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厅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省厅动态

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理论创新

发布日期:2012-09-25 11:30 信息来源:省生态环境宣传教育中心 访问量:? 字体 :[ 大 ][ 中 ][ 小 ]

——记河北省环境保护厅厅长姬振海和他的团队
发表时间:2012-09-21   来源:中国环境报第8版
 

    2005年以来,河北省环保厅厅长姬振海先后编撰了《生态文明论》、《环境权益论》、《环境安全论》3部书,为探索河北省特色环保新道路提供了指导。而在理论创新的过程中,河北省的环保工作也走在了全国前列,并探索出了一批有借鉴意义的典型经验。


  ——题记


  ◆中国环境报记者 原二军


  2005年3月12日,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在这里召开。


  时任河北省环保局局长的姬振海参加了这次会议。也许是先后从事新闻工作、地方党政领导工作、环保工作积累下的丰富经历,他敏感地捕捉到了这次会议上的“亮点”。

 


  河北省环境保护厅厅长姬振海与学生亲切交流。


  “胡锦涛总书记在会议上提出,要‘切实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在全社会大力进行生态文明教育’,这是总书记首次提出‘生态文明’这一概念。”


  日前,当记者采访河北省环保厅厅长姬振海时,他说,聆听了总书记的讲话后,他感到“生态文明”这一概念的提出,可能意味着一个新的时代即将开启,“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到中国开启了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一样,生态文明理论也必将树立中国环保事业新的里程碑。”


  基于这样的认识,回去后,姬振海迅速和他的同事以及一些环境理论工作者组成一个团队,开始踏上了对生态文明的探索之路。


  经过两年多的艰辛之路,共6章近30万字的《生态文明论》,在2007年7月党的十七大召开之前由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迅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实践需要创新、探索,理论也需要创新、探索。在随后的5年时间里,姬振海和他的团队针对河北省环保实践进行了深入思考,其理论结晶一本接一本问世:2009年5月《环境权益论》出版发行;2011年12月《环境安全论》出版发行。


  3本书出版之后,《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中华读书报》、《中国环境报》等都刊登了书评,有关领导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在批示中指出,这3本书的出版发行,“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这种实践与理论结合的勇气、将实践创新上升为理论创新的精神值得大力提倡。”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指出,这3本书“涉及到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文明形态、公众权利和国家安全,有很强的厚重感,是一套不可多得的好书。”


  我国环境保护的先驱、国家环保局第一任局长曲格平评价说,“这套书回答了一个看来很普通,但却是根本性的问题:环保是什么,做什么以及怎么做的问题,在实践和理论上提供了一套比较系统的思路,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在我们看来,不是说这3本书写得有多完善,而是在于我们对环保理论领域的创新、探索行为,而这种创新和探索,反过来确实指导了河北省的环保工作向前。”姬振海说。


  理论来自于实践,而理论的创新又推动着实践的进一步深入开展。正是有着理论创新,河北省在环保领域内开展的一系列大动作,诸如“双三十”节能减排、河流上下游生态补偿、绿色金融、“三严”执法等一系列典型经验,作为生态文明视野下的成功经验,有了全国范围内的示范意义。


  1、擎起生态文明这面旗帜,环境保护的各项工作就能纲举目张


  在探索环境保护新道路的进程中,实践探索者多,理论探索者少;在理论探索者中,宏观探索者多,而对环保工作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探索者少;在对环保工作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探索者中,单就某一工作侧面探索者多,形成体系者几近空白。河北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这一空白,而这正是探索环境保护新道路的必经之路。


  做好环境保护工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加快经济发展、加速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更是如此,这一点姬振海体会颇深。


  “要破解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环境难题、解决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矛盾,就要围绕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开展具有针对性、战略性、前瞻性的深入研究,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其实,在姬振海跨入环境保护领域的那一刻起,他就开始了理论思索和创新。


  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姬振海就针对河北省环保工作实际情况,认真思索,并于2004年6月4日在《光明日报》刊发理论文章,在全国率先提出了“用科学发展观维护人民的环境权益”的重要观点。


