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生态环境发布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河北生态环境发布

解码各地政府工作报告的高频词,我们发现……

发布日期:2023-02-06 18:35 信息来源:科技与宣传教育处 访问量:? 字体 :[ 大 ][ 中 ][ 小 ]

地方两会近日陆续召开,各省份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也相继出炉。报告中回顾了过去5年各地发展成就,特别是通过专题篇章描述各地生态环境保护发展成就,并对未来5年做出展望,以及对2023年的重点工作进行规划和部署。梳理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不难发现,绿色低碳发展成为特色亮点,生态环境底色越发鲜明。

空气质量改善是各地标志性成果

梳理各地成绩单可以看到,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显著,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区域协同形成发展合力,“北京奇迹”领航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实现区域一体化治理。京津冀三省(市)PM2.5浓度下降幅度均超过了40%,其中北京市PM2.5年均浓度降至30微克/立方米,比2017年下降48.3%。天津市、河北省PM2.5平均浓度下降幅度分别为40.3%、40.6%。山东、山西两省PM2.5浓度降幅分别达到33.3%、30.9%,相较而言,河南省大气污染防治成效明显,但仍面临较严峻的防控形势,PM2.5、PM10平均浓度下降率均超过20%。

京津冀三地五年大气环境质量变化情况

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联保共治进入快车道,2022年长三角三省一市首次联合发布区域环境空气质量预报,区域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上海市PM2.5年均浓度从2017年的39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5微克/立方米。江苏省PM2.5年均浓度下降33.3%,优良天数比率提升5.2个百分点。浙江省设区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89.3%。安徽省PM2.5平均浓度从54微克/立方米下降到34.9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从71.9%提高到81.8%。

生态本底良好的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持续保持高位。海南省PM2.5浓度降至12微克/立方米。福建省PM2.5浓度下降至19微克/立方米。西藏全区7个地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99%以上。云南省州市政府所在地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稳定在98%以上。青海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6.4%。

从全国范围来看,空气质量改善是近年来生态环境保护成效的标志性成果。据生态环境部通报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6.5%;PM2.5平均浓度为29微克/立方米,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常态化图景正在实现。

2022年1至12月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各级别天数比例(图片来源:生态环境部)

长江、黄河流域水环境质量不断向好

蓝天保卫战交出亮眼成绩单,水环境质量也大幅改善。2022年,3641个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中,优良水体断面比例为87.9%,劣Ⅴ类断面比例仅为0.7%。

2022年1至12月全国地表水水质类别比例(图片来源:生态环境部)

优良水质比例100%,这是青海作为长江、黄河发源地的底气,青海也成为全国唯一河流国考断面优良水质比例达到100%的省份。沿黄9省区不断强化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质效,甘肃省制定出台《甘肃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条例》;河南省则将抓好黄河干支流河道泥沙资源化综合利用;陕西省黄河干流105个排污口完成整治、国控断面水质保持优良;宁夏回族自治区黄河宁夏段水质保持Ⅱ类进出,黄河高质量发展成效突出。

黄河流域9省、自治区水环境质量情况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从“推动”到“深入推动”,再到“全面推动”,中央3次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定向领航,长江经济带沿线省份应声而动,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长江经济带生态与发展互促共融、相得益彰。作为长江上游省份,青海省、贵州省、四川省等省份持续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湖北省长江保护修复提档升级,省控断面劣Ⅴ类水体全面消除。湖南省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98.6%。安徽省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从71.7%提高到86.1%。持续抓好长江“十年禁渔”工作写入下一个五年的工作目标。

长江流域11省、自治区、直辖市水环境质量情况

“双碳”目标频现地方发展报告

经过梳理发现,在2023年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中,23个省份提出了“降碳”,20个提出“绿色转型”,17个省份提出“低碳发展”。浙江省、甘肃省、陕西省、上海市、广东省、吉林省、贵州省等省份提出将积极推进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技术升级改造,北京市、江苏省、福建省、宁夏回族自治区、贵州省、辽宁省、山西省、吉林省等省份,将有序推动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成为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生态热点,“双碳”目标引领各地绿色发展已然成为趋势和导向,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更是各地政府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绿色低碳发展的热词

