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崔逾瑜 许应锋 刘天纵 杨千帆 河北日报记者 曹铮 康晓博
九河下梢,华北明珠。
曾几何时,随着工农业迅速发展、淀中村人口急剧增加,白洋淀——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泊,水域面积急剧缩减,水质降为劣五类。
2017年4月1日,承载“千年大计、国家大事”重托的雄安新区设立的消息公开发布。白洋淀的生态修复,成为雄安新区建设的关键一笔。
2018年,“南水”奔流而至,与黄河水、水库水共同汇入白洋淀。
雄安新区开展大规模系统性生态治理,淀区水质实现历史性跨越,从2021年起全域水质连续三年稳定保持在三类标准,进入全国良好湖泊行列,“华北明珠”再现昔日“荷塘苇海、鸟类天堂”胜景。
渔民收网 白洋淀“破镜重圆”
“这里的水却是镜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
9月20日,泛舟白洋淀上,但见淀阔水清,碧波千顷,苇海摇曳,著名作家孙犁《白洋淀纪事》中的场景跃然眼前。
“雄安新区设立前,有好长一段时间,白洋淀快要被养鱼的围网、拦网、网箱吞噬。”作为土生土长的淀中人,安新县端村镇大淀头村党支部副书记赵艾乐曾目睹白洋淀“三网养殖”的疯狂。
99个淀中村、淀边村,靠水吃水,祖祖辈辈以打鱼为生。“原本空旷的水面上,渔网绵绵不绝,网箱密密麻麻,只给行船勉强留出一条弯曲狭长的通道。从空中俯瞰,白洋淀就像一面破碎的镜子。”赵艾乐说。
2019年,白洋淀全面清理“三网”。大淀头村,足足9天,拔除500多根碗口粗细的木桩,拆掉300多亩渔网、130多个网箱、3处围堤。
让赵艾乐惊喜的是,拆网没有遇到任何阻力,不少村民自发拆除。“每拆一处,都感觉白洋淀的原生态模样在一点点恢复。”赵艾乐说。
岸上也要截污。大淀头村建立污水处理站,每天净化处理全村产生的380吨生活污水。同时,村里请了5名保洁员,生活垃圾“日产日清”,让村里和淀里都干干净净。
7年多来,雄安新区下大力气退出淀内水产养殖741处,治理污染鱼塘567个;实施淀中淀边村污水、垃圾、厕所综合治理,非临淀村庄生活污水治理,农村污水治理率超96%。
“白洋淀终于‘破镜重圆’了!”赵艾乐难掩喜悦。
淀水排“毒” “水下森林”连成片
9月21日,漫步燕南堤,游客、骑行者往来不绝,水中白鹭悠闲觅食,好一派“人在陆上走、鱼在水中游、鸟在淀内飞”的水乡风光。
燕南堤位于白洋淀北部烧车淀内,名称取自新安北堤燕南长城遗址。曾经,烧车淀区域沼泽化严重,淀泊退化、水流不畅、水体黑臭,芦苇也不连片。
“渔民拆围收网容易,但白洋淀水体的修复不是一日之功。”雄安新区生态环境局水环境管理组组长周立志介绍,雄安新区设立前,白洋淀淀区被生产生活侵占严重,水位仅6.5米,水质曾低于地表水五类。
打通外循环,让水多起来。
2018年4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向白洋淀实施生态补水1亿立方米。白洋淀建立多源补水机制,累计入淀水量超70亿立方米,淀区水位保持在7米左右,淀区面积恢复至300平方公里左右。
恢复内动力,让水活起来。
中国雄安集团生态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干部张强曾担任燕南堤项目负责人。“为减少对淀区水质和生态的影响,生态清淤选择在冬天进行。”张强介绍,寒冬腊月,淀水结冰,施工人员先破除坚冰,再清理淤泥。施工中,采用土工布、拦污屏、钢板桩三级生态围隔,利用无人机、水质在线监测仪等设备加强监管监控,防止淤泥、污水混入淀内。
2022年冬至2023年春,依托清淤四期航道开挖,燕南堤消纳27万立方米底泥。“淤泥也没有浪费,修建燕南堤时打造台田、填筑岛屿,植绿用作肥料。”张强介绍,淀内原有的阻水道路,用底泥人工堆填,改造成三座相连堤岛,堤岛间布置廊桥、栈道、亭廊,两侧水域保留芦苇、荷花。
“水清岸绿,荷花成片,大家都喜欢来散步游玩。”燕南堤讲解员魏静媚说,燕南堤今年4月对外开放,栽植乔木数万株,绿地面积超百公顷,成为白洋淀滨水岸线的一道亮丽景观。
截至目前,雄安新区先后实施四期生态清淤,累计清淤疏浚土方2300余万立方米;开展“百淀连通”工程,疏浚水流通道约95公里,退耕还淀约74平方公里。“白洋淀经过内疏外调的综合施治,多年积累的梗阻、‘毒素’被清除,水动力恢复,水环境改善。”周立志说。
环境好不好 鸟儿用翅膀“投票”
秀林郁郁、淀水粼粼。9月21日,一批批游客从白洋淀旅游码头下船,前往白洋淀鸟类科普馆,沉浸式体验“鸟类天堂”的灵动之美。
“生态好不好,鸟儿最清楚。”雄安新区安新县鸟类监测站巡查员张新瑞称,野生鸟类是生态晴雨表、水质测评师。自2021年以来,白洋淀水质稳定保持在三类标准,越来越多野生鸟类选择在淀区安家。
走进安新县鸟类监测站,白洋淀鸟类栖息地智慧监测“一屏观全淀”。通过远程长焦高清摄像头可以看到,阔政园鸟岛的黑水鸡、大竹良上段的池鹭、元妃荷园观鸟台的水雉幼鸟,或觅食、或潜水、或休憩,好一幅和谐画面。
“快看!青头潜鸭!”17时24分,张新瑞将大屏切换到庆洋鸟岛,发现一大群青头潜鸭在水草上扎堆觅食,大概有四五十只。
“水中无倒影,青头不落脚。”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的青头潜鸭,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素有“鸟中大熊猫”之称,对落脚地环境要求极高。
张新瑞介绍,2018年,白洋淀首次观测到青头潜鸭的踪迹。2022年7月,他们首次观测到青头潜鸭育雏,一只鸭妈妈带着一群鸭宝宝在淀中闲庭信步,形态可爱。今年1月,青头潜鸭同步调查观测到378只,达到历年来最高值,白洋淀已成为青头潜鸭的栖息地、觅食地和繁育地。
在安新县鸟类监测站,有一处野生水鸟救助站,一只黑天鹅、几只白骨顶鸡躲在水草里休憩。
“人们看到受伤的水鸟,都会送过来救治,待鸟儿康复后再送到桃花岛,进行野化,最终放归大自然。”张新瑞介绍,随着白洋淀的鸟儿增多,护鸟志愿者达到2000余人。
生态环境好不好,鸟儿用翅膀“投票”。截至2024年6月,白洋淀野生鸟类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达到13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达到51种,“三有”保护鸟类和其他鸟类达到222种。鸟类种类从雄安新区设立之初的206种,增加到286种。此外,白洋淀鱼类恢复至46种,较雄安新区设立前增加了19种,中华鳑鲏鱼全淀都有分布。加之“水下森林”,白洋淀已重构“河—淀—草—鱼—鸟”生态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