  2005年初,姬振海在《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上发表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若干思考》,并提出,“从我国当前面临的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的严峻形势出发,要完成这一目标(即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建设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实现可持续能力不断增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走生态文明之路,已是当今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前瞻性的理论思考来源于对环境保护工作实际的深刻把握。而在胡锦涛总书记于2005年3月12日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提出“生态文明”概念之后,姬振海感到这可能意味着一个新的时代即将开启。


  开完会回来,姬振海就撰写了一篇有关生态文明的文章。论文以《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生态文明》为题,刊发在了2005年4月21日的《河北日报》理论版上。


  接着,姬振海组织团队成员围绕生态文明的内涵是什么;生态文明有哪些特点;生态文明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间是什么关系;如何建设生态文明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经过两年多的探索、思考,于2007年7月党的十七大召开前半年由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在全国上引起了很大反响。


  做好环境保护工作,为什么要从生态文明的高度上进行思考?


  姬振海认为,环境问题本质上是发展问题,但并非说发展就必然会导致环境污染和破坏,关键是发展理念问题。要想真正把环境保护工作做好,首先就要从更高层次上解决理念问题。掌握了生态文明这个理念,擎起了这面旗帜,环境保护的各项工作就能纲举目张,无往而不利。


  “值得注意的是,时至今日,环境容量已经成为区域布局的重要依据,环境标准已经成为市场准入的重要条件,环境成本已经成为价格形成机制的重要因素,环境管理已经成为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升级的重要手段。环境外交也已成为我国对外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保护已经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重大战略任务。对于这一系列环境与发展之间的深刻变化,只有从生态文明的高度去看待,才能真正把握。”

2、科学发展,以人为本,把环境权益和环境安全放到重要的位置

 


  在《生态文明论》出版发行并受到好评如潮之后,姬振海和他的团队就开始进军新的领域,瞄准了“环境权益”和“环境安全”。


  为什么要关注“环境权益”?姬振海说,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是关爱生命。我们发展经济的目的就是要改善人民生活,但如果经济发展了,环境却恶化了,经济建设的成果就会大打折扣,这其实就是一种迟来的灾难。少数人为了一己私利,污染了环境,破坏了生态,赚取了财富,而自己远走高飞,这是对他人、公众和社会利益的极大损害,会带来更大的社会不公。


  实际上,环保事业发展滞后的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改善和解决,势必会影响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因此,环境保护需要公众参与,人民的环境权益应该得到切实的维护。而环境保护的首要任务就是保障群众的环境权益。


  “另外,环境权益是环境保护向更高层次演进的重要支点。世界上把环境保护分为专业问题、经济问题、政治社会问题、文化伦理问题4个层次。在国际上,环保普遍从政治社会问题向文化层次演化,在这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群众环境权益意识的真正觉醒,是社会各方面对群众环境权益的大力保护。”


  姬振海说,当前,我国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经济社会既处于重要的发展期,又处于矛盾的凸显期。我们已经没有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资本和条件,而解决环境问题正是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问题的切入点,体现的正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可以有效地发挥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


  在整个团队的努力下,2009年,《环境权益论》也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曲格平欣然为本书作序,称赞这部书构建起了环境权益的理论框架,具有勇于探索的时代精神。


  在探索环境权益的同时,姬振海和他的团队又把目光瞄向了“环境安全”这个大领域。


  姬振海认为,近些年来,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是环境形势的严峻状况仍然没有改变。因此,必须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环境保护工作,痛下决心解决环境问题。


  环境安全是环境污染、环境破坏的“升级版”,环境安全中日益严重和恶化的环境问题对人类社会的危害上升到所谓“安全”层次上的威胁。“环境安全这一问题被提出的最大意义,首先在于催人警醒,增强紧迫感,让人们明白是该真正采取行动的时候了,让人们明白是该真正停止行动的时候了。”


