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播报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媒体播报

北京日报:共享更多碧水蓝天,河北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建设成效显著

发布日期:2022-06-06 16:32 信息来源:科技与宣传教育处 访问量:? 字体 :[ 大 ][ 中 ][ 小 ]

5月31日,河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2021年河北省生态环境状况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发布《2021年河北省生态环境状况公报》。今年以来,河北聚焦建设绿色低碳、生态优美现代化河北和首都生态安全屏障的目标,坚持把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建设摆在突出位置,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各项指标持续向好,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取得显著成效。

 

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河北省退出全国城市空气质量排名“后十位”

今年以来,河北省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全省1-4月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平均为4.54,同比下降12.5%;PM2.5平均浓度4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7.7%;全省优良天数91天,同比增加9天,优良率75.9%;重污染天数2天,较去年同期减少4天;全省无设区城市位列全国重点城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排名“后十位”,为有监测纪录以来历史同期最好水平。

“今年,我们将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聚焦解决大气污染系统性、根源性、结构性问题,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标本兼治,紧紧围绕确保完成全省年度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5%,优良天数达到270天以上的目标,全力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河北省生态环境厅大气环境处处长钱鹏说。

河北省将紧紧扭住巩固拓展重点城市“退后十”成果、精准应对污染天气,统筹大气污染治理与高质量发展,提升科学治理水平。河北省将强化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O3)协同防控,氮氧化物(NOx)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协同治理,突出重点区域、领域、行业、时段污染防治,全面强化工业、面源、臭氧三个领域治理,扎实抓好工业企业全面达标排放、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扬尘面源污染治理、产业集群升级改造、餐饮油烟整治、臭氧污染防治、重污染天气消除等七个专项行动落地落实。

大气污染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坚持日常、经常、平常和分区、分时、分段治理。在科学治理方面,河北创新非现场监管执法方式,一是制定三个标准,出台分行业分类别企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在线设施安装标准和在线监测数据质量控制标准,通过标准规范企业依法排污、提升企业环保治理水平。二是构建五项制度,建立健全全天候监管制度、远程执法制度、入企检查管理制度、企业申诉审核制度、量化积分考核制度,用完善保障各项治理措施落地落实。三是搭建两个平台,分别为智慧环保管理平台和远程执法平台,将传统依靠人的监管执法转向依靠智能手段的监管执法,大力构建“无事不扰,无据不查,轻微不罚”的非现场监管执法模式。四是实施分类管理,对全省50个行业近3万家重点涉气企业进行绩效分级管理,开展“升A晋B”行动,今年力争A级、B级企业增加30%以上,正面清单企业增加35%,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以更多的蓝天白云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推进实施8大类、52项重点工程项目

今年1-4月白洋淀淀区水质保持Ⅲ类

河北省生态环境厅水生态环境处处长冯军会介绍,2022年以来,河北省围绕巩固拓展白洋淀Ⅲ类水质目标,统筹谋划、协调推进,推进实施8大类、52项重点工程项目,推动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涉水企业清洁化改造、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淀区生态清淤、百淀联通等工程建设,持续巩固白洋淀Ⅲ类水治理成果,1-4月白洋淀淀区水质保持Ⅲ类,化学需氧量均值同比下降23.7%。目前的观测数据显示,白洋淀野生鸟类已恢复到237种,比新区成立前增加了31种;鱼类恢复至44种,中华鳑鲏等土著鱼类重现白洋淀。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河北省生态环境厅正在谋划推进以下三方面创新举措,以进一步提升白洋淀对雄安新区高质量建设的生态环境支撑能力。

一是在白洋淀流域推行“六无标准”,加强流域污染精细化治理(无非清洁生产企业、入淀河流河岸两侧1公里范围内无新建扩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无面源管控盲区、无污水直排入河、无黑臭水体、无垃圾污水入淀)。

二是加快推进白洋淀流域水生态监测评价,实现由污染治理为主,向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系统治理、统筹推进转变,推动水体评价由单一水质要素向水生态综合要素转变,实现水环境管理目标从“水环境质量”向“水生态健康”转变。

三是大力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在白洋淀深入开展鸟类栖息地建设,以“妙不可言、心向往之”为目标,推进淀区生态保护和修复,早日呈现“荷塘苇海、鸟类天堂”的自然盛景,打造生态治理与修复的河北样板。

空气、地表水、土壤一个不少

生态环境监测实现“水陆空”立体覆盖

近年来,围绕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河北省初步建成各环境要素统筹、规范统一、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截至2021年底,空气质量监测方面,建成国控、省控、乡镇、开发区和港口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2603个,实现了省市县乡全覆盖;地表水质量监测方面,设置国家、省市级水质监测断面778个,通过手工和自动监测方式,基本实现对全省重要河流湖库全监测;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面,布设国家、省两级土壤质量监测点位2885个,实现重点区域全监控。在不断完善监测网络的同时,河北省还不断加强数据质量管理、理顺运行机制、规范信息公开,建立应急响应体系,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预警和保障。

