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播报

  近年来,城乡垃圾量日益增长,垃圾的生态处理成为不可回避的话题。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推动城乡垃圾分类和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

  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那么,该如何让垃圾真正分类,从而实现垃圾资源化利用,减少垃圾处置总量?

  探访

  智能“回收房”,倒垃圾可兑积分

  在石家庄裕翔园小区,一座样式新颖、智能型的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小屋十分引人注目,这个智能回收房正面分为几个投放口,可投放可回收垃圾、有毒有害垃圾、废弃灯管等。中部是一块液晶触摸屏,显示有二维码,可输入手机号码。

  “这个回收房安放在这里有一个月了,我用了好几次了。”正打算投放废旧报纸的居民王大妈说,只需将回收垃圾粘上二维码投进回收房,自动进行称重,然后换算出积分反馈到智能垃圾分类居民卡上。积分可以兑换小礼品、购物抵用券等。“一公斤报纸可以积70分,折合1.4元,与市场行情基本相当,但是投放更便捷。”王大妈说。

  不仅是价格合理、投放便捷,小区居民张阿姨告诉记者,智能垃圾箱让扔垃圾变成了一件“干净”的事,“相比露天的垃圾箱,智能垃圾箱没有什么味道,不会给周边造成影响。”

  这样的垃圾智能“回收房”不仅出现在市区,在石家庄鹿泉区也已经出现类似的智能垃圾回收箱。在东辛庄村,智能垃圾箱的箱身和入口都有明显的图片和文字,分别写有“玻璃、金属、塑料瓶、塑料、纸类、织物”等。“这个智能回收箱的回收价格比原来卖废品高了很多,很多人现在都用它。”一位村民一边熟练地刷卡打开箱门,一边把几个塑料瓶投入箱内。

  据了解,该智能垃圾回收箱可以通过手机下载APP和刷IC卡两种途径使用,其中公司发放的IC卡更多针对老年人,而年轻人则鼓励使用APP,APP可以和卡关联,个人账户里的钱积累够10元以上便可以通过微信和支付宝提现。

  刷卡开箱、满溢报警、投放积分、监控回溯……多种具备不同功能的智能垃圾箱、回收房正在石市部分试点小区陆续投放。据悉,目前石市共有社区回收房5座、智能垃圾回收箱72组。

  调查

  分类垃圾箱里,多是“混搭”物

  智能化垃圾箱有助于改变居民的垃圾投放习惯,使垃圾箱房从对保洁员、志愿者值守的依赖,逐渐向无人化、自助化发展。不过这种智能化垃圾箱仍处在试点阶段,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大部分社区无分类垃圾箱,尽管在城市的主要街道设有分类垃圾箱,但能做到分类投放的人并不多。

  在省会中山路、裕华路等路段,记者走访注意到,在一些不可回收的垃圾箱里,混有矿泉水瓶、纸箱等可回收利用物品。行人一般都随手投放,不会注意到垃圾箱上的“可回收”“不可回收”字样。

  在省会的一些小区内,虽然也布设有黄、蓝等分类垃圾桶,但分类投放的却不多。“有时候着急上班,一下楼就把垃圾随手扔在了最近的垃圾桶里。”一位市民说,起初刚实行垃圾分类时,她还觉得挺“新鲜”,每次投垃圾前,都会仔细看看垃圾桶上的标注。但时间长了,看到好多人都是随手扔垃圾,从不分类,她也就觉得没必要了。

  “垃圾分类确实是好事,可目前情况是,即使我们分类投放,环卫工人在收集时还是放到了一辆车上。”采访中,也有市民提到垃圾无法分类收集的问题。市民张强曾专门观察过,无论是主要街道还是试点小区,清运车清理垃圾时都是“一锅端”。

  “垃圾分类不光要分类投放,还要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即使在小区内建立、形成完善的垃圾分类投放制度与习惯,但是如果运输时进行混装,处理时又一同处理,垃圾分类制度也是形同虚设。”张强说。

  问题

  垃圾总量不断增加,处理能力却显不足

  据了解,推行垃圾分类,我省一直在行动,去年,我省又出台了《河北省城乡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是行动计划的重要任务和基础工作之一,其中重要内容就是:“公共机构强制执行、城市居民积分奖励、农村坚持源头减量”。同时提出,2018年,石家庄市、邯郸市的市区率先开展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建立健全各类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体系和多部门协调推进工作机制。根据试点城市成效,在全省逐步扩大推广范围。

  垃圾分类有制度,垃圾箱明明也有分类,为什么真正实现分类依然难呢?