  姬振海给记者讲了一个寓言:池塘中有一朵荷花,它每天都长大一倍,即第二天是第一天的两倍,第三天又是第二天的两倍,依次类推,等到了第30天就把整个池塘遮满了,问荷花在什么时候遮满半个池塘?答案是29天。


  “司马迁有言:明者远见于未萌而智者避危于无形。对于我们身边好像司空见惯的环境问题,如果我们不能放眼远眺,不能学会站在时间的终点回望起点,我们就很难发现,虽然还有大大的半个池塘供我们游弋,然而,已经是第29天了。”


  2011年12月《环境安全论》出版,姬振海和团队的付出有了收获。


  这3本书之间是什么关系?姬振海说,这3本书,《生态文明论》是统领、是旗帜,《环境权益论》侧重于人,关注的是人的权益,《环境安全论》侧重于环境本身,“我们的总结是:举着旗帜,想着安全,干着为人民服务的事情。”

3、理论创新来源于不同思想的碰撞,更来源于理论与实践的碰撞

 


  在姬振海的带领下,一批来自环保部门行政管理工作一线的精英与来自高等学府从事环保理论研究的学者,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了一起。他们的相遇正是理论与实践的碰撞,在这种碰撞中,让环保理论真正走出了象牙塔,有了牢固的实践根基。


  在短短几年时间里,《生态文明论》、《环境权益论》、《环境安全论》3本书相继问世,这除了河北省环保厅厅长姬振海注重理论创新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有关,还在于他身后有一批志同道合、并在环保理论创新道路上孜孜追求的人。


  实际工作需要理论的指导,而理论创新更来自于千变万化的实践探索。当过记者、做过县委书记、有过工业大城市的从政经历、做过农业口的工作,在多年的经历中,姬振海都很注重理论的创新,当他投身于环保领域后,这一习惯也延续了下来。


  “要把事情办了,还要说清理。既能说清理,还能把事情办好。这是一个结合的过程。”姬振海说,从事具体实际工作的同志能把事情办好,但未必能说清其中的道理;而从事理论的同志说起道理来能说得非常好,但到具体实际工作中未必能把事情办好,这就需要把理论创新和具体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推动理论工作的创新。


  这种在理论上的前瞻性,以及“环保新道路”的提出,使得理论探索有必要跟上去。在这种情况下,姬振海组织了一个从事理论创新研究的团队来进行研究,主要以河北省环保厅相关人员为主,一些从事环境保护理论研究的大学教授也参与了进来。


  祝晓光,一名河北省环保厅的工作人员,作为这3本书的副主编,参与了这3本书最后的编写。在他的办公室里,记者看到了他积攒的大量剪报和各种写作素材。他从一点一滴资料收集开始,逐步走上了对生态文明、环境权益和生态安全的探索道路。


  “生态文明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中分离出来,这种分离非常重要。”祝晓光说,它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自然与社会生态关系上的具体体现,是天人合一的文明。


  而在环境安全问题上,祝晓光认为,对环境安全展开深入的理论研究,更有助于应对当前日益加剧的环境问题集中暴发的风险。“很多时候,环境风险就如同温水煮青蛙,让很多地方的环保工作者在不知不觉中陷入积重难返的境地,‘安者非一日而安也,危者非一日而危也,皆以积渐然’。”


  在姬振海领衔的写作团队中,除了河北省从事环保行政工作的同志之外,还有来自大学的具有环境科学、环境法学、环境管理等多重学术背景的学者参与。来自河北经贸大学绿色金融研究所的王小江教授就是他们的代表。长期从事绿色金融研究的他告诉记者,金融手段对于环境保护来说,是不可缺少的。因为资金的投入影响到社会环境的变化,“通过对资金的控制,来限制、淘汰、控制对环境不友好的投资行为,能起到行政手段达不到的作用。”


