境“1+5”合作框架协议,第一批165项资质资格互认,自贸试验区203项政务服务事项“同事同标”。组建京津冀城际铁路投资公司、永定河流域投资公司、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投资基金等投融资主体,成立京津冀企业家联盟,共促民营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