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播报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媒体播报

光明日报:河北 擦亮生态文明底色

发布日期:2021-10-08 16:41 信息来源:河北省生态环境宣传教育中心 访问量:? 字体 :[ 大 ][ 中 ][ 小 ]

作者:本报记者 耿建扩 陈元秋《光明日报》( 2021年10月03日 01版)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

9月,穿行在燕赵大地,从茫茫林海塞罕坝,到蓝绿交织的雄安新区,从巍巍太行最绿的地方,到烟波浩渺的渤海之滨,一个个“绿色梦想”照进现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的河北实践熠熠生辉。

近年来,河北全省干部群众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不断擦亮生态文明底色,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设天蓝地绿水秀的美丽河北取得重要成果,河北生态质量和环境发生历史性新变化。

守住碧水清流

9月16日,河北省推进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新闻发布会召开。经生态环境部初步测算,今年1至8月,河北省纳入国家“十四五”考核的地表水断面达到或优于Ⅲ类(优良)的比例为67.2%,优于省定年度目标17.2个百分点;劣Ⅴ类断面实现全消除。地级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的比例为100%。

一泓泓碧水、一道道清流,是生命之源,也是生态之源。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见证着河北省打好碧水保卫战的不懈努力。

全面推行河湖长制。省委书记、省长任双总河湖长,全省共设立河长、湖长5万余名。成立由省长任组长的水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协调推进水污染防治工作。

进一步严格排放标准。河北省实施严于国家标准的大清河、子牙河、黑龙港及运东等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大清河流域核心控制区实行与北京一致的最严污水处理标准,推动了相关流域水污染治理提速。

统筹白洋淀生态保护和污染治理,累计补水15.8亿立方米,78个淀区村污水不再排入白洋淀。加大大运河生态保护修复力度,推进大运河沿线综合治理,卫运河油坊桥、北运河土门楼等国考断面水质达到Ⅳ类,卫运河秤钩湾断面水质达到Ⅲ类。清理潘家口、大黑汀水库网箱近8万个,进一步改善滦河流域水质,保障天津和唐山用水安全。

在地表水体突出整治的同时,河北在“十三五”期间着力推进海域综合治理。2020年,河北省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圆满收官,近岸海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稳定改善。河北成为全国唯一海域消除劣四类水质的省份,优良水质比例达到99%;旅游旺季,北戴河主要海水浴场水质全部达到一类,秦皇岛市主要入海河流水质全部达标。

清流碧水在河北全省不断涌流,人居环境也越来越美,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从滹沱河到衡水湖,从滏阳河到唐山南湖,一处处清流碧水成了市民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水润燕赵”逐步成为现实。

再现蓝天白云

走进邢台市德龙钢铁有限公司,偌大的厂区洁净清新,处处见景。在该公司环境保护指挥中心的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在线监测排放数据:氮氧化物浓度为37.69毫克/立方米、二氧化硫为2.08毫克/立方米、颗粒物为0.05毫克/立方米。不仅符合国家特别排放限值标准,还远低于河北超低排放标准。去年以来,德龙钢铁实施了288项环保深度治理和提升改造项目,实现了零扬尘、烟气“近零”排放,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德龙钢铁公司各项举措的背后,体现的是河北铁腕治理大气污染、解决雾霾问题的坚定决心。

2013年,全国10个污染最严重城市河北占了7个。当时,河北大气污染防治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

深入基层密集调研、召开会议专题部署、研究破解难题之策;提出“三六八九”工作思路,将“污染防治”列为“打好六场硬仗”之一,扎实推动河北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制定和实施大气环境污染治理“1+18”系列政策和行动方案……河北举全省之力,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向大气污染发起总攻。

坚决去、主动调、加快转。“十三五”期间,河北压减退出粗钢产能8200多万吨,由峰值时的3.2亿吨压减到2亿吨以下,压减煤炭5500多万吨、水泥1100多万吨、焦炭3100多万吨、平板玻璃4900万重量箱、火电230万千瓦。推进散煤治理和清洁能源替代,大力发展绿色能源,河北在全省完成了农村地区气代煤、电代煤等清洁取暖改造1125万户,基本淘汰35蒸吨及以下的燃煤锅炉,同时对35蒸吨以上燃煤锅炉实施超低排放改造。

今年1至7月,河北全省PM2.5平均浓度为4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4.6%,其中7月份PM2.5平均浓度为2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40.0%,创2013年有监测记录以来单月历史新低。

扩展绿地青山

8月27日,在张家口市崇礼区白旗乡四东沟村人工造林精品示范区项目现场,该区林草局造林站工作人员带领50余名村民在荒坡上忙着运树苗、栽树、浇水,种下了一棵棵樟子松幼苗。目前,该区已完成营造林109.2万亩,全区森林及特灌林面积增至235万亩,森林覆盖率从2015年年底的52%提高到67%,太子城奥运核心区林木绿化率达到80%。