  一批来自环保部门、学术领域的人,在姬振海的带领下,大家齐心协力,深入研究,共同完成了3本书的编写工作,为探索环保新道路做出了贡献。


  经验来源于探索,经验更来源于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后更能发挥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生态文明论》、《环境权益论》、《环境安全论》是河北省环保部门在具体的环保实践中一步步探索、创新的升华,反过来,这种探索、创新也指导着河北省环保工作在创新的道路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绩。


  2009年底,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在河北省考察时指出,河北省4条环保经验在全国有示范效应:一是以“双三十”为龙头,大力推进节能减排;二是以生态补偿,破解水污染治理难题;三是以“三严”执法,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四是制定经济政策推动污染减排。


  这4条经验,无一不是河北省在探索环保新道路上用理论指导实践过程中的探索、创新。这种探索和创新,在推动河北省环保实践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双三十”节能减排示范工程是河北省委、省政府落实节能减排责任制的一次探索,它的主要内容是对占全省污染负荷50%的30个县(市)以及30家国有大中型企业实施节能减排省级考核,3年内摘不掉“黑帽子”,就摘掉“官帽子”。这项与“官帽子”挂钩的考核机制,极大地调动了“双三十”单位推进节能减排的积极性。同时,“双三十”的典型带动,对全省节能减排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引导和带动作用。


  “‘双三十’的措施之有力、奖惩之严明、态度之坚决,都称得上前所未有。而它也有两方面的示范作用和意义:一是明确减排目标责任,严格问责;二是谁节能减排谁得利。3年来,列入‘双三十’示范工程的单位,没有因节能减排而发展不了,相反,发展得更好。”姬振海告诉记者。


  三分政策,七分执行。为了推动“双三十”节能减排示范工程的开展,河北省环保局于2008年出台了文件,强化“三严”执法,即严厉查处环境违法行为、严格审批新建项目环评、严肃追究环境监管失职责任。通过“三严”执法,进一步健全了多部门联合把关、共同推进的污染减排工作机制,这一措施成为了对环境执法思路、机制、手段的一次创新。


  通过生态补偿来破解水污染治理难题是河北省环保部门开展的又一项创新。


  姬振海告诉记者,有一次,利用“五一”假期,他带队对子牙河污染情况进行突击检查。4位正副厅长兵分4路直接杀到排污企业,有一天查到了一个私设暗管偷排污水的造纸厂,当场抓了现行。厂长承认,厂子能靠这样偷排偷放多赚点钱,算下来,每天外排废水4000吨,一年下来就等于多挣400多万元。


  “单靠环保厅突击检查,就是有10万人的编制,累死了也检查不过来。”姬振海说,他最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钥匙”,那就是地方政府各自管好自己那一段。环保不达标怎么办?地方政府部门掏钱。掏多少钱?以什么为标准?以河流出入境断面水质为标准。在这种情况下,生态补偿机制在河北省7大水系全面推行,起到了积极的效果。


  推动绿色信贷政策是河北省环保部门的一项创新性措施。在这方面,河北省环保部门和金融机构紧密联合,在全国率先推出绿色信贷政策执行效果评价制度。


  从2007年6月,在人民银行石家庄中心支行、河北省银监局、原河北省环保局的共同支持下,“河北省环保联合会金融工作委员会”成立。经过几年的运行,河北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做到了“两个百分百”:一是把绿色信贷、防范信贷风险政策融入各商业银行经营战略的比例调整为100%;二是在经营方针中全面体现对国家产业经济政策的落实,把国家产业政策和环境保护政策作为“一票否决”的根据,成为各商业银行(100%)信贷市场准入的基本条件。


  “效果评价是对绿色信贷政策的进一步深化,促使了河北省各金融机构在绿色信贷制度建设等方面贯彻执行国家绿色信贷政策,起到了利用金融资源对经济发展进行引导、支持和保障的作用,有效促进了河北省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姬振海如此评价。


  正是基于实践的探索、创新,为河北省环保事业走在全国前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河北省环保厅厅长姬振海带领他的团队在探索环保新道路中把实践经验升华为理论的结晶——《生态文明论》、《环境权益论》、《环境安全论》,必将在推动探索中国环保新道路的征程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省厅动态