“今年及‘十四五’期间,河北省将以打造现代化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为目标,确保监测数据的“真、准、全”支撑、服务于生态环境保护决策管理。”河北省生态环境厅生态环境监测处处长王晓晨介绍,一是强化协同控制,不断提升大气环境监测能力。推进PM2.5和O3协同控制监测,逐步实现多污染物协同监测和污染源专项监测双轮驱动,全力发挥监测支撑保障作用;做好碳监测评估试点,推进碳排放实测技术发展和信息化水平提升,为协同推进“减污降碳”提供支撑;二是强化“三水”统筹,不断增强水生态环境监测水平。完善地表水水质监测网络,提升水质数据整体分析和深度挖掘潜力,提高水质预警预报能力,完善白洋淀、衡水湖等重要湿地水生生物监测网络,开展重点流域生物多样性试点监测;三是强化系统治理,不断提高生态质量监测与评价水平。建设由生态质量监测站及监测样地样带组成的全省生态地面监测网络,提升卫星遥感监测等技术应用,开展全省典型生态系统和重要生态空间系统评价。

河北省还将在土壤、地下水、海洋、农村、辐射等多个方面,按照《河北省生态环境监测“十四五”规划》系统推进,实现环境质量、生态质量、污染源监测全覆盖,发挥监测监测预报预警、信息集成评价作用,为建设绿色低碳、生态优美的现代化河北提供有力支撑。

 

链接:

生态卡片

据介绍,2021年,河北省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平均为4.43,比2020年下降13.0%;PM2.5年平均浓度达到38.8微克/立方米,比2020年下降15.3%,创“十三五”以来年度最高改善幅度,优良天数269天,比2020年增加15天,优良天数比例达到73.8%,承德、张家口两个设区市的优良天数分别为329、322天,其余设区市优良天数在240-290天之间。全省6项大气主要污染物浓度比2020年均明显下降。

2021年,全省127个地表水国考断面中,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为73.0%,比2020年升高6.8个百分点;无劣V类水体。全省河流八大水系中,辽河、永定河和大清河水系水质为优,滦河及冀东沿海水系为良好,子牙河、漳卫南运河、北三河和黑龙港运东水系为轻度污染。白洋淀、衡水湖和岗南水库等18座湖库淀全部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标准。  全省近岸海域国家考核点位海水水质优良比例达到100%。

2021年,全省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为57.35,比2020年增长1.66,生态质量连续两年为良。11个设区市中承德、秦皇岛、保定、张家口、石家庄和唐山市生态质量为良,首次实现个数过半,其中张家口、石家庄和唐山市首次由一般提升为良。全省167个县(市、区)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分布在37.11-68.62之间,生态质量等级为良的有50个,占全省总面积的54.36%,比2020年提升3.49个百分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媒体播报

5月31日,河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2021年河北省生态环境状况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发布《2021年河北省生态环境状况公报》。今年以来,河北聚焦建设绿色低碳、生态优美现代化河北和首都生态安全屏障的目标,坚持把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建设摆在突出位置,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各项指标持续向好,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取得显著成效。

 

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河北省退出全国城市空气质量排名“后十位”

今年以来,河北省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全省1-4月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平均为4.54,同比下降12.5%;PM2.5平均浓度4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7.7%;全省优良天数91天,同比增加9天,优良率75.9%;重污染天数2天,较去年同期减少4天;全省无设区城市位列全国重点城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排名“后十位”,为有监测纪录以来历史同期最好水平。

“今年,我们将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聚焦解决大气污染系统性、根源性、结构性问题,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标本兼治,紧紧围绕确保完成全省年度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5%,优良天数达到270天以上的目标,全力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河北省生态环境厅大气环境处处长钱鹏说。

河北省将紧紧扭住巩固拓展重点城市“退后十”成果、精准应对污染天气,统筹大气污染治理与高质量发展,提升科学治理水平。河北省将强化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O3)协同防控,氮氧化物(NOx)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协同治理,突出重点区域、领域、行业、时段污染防治,全面强化工业、面源、臭氧三个领域治理,扎实抓好工业企业全面达标排放、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扬尘面源污染治理、产业集群升级改造、餐饮油烟整治、臭氧污染防治、重污染天气消除等七个专项行动落地落实。

大气污染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坚持日常、经常、平常和分区、分时、分段治理。在科学治理方面,河北创新非现场监管执法方式,一是制定三个标准,出台分行业分类别企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在线设施安装标准和在线监测数据质量控制标准,通过标准规范企业依法排污、提升企业环保治理水平。二是构建五项制度,建立健全全天候监管制度、远程执法制度、入企检查管理制度、企业申诉审核制度、量化积分考核制度,用完善保障各项治理措施落地落实。三是搭建两个平台,分别为智慧环保管理平台和远程执法平台,将传统依靠人的监管执法转向依靠智能手段的监管执法,大力构建“无事不扰,无据不查,轻微不罚”的非现场监管执法模式。四是实施分类管理,对全省50个行业近3万家重点涉气企业进行绩效分级管理,开展“升A晋B”行动,今年力争A级、B级企业增加30%以上,正面清单企业增加35%,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以更多的蓝天白云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推进实施8大类、52项重点工程项目

