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1客户端
6月21日,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天津市生态环境局、河北省生态环境厅联合召开京津冀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工作协调小组工作会议。会上,三地联合签署了《“十四五”时期京津冀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合作框架协议》(以下简称《“十四五”框架协议》)、审议通过了《京津冀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2022年工作要点》,进一步拓宽协同领域、延伸协同深度,齐心协力推动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8年协同 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成效显著
京津冀协同发展明确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三个率先突破的重点领域之一。2015年,京津冀三地(原)环保部门正式签署了《京津冀区域环境保护率先突破合作框架协议》,以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为重点,以统一立法、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测、协同治污等为突破口,联防联控,共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
八年来,京津冀三地生态环境部门齐心协力、携手治污,围绕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水环境联保联治、危险废物跨区域协同处置、生态环境联动执法等重点领域,聚焦北京城市副中心、河北雄安新区等重点区域,推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发展不断走向深入,统一立法、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等实现突破,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实现了大幅改善,区域共享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成果。
2021年,京津冀地区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降至38微克/立方米,其中北京市PM2.5年均浓度降至33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首次全面达标,大气污染治理取得里程碑式突破;京津冀192个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达到或好于Ш类的断面比例为70.4%、同比提高8个百分点,其中北京市达到或好于Ш类国考断面比例提高到75.7%,五大主干河流二十六年来重现“流动的河”并贯通入海。特别是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赛事期间,生态环境部组织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等8省(区、市)进一步深化大气联防联控,京津冀及周边地区PM2.5平均浓度为5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0%,重污染天数同比减少90%以上。“冬奥蓝”“北京蓝”得到国际国内社会一致好评。
1个小组,凝聚1+1+1>3的协同合力
2021年11月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明确要求强化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2022年初,三地生态环境部门联合制定了《关于加强京津冀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工作的通知》,成立京津冀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工作协调小组(以下简称协调小组),推动区域层面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目标、重大任务落地,协商解决跨省(市)重大生态环境问题。
6月21日,京津冀三地生态环境部门签署了《“十四五”框架协议》,标志着三地生态环境部门将继续站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高度,从更大范围优化配置资源,从更多领域协同互利共赢,从更深层次挖潜拓新赋能,推动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取得新成效。
6大方面,生态环保领域率先突破踏上新征程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是生态环境质量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区域协同工作机遇与挑战并存。《“十四五”框架协议》围绕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水环境联保联治、危险废物处置区域合作、绿色低碳协同发展、生态环境执法和应急联动、完善组织协调机制等6大方面,进一步深化三地协同内容,更加突出京津冀地方层面协同的落地实施。
依协议,三地将持续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协同实施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条例,加强机动车超标排放的协同监管;加强饮用水水源地和重点水域水质保护,推进流域治理,完善重点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北京日报:“十四五”期间,京津冀三地持续协同守护“绿水青山”
来源:科技与宣传教育处 时间:2022-06-23
6.21客户端
6月21日,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天津市生态环境局、河北省生态环境厅联合召开京津冀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工作协调小组工作会议。会上,三地联合签署了《“十四五”时期京津冀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合作框架协议》(以下简称《“十四五”框架协议》)、审议通过了《京津冀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2022年工作要点》,进一步拓宽协同领域、延伸协同深度,齐心协力推动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8年协同 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成效显著
京津冀协同发展明确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三个率先突破的重点领域之一。2015年,京津冀三地(原)环保部门正式签署了《京津冀区域环境保护率先突破合作框架协议》,以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为重点,以统一立法、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测、协同治污等为突破口,联防联控,共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
八年来,京津冀三地生态环境部门齐心协力、携手治污,围绕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水环境联保联治、危险废物跨区域协同处置、生态环境联动执法等重点领域,聚焦北京城市副中心、河北雄安新区等重点区域,推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发展不断走向深入,统一立法、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等实现突破,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实现了大幅改善,区域共享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成果。
2021年,京津冀地区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降至38微克/立方米,其中北京市PM2.5年均浓度降至33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首次全面达标,大气污染治理取得里程碑式突破;京津冀192个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达到或好于Ш类的断面比例为70.4%、同比提高8个百分点,其中北京市达到或好于Ш类国考断面比例提高到75.7%,五大主干河流二十六年来重现“流动的河”并贯通入海。特别是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赛事期间,生态环境部组织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等8省(区、市)进一步深化大气联防联控,京津冀及周边地区PM2.5平均浓度为5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0%,重污染天数同比减少90%以上。“冬奥蓝”“北京蓝”得到国际国内社会一致好评。
1个小组,凝聚1+1+1>3的协同合力
2021年11月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明确要求强化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2022年初,三地生态环境部门联合制定了《关于加强京津冀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工作的通知》,成立京津冀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工作协调小组(以下简称协调小组),推动区域层面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目标、重大任务落地,协商解决跨省(市)重大生态环境问题。
6月21日,京津冀三地生态环境部门签署了《“十四五”框架协议》,标志着三地生态环境部门将继续站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高度,从更大范围优化配置资源,从更多领域协同互利共赢,从更深层次挖潜拓新赋能,推动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取得新成效。
6大方面,生态环保领域率先突破踏上新征程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是生态环境质量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区域协同工作机遇与挑战并存。《“十四五”框架协议》围绕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水环境联保联治、危险废物处置区域合作、绿色低碳协同发展、生态环境执法和应急联动、完善组织协调机制等6大方面,进一步深化三地协同内容,更加突出京津冀地方层面协同的落地实施。
依协议,三地将持续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协同实施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条例,加强机动车超标排放的协同监管;加强饮用水水源地和重点水域水质保护,推进流域治理,完善重点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