——记河北省环境保护厅厅长姬振海和他的团队
发表时间:2012-09-21   来源:中国环境报第8版
 

    2005年以来,河北省环保厅厅长姬振海先后编撰了《生态文明论》、《环境权益论》、《环境安全论》3部书,为探索河北省特色环保新道路提供了指导。而在理论创新的过程中,河北省的环保工作也走在了全国前列,并探索出了一批有借鉴意义的典型经验。


  ——题记


  ◆中国环境报记者 原二军


  2005年3月12日,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在这里召开。


  时任河北省环保局局长的姬振海参加了这次会议。也许是先后从事新闻工作、地方党政领导工作、环保工作积累下的丰富经历,他敏感地捕捉到了这次会议上的“亮点”。

 


  河北省环境保护厅厅长姬振海与学生亲切交流。


  “胡锦涛总书记在会议上提出,要‘切实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在全社会大力进行生态文明教育’,这是总书记首次提出‘生态文明’这一概念。”


  日前,当记者采访河北省环保厅厅长姬振海时,他说,聆听了总书记的讲话后,他感到“生态文明”这一概念的提出,可能意味着一个新的时代即将开启,“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到中国开启了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一样,生态文明理论也必将树立中国环保事业新的里程碑。”


  基于这样的认识,回去后,姬振海迅速和他的同事以及一些环境理论工作者组成一个团队,开始踏上了对生态文明的探索之路。


  经过两年多的艰辛之路,共6章近30万字的《生态文明论》,在2007年7月党的十七大召开之前由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迅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实践需要创新、探索,理论也需要创新、探索。在随后的5年时间里,姬振海和他的团队针对河北省环保实践进行了深入思考,其理论结晶一本接一本问世:2009年5月《环境权益论》出版发行;2011年12月《环境安全论》出版发行。


  3本书出版之后,《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中华读书报》、《中国环境报》等都刊登了书评,有关领导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在批示中指出,这3本书的出版发行,“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这种实践与理论结合的勇气、将实践创新上升为理论创新的精神值得大力提倡。”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指出,这3本书“涉及到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文明形态、公众权利和国家安全,有很强的厚重感,是一套不可多得的好书。”


  我国环境保护的先驱、国家环保局第一任局长曲格平评价说,“这套书回答了一个看来很普通,但却是根本性的问题:环保是什么,做什么以及怎么做的问题,在实践和理论上提供了一套比较系统的思路,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在我们看来,不是说这3本书写得有多完善,而是在于我们对环保理论领域的创新、探索行为,而这种创新和探索,反过来确实指导了河北省的环保工作向前。”姬振海说。


  理论来自于实践,而理论的创新又推动着实践的进一步深入开展。正是有着理论创新,河北省在环保领域内开展的一系列大动作,诸如“双三十”节能减排、河流上下游生态补偿、绿色金融、“三严”执法等一系列典型经验,作为生态文明视野下的成功经验,有了全国范围内的示范意义。


  1、擎起生态文明这面旗帜,环境保护的各项工作就能纲举目张


  在探索环境保护新道路的进程中,实践探索者多,理论探索者少;在理论探索者中,宏观探索者多,而对环保工作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探索者少;在对环保工作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探索者中,单就某一工作侧面探索者多,形成体系者几近空白。河北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这一空白,而这正是探索环境保护新道路的必经之路。


  做好环境保护工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加快经济发展、加速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更是如此,这一点姬振海体会颇深。


  “要破解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环境难题、解决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矛盾,就要围绕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开展具有针对性、战略性、前瞻性的深入研究,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其实,在姬振海跨入环境保护领域的那一刻起,他就开始了理论思索和创新。


  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姬振海就针对河北省环保工作实际情况,认真思索,并于2004年6月4日在《光明日报》刊发理论文章,在全国率先提出了“用科学发展观维护人民的环境权益”的重要观点。