草木植成,民之财也,国之富也。葱茏的绿色,正在厚植美丽河北。河北以塞罕坝精神为引领,近年来聚焦“两山、两翼、三环、四沿”(太行山、燕山,雄安新区、冬奥赛区及张北地区,环首都、环城市、环村镇,沿坝、沿海、沿路、沿河),大力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太行山绿化、京津保生态过渡带和沿海防护林建设等国土绿化重点工程。

昔日矿山,重披绿装、种下希望。在三河市,当地近些年整治废弃矿山矿坑5.8平方公里,修复绿化荒山荒坡2.7平方公里,造出可耕可建可工标准的土地12000余亩,栽植林木、果树等各种花冠木60余万株。在井陉县,当地在矿山整治修复的基础上,依托山水资源建设打通“太行天路”,养在深山的27个传统古村落串珠成线,绿水青山成了富民强县的金山银山。在邯郸峰峰矿区,当地全面实行“响堂山禁采”,先后关停取缔矿山开采企业41家,累计投入资金2.56亿元,修复露天矿山102座,真正实现了矿山变青山。

以实现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双增为目标,以增加林业碳汇为核心,以全面推行林长制为抓手,河北正通过加强林业资源培育保护,开展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逐渐加大森林草原湿地等保护修复力度,国土绿化质量不断提高,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和碳储量全面提升。

高标准完成雄安郊野公园建设,建成14个展园,绿化2.8万亩土地。加快推进森林城市创建,邯郸、邢台两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进入国家验收阶段,52个县(市、区)申请创建国家森林城市、126个县(市、区)申请创建省级森林城市。大力推进农田林网和绿美乡村建设,增加造林碳汇。严格落实草原资源休养生息、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强化草原禁牧和草畜平衡监管,改善草原生态质量。

统计显示,“十三五”期间,河北全省累计完成营造林3954万亩,森林面积由8700万亩增加到9901万亩,森林覆盖率由31%提高到35%,森林蓄积量由1.44亿立方米增长到1.75亿立方米。今年上半年,河北共完成营造林450万亩,完成义务植树1.14亿株。葱茏的绿色在燕赵大地日渐扩展。

以青山为笔,以绿水为墨,以蓝天为画板。“十四五”开局之年,燕赵大地在绿色发展之路上走得越发坚定,向着建成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美丽河北不断奋进。

(本报记者 耿建扩 陈元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媒体播报

作者:本报记者 耿建扩 陈元秋《光明日报》( 2021年10月03日 01版)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

9月,穿行在燕赵大地,从茫茫林海塞罕坝,到蓝绿交织的雄安新区,从巍巍太行最绿的地方,到烟波浩渺的渤海之滨,一个个“绿色梦想”照进现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的河北实践熠熠生辉。

近年来,河北全省干部群众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不断擦亮生态文明底色,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设天蓝地绿水秀的美丽河北取得重要成果,河北生态质量和环境发生历史性新变化。

守住碧水清流

9月16日,河北省推进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新闻发布会召开。经生态环境部初步测算,今年1至8月,河北省纳入国家“十四五”考核的地表水断面达到或优于Ⅲ类(优良)的比例为67.2%,优于省定年度目标17.2个百分点;劣Ⅴ类断面实现全消除。地级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的比例为100%。

一泓泓碧水、一道道清流,是生命之源,也是生态之源。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见证着河北省打好碧水保卫战的不懈努力。

全面推行河湖长制。省委书记、省长任双总河湖长,全省共设立河长、湖长5万余名。成立由省长任组长的水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协调推进水污染防治工作。

进一步严格排放标准。河北省实施严于国家标准的大清河、子牙河、黑龙港及运东等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大清河流域核心控制区实行与北京一致的最严污水处理标准,推动了相关流域水污染治理提速。

统筹白洋淀生态保护和污染治理,累计补水15.8亿立方米,78个淀区村污水不再排入白洋淀。加大大运河生态保护修复力度,推进大运河沿线综合治理,卫运河油坊桥、北运河土门楼等国考断面水质达到Ⅳ类,卫运河秤钩湾断面水质达到Ⅲ类。清理潘家口、大黑汀水库网箱近8万个,进一步改善滦河流域水质,保障天津和唐山用水安全。

在地表水体突出整治的同时,河北在“十三五”期间着力推进海域综合治理。2020年,河北省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圆满收官,近岸海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稳定改善。河北成为全国唯一海域消除劣四类水质的省份,优良水质比例达到99%;旅游旺季,北戴河主要海水浴场水质全部达到一类,秦皇岛市主要入海河流水质全部达标。