低碳园区示范建设成为多省份落实“双碳”目标的重心。北京将加强装备、电子、汽车等行业节能减排工作,改造高能耗老旧数据中心,促进各类园区绿色低碳循环化改造升级。加大低碳试点示范力度,推动可再生能源建筑一体化等先进低碳技术应用,建设一批气候友好型的园区、社区、校园等。天津将加大建筑节能推广力度,新增地热供热能力900万平方米,再生水利用率达到46%。云南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大宗固体废弃物和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创建一批低碳零碳示范园区。内蒙古自治区鼓励工业企业实施绿电替代、采用绿色工艺、使用绿色材料,打造更多低碳园区、零碳园区,切实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绿色化水平。

推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是多省工作目标。湖南省将加快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建立健全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工作机制、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四川省加强碳排放统计核算能力建设,深化运用“绿色效能税电指数”,积极参与碳排放权交易。西藏自治区2023年构建自治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和价值实现机制,推动全域全民生态文明示范创建。

“美丽”成为生态环境治理成果的表达

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热词

近年来,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上取得丰硕成果,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中国作为主席国成功主持召开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一、第二阶段会议,达成了《昆明宣言》,通过了“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2023年多地政府工作报告中将实现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摆在重要位置,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个内在要求,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经过梳理发现,上海市、四川省、西藏自治区等17个省份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不约而同用到“美丽”二字,如美丽上海、美丽四川、美丽西藏等,“美丽”成为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

多省份持续推进生态保护修复,不断巩固生态优势重大生态工程。山东省、吉林省、山西省、江苏省、湖南省、浙江省、甘肃省、陕西省、重庆市、四川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等,积极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河北省、江西省、福建省、广东省等将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云南省作为COP15第一阶段会议举办地充分展现了当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今后将拓展深化COP15后续效应,积极争取生物多样性国际论坛落地云南。

此外,辽宁省、甘肃省、陕西省等21个省份也将积极推进国家公园创建工作。

来源:中国环境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河北生态环境发布

地方两会近日陆续召开,各省份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也相继出炉。报告中回顾了过去5年各地发展成就,特别是通过专题篇章描述各地生态环境保护发展成就,并对未来5年做出展望,以及对2023年的重点工作进行规划和部署。梳理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不难发现,绿色低碳发展成为特色亮点,生态环境底色越发鲜明。

空气质量改善是各地标志性成果

梳理各地成绩单可以看到,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显著,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区域协同形成发展合力,“北京奇迹”领航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实现区域一体化治理。京津冀三省(市)PM2.5浓度下降幅度均超过了40%,其中北京市PM2.5年均浓度降至30微克/立方米,比2017年下降48.3%。天津市、河北省PM2.5平均浓度下降幅度分别为40.3%、40.6%。山东、山西两省PM2.5浓度降幅分别达到33.3%、30.9%,相较而言,河南省大气污染防治成效明显,但仍面临较严峻的防控形势,PM2.5、PM10平均浓度下降率均超过20%。

京津冀三地五年大气环境质量变化情况

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联保共治进入快车道,2022年长三角三省一市首次联合发布区域环境空气质量预报,区域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上海市PM2.5年均浓度从2017年的39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5微克/立方米。江苏省PM2.5年均浓度下降33.3%,优良天数比率提升5.2个百分点。浙江省设区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89.3%。安徽省PM2.5平均浓度从54微克/立方米下降到34.9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从71.9%提高到81.8%。

生态本底良好的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持续保持高位。海南省PM2.5浓度降至12微克/立方米。福建省PM2.5浓度下降至19微克/立方米。西藏全区7个地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99%以上。云南省州市政府所在地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稳定在98%以上。青海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6.4%。

从全国范围来看,空气质量改善是近年来生态环境保护成效的标志性成果。据生态环境部通报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6.5%;PM2.5平均浓度为29微克/立方米,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常态化图景正在实现。