  2005年初,姬振海在《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上发表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若干思考》,并提出,“从我国当前面临的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的严峻形势出发,要完成这一目标(即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建设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实现可持续能力不断增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走生态文明之路,已是当今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前瞻性的理论思考来源于对环境保护工作实际的深刻把握。而在胡锦涛总书记于2005年3月12日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提出“生态文明”概念之后,姬振海感到这可能意味着一个新的时代即将开启。


  开完会回来,姬振海就撰写了一篇有关生态文明的文章。论文以《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生态文明》为题,刊发在了2005年4月21日的《河北日报》理论版上。


  接着,姬振海组织团队成员围绕生态文明的内涵是什么;生态文明有哪些特点;生态文明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间是什么关系;如何建设生态文明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经过两年多的探索、思考,于2007年7月党的十七大召开前半年由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在全国上引起了很大反响。


  做好环境保护工作,为什么要从生态文明的高度上进行思考?


  姬振海认为,环境问题本质上是发展问题,但并非说发展就必然会导致环境污染和破坏,关键是发展理念问题。要想真正把环境保护工作做好,首先就要从更高层次上解决理念问题。掌握了生态文明这个理念,擎起了这面旗帜,环境保护的各项工作就能纲举目张,无往而不利。


  “值得注意的是,时至今日,环境容量已经成为区域布局的重要依据,环境标准已经成为市场准入的重要条件,环境成本已经成为价格形成机制的重要因素,环境管理已经成为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升级的重要手段。环境外交也已成为我国对外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保护已经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重大战略任务。对于这一系列环境与发展之间的深刻变化,只有从生态文明的高度去看待,才能真正把握。”

2、科学发展,以人为本,把环境权益和环境安全放到重要的位置

 


  在《生态文明论》出版发行并受到好评如潮之后,姬振海和他的团队就开始进军新的领域,瞄准了“环境权益”和“环境安全”。


  为什么要关注“环境权益”?姬振海说,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是关爱生命。我们发展经济的目的就是要改善人民生活,但如果经济发展了,环境却恶化了,经济建设的成果就会大打折扣,这其实就是一种迟来的灾难。少数人为了一己私利,污染了环境,破坏了生态,赚取了财富,而自己远走高飞,这是对他人、公众和社会利益的极大损害,会带来更大的社会不公。


  实际上,环保事业发展滞后的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改善和解决,势必会影响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因此,环境保护需要公众参与,人民的环境权益应该得到切实的维护。而环境保护的首要任务就是保障群众的环境权益。


  “另外,环境权益是环境保护向更高层次演进的重要支点。世界上把环境保护分为专业问题、经济问题、政治社会问题、文化伦理问题4个层次。在国际上,环保普遍从政治社会问题向文化层次演化,在这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群众环境权益意识的真正觉醒,是社会各方面对群众环境权益的大力保护。”


  姬振海说,当前,我国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经济社会既处于重要的发展期,又处于矛盾的凸显期。我们已经没有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资本和条件,而解决环境问题正是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问题的切入点,体现的正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可以有效地发挥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


  在整个团队的努力下,2009年,《环境权益论》也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曲格平欣然为本书作序,称赞这部书构建起了环境权益的理论框架,具有勇于探索的时代精神。


  在探索环境权益的同时,姬振海和他的团队又把目光瞄向了“环境安全”这个大领域。


  姬振海认为,近些年来,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是环境形势的严峻状况仍然没有改变。因此,必须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环境保护工作,痛下决心解决环境问题。


  环境安全是环境污染、环境破坏的“升级版”,环境安全中日益严重和恶化的环境问题对人类社会的危害上升到所谓“安全”层次上的威胁。“环境安全这一问题被提出的最大意义,首先在于催人警醒,增强紧迫感,让人们明白是该真正采取行动的时候了,让人们明白是该真正停止行动的时候了。”


