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媒体播报

新华社: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丨从“鸟中大熊猫”青头潜鸭看白洋淀生态之变

  • 发布日期:2023-07-19 16:55:09
  • 访问量:?
  • 来源: 新华社

新华社记者赵鸿宇、宋晨、袁全

夏日阳光下,被誉为“华北明珠”的白洋淀波光潋滟,140多个淀泊星罗棋布,是我国候鸟迁徙通道上重要的停歇地、繁殖地和越冬地。

近日,河北省林草局和摄影爱好者多次在白洋淀拍到疑似青头潜鸭雌鸟与雏鸟活动的影像。经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正旺、北京林业大学教授丁长青等10多位鸟类专家鉴定,照片中为青头潜鸭雌鸟携带幼鸟活动。

野生动物一向被誉为“生态环境晴雨表”“生态试纸”,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全球极危物种青头潜鸭被称为“鸟中大熊猫”,对生态环境极为挑剔。

河北省林草局负责人介绍,2018年5月,工作人员曾在白洋淀的大麦淀区域首次观测到两只青头潜鸭,2022年7月,工作人员在白洋淀南部水域,拍到一只青头潜鸭雌鸟带着四只雏鸟在水面上觅食的画面。近期,河北省林草局加大野生鸟类监测力度,再次拍摄到青头潜鸭雌鸟与雏鸟在白洋淀共同活动画面。

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侯建华说,这次发现青头潜鸭雌鸟与雏鸟,体现了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与湿地修复等方面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然而在雄安新区设立之初,白洋淀有的地方还是“垃圾围湖”“污水横流”的景象,水质是劣Ⅴ类。

近年来,白洋淀通过退耕还湿、还淀,治污、补水、清淤疏浚,水质从雄安新区设立之初的劣Ⅴ类提升至Ⅲ类,面积从约170平方公里恢复至290平方公里左右,淀区水位稳定保持在7.2米左右。

雄安新区生态环境局局长赵宪伟说,在确保水质基础上,更加注重生物多样性,推动治理目标从“水环境质量”向“水生态健康”转变。

白洋淀水质变好了,水面宽阔了,许多野生鸟类不仅把这里当作落脚栖息的驿站,甚至当成繁衍生息的家园。据河北省林草局统计,目前当地已观测到野生鸟类254种,较新区设立前增加了48种;白洋淀生物多样性水平显著提升,野生鱼类恢复至46种,较新区设立前增加了19种。

这是河北雄安新区白洋淀淀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朱旭东 摄

为了保持白洋淀来之不易的生态成果,目前白洋淀的淀区内水产养殖和规模畜禽养殖场全部退出,并通过相关设备对水质进行持续跟踪监测,特别是对淀中村、淀边村实施了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等一体化综合治理。

生态环境的改善让百姓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的同时,也带动了周边群众增收。

安新县赵庄子村紧邻白洋淀,村党支部副书记赵文祥告诉记者,之前白洋淀水质较差时,人们多是去淀区游玩,几乎没人来淀边游玩,村里只有1家小饭店,现在村里已经有了10多家农家乐,每到节假日几乎都爆满。

“村民们现在比以往更知道保护环境、保护白洋淀。”赵文祥说,人、水、鸟、鱼和谐共生的生态图景已经形成。

根据相关规划,到2035年白洋淀综合治理将全面完成,淀区生态环境根本改善,良性生态系统基本恢复。这颗镶嵌在华北平原的“明珠”正重新焕发熠熠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