2022年1至12月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各级别天数比例(图片来源:生态环境部)

长江、黄河流域水环境质量不断向好

蓝天保卫战交出亮眼成绩单,水环境质量也大幅改善。2022年,3641个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中,优良水体断面比例为87.9%,劣Ⅴ类断面比例仅为0.7%。

2022年1至12月全国地表水水质类别比例(图片来源:生态环境部)

优良水质比例100%,这是青海作为长江、黄河发源地的底气,青海也成为全国唯一河流国考断面优良水质比例达到100%的省份。沿黄9省区不断强化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质效,甘肃省制定出台《甘肃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条例》;河南省则将抓好黄河干支流河道泥沙资源化综合利用;陕西省黄河干流105个排污口完成整治、国控断面水质保持优良;宁夏回族自治区黄河宁夏段水质保持Ⅱ类进出,黄河高质量发展成效突出。

黄河流域9省、自治区水环境质量情况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从“推动”到“深入推动”,再到“全面推动”,中央3次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定向领航,长江经济带沿线省份应声而动,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长江经济带生态与发展互促共融、相得益彰。作为长江上游省份,青海省、贵州省、四川省等省份持续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湖北省长江保护修复提档升级,省控断面劣Ⅴ类水体全面消除。湖南省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98.6%。安徽省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从71.7%提高到86.1%。持续抓好长江“十年禁渔”工作写入下一个五年的工作目标。

长江流域11省、自治区、直辖市水环境质量情况

“双碳”目标频现地方发展报告

经过梳理发现,在2023年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中,23个省份提出了“降碳”,20个提出“绿色转型”,17个省份提出“低碳发展”。浙江省、甘肃省、陕西省、上海市、广东省、吉林省、贵州省等省份提出将积极推进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技术升级改造,北京市、江苏省、福建省、宁夏回族自治区、贵州省、辽宁省、山西省、吉林省等省份,将有序推动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成为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生态热点,“双碳”目标引领各地绿色发展已然成为趋势和导向,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更是各地政府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绿色低碳发展的热词

低碳园区示范建设成为多省份落实“双碳”目标的重心。北京将加强装备、电子、汽车等行业节能减排工作,改造高能耗老旧数据中心,促进各类园区绿色低碳循环化改造升级。加大低碳试点示范力度,推动可再生能源建筑一体化等先进低碳技术应用,建设一批气候友好型的园区、社区、校园等。天津将加大建筑节能推广力度,新增地热供热能力900万平方米,再生水利用率达到46%。云南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大宗固体废弃物和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创建一批低碳零碳示范园区。内蒙古自治区鼓励工业企业实施绿电替代、采用绿色工艺、使用绿色材料,打造更多低碳园区、零碳园区,切实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绿色化水平。

推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是多省工作目标。湖南省将加快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建立健全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工作机制、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四川省加强碳排放统计核算能力建设,深化运用“绿色效能税电指数”,积极参与碳排放权交易。西藏自治区2023年构建自治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和价值实现机制,推动全域全民生态文明示范创建。

“美丽”成为生态环境治理成果的表达

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热词

近年来,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上取得丰硕成果,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中国作为主席国成功主持召开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一、第二阶段会议,达成了《昆明宣言》,通过了“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2023年多地政府工作报告中将实现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摆在重要位置,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个内在要求,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经过梳理发现,上海市、四川省、西藏自治区等17个省份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不约而同用到“美丽”二字,如美丽上海、美丽四川、美丽西藏等,“美丽”成为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

多省份持续推进生态保护修复,不断巩固生态优势重大生态工程。山东省、吉林省、山西省、江苏省、湖南省、浙江省、甘肃省、陕西省、重庆市、四川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等,积极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河北省、江西省、福建省、广东省等将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云南省作为COP15第一阶段会议举办地充分展现了当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今后将拓展深化COP15后续效应,积极争取生物多样性国际论坛落地云南。

此外,辽宁省、甘肃省、陕西省等21个省份也将积极推进国家公园创建工作。

来源:中国环境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