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风采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基层风采

美好生态引领幸福生活——衡水市打赢蓝天碧水保卫战综述

发布日期:2021-12-31 17:23 信息来源:科技与宣传教育处 访问量:? 字体 :[ 大 ][ 中 ][ 小 ]

    天朗气清,抬头,是醉人的“天空蓝”;碧水泛波,四顾,是怡人的“生态绿”。近年来,如此生态美景,在衡水市民眼里,早已从“奢侈品”成为“寻常事”。

    今年1至11月份,我市PM2.5平均浓度40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6.7%,创有监测数据记录以来历史最低;地表水7个国考断面水质达到目标要求,县级市以上城市集中式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405家企业(单位)纳入环境监管正面清单…… 

    一处处可喜变化、一份份亮丽答卷的背后,是全市上下治理污染之害、雾霾之痛,加压奋进打赢蓝天碧水保卫战的坚定决心和无畏付出。

蓝天白云成为常态

    环境就是民生,蓝天也是幸福。

    有关数据显示,今年1至11月份,我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4.32,在全国168个城市排名中,较去年同期上升8个位次;PM2.5平均浓度40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6.7%,优于今年目标任务11.7个百分点;PM2.5平均浓度创有监测数据记录以来历史最低,4至9月份,全市单月PM2.5平均浓度连续6个月达到国家二级标准;1至11月份,全市达标天数236天,同比增加15天,优良天数占比达到70.7%,同比上升4.7个百分点。

    今年以来,我市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延伸深度、拓展广度,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在关键领域、关键指标上实现了新突破。 臭氧污染攻坚成效明显。我市强力推进活性炭基地建设,实施河北佐英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活性炭再生项目,有效降低中小企业治理成本;全面开展涉VOCs企业治理,制订“一企一策”,推进树立一批标杆企业,形成带动效应。5月20日,生态环境部召开PM2.5和O3污染协同防治“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启动会议,特别邀请我市就驻点跟踪研究组织管理做典型发言。据统计,今年1至11月份,我市以O3为首要污染物的天数为138天,同比减少15天,因O3为首要污染物且超标天数为45天,同比减少18天。

     PM10平均浓度大幅下降。全市所有建筑工地严格落实八个标准,安装视频监控和PM10在线监测设备;严格落实《衡水市人大常委会关于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决定》,严厉打击违法燃放行为,重点时段全市空气质量改善明显;开展“严控露天焚烧、彻底清除隐患”集中攻坚月活动,7月6日至10月15日连续102天无火点,总体管控水平位居全省前列。据统计,今年1至11月份,全市PM10平均浓度6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3.9%。

    应急减排更加科学化。为避免生态环境领域“一刀切”,我市在2020年大气污染源清单排查的基础上,稳步推进应急减排清单修订,全市涉气工业企业完成“一厂一策”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操作方案;全市推动绩效评级调整,共确定A、B级及引领性企业147家;动态调整环境监管正面清单,列入正面清单企业(单位)达405家;制订《衡水市2021-2022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有效开展重污染天气应对攻坚、持续深化产业结构绿色转型攻坚等6个方面、27项具体工作任务。

    治本攻坚,重点突破,全市上下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曾经的高频词“雾霾”出现得越来越少,蓝天白云成为了常态。

碧水长流润泽湖城

    冬日的衡水湖畔、滏阳河边,碧波荡漾的灵动生态依然令人流连忘返。

    今年1至11月份,我市断面水质稳中向好,地表水7个国考断面水质达到目标要求,县级市以上城市集中式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聚焦“三水共治”,我市进一步加大水污染治理,加速水生态修复,加强水资源保护,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加强重点河湖监管。我市落实市、县重点河湖断面巡查巡视及水质自动站数据分析报告预警工作机制,按照“有水监测、无水监管”的原则,对辖区内15条河渠、42个断面共计14项巡查内容,每半天巡查一次,对污染问题及时发现、及时上报、及时解决;建立自动站数据分析报告预警工作群,按日对原始数据进行纵向对比分析,及时发布超标信息;建立“发现问题、快速反应、有效处置”的闭环管理,确保河湖水质稳定达标;积极谋划水污染防治项目,申请国家和省级资金支持,今年共计获得中央和省级水污染防治专项资金3610万元。