  姬振海给记者讲了一个寓言:池塘中有一朵荷花,它每天都长大一倍,即第二天是第一天的两倍,第三天又是第二天的两倍,依次类推,等到了第30天就把整个池塘遮满了,问荷花在什么时候遮满半个池塘?答案是29天。


  “司马迁有言:明者远见于未萌而智者避危于无形。对于我们身边好像司空见惯的环境问题,如果我们不能放眼远眺,不能学会站在时间的终点回望起点,我们就很难发现,虽然还有大大的半个池塘供我们游弋,然而,已经是第29天了。”


  2011年12月《环境安全论》出版,姬振海和团队的付出有了收获。


  这3本书之间是什么关系?姬振海说,这3本书,《生态文明论》是统领、是旗帜,《环境权益论》侧重于人,关注的是人的权益,《环境安全论》侧重于环境本身,“我们的总结是:举着旗帜,想着安全,干着为人民服务的事情。”

3、理论创新来源于不同思想的碰撞,更来源于理论与实践的碰撞

 


  在姬振海的带领下,一批来自环保部门行政管理工作一线的精英与来自高等学府从事环保理论研究的学者,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了一起。他们的相遇正是理论与实践的碰撞,在这种碰撞中,让环保理论真正走出了象牙塔,有了牢固的实践根基。


  在短短几年时间里,《生态文明论》、《环境权益论》、《环境安全论》3本书相继问世,这除了河北省环保厅厅长姬振海注重理论创新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有关,还在于他身后有一批志同道合、并在环保理论创新道路上孜孜追求的人。


  实际工作需要理论的指导,而理论创新更来自于千变万化的实践探索。当过记者、做过县委书记、有过工业大城市的从政经历、做过农业口的工作,在多年的经历中,姬振海都很注重理论的创新,当他投身于环保领域后,这一习惯也延续了下来。


  “要把事情办了,还要说清理。既能说清理,还能把事情办好。这是一个结合的过程。”姬振海说,从事具体实际工作的同志能把事情办好,但未必能说清其中的道理;而从事理论的同志说起道理来能说得非常好,但到具体实际工作中未必能把事情办好,这就需要把理论创新和具体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推动理论工作的创新。


  这种在理论上的前瞻性,以及“环保新道路”的提出,使得理论探索有必要跟上去。在这种情况下,姬振海组织了一个从事理论创新研究的团队来进行研究,主要以河北省环保厅相关人员为主,一些从事环境保护理论研究的大学教授也参与了进来。


  祝晓光,一名河北省环保厅的工作人员,作为这3本书的副主编,参与了这3本书最后的编写。在他的办公室里,记者看到了他积攒的大量剪报和各种写作素材。他从一点一滴资料收集开始,逐步走上了对生态文明、环境权益和生态安全的探索道路。


  “生态文明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中分离出来,这种分离非常重要。”祝晓光说,它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自然与社会生态关系上的具体体现,是天人合一的文明。


  而在环境安全问题上,祝晓光认为,对环境安全展开深入的理论研究,更有助于应对当前日益加剧的环境问题集中暴发的风险。“很多时候,环境风险就如同温水煮青蛙,让很多地方的环保工作者在不知不觉中陷入积重难返的境地,‘安者非一日而安也,危者非一日而危也,皆以积渐然’。”


  在姬振海领衔的写作团队中,除了河北省从事环保行政工作的同志之外,还有来自大学的具有环境科学、环境法学、环境管理等多重学术背景的学者参与。来自河北经贸大学绿色金融研究所的王小江教授就是他们的代表。长期从事绿色金融研究的他告诉记者,金融手段对于环境保护来说,是不可缺少的。因为资金的投入影响到社会环境的变化,“通过对资金的控制,来限制、淘汰、控制对环境不友好的投资行为,能起到行政手段达不到的作用。”


  一批来自环保部门、学术领域的人,在姬振海的带领下,大家齐心协力,深入研究,共同完成了3本书的编写工作,为探索环保新道路做出了贡献。


  经验来源于探索,经验更来源于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后更能发挥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生态文明论》、《环境权益论》、《环境安全论》是河北省环保部门在具体的环保实践中一步步探索、创新的升华,反过来,这种探索、创新也指导着河北省环保工作在创新的道路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绩。