清流碧水在河北全省不断涌流,人居环境也越来越美,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从滹沱河到衡水湖,从滏阳河到唐山南湖,一处处清流碧水成了市民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水润燕赵”逐步成为现实。

再现蓝天白云

走进邢台市德龙钢铁有限公司,偌大的厂区洁净清新,处处见景。在该公司环境保护指挥中心的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在线监测排放数据:氮氧化物浓度为37.69毫克/立方米、二氧化硫为2.08毫克/立方米、颗粒物为0.05毫克/立方米。不仅符合国家特别排放限值标准,还远低于河北超低排放标准。去年以来,德龙钢铁实施了288项环保深度治理和提升改造项目,实现了零扬尘、烟气“近零”排放,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德龙钢铁公司各项举措的背后,体现的是河北铁腕治理大气污染、解决雾霾问题的坚定决心。

2013年,全国10个污染最严重城市河北占了7个。当时,河北大气污染防治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

深入基层密集调研、召开会议专题部署、研究破解难题之策;提出“三六八九”工作思路,将“污染防治”列为“打好六场硬仗”之一,扎实推动河北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制定和实施大气环境污染治理“1+18”系列政策和行动方案……河北举全省之力,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向大气污染发起总攻。

坚决去、主动调、加快转。“十三五”期间,河北压减退出粗钢产能8200多万吨,由峰值时的3.2亿吨压减到2亿吨以下,压减煤炭5500多万吨、水泥1100多万吨、焦炭3100多万吨、平板玻璃4900万重量箱、火电230万千瓦。推进散煤治理和清洁能源替代,大力发展绿色能源,河北在全省完成了农村地区气代煤、电代煤等清洁取暖改造1125万户,基本淘汰35蒸吨及以下的燃煤锅炉,同时对35蒸吨以上燃煤锅炉实施超低排放改造。

今年1至7月,河北全省PM2.5平均浓度为4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4.6%,其中7月份PM2.5平均浓度为2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40.0%,创2013年有监测记录以来单月历史新低。

扩展绿地青山

8月27日,在张家口市崇礼区白旗乡四东沟村人工造林精品示范区项目现场,该区林草局造林站工作人员带领50余名村民在荒坡上忙着运树苗、栽树、浇水,种下了一棵棵樟子松幼苗。目前,该区已完成营造林109.2万亩,全区森林及特灌林面积增至235万亩,森林覆盖率从2015年年底的52%提高到67%,太子城奥运核心区林木绿化率达到80%。

草木植成,民之财也,国之富也。葱茏的绿色,正在厚植美丽河北。河北以塞罕坝精神为引领,近年来聚焦“两山、两翼、三环、四沿”(太行山、燕山,雄安新区、冬奥赛区及张北地区,环首都、环城市、环村镇,沿坝、沿海、沿路、沿河),大力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太行山绿化、京津保生态过渡带和沿海防护林建设等国土绿化重点工程。

昔日矿山,重披绿装、种下希望。在三河市,当地近些年整治废弃矿山矿坑5.8平方公里,修复绿化荒山荒坡2.7平方公里,造出可耕可建可工标准的土地12000余亩,栽植林木、果树等各种花冠木60余万株。在井陉县,当地在矿山整治修复的基础上,依托山水资源建设打通“太行天路”,养在深山的27个传统古村落串珠成线,绿水青山成了富民强县的金山银山。在邯郸峰峰矿区,当地全面实行“响堂山禁采”,先后关停取缔矿山开采企业41家,累计投入资金2.56亿元,修复露天矿山102座,真正实现了矿山变青山。

以实现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双增为目标,以增加林业碳汇为核心,以全面推行林长制为抓手,河北正通过加强林业资源培育保护,开展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逐渐加大森林草原湿地等保护修复力度,国土绿化质量不断提高,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和碳储量全面提升。

高标准完成雄安郊野公园建设,建成14个展园,绿化2.8万亩土地。加快推进森林城市创建,邯郸、邢台两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进入国家验收阶段,52个县(市、区)申请创建国家森林城市、126个县(市、区)申请创建省级森林城市。大力推进农田林网和绿美乡村建设,增加造林碳汇。严格落实草原资源休养生息、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强化草原禁牧和草畜平衡监管,改善草原生态质量。

统计显示,“十三五”期间,河北全省累计完成营造林3954万亩,森林面积由8700万亩增加到9901万亩,森林覆盖率由31%提高到35%,森林蓄积量由1.44亿立方米增长到1.75亿立方米。今年上半年,河北共完成营造林450万亩,完成义务植树1.14亿株。葱茏的绿色在燕赵大地日渐扩展。

以青山为笔,以绿水为墨,以蓝天为画板。“十四五”开局之年,燕赵大地在绿色发展之路上走得越发坚定,向着建成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美丽河北不断奋进。

(本报记者 耿建扩 陈元秋)