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风采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基层风采

雄安新区生态环境局全面做好六篇“水文章” 推进白洋淀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发布日期:2022-08-02 16:23 信息来源:雄安新区生态环境局 访问量:? 字体 :[ 大 ][ 中 ][ 小 ]

为持续巩固和保持白洋淀Ⅲ类水质成果,推进白洋淀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打造白洋淀优美生态环境,雄安新区生态环境局全面做好“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水文化”“水管理”“水经济”六篇“水文章”,加强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努力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雄安。

一是深入巩固“水环境”,着力抓好污染综合治理。树立一盘棋思维,实事求是,对准目标全面发力。科学精准实施生态清淤,消除内源污染;持续推进芦苇平衡收割和资源化利用,常态化开展水草打捞;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严格管控污水直排入淀,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农村黑臭水体排查整治,强化旅游污染管控和船舶升级改造,确保不让一滴污水进入白洋淀。

二是全力保障“水资源”,积极推进生态补水和水系连通。统筹引水、治水和用水,加强水资源调蓄能力建设,坚持多源统筹,制定科学补水方案;探索建立白洋淀水动力模型,科学研判恢复水流和水动力条件,为逐步改善淀区整体水质奠定基础;加快推进百淀联通工程、潴龙河连通马棚淀水域工程,拓展补水路径,提升淀区水环境容量;严格落实河长制工作机制,建立淀区网格化“淀长制”, 持续开展河道“四乱”排查整治和入河入淀排污口规范化整治,确保河道畅通、洁净。

三是坚持营造“水生态”,着力构建淀区良好生态空间。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以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持续开展淀区生态修复,建设生态缓冲带,实施退耕还淀,优化淀区生态格局。修复鸟类栖息地、台田景观,构建多元生境。持续开展淀区增殖放流,加强外来物种防范,维护白洋淀水生态安全。进一步完善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不断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质量,加快推进构建“一淀、三带、九片、多廊”的生态空间格局。积极探索水生态评价考核新路径,转变以水质为单一要素进行评价的方式,将白洋淀作为北方先行先试水生态评价考核试点,为全国水生态评价考核提供有益经验。

四是坚持塑造“水文化”,加快提升白洋淀生态景观。坚持以生态、休闲、红色旅游为主题,建立健全景观管理体制机制,推进旅游管理体制改革,探索景区发展和运营模式,打造具有雄安特色的旅游文化品牌。深入挖掘白洋淀地区历史文化、红色文化、风俗节日等资源,精心选择一批淀中、淀边村作为试点,探索发展业态,展示北方水乡民俗风情,打造水乡文化样板,让白洋淀成为展示新区“新生态形象”的重要窗口。

五是坚持做好“水管理”,持续推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建立健全环境治理的领导责任体系、企业责任体系、全民行动体系、监管体系、市场体系、信用体系、法律法规政策等七大体系,形成导向清晰、决策科学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聚焦队伍建设的短板弱项,建设一支恪尽职守、专业素质高的生态环保铁军,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坚强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撑。通过科学技术创新发挥有关科研项目的支撑作用,组建节能环保、资源再生等专业性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开展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的基础研究与科技攻关。加强国家科技合作与交流,借鉴国内外先进生态环保理念、管理经验及技术手段,提高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水平。

六是深入挖掘“水经济”,加快推进绿色发展。深刻认识良好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让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坚持绿色发展之路,实现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发展生态产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尤其是白洋淀景区旅游,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厕”七大要素,丰富农旅融合项目的功能设施、食品产品、标识标牌等,开发特色名菜和特色产品,让游客“来时有玩的,玩时有吃的,走时有带的,回家有想的”。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基层风采

为持续巩固和保持白洋淀Ⅲ类水质成果,推进白洋淀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打造白洋淀优美生态环境,雄安新区生态环境局全面做好“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水文化”“水管理”“水经济”六篇“水文章”,加强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努力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雄安。

一是深入巩固“水环境”,着力抓好污染综合治理。树立一盘棋思维,实事求是,对准目标全面发力。科学精准实施生态清淤,消除内源污染;持续推进芦苇平衡收割和资源化利用,常态化开展水草打捞;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严格管控污水直排入淀,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农村黑臭水体排查整治,强化旅游污染管控和船舶升级改造,确保不让一滴污水进入白洋淀。

二是全力保障“水资源”,积极推进生态补水和水系连通。统筹引水、治水和用水,加强水资源调蓄能力建设,坚持多源统筹,制定科学补水方案;探索建立白洋淀水动力模型,科学研判恢复水流和水动力条件,为逐步改善淀区整体水质奠定基础;加快推进百淀联通工程、潴龙河连通马棚淀水域工程,拓展补水路径,提升淀区水环境容量;严格落实河长制工作机制,建立淀区网格化“淀长制”, 持续开展河道“四乱”排查整治和入河入淀排污口规范化整治,确保河道畅通、洁净。

三是坚持营造“水生态”,着力构建淀区良好生态空间。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以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持续开展淀区生态修复,建设生态缓冲带,实施退耕还淀,优化淀区生态格局。修复鸟类栖息地、台田景观,构建多元生境。持续开展淀区增殖放流,加强外来物种防范,维护白洋淀水生态安全。进一步完善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不断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质量,加快推进构建“一淀、三带、九片、多廊”的生态空间格局。积极探索水生态评价考核新路径,转变以水质为单一要素进行评价的方式,将白洋淀作为北方先行先试水生态评价考核试点,为全国水生态评价考核提供有益经验。

四是坚持塑造“水文化”,加快提升白洋淀生态景观。坚持以生态、休闲、红色旅游为主题,建立健全景观管理体制机制,推进旅游管理体制改革,探索景区发展和运营模式,打造具有雄安特色的旅游文化品牌。深入挖掘白洋淀地区历史文化、红色文化、风俗节日等资源,精心选择一批淀中、淀边村作为试点,探索发展业态,展示北方水乡民俗风情,打造水乡文化样板,让白洋淀成为展示新区“新生态形象”的重要窗口。

五是坚持做好“水管理”,持续推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建立健全环境治理的领导责任体系、企业责任体系、全民行动体系、监管体系、市场体系、信用体系、法律法规政策等七大体系,形成导向清晰、决策科学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聚焦队伍建设的短板弱项,建设一支恪尽职守、专业素质高的生态环保铁军,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坚强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撑。通过科学技术创新发挥有关科研项目的支撑作用,组建节能环保、资源再生等专业性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开展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的基础研究与科技攻关。加强国家科技合作与交流,借鉴国内外先进生态环保理念、管理经验及技术手段,提高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水平。

六是深入挖掘“水经济”,加快推进绿色发展。深刻认识良好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让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坚持绿色发展之路,实现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发展生态产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尤其是白洋淀景区旅游,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厕”七大要素,丰富农旅融合项目的功能设施、食品产品、标识标牌等,开发特色名菜和特色产品,让游客“来时有玩的,玩时有吃的,走时有带的,回家有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