  2009年底,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在河北省考察时指出,河北省4条环保经验在全国有示范效应:一是以“双三十”为龙头,大力推进节能减排;二是以生态补偿,破解水污染治理难题;三是以“三严”执法,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四是制定经济政策推动污染减排。


  这4条经验,无一不是河北省在探索环保新道路上用理论指导实践过程中的探索、创新。这种探索和创新,在推动河北省环保实践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双三十”节能减排示范工程是河北省委、省政府落实节能减排责任制的一次探索,它的主要内容是对占全省污染负荷50%的30个县(市)以及30家国有大中型企业实施节能减排省级考核,3年内摘不掉“黑帽子”,就摘掉“官帽子”。这项与“官帽子”挂钩的考核机制,极大地调动了“双三十”单位推进节能减排的积极性。同时,“双三十”的典型带动,对全省节能减排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引导和带动作用。


  “‘双三十’的措施之有力、奖惩之严明、态度之坚决,都称得上前所未有。而它也有两方面的示范作用和意义:一是明确减排目标责任,严格问责;二是谁节能减排谁得利。3年来,列入‘双三十’示范工程的单位,没有因节能减排而发展不了,相反,发展得更好。”姬振海告诉记者。


  三分政策,七分执行。为了推动“双三十”节能减排示范工程的开展,河北省环保局于2008年出台了文件,强化“三严”执法,即严厉查处环境违法行为、严格审批新建项目环评、严肃追究环境监管失职责任。通过“三严”执法,进一步健全了多部门联合把关、共同推进的污染减排工作机制,这一措施成为了对环境执法思路、机制、手段的一次创新。


  通过生态补偿来破解水污染治理难题是河北省环保部门开展的又一项创新。


  姬振海告诉记者,有一次,利用“五一”假期,他带队对子牙河污染情况进行突击检查。4位正副厅长兵分4路直接杀到排污企业,有一天查到了一个私设暗管偷排污水的造纸厂,当场抓了现行。厂长承认,厂子能靠这样偷排偷放多赚点钱,算下来,每天外排废水4000吨,一年下来就等于多挣400多万元。


  “单靠环保厅突击检查,就是有10万人的编制,累死了也检查不过来。”姬振海说,他最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钥匙”,那就是地方政府各自管好自己那一段。环保不达标怎么办?地方政府部门掏钱。掏多少钱?以什么为标准?以河流出入境断面水质为标准。在这种情况下,生态补偿机制在河北省7大水系全面推行,起到了积极的效果。


  推动绿色信贷政策是河北省环保部门的一项创新性措施。在这方面,河北省环保部门和金融机构紧密联合,在全国率先推出绿色信贷政策执行效果评价制度。


  从2007年6月,在人民银行石家庄中心支行、河北省银监局、原河北省环保局的共同支持下,“河北省环保联合会金融工作委员会”成立。经过几年的运行,河北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做到了“两个百分百”:一是把绿色信贷、防范信贷风险政策融入各商业银行经营战略的比例调整为100%;二是在经营方针中全面体现对国家产业经济政策的落实,把国家产业政策和环境保护政策作为“一票否决”的根据,成为各商业银行(100%)信贷市场准入的基本条件。


  “效果评价是对绿色信贷政策的进一步深化,促使了河北省各金融机构在绿色信贷制度建设等方面贯彻执行国家绿色信贷政策,起到了利用金融资源对经济发展进行引导、支持和保障的作用,有效促进了河北省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姬振海如此评价。


  正是基于实践的探索、创新,为河北省环保事业走在全国前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河北省环保厅厅长姬振海带领他的团队在探索环保新道路中把实践经验升华为理论的结晶——《生态文明论》、《环境权益论》、《环境安全论》,必将在推动探索中国环保新道路的征程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