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播报



上图:广西崇左白头叶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板利片区内的白头叶猴。 下图:陕西省汉中市洋县朱鹮生态园内的朱鹮。新华社发

阅读提示

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已记录陆生脊椎动物2900多种,占全球种类总数的10%以上;有高等植物3.6万余种,居全球第三。

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日前在2021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主场宣传活动上表示,当前全球生物多样性普遍受威胁的形势还在持续恶化。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也同样面临严峻挑战。

近年来,我省采取有效措施,有力保护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地等资源,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显著成效。

神奇动植物在哪里

位于中国西南部的这片神奇土地,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有着太多的传奇和故事。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神奇动植物在哪里》通过卫星视角,带你走进这片神奇的土地。

生物多样,成就生态之美

据了解,《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评估的34450种高等植物中,受威胁物种占比达到10.9%;4357种脊椎动物中,受威胁物种占比21.4%,其中两栖动物受威胁比例高达43.1%。

为遏制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生物多样性公约》于1993年12月29日正式生效,我国是最早签署公约的国家之一。

今年10月,《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将在云南昆明召开,大会主题为“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此次大会最重要成果之一是达成“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引领未来十年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进程,国际社会将此视为解决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问题的历史性机遇。

黄润秋表示,生物多样性丧失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是政府、企业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我国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将其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进行系统部署,采取了一系列有力举措,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积极进展。政策与法律法规体系加快建立,生态保护和修复力度持续加大,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评估有序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社会参与度和公众意识不断提高。

国家林草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司长张志忠介绍,我国积极开展野生动植物保护及栖息地保护修复,有效保护了90%的植被类型和陆地生态系统类型、65%的高等植物群落和85%的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群。

这些数据让人欣喜——

朱鹮从发现时的7只,恢复到5000余只;藏羚羊从几万只恢复到目前的30多万只;白头叶猴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300余只恢复到1300多只;白鹤由210只增加到4500余只……

与此同时,野生植物保护也取得丰硕成果。通过扩繁和迁地保护,我国目前已向野外回归了206种濒危植物,其中112种为中国特有种。我国还建立了约200处植物园,系统收集保存了兰科植物、苏铁、木兰等濒危植物种质资源。一些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初步摆脱了灭绝风险。

我国还加快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已建成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1.18万处,占国土陆域面积的18%,海域面积的4.1%。

生物多样,成就生态之美。

“呵护自然 人人有责”。今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的主题告诉人们,每个人都可以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做出自己的努力。

作为《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的东道国,中国将与国际社会共同努力,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生物多样性保护渐成共识并化为自觉行动

“有一个叫灵武的保护地上新了,赶紧兑换,你的封面也会有小动物。”天津市民杨一乐提醒儿子在手机里用积攒的绿色能量兑换“福利”。“那是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不是为了封面有小动物。”儿子说。杨一乐笑了,没想到13岁的儿子也知道生物多样性这个词了。

如今,翻开报纸,打开收音机、电视,时常能看到或听到生物多样性相关新闻。《地球:神奇的一天》《微观世界》《美丽中国》等纪录片收获了很高的人气和良好的口碑。

“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身。”“一个物种可以左右一个地区的经济命脉,一个优良生态群落的建立可以改善一个地区的环境。”……生物多样性保护渐成社会共识,并转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如今,由社区或公益组织发起的保护行动明显增多:观鸟爱好者积极参与湿地鸟类的监测工作;“蔚蓝地图”等手机应用程序上线“生物多样性随手拍”等活动,吸引公众了解身边的物种……

去年5月22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前夕,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等机构发出“人人一平米 共同守护生物多样性”的呼吁。其后短短几天,社会公众为三江源“嘉塘公益保护地”申领保护面积4000多万平方米。

人们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利用中受益,激发和增加了生态保护积极性。沙丘连绵,湖水湛蓝,沙柳、胡杨刚吐新绿,初夏的库布其国家沙漠公园七星湖景区风景怡人。经过30多年生态治理,曾经的不毛之地披上了绿装,绝迹多年的狼、狐狸、山鸡、野兔、苍鹰等野生动物,重回这里安家,生物种类增长了10倍。

生态旅游有效促进当地百姓增收。“我们从生态保护中得到实惠,大伙儿植绿护绿的积极性更高了。”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居民额日敦说。

积极参与植树造林,不滥食野生动物,自觉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广大群众正以多种方式投身生物多样性保护之中,为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付出努力。

多措并举齐发力,我省不断加强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据了解,我省野生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全省有植物204科、940属,2800多种;有陆生脊椎动物530多种,约占全国的1/4,其中国家和省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216种。我省不仅是褐马鸡、金钱豹、黑嘴鸥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重要繁殖栖息地,还是国际上重要的东亚候鸟迁徙通道。

近年来,我省不断加强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据介绍,连续多年,我省各级森林公安部门组织打击破坏野生动物资源违法犯罪的专项行动,破获了许多大案要案,对保护野生动物安全起到积极作用,尤其在候鸟迁徙过程中的重要停歇地,非法狩猎候鸟行为得到一定遏制。

据介绍,自1983年建立第一批自然保护区以来,目前,我省已建立各级自然保护区45个,其中,国家级13个、省级26个、市县级6个,总面积71万公顷,在保护物种基因和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017年,我省对136个县(市、区)涉及的红线区域逐个进行分解落图,划定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敏感和脆弱区、禁止开发区三大类17小类生态保护红线区域,这从根本上减轻了生态系统受到的来自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压力,从而减缓生物多样性丧失。

去年2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贯彻落实〈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的若干措施》,提出到2035年,我省将建成健康稳定高效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兼具河北特色和实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自然保护地占河北陆域国土面积7.43%以上。

我省在滨海湿地综合整治修复中,以滦河口、戴河口、滦南湿地、黄骅湿地、南大港湿地等为重点区域,按照“一湾一策,一口一策”要求,积极开展“退养还湿”清理、植被厚植修复、栖息生境养护和保障能力建设等修复整治工程,修复湿地1243.35公顷,有效提升了滨海湿地生态结构功能和生物多样性。

雄安新区设立四周年之际,迎来首部地方性法规。2月22日,省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全票通过《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条例》。条例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内源污染等当前的防治痛点难点作出规定,积极探索生态清淤、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治理新路径,筑牢生态底色。

5月22日,省生态环境厅联合秦皇岛市生态环境局,在秦皇岛市昌黎县举办“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主题宣传活动。活动现场通过宣传展板、实地游览、观看表演等多种形式来对“保护生物多样性”进行宣传。

省环境厅负责人在现场发出倡议,呼吁大家“呵护自然 人人有责”,从小事做起,关注生物多样性保护,为美丽地球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本报综合)


电脑版回到顶部
版权所有:河北省生态环境厅 冀ICP备10208358号-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