    实施衡水湖环境保护。我市完成衡水湖生态环境专项调查及安全评估,推进湖底地形及水动力平衡调查、衡水湖水生态环境健康现状调研及承载能力分析,为科学施治提供了有力支撑;持续开展清凉江、卫千渠、滏东排河、冀码渠等引水河道综合整治;加密衡水湖引水通道水质监测;引水期间对衡水湖引水沿线设置13个监测点位,每日开展水质监测,并对异常数据进行即时预警、开展排查。今年以来,衡水湖考核断面达到Ⅲ类水质。

    强化饮用水水源保护。今年我市将饮用水源环境保护工作重点向农村转移,建立了乡镇级水源地清单,实施衡水市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工程;完成了2020年度城市及县级城市饮用水水源环境状况评估和乡镇级饮用水水源基本信息调查工作;推进饮用水水源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定期监测并向社会公开饮水安全状况信息,保障广大人民群众饮水安全。

    实施入河排污口规范化建设。我市建立入河排污口“一口一档”,按季度动态更新入河排污信息、报送监管情况;统一入河排污口规范化建设标准,提高规范化建设水平;按月开展入河排污口监督性监测,保障企业达标排放;组织各县市区开展入河排污口规范化建设“回头看”工作,逐一进行排污口现场执法检查。 碧水绕城、绿水长流,水生态的持续改善不仅体现在细微的数据里,更看在老百姓的眼中,湖城的“绿色福祉”深入人心。

生态名片越擦越亮

    蓝天绿地碧水,城美人和业兴。生态环境是城市的另一种营商环境。

    今年以来,我市精准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全面提升生态环境执法效能和服务质量,营商环境不断优化,“生态衡水”名片越擦越亮,衡水的城市吸引力与日俱增。

    优化执法方式助力企业规范化管理。市生态环境综合执法支队创新开展“全企体检、全员服务、全面预防”专项行动,共帮扶检查企业8091家,消除问题隐患834个,实现了监管帮扶能力和企业环保治理水平的双提升;推行“预告知+三步法、四同时”执法新模式,做深“督导帮扶监管”服务文章,帮扶企业560余家,消除问题隐患1260余个;建立“明白纸+承诺制”督导帮扶联动机制,共发放“明白纸”1万余张,签订承诺书500余份,企业规范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智慧监管有效提升服务效能。依托生态环境指挥中心,我市不断健全完善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建立了由13个一级网格、132个二级网格、4975个三级网格、6700余名网格长、1.4万名网格员和1.2万名网格监督员组成的县、乡、村三级环境监管网络,着力提升环境治理信息化、精准化、智能化监管水平;充分利用分表计电、在线监测、远程执法、环境执法监管平台等多种科技手段,加强重点行业企业监管,完善污染源自动监测工作制度和第三方运维监督约束机制,建立“非现场”执法监管网络,不断提升环境监管效能。

    扎实开展重污染天气重点行业绩效分级工作。我市对3482家重点行业企业开展重污染天气应对和绩效分级专项帮扶,确定19家A级企业、94家B级企业、34家引领性企业。市生态环境局坚持与气象部门每日会商,秋冬季期间每周一通过“生态衡水”官微向社会推送未来10天空气质量趋势分析,指导企业提前安排调整生产计划。截至12月15日,全市重污染天气预警时长同比2020年减少304小时。

    实施差异化管控,规范轻微违法免罚。我市全面推进正面清单制度化建设,规范差异化管控措施,扩大正面清单范围,全市共405家企业(单位)纳入环境监管正面清单,真正实现对清单企业少打扰、免打扰;明确12种轻微违法行为免罚情形,建立轻微违法问题整改闭环管理工作机制。截至目前,全市共有13起免于处罚轻微违法问题。

    环境美不美、生态好不好,事关人民幸福和永续发展。

    如今,衡水的生态建设深入人心,生态红利持续释放,生态环境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跨越。