  对此,省人大代表、省人大民侨外委主任委员、民侨外工委主任王振平调研时发现,我省出台了相关政策措施,但目前省级财政还没有处理生活垃圾的专项资金,市县财政资金缺口比较大,垃圾处理经费保障不到位。王振平代表调研了解到,随着人口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省垃圾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年生活垃圾量达1100多万吨,日均3万多吨。

  “垃圾总量在不断增加,垃圾处理能力却显不足。”王振平代表了解到,我省现有垃圾处理能力明显不足,三分之一左右的填埋设施库容仅能使用2-3年,其余的也在5年左右。而且,垃圾处理工艺结构亟须优化。农村地区生活垃圾基本无专业处理设施,长期无序堆积存放,生活垃圾处理水平低。对于生活中所产生的垃圾,多数家庭仍是“一袋装”“放进箱”的状态。

  “而由于缺乏持续稳定的资金支持,各地收集、转运和处理设施还不完备,对垃圾分类处理也欠缺统一规划,使得垃圾的收集、运输、再利用和最终处理等环节存在脱节情况。”王振平代表举例说,在垃圾收集方面,分类收集设施不到位,在垃圾运输方面,也没有配备统一的专用分类运输车辆,不能实行垃圾分类运输;在分类处置方面,现有处置设施能力不够,即使前端实现分类,后端焚烧和填埋时又混装处理,这直接导致了垃圾分类不彻底、资源再利用率低的现象。

  建议

  加大智能回收箱投放力度

  省人大代表、石家庄垃圾填埋场李静从事垃圾处理工作多年,她对于目前“垃圾围城”的严峻形势深有感触。“垃圾总量在逐年增大,而垃圾中可回收垃圾占15%以上,如果垃圾能分类处理,就能使垃圾减量化,无害化,按照这样的分类回收系统,生活垃圾能实现不小的减量,许多原本会被扔掉的垃圾也有了再利用的可能。”李静代表认为,可回收垃圾资源再利用,节能减排,绿色环保,保护环境,是目前的当务之急。

  对于目前试点推行的智能垃圾分类箱,李静代表颇为赞同。“试点垃圾分类能有效改变多年来居民垃圾不分类的不良习惯,引导居民养成垃圾分类好习惯。”李静代表说,真正实现垃圾分类,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而加强基础设施和基本制度建设,确实会使垃圾分类更具可行性。她建议,加大智能回收箱的投放力度,让垃圾分类更科学、更便捷、更合理、更精准。

  省人大代表申吉明在调研时也注意到了石家庄试点的智能垃圾分类箱。她认为,这一垃圾分类方式能够引导人们主动进行分类,从而减少生活垃圾、美化小区环境,“目前许多居民生活区虽然设置了垃圾分类投放箱,但是并没有明确要求和限制,居民依然可以随意投放。只有将推广分类带来的不利和不便减到最小,才能得到绝大多数居民的响应和支持,建议加大推广设置生活垃圾智能分类箱。”

  教育和强制措施一起抓

  省人大代表、元氏县新城实验学校教师张霞还建议,垃圾分类还应该从“娃娃”抓起,“垃圾分类是可持续发展项目,必须把这种观点植根于下一代,才能让它持续下去。如果能利用学校教育推广垃圾分类,甚至将垃圾分类写入小学教材,图文并茂进行教育引导,并通过小手拉大手的方式,引导更多人参与其中,终会形成全民共识。”

  对于打破现有习惯,曾有在美国留学经历的省人大代表张法笠也深有感触。“在我居住的地方,各家各户外一般都摆放着绿色和黑色两个大垃圾桶,绿桶装可再生利用垃圾,黑桶装不可回收利用的垃圾。生活垃圾必须先用塑料袋装好,并扎紧袋口,不允许有残渣和汁水漏出。社区会分别定时收不同垃圾,其中每周一、三、五只收取绿色塑料的可回收垃圾;每周二、四、六、日只收取黑色不可回收垃圾,防止垃圾分完类以后的混合运输问题。居民只需按时把垃圾桶置放到门前路边即可。”张法笠代表说,在美国乱丢垃圾是一种犯罪行为,各州都有禁止乱扔垃圾的法律。

  张法笠代表说,实现垃圾分类处理,除了鼓励政策外,还要有约束性、惩罚性措施。因此,她建议,除了大力宣传外,还应该有相应的处罚条例来保障垃圾分类落到实处。

  制度资金保障,推动后期回收系统跟进

  “要想实现、做好垃圾分类,还必须建立一个从垃圾的源头到处理都透明、完整的系统。”王振平代表认为,垃圾分类和回收的目的是要实现垃圾减量、促进资源回收利用,需要更详细的垃圾分类实施引导机制和资金、制度保障,需要相关部门能有效推动后期回收系统的跟进。

  王振平代表建议,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专题要求,将城乡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经费列入财政专项预算,加大对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处理设施和监管能力建设等方面的公共财政投入,保障垃圾收集、中转收运、终端处置等所需经费,为垃圾处理工作持续有效开展提供坚实可靠的资金保障。同时,全面实施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生活垃圾治理工作,并给予政策优惠和资金补贴,依靠市场和政府的双驱动,构建起垃圾收集、运输、处理系统,真正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电脑版回到顶部
版权所有:河北省生态环境厅 冀ICP备10208358号-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