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播报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韩梅   2022-10-02 
“河北省坚持补水、治污、防洪‘三位一体’统筹规划,协调推进,内外共治、标本兼治、治补并举,以最强举措力促白洋淀水质实现跨越式突破。今年1-8月,白洋淀水质巩固保持Ⅲ类并持续改善。”近日,河北省生态环境厅水生态环境处相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清水入淀

今年以来,白洋淀流域打出污染治理组合拳,推行无非清洁生产企业、入淀河流河岸两侧1千米范围内无新建扩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无面源管控盲区、无污水直排入河、无黑臭水体、无垃圾污水入淀“六无”标准,助力白洋淀水质继续稳定保持Ⅲ类并持续改善。

5年来,白洋淀流域污染治理取得显著成效,坚持工农生统筹、上下游协同,实现清水入淀。

建成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26座,污水实现全收集、全处理;流域重点涉水企业全部推行清洁生产,“散乱污”企业保持动态清零;入河排污口实施规范化建设,持续开展排查整治,确保达标排放。
白洋淀上游城市主干管网雨污分流改造全部完成。建成47座县级以上城市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到221.1万吨。黑臭水体实现“长治久清”。流域设市城市建成区22%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标准。雄安新区“无废城市”建设初具成效,垃圾分类处理与再生利用体系初步建立。

雄安新区和入淀河流沿线1557个村庄完成了生活污水治理,全流域改造农村户用厕所314.98万座,建设农村公厕1.87万座,厕所粪污实现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全覆盖。流域现存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保持100%,雄安新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全部退出。

淀区净化

“管住岸上、治好水下,有效削减内源污染,是最终实现淀区净化的‘定海神针’。”这位负责人说。

雄安新区先后组织开展了三期白洋淀生态清淤工程,有效削减底泥氮磷污染物释放。建立了淀区芦苇平衡收割、管护及资源利用长效机制,实现了两年一次芦苇平衡收割,全部资源化、无害化利用。

在39个淀中村59座生活污水处理站,实现了尾水全部导出淀外资源化利用;景区11座旅游厕所均达到A级标准,旅游餐饮污水全部收集处理;原有1328艘燃油运营船舶回购停用,新增旅游船舶均采用清洁能源并配备污水和垃圾收储设施。

水网畅通

为了保证白洋淀水网畅通,河北省综合实施了白洋淀入淀河流河道治理修复。整治白洋淀上游补水河道280公里,完成沙河干渠—孝义河连通工程,实现了输水通道畅通、连贯、清洁。

全面完成了唐河污水库修复治理,处置污染土壤172.7万立方米,生态修复面积1.44平方公里,消除影响淀区水质安全的污染隐患。

统筹引黄入冀、南水北调、本地水和再生水等多源补水渠道,完善了太行山区大型水库、南水北调中线干渠向白洋淀生态补水的供水网络,多源互济实施白洋淀常态化生态补水,2018年以来累计入淀水量33.75亿立方米,水位保持在7.0米左右,水域面积达到290平方公里以上。

还淀还湿

为系统提升白洋淀生物多样性,河北省稳妥实施退耕还淀还湿等工程,目前淀区内稻田、藕田已全部退出,建成唐河、府河、孝义河及萍河河口湿地水质净化工程并实现有效运转。

在白洋淀划定大阳鸟岛、木栈道、十里荷香等9个鸟类重要栖息地,实施全封控管理,最大限度减少人类干扰。白洋淀野生鸟类增加到237种,比雄安新区成立前增加了31种。

实施外来物种防范,外来水生物种分布范围和种群数量明显减少。持续开展增殖放流,放流鲢鱼、鳙鱼、青虾、中华绒螯蟹等水生生物苗种3.17亿单位。淀区鱼类增加至46种,无齿蚌、中华鳑鲏等指示物种重现。

“双高”保护

河北省颁布实施《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条例》,用最严密法治、最严格制度实现白洋淀生态环境高标准治理、高水平保护。设立雄安中院环境资源审判庭,集中管辖雄安新区周边涉白洋淀流域环境资源类案件。

河北省出台了《白洋淀流域水生态监测评价实施方案》,明确了分三年建立流域水生态监测网络和基础数据库,开展了全流域水生态评价,推动水体评价由单一水质要素向水生态综合要素转变,推动白洋淀从污染治理为主向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并重阶段转化。

雄安新区与保定市建立上下游联防联控机制,强化府河、孝义河等主要入淀河流应急导排,实现汛期有效“削峰”。河北省与京津晋签署跨省流域上下游突发水污染事件联防联控框架协议,推进联防联治,出入境断面水质持续改善。

电脑版回到顶部
版权所有:河北省生态环境厅 冀ICP备10208358号-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