今年1-4月白洋淀淀区水质保持Ⅲ类

河北省生态环境厅水生态环境处处长冯军会介绍,2022年以来,河北省围绕巩固拓展白洋淀Ⅲ类水质目标,统筹谋划、协调推进,推进实施8大类、52项重点工程项目,推动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涉水企业清洁化改造、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淀区生态清淤、百淀联通等工程建设,持续巩固白洋淀Ⅲ类水治理成果,1-4月白洋淀淀区水质保持Ⅲ类,化学需氧量均值同比下降23.7%。目前的观测数据显示,白洋淀野生鸟类已恢复到237种,比新区成立前增加了31种;鱼类恢复至44种,中华鳑鲏等土著鱼类重现白洋淀。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河北省生态环境厅正在谋划推进以下三方面创新举措,以进一步提升白洋淀对雄安新区高质量建设的生态环境支撑能力。

一是在白洋淀流域推行“六无标准”,加强流域污染精细化治理(无非清洁生产企业、入淀河流河岸两侧1公里范围内无新建扩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无面源管控盲区、无污水直排入河、无黑臭水体、无垃圾污水入淀)。

二是加快推进白洋淀流域水生态监测评价,实现由污染治理为主,向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系统治理、统筹推进转变,推动水体评价由单一水质要素向水生态综合要素转变,实现水环境管理目标从“水环境质量”向“水生态健康”转变。

三是大力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在白洋淀深入开展鸟类栖息地建设,以“妙不可言、心向往之”为目标,推进淀区生态保护和修复,早日呈现“荷塘苇海、鸟类天堂”的自然盛景,打造生态治理与修复的河北样板。

空气、地表水、土壤一个不少

生态环境监测实现“水陆空”立体覆盖

近年来,围绕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河北省初步建成各环境要素统筹、规范统一、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截至2021年底,空气质量监测方面,建成国控、省控、乡镇、开发区和港口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2603个,实现了省市县乡全覆盖;地表水质量监测方面,设置国家、省市级水质监测断面778个,通过手工和自动监测方式,基本实现对全省重要河流湖库全监测;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面,布设国家、省两级土壤质量监测点位2885个,实现重点区域全监控。在不断完善监测网络的同时,河北省还不断加强数据质量管理、理顺运行机制、规范信息公开,建立应急响应体系,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预警和保障。

“今年及‘十四五’期间,河北省将以打造现代化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为目标,确保监测数据的“真、准、全”支撑、服务于生态环境保护决策管理。”河北省生态环境厅生态环境监测处处长王晓晨介绍,一是强化协同控制,不断提升大气环境监测能力。推进PM2.5和O3协同控制监测,逐步实现多污染物协同监测和污染源专项监测双轮驱动,全力发挥监测支撑保障作用;做好碳监测评估试点,推进碳排放实测技术发展和信息化水平提升,为协同推进“减污降碳”提供支撑;二是强化“三水”统筹,不断增强水生态环境监测水平。完善地表水水质监测网络,提升水质数据整体分析和深度挖掘潜力,提高水质预警预报能力,完善白洋淀、衡水湖等重要湿地水生生物监测网络,开展重点流域生物多样性试点监测;三是强化系统治理,不断提高生态质量监测与评价水平。建设由生态质量监测站及监测样地样带组成的全省生态地面监测网络,提升卫星遥感监测等技术应用,开展全省典型生态系统和重要生态空间系统评价。

河北省还将在土壤、地下水、海洋、农村、辐射等多个方面,按照《河北省生态环境监测“十四五”规划》系统推进,实现环境质量、生态质量、污染源监测全覆盖,发挥监测监测预报预警、信息集成评价作用,为建设绿色低碳、生态优美的现代化河北提供有力支撑。

 

链接:

生态卡片

据介绍,2021年,河北省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平均为4.43,比2020年下降13.0%;PM2.5年平均浓度达到38.8微克/立方米,比2020年下降15.3%,创“十三五”以来年度最高改善幅度,优良天数269天,比2020年增加15天,优良天数比例达到73.8%,承德、张家口两个设区市的优良天数分别为329、322天,其余设区市优良天数在240-290天之间。全省6项大气主要污染物浓度比2020年均明显下降。

2021年,全省127个地表水国考断面中,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为73.0%,比2020年升高6.8个百分点;无劣V类水体。全省河流八大水系中,辽河、永定河和大清河水系水质为优,滦河及冀东沿海水系为良好,子牙河、漳卫南运河、北三河和黑龙港运东水系为轻度污染。白洋淀、衡水湖和岗南水库等18座湖库淀全部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标准。  全省近岸海域国家考核点位海水水质优良比例达到100%。

2021年,全省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为57.35,比2020年增长1.66,生态质量连续两年为良。11个设区市中承德、秦皇岛、保定、张家口、石家庄和唐山市生态质量为良,首次实现个数过半,其中张家口、石家庄和唐山市首次由一般提升为良。全省167个县(市、区)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分布在37.11-68.62之间,生态质量等级为良的有50个,占全省总面积的54.36%,比2020年提升3.49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