    站在新起点,我市将持续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加快推进生态保护修复重点工程,大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让衡水人民在天蓝地绿水秀中共享幸福美好生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基层风采

    天朗气清,抬头,是醉人的“天空蓝”;碧水泛波,四顾,是怡人的“生态绿”。近年来,如此生态美景,在衡水市民眼里,早已从“奢侈品”成为“寻常事”。

    今年1至11月份,我市PM2.5平均浓度40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6.7%,创有监测数据记录以来历史最低;地表水7个国考断面水质达到目标要求,县级市以上城市集中式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405家企业(单位)纳入环境监管正面清单…… 

    一处处可喜变化、一份份亮丽答卷的背后,是全市上下治理污染之害、雾霾之痛,加压奋进打赢蓝天碧水保卫战的坚定决心和无畏付出。

蓝天白云成为常态

    环境就是民生,蓝天也是幸福。

    有关数据显示,今年1至11月份,我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4.32,在全国168个城市排名中,较去年同期上升8个位次;PM2.5平均浓度40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6.7%,优于今年目标任务11.7个百分点;PM2.5平均浓度创有监测数据记录以来历史最低,4至9月份,全市单月PM2.5平均浓度连续6个月达到国家二级标准;1至11月份,全市达标天数236天,同比增加15天,优良天数占比达到70.7%,同比上升4.7个百分点。

    今年以来,我市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延伸深度、拓展广度,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在关键领域、关键指标上实现了新突破。 臭氧污染攻坚成效明显。我市强力推进活性炭基地建设,实施河北佐英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活性炭再生项目,有效降低中小企业治理成本;全面开展涉VOCs企业治理,制订“一企一策”,推进树立一批标杆企业,形成带动效应。5月20日,生态环境部召开PM2.5和O3污染协同防治“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启动会议,特别邀请我市就驻点跟踪研究组织管理做典型发言。据统计,今年1至11月份,我市以O3为首要污染物的天数为138天,同比减少15天,因O3为首要污染物且超标天数为45天,同比减少18天。

     PM10平均浓度大幅下降。全市所有建筑工地严格落实八个标准,安装视频监控和PM10在线监测设备;严格落实《衡水市人大常委会关于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决定》,严厉打击违法燃放行为,重点时段全市空气质量改善明显;开展“严控露天焚烧、彻底清除隐患”集中攻坚月活动,7月6日至10月15日连续102天无火点,总体管控水平位居全省前列。据统计,今年1至11月份,全市PM10平均浓度6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3.9%。

    应急减排更加科学化。为避免生态环境领域“一刀切”,我市在2020年大气污染源清单排查的基础上,稳步推进应急减排清单修订,全市涉气工业企业完成“一厂一策”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操作方案;全市推动绩效评级调整,共确定A、B级及引领性企业147家;动态调整环境监管正面清单,列入正面清单企业(单位)达405家;制订《衡水市2021-2022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有效开展重污染天气应对攻坚、持续深化产业结构绿色转型攻坚等6个方面、27项具体工作任务。

    治本攻坚,重点突破,全市上下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曾经的高频词“雾霾”出现得越来越少,蓝天白云成为了常态。

碧水长流润泽湖城

    冬日的衡水湖畔、滏阳河边,碧波荡漾的灵动生态依然令人流连忘返。

    今年1至11月份,我市断面水质稳中向好,地表水7个国考断面水质达到目标要求,县级市以上城市集中式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聚焦“三水共治”,我市进一步加大水污染治理,加速水生态修复,加强水资源保护,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加强重点河湖监管。我市落实市、县重点河湖断面巡查巡视及水质自动站数据分析报告预警工作机制,按照“有水监测、无水监管”的原则,对辖区内15条河渠、42个断面共计14项巡查内容,每半天巡查一次,对污染问题及时发现、及时上报、及时解决;建立自动站数据分析报告预警工作群,按日对原始数据进行纵向对比分析,及时发布超标信息;建立“发现问题、快速反应、有效处置”的闭环管理,确保河湖水质稳定达标;积极谋划水污染防治项目,申请国家和省级资金支持,今年共计获得中央和省级水污染防治专项资金3610万元。

