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播报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媒体播报

河北工人报:生态优先 绿水青山入画来

发布日期:2020-09-30 09:34 信息来源:省生态环境宣传教育中心 访问量:? 字体 :[ 大 ][ 中 ][ 小 ]

 
今年以来,河北举全省之力坚决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本报记者 张莉慧          
 
    据省生态环境厅数据显示,1-8月,全省六项主要大气污染物平均浓度均同比下降,其中PM2.5平均浓度为4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0%。全省平均优良天数161天,同比增加16天,优良天数比例为66.1%。其中,4-8月全省PM2.5平均浓度均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蓝天白云背后是我省今年以来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深入推进大气污染综合治理的结果。
 
    ■“天空日记”折射       
 
    河北综合治污奋斗历程
 
    早上8时,家住省会石府小区的王汝春又准时站在自家阳台上用相机对准了天空。随着“咔嚓”一声响,又一张“天空日记”定格在了他的相机里。
 
    今年75岁的王汝春老人是位摄影爱好者,从2014年起,每天上午8时左右,他都会在自家阳台上,用相机对准西南方向,给当天的天空留个影。近七年的时间里,他一共拍摄了2300多张照片,清晰地记录着石家庄环境空气质量的变化。
 
    “照片的通透感越来越好,这说明咱们的空气质量这几年改善很大。”他告诉记者,前些年拍下的“天空日记”多是灰蒙蒙的,雾霾严重时,近处的楼房都拍不清楚。渐渐地,照片从原来的灰色开始变蓝了,特别是近两年来,蓝天白云越来越常见,远处的高楼也清晰可辨。
 
    王汝春老人镜头里色彩的变化,折射出我省强力推进大气污染综合治理的奋斗历程。
 
    一直以来,偏重的产业结构、偏煤的能源结构、偏公路的交通运输结构是我省产生污染的根源。
 
    治本攻坚,重点突破,为了还老百姓蓝天白云,我省打出了压能、减煤、治企、降尘、控车“组合拳”——完成重点涉VOCs工业企业深度治理231家,完成石化等行业泄漏检测与修复142家;5.31万台工程机械和场内车辆等非道路移动机械完成编码登记,13232台非道路移动机械加装改造污染控制装置;交通运输污染逐步降低。
 
    今年,京津冀诞生首部区域协同立法,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条例同一文本同步施行。全省污染防治政策体系日趋完善。
 
    ■“污染大户”          
 
    变身“治污先锋”
 
    初秋的九月,峰峰集团羊东矿矸石山上绿草如茵,绿植高低错落,间或有红的、粉的花朵点缀其中,鸟儿不时从上空飞过。目光所及,满眼皆是自然生态的勃勃生机。以前黑尘飞扬、人人远离的矸石山,(下转二版)
  (上接一版)经过治理、修复,已是一座座青山,与周边的村庄、农田、工业广场构成了一幅和谐相伴的生态画卷。
 
    峰峰集团负责人告诉记者,截至2020年7月底,峰峰集团完成矸石山绿化面积102.6万平方米,实现闲置矸石山绿化率100%、生产矿井矸石山绿化率80%以上,彻底解决了矸石堆积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近年来,我省坚持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强力推进工业污染深度治理,一个个“污染大户”变身“治污先锋”。为了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我省坚定不移压减产能,我省向积攒多年的家底“开刀”。2017年至2019年,全省累计压减退出粗钢产能5187.4万吨、生铁4191万吨、水泥908.9万吨、平板玻璃1970万重量箱、煤炭3407万吨、焦炭1644.8万吨,完成省定工业企业退城搬迁72家,倒逼企业转型升级,推动绿色发展。
 
    空气质量持续好转,蓝天白云渐成常态,人民群众蓝天幸福感持续增强。2020年上半年,河北省PM2.5平均浓度49微克/立方米,较去年同期下降15.5%,为2013年有监测记录以来历史同期最低值;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平均为5.31,同比下降14.5%;优良天数为119天,同比增加15天;PM2.5平均浓度4、5、6月连续三个月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分类管控,            
 
    用法治的力量护卫蓝天
 
    随着秋冬天气的临近,邢台三厦铸铁有限公司销售经理张军祥再也不用担心订单到期交不了货了。以往每到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期间,三厦铸铁都要按照一定比例限产或停产,影响订单按时交付,前年就因此损失了1亿元订单。
 
    从去年10月起,我省在全国率先实施生态环境监管正面清单制度,先后将包括三厦铸铁在内的4463个项目(企业)列入清单,对纳入正面清单的企业和项目加大服务保障力度,推行“非现场”执法手段,减少现场执法检查频次。
 
    坚持保蓝天、保民生、保发展并举,我省实施生态环境监管正面清单制度等差异化管控措施,鼓励先进,限制后进,支持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全面提升。今年7月1日起施行的《河北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更是将差异化管控的成熟经验上升为法律制度,形成长效机制。
 
    用法治的力量护卫蓝天,我省坚持铁腕执法:每月通报全省环境空气质量考核排名,对大气污染防治存在问题的市、县(市、区)进行预警提示、通报批评,甚至进行公开约谈。全省初步形成环境空气质量“国家考市、省考县(市、区)、市考乡镇”的完整考核体系,有效地将大气治理的压力传导到各级政府。
 
    省生态环境厅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省将紧盯秋冬季关键时期,深入开展臭氧系统治理,加快实施去产能和退城搬迁攻坚,积极推进清洁取暖改造,强化散煤流通和使用环节监管,加大农村散煤监督检查力度,指导各地科学制定应急减排措施,强化全过程差异化管控,进一步完善环境监管正面清单,最大程度减少对企业干扰,通过精准减排、有效减排,推动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媒体播报

