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京津冀细颗粒物平均浓度较2014年下降57.3%,地表水国考断面全面消除劣Ⅴ类
河北日报讯(记者马朝丽)从省生态环境厅获悉,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三地共同推进京津冀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不断走向深入,绿色低碳发展水平稳步提升,区域环境质量取得明显改善。2023年,京津冀细颗粒物平均浓度较2014年下降57.3%,地表水国考断面全面消除劣Ⅴ类,土壤污染风险有效管控,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持续提升。
加快建立健全生态协同机制
三地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定式,同步制定实施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条例、液氨贮存使用单位环境风险防控技术规范、潮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规划等,统一立法、统一标准、统一规划实现率先突破。先后建立大气污染联控、重点流域联治、联合联动执法、突发水环境事件联合应急演练等生态环保协同机制,凝聚强大协同合力。
进入“十四五”时期,三地生态环境部门联合成立京津冀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工作协调小组,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开启生态环境协同新征程。
2023年,生态环境部、三地生态环境部门共同在雄安新区召开专门会议,制定并推动两批44项协同措施清单。三地生态环境、水务(水利)、园林(林草)部门组建生态协同专题工作组,更大力度、更加广泛、更深层次推进京津冀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向纵深发展。
加强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
三地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打出大气污染治理组合拳。截至2023年底,北京市93%的村庄和96%的农户实现清洁取暖,天津市燃煤锅炉和工业炉窑基本完成清洁能源替代,河北省基本淘汰35蒸吨以下燃煤锅炉。
三地连续七年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共享空气质量数据,常态化开展重污染天气预警会商,强化绩效分级差异化管理,最大程度降低污染传输影响。建成京津冀生态环境执法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三地机动车排放超标、违法处罚等信息共享。
强化跨省重点流域联保共治
三地坚持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三水”统筹,全面推进重点流域、近岸海域水生态环境治理。全力整治黑臭水体,北京市率先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天津市、河北省基本消除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
健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京冀签订密云水库上游潮白河流域、永定河上游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协议,津冀签订引滦入津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京津冀重点流域跨界考核断面水质均保持Ⅲ类及以上并稳步提升,其中潮河、白河、沙河、黎河等跨界断面水质保持Ⅱ类及以上。
深化渤海综合治理,天津市完成1035个入海排污口整治,12条入海河流稳定消劣,河北省46条入海河流全部达到Ⅴ类及以上水质。
北京市密云水库和怀柔雁栖湖、天津市子牙河(红桥区段)、河北省邯郸沁河(复兴区段)入选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天津滨海新区中新生态城岸段、河北秦皇岛湾北戴河段、唐山湾国际旅游岛及龙岛区域获评全国美丽海湾优秀案例。
此外,三地还坚持改革创新,推动区域协同保护不断走深走实。在环评管理方面,建立京津冀区域重大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会商制度。在危废处置方面,签订华北五省危险废物联防联控联治合作协议。在执法监管方面,健全交界区域联合执法机制。在合作交流方面,举办京津冀生态产业创新发展大会,全国首创“环保科技产业创新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