    实施衡水湖环境保护。我市完成衡水湖生态环境专项调查及安全评估,推进湖底地形及水动力平衡调查、衡水湖水生态环境健康现状调研及承载能力分析,为科学施治提供了有力支撑;持续开展清凉江、卫千渠、滏东排河、冀码渠等引水河道综合整治;加密衡水湖引水通道水质监测;引水期间对衡水湖引水沿线设置13个监测点位,每日开展水质监测,并对异常数据进行即时预警、开展排查。今年以来,衡水湖考核断面达到Ⅲ类水质。

    强化饮用水水源保护。今年我市将饮用水源环境保护工作重点向农村转移,建立了乡镇级水源地清单,实施衡水市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工程;完成了2020年度城市及县级城市饮用水水源环境状况评估和乡镇级饮用水水源基本信息调查工作;推进饮用水水源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定期监测并向社会公开饮水安全状况信息,保障广大人民群众饮水安全。

    实施入河排污口规范化建设。我市建立入河排污口“一口一档”,按季度动态更新入河排污信息、报送监管情况;统一入河排污口规范化建设标准,提高规范化建设水平;按月开展入河排污口监督性监测,保障企业达标排放;组织各县市区开展入河排污口规范化建设“回头看”工作,逐一进行排污口现场执法检查。 碧水绕城、绿水长流,水生态的持续改善不仅体现在细微的数据里,更看在老百姓的眼中,湖城的“绿色福祉”深入人心。

生态名片越擦越亮

    蓝天绿地碧水,城美人和业兴。生态环境是城市的另一种营商环境。

    今年以来,我市精准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全面提升生态环境执法效能和服务质量,营商环境不断优化,“生态衡水”名片越擦越亮,衡水的城市吸引力与日俱增。

    优化执法方式助力企业规范化管理。市生态环境综合执法支队创新开展“全企体检、全员服务、全面预防”专项行动,共帮扶检查企业8091家,消除问题隐患834个,实现了监管帮扶能力和企业环保治理水平的双提升;推行“预告知+三步法、四同时”执法新模式,做深“督导帮扶监管”服务文章,帮扶企业560余家,消除问题隐患1260余个;建立“明白纸+承诺制”督导帮扶联动机制,共发放“明白纸”1万余张,签订承诺书500余份,企业规范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智慧监管有效提升服务效能。依托生态环境指挥中心,我市不断健全完善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建立了由13个一级网格、132个二级网格、4975个三级网格、6700余名网格长、1.4万名网格员和1.2万名网格监督员组成的县、乡、村三级环境监管网络,着力提升环境治理信息化、精准化、智能化监管水平;充分利用分表计电、在线监测、远程执法、环境执法监管平台等多种科技手段,加强重点行业企业监管,完善污染源自动监测工作制度和第三方运维监督约束机制,建立“非现场”执法监管网络,不断提升环境监管效能。

    扎实开展重污染天气重点行业绩效分级工作。我市对3482家重点行业企业开展重污染天气应对和绩效分级专项帮扶,确定19家A级企业、94家B级企业、34家引领性企业。市生态环境局坚持与气象部门每日会商,秋冬季期间每周一通过“生态衡水”官微向社会推送未来10天空气质量趋势分析,指导企业提前安排调整生产计划。截至12月15日,全市重污染天气预警时长同比2020年减少304小时。

    实施差异化管控,规范轻微违法免罚。我市全面推进正面清单制度化建设,规范差异化管控措施,扩大正面清单范围,全市共405家企业(单位)纳入环境监管正面清单,真正实现对清单企业少打扰、免打扰;明确12种轻微违法行为免罚情形,建立轻微违法问题整改闭环管理工作机制。截至目前,全市共有13起免于处罚轻微违法问题。

    环境美不美、生态好不好,事关人民幸福和永续发展。

    如今,衡水的生态建设深入人心,生态红利持续释放,生态环境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跨越。

    站在新起点,我市将持续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加快推进生态保护修复重点工程,大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让衡水人民在天蓝地绿水秀中共享幸福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