 
今年以来,河北举全省之力坚决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本报记者 张莉慧          
 
    据省生态环境厅数据显示,1-8月,全省六项主要大气污染物平均浓度均同比下降,其中PM2.5平均浓度为4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0%。全省平均优良天数161天,同比增加16天,优良天数比例为66.1%。其中,4-8月全省PM2.5平均浓度均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蓝天白云背后是我省今年以来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深入推进大气污染综合治理的结果。
 
    ■“天空日记”折射       
 
    河北综合治污奋斗历程
 
    早上8时,家住省会石府小区的王汝春又准时站在自家阳台上用相机对准了天空。随着“咔嚓”一声响,又一张“天空日记”定格在了他的相机里。
 
    今年75岁的王汝春老人是位摄影爱好者,从2014年起,每天上午8时左右,他都会在自家阳台上,用相机对准西南方向,给当天的天空留个影。近七年的时间里,他一共拍摄了2300多张照片,清晰地记录着石家庄环境空气质量的变化。
 
    “照片的通透感越来越好,这说明咱们的空气质量这几年改善很大。”他告诉记者,前些年拍下的“天空日记”多是灰蒙蒙的,雾霾严重时,近处的楼房都拍不清楚。渐渐地,照片从原来的灰色开始变蓝了,特别是近两年来,蓝天白云越来越常见,远处的高楼也清晰可辨。
 
    王汝春老人镜头里色彩的变化,折射出我省强力推进大气污染综合治理的奋斗历程。
 
    一直以来,偏重的产业结构、偏煤的能源结构、偏公路的交通运输结构是我省产生污染的根源。
 
    治本攻坚,重点突破,为了还老百姓蓝天白云,我省打出了压能、减煤、治企、降尘、控车“组合拳”——完成重点涉VOCs工业企业深度治理231家,完成石化等行业泄漏检测与修复142家;5.31万台工程机械和场内车辆等非道路移动机械完成编码登记,13232台非道路移动机械加装改造污染控制装置;交通运输污染逐步降低。
 
    今年,京津冀诞生首部区域协同立法,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条例同一文本同步施行。全省污染防治政策体系日趋完善。
 
    ■“污染大户”          
 
    变身“治污先锋”
 
    初秋的九月,峰峰集团羊东矿矸石山上绿草如茵,绿植高低错落,间或有红的、粉的花朵点缀其中,鸟儿不时从上空飞过。目光所及,满眼皆是自然生态的勃勃生机。以前黑尘飞扬、人人远离的矸石山,(下转二版)
  (上接一版)经过治理、修复,已是一座座青山,与周边的村庄、农田、工业广场构成了一幅和谐相伴的生态画卷。
 
    峰峰集团负责人告诉记者,截至2020年7月底,峰峰集团完成矸石山绿化面积102.6万平方米,实现闲置矸石山绿化率100%、生产矿井矸石山绿化率80%以上,彻底解决了矸石堆积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近年来,我省坚持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强力推进工业污染深度治理,一个个“污染大户”变身“治污先锋”。为了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我省坚定不移压减产能,我省向积攒多年的家底“开刀”。2017年至2019年,全省累计压减退出粗钢产能5187.4万吨、生铁4191万吨、水泥908.9万吨、平板玻璃1970万重量箱、煤炭3407万吨、焦炭1644.8万吨,完成省定工业企业退城搬迁72家,倒逼企业转型升级,推动绿色发展。
 
    空气质量持续好转,蓝天白云渐成常态,人民群众蓝天幸福感持续增强。2020年上半年,河北省PM2.5平均浓度49微克/立方米,较去年同期下降15.5%,为2013年有监测记录以来历史同期最低值;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平均为5.31,同比下降14.5%;优良天数为119天,同比增加15天;PM2.5平均浓度4、5、6月连续三个月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分类管控,            
 
    用法治的力量护卫蓝天
 
    随着秋冬天气的临近,邢台三厦铸铁有限公司销售经理张军祥再也不用担心订单到期交不了货了。以往每到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期间,三厦铸铁都要按照一定比例限产或停产,影响订单按时交付,前年就因此损失了1亿元订单。
 
    从去年10月起,我省在全国率先实施生态环境监管正面清单制度,先后将包括三厦铸铁在内的4463个项目(企业)列入清单,对纳入正面清单的企业和项目加大服务保障力度,推行“非现场”执法手段,减少现场执法检查频次。
 
    坚持保蓝天、保民生、保发展并举,我省实施生态环境监管正面清单制度等差异化管控措施,鼓励先进,限制后进,支持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全面提升。今年7月1日起施行的《河北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更是将差异化管控的成熟经验上升为法律制度,形成长效机制。
 
    用法治的力量护卫蓝天,我省坚持铁腕执法:每月通报全省环境空气质量考核排名,对大气污染防治存在问题的市、县(市、区)进行预警提示、通报批评,甚至进行公开约谈。全省初步形成环境空气质量“国家考市、省考县(市、区)、市考乡镇”的完整考核体系,有效地将大气治理的压力传导到各级政府。
 
    省生态环境厅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省将紧盯秋冬季关键时期,深入开展臭氧系统治理,加快实施去产能和退城搬迁攻坚,积极推进清洁取暖改造,强化散煤流通和使用环节监管,加大农村散煤监督检查力度,指导各地科学制定应急减排措施,强化全过程差异化管控,进一步完善环境监管正面清单,最大程度减少对企业干扰,通过精准减排、有效减排,推动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